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产品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品开发
分类号:
F717.2
页数:
2
页码:
584-585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多种经营、产品开发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多种经营
产品开发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在恢复衙口花生、灵水菜脯、蚶江菜丝、罗溪草席、陈埭碱草编制品等传统产品时,还积极引进和发展桂圆、荔枝、杨梅、李子、蜜桃、石榴、香蕉、菠萝、茶叶、龙舌兰、草菇、蘑菇、白木耳、洋葱、玫瑰茄、中药材等。1957年,县供销社在晋北马甲梧峰创办茶果场。1979年,供销社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组织生产人员对全县23万亩山地,4.3万亩海滩,1万多亩赤土埔以及溪流、湖畔进行调查,根据传统习惯和国内市场需要,种植、养殖、加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内陆、丘陵、赤土埔发展传统的桂圆、茶叶及小杂果,沿海沙滩种植柑桔,溪流湖畔种植丛生竹,水田区种植笋菜等蔬菜和草菇及草制品用材草,农地区种植洋葱、黑瓜子、小米椒、红白萝卜等,并在全县普遍发展蘑菇、白木耳和养蜂。重点抓好桂圆、茶叶、丛生竹、柑桔、油桐等骨干品种,建立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同时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针,狠抓见效快,收益好,创汇高的品种。从1977—1983年的7年中,引进和恢复生产蘑菇、芦笋、甜菊、桂圆、柑桔、白木耳、虂蕌、毛木耳、洋葱、笋菜、荸荠、黑瓜子、红白萝卜、西瓜、小米椒、花菜及小水果等40多个品种,引进和推广袋栽金针菇。全县先后建立桂圆、柑桔、茶叶、丛生竹等百亩以上基地46个。以1976年前和1983年底对比:桂圆由20.83万株发展到43.49万株,茶叶由452亩发展到3364亩,柑桔由1000株发展到12.53万株,丛生竹由7.84万株发展到47.58万株。1984年后,县社再次组织生产人员85人深入全县各地,对荒坡、荒地、溪流等资源情况和“两户一体”的生产规模、技术力量、资金、设备、产品销路等全面摸底排队,落实发展规划、项目和对象,并逐个建立资料档案。采取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服务的办法,重点扶持新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1985—1986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池店等地的基层社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引进发展芦笋、笋菜、荸荠、金针菇、蘑菇、玫瑰茄等地方骨干品种和其他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的品种。扶持重点户、专业户324户,各种经济联合体81个,帮助解决银行贷款70多万元。1987年,扶持发展蔬菜、水果、芦笋、食用菌等4个主要项目。全县推广蔗渣袋栽金针菇技术,培植1409万袋。1987年冬至1988年春,年度生产社会总产量2600多吨,总产值1300多万元。扣除成本,全县870多户菇农净收入650万元,每户平均收益0.74万元,个别专业大户收益1.22万元。当年晋江县供销合作社在推广蔗渣袋栽金针菇栽培技术上,荣获福建省星火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鼓励农民大力恢复发展蘑菇生产;并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发动农民扩种芦笋1091亩。池店供销社引进桂林荸荠优良品种,并扩大种植面积550亩;安海供销社引进新技术,试种4万袋香菇获得成功。此外,全县的桂圆、香蕉、杨梅、柑桔、玫瑰茄以及桃、李小杂果也有较大发展,并从单纯组织生产、收购,发展到加工增值。仅池店供销社从1986—1988年3年中就组织农民为罐头厂加工荸荠仁(削皮)4333吨,加工费收入112万元。
30多年来,供销社扶持和开发多种经营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和“左”的错误以及原来生产体制上存在弊端等的影响,1959—1983年,全县发展种植的一部分龙舌兰、油桐、丛生竹、桂圆、荔枝、柑桔等经济作物或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造成部分果树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不佳。近10年中引进、开发的食用菌、蘑菇、金针菇以及芦笋等,也因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产量时增时减。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