第一章 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4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
页数: 13
页码: 597-609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对外经济贸易、对外贸易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

内容

第一节贸易港口
  一、古代港口
  晋江县古代对外通商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港,又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代,泉州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极盛时期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港口。
  泉州港包括“三湾十二支港”。所谓“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三湾之中,有十二支港分布其间。
  (一)泉州湾四支港
  泉州湾在泉州港北部,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自北而南有洛阳、后渚、法石和蚶江4个支港(除蚶江支港外,今均不属晋江县域),其中以后渚港最大、最重要。
  洛阳港位于泉州湾北部、洛阳江下游,是泉州湾的内海。
  后渚港在泉州湾西岸,为宋元时代泉州港的中心。该港背山面海,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停泊和启航。
  法石港位于晋江下游,有二十四澳,为泉州要港。
  蚶江港位于泉州湾东南,泉州港的门户,为航路及海防冲要。宋时属二十二都。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船队曾停泊于此。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后,是福建省与台湾省鹿港的对渡港口,每天有200多只船由此开往鹿港。蚶江附近的石湖塔(亦名六胜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石构建筑,通高31米,建于宋代,历来为舟人之航标。
  (二)深沪湾四支港
  深沪湾介于泉州北港与南港之间,在泉州湾南部,突出海中,为半圆形。内有祥芝、永宁、深沪、福全4个支港。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东南沿海海防的军事要地。
  祥芝港是深沪湾北的第一个支港,北宋属永宁里。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建祥芝城。其地突出东海之滨,为捍卫泉州港的重镇。
  永宁港在祥芝之南,其地瞰临大海,直望东洋。宋属永宁里二十都。“乾道间(1165—1173)有毗舍耶国入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见宋《真西山文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江夏侯周德兴奏建卫城,周围895丈、高1.5丈、分31铺、5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城,两度被陷,杀戮甚惨,永宁港从此渐衰。
  深沪港在县城东南,距县城37.5公里,位于深沪湾中心、永宁港南。明江夏侯周德兴造司城,周150丈、高2丈、窝铺7、有南北2门、各建楼。为商渔之乡、殷实之港。
  福全港位于深沪湾之南,为番舶避风之所。有大留、圳上二澳,为要冲地。明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有福全城,4门。倭寇入侵,攻城历时4月不下。该城后废为自然村。
  (三)围头湾四支港
  围头湾在泉州港的南端,是刺桐港避风和通往内陆的港湾,又称围头澳。有金井、围头、石井、安海等4个支港,均位于泉州湾之南,或称为南港。
  金井港在围头湾内,围头半岛南端。古称“溜澳”,宋时属十五都弦歌里。隔海便是金门岛。
  围头港在县东南,宋《真西山文集》称:“围头去州一百二十余里,正瞰大海,南北船往来必舶之地。旁有支港,可达石井,其势甚要。”嘉定十一年(1218),置宝盖寨。明江夏侯造司城,南北2门,附近多礁石。
  石井港位于围头湾内西侧,属南安县地,对面为东石港,互为犄角。
  安海港乃围头湾最著名的支港,距泉州27公里。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镇。为内港,居围头湾内,循围头澳而西,往■洲、塔头、潘径,即达安海港。入港处有白沙、石井两澳东西对峙,是为海门。舟入港门,海面豁然开朗,港大湾深,随处有避风良坞。
  二、近代港口
  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帝国主义列强辟为通商口岸,晋江县境内诸港降为地区性港口。
  三、现代港口
  新中国成立后,后渚港划归泉州市,晋江县无对外贸易港口。1985年,东石港虽然首次试航香港成功,但并未改变其地区性港口性质。
  第二节贸易发展
  一、古代对外贸易
  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开放政策,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唐王朝特设泉州“……参军事四,掌出使导赞”,接待海外诸国来往的使臣和商人。于是泉州海舶把丝绸、瓷器和其他土特产运往海外各国,再把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的象牙、珍珠、乳香等运来泉州。来泉州的使臣和商人也日益增多。泉州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盛况,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国际市场。
  五代时,王审知及其继承人十分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招来蛮裔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所以王氏家族富甲天下。他们利用对外贸易所获,向后梁、后唐进贡的葛布,就由最初的40匹增加到二三万匹之多。此外,还有象牙、犀角、香药、珍珠、玳瑁、龙脑香、白■、红■等珍贵物品。王继鹏一次向后晋进贡就有珍珠20斤、犀角30株、象牙20株、香药1万斤;王延羲一次进贡有肉豆蔻300斤,胡椒600斤,饼香、沉香、煎香600斤等等。其后的留从效、陈洪进,也都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陶瓷、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还,民甚称便”。他们向北朝进贡的次数之多,品类之繁,数量之巨,更达惊人程度。
  从宋代开始,福建成为对外贸易的先进地区。晋江沿海一带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所以,谢履的《泉南歌》才有“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吟唱。此时,“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但北宋元祐之前,泉州尚未设立市舶司,泉州海商须经广州市舶司或杭州市舶司许可才能通航海外。元祐二年(1087),北宋政府于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泉州港遂成为当时全国两个主要进出口港口之一,一切丝织品和大量陶瓷器,包括阿拉伯人不可缺少的军持等瓷器,畅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各种土特产,尤其荔枝干还远销日本、大食等国。至于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全国已达330多种,其中以乳香等香料输入量最多,大多是从广州港和泉州港进口的。
  早在北宋时,泉州的海船既大又多,如“万骑貔貅,千艘犀象”。到了南宋,更有巨型海舶,且拥有一批知地理、识天象、辨水道,夜则观星、昼则观日,并以指南针导航的驾驶海船的熟练舟师水手,使泉州与5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泉州港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偏安临安(今杭州)的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从建炎三年(1129)至绍兴四年(1134)的6年间,福建市舶司就获净利钱98万缗。建炎四年,福建市舶司抽买乳香8.678万斤(4.339万公斤)有奇,按南宋初乳香9.15万斤值120万缗计算,福建市舶司这一年仅乳香抽买一项就值100万缗以上。绍兴三十二年,泉州和广州两市舶司抽分及和买,岁得息钱200万缗,如果泉州占其半,也有100万缗的收入。所以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说“惟为泉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政府就在泉州恢复设置市舶司,争取并重用阿拉伯商人蒲寿庚,使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进入极盛阶段。元政府规定对从事海外贸易者“所在的州县,并予免除杂役”。至元十八年又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海商销售或收购更方便。“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巨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在游记中称元代“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谓世界最大之港,亦不虚也。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元代,泉州海外贸易已凌驾于广州之上,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明洪武三年(1370),政府在泉州设市舶司,但其职责是“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泉州的海外贸易大受阻扼。洪武四年,即下令禁海。洪武七年以倭寇猖獗,裁撤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司;永乐年间(1403—1424)曾又恢复,但泉州被限定为专门接纳琉球朝贡的港口。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泉州官方海上贸易随之衰落。
  明嘉靖(1522—1566)以后,取代市舶贸易的私人海上贸易日渐兴起。以安海港为主要港口,以吕宋为中转站,与南洋各国进行贸易。安平商人在私商贸易活动中居重要地位,最著名的是大海商黄程和郑芝龙父子,他们操纵对外海上“走私”贸易。安海港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私商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口。
  清初的禁海比明代更严厉,尤其是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实行残酷的迁界政策,安海镇受害最惨,除龙山寺外,皆成废墟,私商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但复界以后,安海港很快蹶而复振,外洋大船常常来此泊碇。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在安海设户部税馆以榷税,名曰“鸿江澳”。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准许晋江的蚶江港与台湾省的鹿港对口贸易。晋江县的海商以鹿港为转口站,仍然与日本、吕宋等国进行贸易,保持海上贸易的优势。
  二、近代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帝国主义列强辟为通商口岸,晋江县诸港降为地区性港口。晋江县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大部分由厦门、福州、上海、香港、基隆等地转口进行。
  三、现代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从1958年起便多方组织收购,为厦门、福州、泉州等口岸提供大量转运出口物资。1958年全县收购出口总值为143.69万元(实际金额,下同)。1978年则达1678.3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江县的外贸出口商品不但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据统计,1958—1978年,全县外贸收购出口总值累计为9401.31万元。1979—1988年,10年间则达4.0187亿元,等于前21年收购出口总和的3.27倍。其中,仅1987年外贸收购出口总值就达6134.57万元,约为1958年的41.69倍、1978年的2.66倍。当年,全县有81家企业、50多种产品经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远销欧、美、亚、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1360万美元。
  1976年以前,外贸出口以传统的粮油食品、土特产品、抽纱等为主,在每年收购出口总值中均占70%以上。而轻工产品、工艺品、五矿类等出口商品不超过26%。1976年以后,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出口商品逐年下降,而轻工产品、工艺品、五矿类等出口商品收购额逐年大幅度上升。在1980—1987年各年度出口商品总值中,轻工产品、工艺品和五矿类等所占的比重都在65—75%,其中鞋类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最快。1987年,传统出口商品只占全年收购出口总值的14%,而仅鞋类产品收购出口额就达3545.51万元,占全年收购出口总值的60%左右。
  1988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达1.777亿元,其中收购出口产值达5336万元。
  第三节贸易国家和地区
  古代晋江县凭借泉州古港,招徕海外商贾,发展对外贸易。交通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泉州海商足迹遍及亚、非、欧各洲。
  唐代,与泉州港有往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交趾(越南北部)、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南部)、三佛齐(爪哇西部)、拂林(地中海沿岸)、婆罗门(加里曼丹)、狮子(斯里兰卡)、波斯(伊朗)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等。
  北宋后期,与泉州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31个,南宋前期增至58个。主要有东南亚的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三佛齐、阇婆(爪哇中部)、古里地闷(印尼帝汶)、渤泥(加里曼丹)、麻逸和三屿(今属菲律宾)等。其次是印度半岛的细兰(斯里兰卡)、注辇(印度东南部)、故临(印度西南部)、南毗(印度西南部科罗曼德海岸)等。再次是阿拉伯半岛的波斯、麻嘉(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大食、白达(巴格达)等。最远的是非洲东北沿岸的琵琶罗(东非索马里)、层拔(桑给巴尔)、昆仑层期(马特加斯加岛)、勿里斯(今属埃及)等地,还有东亚的新罗(朝鲜)和倭国(日本)等。
  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海外交通贸易的范围既广且远。当时,政府曾以泉州作为中国海外交通计算航程的起点,形成几条比较固定的航线:
  一、由泉州至占城,是西行的主要航线,为其他西行航线所必经;
  二、由泉州至三佛齐,是西行的第二条主要航线;
  三、由泉州经麻六甲海峡、故临,至波斯湾沿岸,达阿拉伯半岛,是西行航线的第一条延伸线;
  四、由泉州远航东非沿岸的琵琶罗、层拔、昆仑层期、勿里斯,是西行最远的航线;
  五、由泉州经三佛齐再折向东至阇婆、古里地闷,或折向东北至渤泥、麻逸和三屿,是一条西行的迂回航线;
  六、由泉州经明州(宁波)至高丽和新罗,是北行的主要航线;
  七、由泉州经高丽或经明州越东海至倭国,是北行的次要航线。
  元代,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海外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除东亚的朝鲜和日本国外,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国和地区的名称请参看本章第四节附表)。
  明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晋江县海外贸易地区主要是吕宋和日本,并以这两个国家为转口地,和亚非各国进行海外贸易。鸦片战争以后至1988年,晋江县未和任一海外国家或地区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第四节贸易商品
  一、出口商品
  (一)古代出口商品
  1.唐代。主要出口商品有丝绸、瓷器、铁器和土特产品龙眼、茶叶、牛皮等。
  2.宋代。北宋主要出口商品有锦绫、皂绫、五色绢、白绢、绢伞、绢扇和大量陶瓷,包括阿拉伯人不可缺少的军持等,其次是生铁、铜鼎、铁针等,至于铜钱、铁钱更被外国人视为奇宝,大量外流。此外,出口商品中还有糖、酒、茶叶、纸张、工艺品、荔枝干等各种土特产品。
  南宋。主要出口商品还是以丝绸、瓷器为大宗,此外尚有衣料、食品、药物、杂物等,计有如下60多个品种:
  建阳锦、饰锦、锦绫、阜绫、缬绢、白绢、五色缬绢、五色绢、荷池缬绢、吉贝、红吉贝、五色茸、丝帛、白布、磁器(以白瓷盆钵为多)、漆器(漆笼、漆碟碗)、琉璃(琉璃珠、琉璃瓶、五色珠)、凉伞(雨伞、绢伞)、草席、绢扇、皮鼓、铜坠、五色烧珠、盆钵、金银(器皿、盆盂)、牙臂环、胭脂、藤器、铁器(铁鼎、铁针)、建阳麻沙版本书籍、酒、糖、盐、米、米粉、麦、沙糊、醯醢、川芎、朱砂、干姜、大黄、硼砂、砒霜、白芷、黄连、丁香、脑麝、檀香、樟脑、脑子、沉香、豆蔻、铜、锡、金(货金、夹杂金银)、银、铁、矾、铜等。
  上列商品不都是中国货物,有些是到南海之后,以中国货交换的外国货,然后转运他国贩卖。
  3.元代。从泉州出口的商品仍以丝绸、五色缎、色绢、瓷器和铜铁器为大宗,畅销南洋、印度、西亚、东北非、欧洲各地。现将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所记泉州主要出口商品及销往国和地区的名称,列表于下:
  4.明清时期。明代虽实行海禁,但初期仍有对外交通贸易,唯由政府以“朝贡赐赉”形式进行,私人不得参与。所谓“赐赉”的出口物资以丝织品为主,还有金银、钱钞等。嘉靖(1522—1566)以后,沿海私商贸易逐渐活跃。在整个国际私商贸易阶段,晋江县输出的货物仍以丝织品为主,还有棉花、葛布、瓷器、茶叶、蔗糖、果品等。
  清初,海禁森严。但在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贩私规模更大,出口商品的种类不亚于元朝,嘉庆(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间,晋江县由厦门转口输出的主要商品有瓷器、条石、方砖等。
  (二)近代出口商品
  鸦片战争以后,晋江县出口商品以桂圆、蔗糖、苧麻、瓷器等为主,大多经由厦门等地转口。
  (三)现代出口商品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晋江县出口商品均由国家下达计划,县外贸部门组织货源(大部分自产、部分采购)。1978年以后,出口商品有由国家下达计划的、有县自行组织收购出口
  的,还有大量来料加工装配产品、补偿贸易产品及三资企业产品,出口渠道多,品种、数量各年份均有所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出口商品可分6大类,263个品种,录于下:
  1.粮油食品类,97个品种:
  大豆、绿豆、蚕豆、荷仁豆、青豆、大米、米粉干、地瓜干、地瓜粉、鲜地瓜、花生油、花生果、花生仁、衙口花生、咸干花生、甜果、食盐、黄衣葱、红衣葱、蒜头、芋头、荞头、葱头、笋菜心、紫菜饼、赤菜、莲藕、冬瓜、西瓜、西红柿、荸荠、花菜、包菜、格林菜、菠菜、盐水蘑菇、蜜饯、桂圆干、李干、桃干、杨梅干、蜜李脯、润饼皮、生猪、活牛、活羊、活鸡、活鸭、活鹅、活兔、炼乳、蛋黄、肉脯、腊瘦肉、腊猪舌、淡水鱼、鲜蛎肉、鲜黄花鱼、鲜赤鱼、鲜马鲛鱼、鲜墨鱼、鲜蛏、活蟳、活蠘、活蛎、活鳗鱼、鲜海螺、鱼翅、龙虾、虾米、虾皮、虾粟、冻虾、冰带鱼、鲜贝珠、石斑鱼、鳗鱼苗、蚝汁、皇浆银耳、海胆浆、咸章鱼、咸赤鱼、带鱼干、鱿鱼干、墨鱼干、管干、杂鱼干、三角墨鱼干、沙肉干、塔西干、黄花干、扇鱼干、章鱼干、花蛤干、沙鱼巴、鳗鱼巴。
  2.土畜产品类,59个品种:
  萝卜干、辣椒干、咸椒干、萝卜丝、小米椒、淀粉、草菇、香蜜、黑瓜子、茶叶、化锡、棕草油、土纸、神香、卫生香、引大香、蚊香、蚊香粉、竹制品、羽毛、羽绒背心、羽绒服装、羽绒帽、羽绒裤、山参、头发、龙烛、蜡烛、麻绳、香料油、柠檬草油、牛皮、猪皮、羊皮、兔皮、水獭皮、香狸皮、草猊皮、豹皮、绵羊皮、鹿皮、驴皮、黄狼皮、九江狸皮、狗皮、獾皮、貉子皮、绵羊毛、马尾羊、兔毛、公鸡三把毛、马鬃、猪鬃、羊胆、猪肠衣、羊肠衣、牛肠衣、木茨、蚕蛹。
  3.医药保健类,6个品种:
  白木耳、黑木耳、玫瑰茄、生地、甜菊、茯苓。
  4.轻工工艺类,75个品种:
  木刻、珠宝、珠钻、绸花、漆器、陶瓷器、木头椅、塑料手提包、塑料袋、塑编袋、塑料箱、塑料枕头、塑料雨衣、尼龙包、格布手提包、人革钱包、公文包、珠宝包、草帽、草垫、海草家具、海草箱、皮箱、帆布箱、人革箱、人革包、皮帆布箱、皮帆布包、冷水坐垫、尼龙牙刷、竹编、通草画、木家具、各种玩具、瓷雕、各种扇、羽毛彩蝶、劳动保护手套、布手套、渔网、渔网铅坠、万花筒、锡烛台、香炉、鱼笼袋、漆画、盆景、福寿彩条绒布、彩蛋、旅行衣架、胸围、工艺烛、铅片、桌裙、车边头巾、钥匙链、美术瓷、圣诞灯、丝绸服装、棉布服装、运动衣、茄克衣、皮鞋、珠拖鞋、布鞋、麻底鞋、布拖鞋、塑料拖鞋、塑料凉鞋、人革凉鞋、人造革鞋、工艺鞋、布胶鞋、勾针帽。
  5.抽纱品类,8个品种:
  菲立、白绣、棉台布、被单套、枕套、梭菲、揩巾、盘布。
  6.五金矿产类,19个品种:
  水晶石、红砖、荒料石、建筑石、石雕制品、花岗岩板材、瓷土、石英沙、陶制品、玻璃品、汽缸袋、汽门套、柴油机、齿轮箱、小车床、角带轮、滑轮轮座、铸铁制品、机械配件。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4月,晋江县一切出口商品均经福州、厦门、泉州3口岸出口。1988年5月,省经贸委批准晋江县出口经营权的同时,泉州市外经主管部门即下达给晋江县每年出口经营承包任务:出口计划基数688万美元,省超基数出口计划189万美元,出口收汇基数194万美元。上缴给上级的外汇额度基数是:中央280万美元,省级69万美元,市级18万美元,合计367万美元,承包基数3年不变。
  二、进口商品
  (一)古代进口商品
  1.唐代进口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玳瑁、龙脑、珍珠、琉璃、珍玩、奇器、香药、乳香、饼香、沉香、煎香、白檀香、苏木、肉豆蔻、海味、胡椒等。
  2.宋代进口商品仍然以象牙、珍玩和香料为主。据载,北宋时期从全国各个港口(主要是广州港和泉州港)进口的外国商品有珠贝、玳瑁、犀角、象牙、金银、胡椒、硫磺、琉璃、没药、血竭、翠毛、鸟兽以及各种香料,品种达330多种,其中以乳香等香料输入数量最多。其时,输入泉州的香料,已有乳香、木香、没药等7种入药,成为民间常用的药材。
  至于南宋时期,据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输入泉州的进口商品,主要有47种,可分为两类:一为香料类,有脑子、乳香、没药、血竭、金颜香、笃耨香、苏合香油、安息香、栀子花、蔷薇水、沉香、笺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真香、麝香木、木香、白豆蔻、胡椒、毕澄茄、龙涎香等25种;二为药物类,有槟榔、椰子、波萝蜜、没石子、乌满木、苏木、吉贝、椰心簟、阿魏、芦荟(植物10种)、珠子、砗渠、象牙、犀角、腽肭脐、翠毛、鹦鹉、玳瑁、黄蜡、珊瑚树(动物10种)、硫磺、猫儿眼(矿物2种)等22种。
  3.元代泉州主要进口商品,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共有100多种,除香料外,还有衣料类、食品类、宝货类、杂货类,都比宋代多,各种蕃布的输入与转输其他国家和地区尤为频繁。泉州港成为元代中外商品的集散地。主要进口商品有:
  象牙、犀角、珍珠、琥珀、片脑、梅花片脑、肉豆蔻、白豆蔻、米脑、硼砂、肉桂、苏木、降真香、安息香、丁息、打白香、木香、罗斛香、龙涎香、上等沉速香、黄熟香头、栀子花、百合、萝蓣、琼花、蔷薇水、波萝蜜、大枫子、红檀、苏木勃、盈山、龟简、腽肭脐、鸭咀胆、芎蕉、苇粟、甸子、檀木、椰心蕈、生金、黑小斯、小丁皮、鸦忽石、青蒙石、鹤顶、驼毛、张叶、软棉、木棉、丝布、皮桑布、芯布、高你布、兜罗布、花布、打布、棉布、竹布、大手巾布、八丹布、白布、玳瑁、猫儿眼睛、琉璃瓶、白银、沙金、铜、铅、锡、鸦鹘石、青琅矸、珊瑚树、红石、蚌珠、琉璜蜡、红紫、茄蓝木、鸟梨木、贝八子、白藤、浮留藤、藤杖、万年枣、胡椒、孩儿茶、椰子、槟榔、石榴、波萝、甜瓜、单皮、西瓜、马乳葡萄、黄豆、黍子、紫蔗、米、麦、盐、蔗酒、酒、鱼干、孔雀、仙鹤、鹦鹉、骆驼、西马、骏马、牛、大羊、绵羊、鸡、鸭、绿毛狗、熊、鹿、豹、麂皮、麝檀、翠羽等。
  4.明清时期。明初,对外贸易由政府以“朝贡赐赉”形式进行。所谓“朝贡”的进口货物以各种香料、宝石、象牙为主,还有珠宝、稀有禽兽及某些手工业品。大宗的进口商品是胡椒和苏木。嘉靖以后,输入品则以白银、黄蜡等为主。
  清初至道光年间,进口商品多由厦门转口而来,主要有白银、大米等。嘉庆以后,输入品以鸦片为大宗,以贩私形式进行。
  (二)近代进口商品
  鸦片战争后,主要进口商品有洋布、棉丝、煤油、火柴、鸦片、绸缎、面粉、大米、海产品等。洋布来自英、美,棉丝来自日本、印度,煤油来自美国和苏门答腊,面粉来自美国,火柴来自日本,鸦片来自印度、波斯,大米来自安南。此外,还有零碎杂货,如洋钉、香水、洋灯、洋盥、玻璃器、西药、小刀、毛丝、洋丝、针、匙、蟾蜍、毛布、床巾、珐琅洗面器、珐琅器皿、肥皂、毛巾、手
  巾、齿粉杨枝、洋伞、袜子、衬衣、腰带、时钟、油画、帽子、鞋、麦酒、葡萄酒、镜子、梳子等。以上商品大部分由上海和香港、厦门转口输入。
  民国19年(1930)以后,进口货主要有洋油(含煤油、花生油等)、洋烟(香烟)、肥田粉、洋布、洋棉纱、洋面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大豆、豆饼、糖、油、呢绒、哔叽、绸缎、百货及化妆品等的进口数量破有史以来纪录。
  (三)现代进口商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县内的商品如化肥、小麦、电器、手表等品种繁多,但并非直接进口,均靠商业渠道进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开展和三资企业的兴办,原辅材料和机器设备大量运入,但也大都是经由厦门或者深圳等口岸进口。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