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3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收购
分类号:
F717.2
页数:
4
页码:
580-58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机构体制、收购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机构体制
收购
内容
一、农副产品(含出口)
1952—1953年,对出产的稻谷、小麦、花生果(仁)、花生油、生猪、鲜蛋、茶叶、晒烟、鲜桂圆(龙眼)、桐油、黄(红)麻、龙舌兰麻、洋葱、菜脯、菜丝、鲜菜、水产品以及野生植物资源山苍籽、中年子、香附等进行收购,年收购总额分别为50万元、306万元。1954年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接受国家委托办理代购代销业务,开展“存实预购”,发放早稻预购定金5.15万元,预购1143吨,发放花生预购定金9.72万元,预购1296吨。全县建立54个花生收购点,收购人员220人。设立油车(油坊)85间,加工花生油556吨。1955—1957年,粮、油、猪、水产品、洋葱、菜脯、大宗的瓜子、桂圆等农副产品划归粮食、食品、水产、食杂等部门统一收购。基层供销社对部分农副产品仍实行代购,继续开展预购业务,先后发放生猪、菜脯预购定金1.13万元,桂圆、瓜子、木薯粉预购定金7.19万元,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渡过灾荒难关。1958年,国家把物资分为三类,实行分级管理,一类的粮、油、棉等物资实行统购,二类的有省管32种,烤烟、黄麻、桂圆等为二类产品,实行派购,不属一、二类的农副产品为三类物资,
不在统派购范围。从此,对比较大宗的农副产品采购主要靠行政手段。1959—1960年,开展农副产品大收大购运动,各基层社以供销部为基地,实行产、购、销相结合,以购促产,以销支持生产发展。收购品种有生猪、废牛、家禽、鲜蛋、蔬菜、食糖、鲜桂圆、桂圆干、黑瓜子、木柴、香蕉等。1961年对派购的农副产品贯彻留比政策和等价交换原则,实行超购奖售粮食、肥料和开展商品对留换购的办法。1962年对生猪、家禽、蛋品、活羊、废牛、鲜桂圆、黄麻、草席等农副产品实行包购的办法。三类产品实行低于市场价格向农民议价收购,推广购销结合合同的采购制度,部分农副产品采取换购商品对流。农村的供销部全面实行收购和销售兼营,组织货郎担下乡收购和供应,并提出每个农民全年交售家禽1只,蛋品0.5公斤。1963年县供销社对农副产品提出具体品种的派购任务、统购任务和计划收购奖售政策。其中以肥料奖售的产品19种,以粮食奖售的10多种。各基层社将收购计划分配到生产队,不论统购、派购或议购的产品,都采用合同形式落实,使国家计划与社队的生产计划密切衔接。除粮、棉、油、烟、麻等5种农副产品外,其余一、二类和三类点名产品,在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剩余部分,采用商品平价换购或议价办法开展自营业务,由省、县两级经营,基社代购。当年农副产品收购额1307万元,为建社以来最高水平。此后10多年中,农副产品的收购品种虽增加蘑菇、草菇、蜂蜜等。但因受“文化大革命”和“左”的错误影响,收购时升时降,徘徊于几百万元之间。1978年全县收购额58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政策开放,市场多条流通渠道形成。1979年供销社对农副产品收购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主要农副产品的烟、麻、茶、果、竹、纸、草席等,仍坚持计划收购和计划价格,贯彻按质论价,实行优质优价,超购超奖和购调留成,果肥挂购,分等补助的办法,国家对原来归省管的木薯粉、蕉芋粉、竹篾、部分瓷器、小宗土纸、竹木制品、漆筷等40多个产品的定价权下放到县。三类物资以及一、二类物资在完成国家收购计划之后,可以有步骤地开展议购议销业务,进一步活跃城乡市场,促进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与收购。当年收购额943万元,1980年达到1500万元。1981年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出现多家争购以及农民自产自销长途贩运,加上牌市价格悬殊等因素,改变了供销社独家经营的优势,农副产品收购品种、数量减少。1984年收购1154万元,比1980年减少346万元。1985年以后供销社在深入体制改革中,从发展商品生产入手,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方针指导下,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多层次联营,扩大议购议销业务;开展代办、代购业务和分购联销、协购联销、合同定购;跨县、跨省广辟货源,打开销路,促使农副产品收购逐渐回升。至1988年,全县收购额1达2373万元,为建社30多年来最高水平。其中金针菇818万元、芦笋171万元、鲜桂圆260万元、桂圆干115万元、桂圆肉177万元、黑瓜子141万元、花菜101万元、包菜104万元、荸荠135万元。
供销社对农副产品从50年代开始,通过收购直接和间接出口销往香港,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有肠衣、菜脯角、蘑菇、鲜桂圆、桂圆干、洋葱、笋菜、白木耳、西瓜、苧麻、黑瓜子、牛皮、芦笋、羽毛、清水笋、玫瑰茄、山参、蜂蜜等近20个品种,出口金额从50年代几万元到60年代几十万元,70年代后达百万元以上。1988年,供销社系统通过深圳、厦门外贸部门间接出口黑瓜子、清水笋、桂圆干、芦笋、羽毛等总值331万元。
二、废旧物资
县供销社建立时,即设立收购站。1953—1976年间,除了1958—1962年大收大购时年收购额达70万元外,其他年份全县收购额徘徊在20—30万元之间。1977年,全县收购点从原来139个增加至256个。同时发动131个合作店组和双代(代销代购)店开展收购。品种由原来60多种增至100多种。全年收购额达45万元,居全省第三位。
1980—1982年,晋江县各地废品专业户、专业村相继兴起,多家争购,供销社一度经营与管理跟不上新形势,业务萎缩,有的甚至歇业。1983年以后,贯彻深化改革方针,实行经营责任制,业务开始回升。1986年5月,县社成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加强和指导此项工作。同时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生产。当年提供废塑608吨,废铁54吨,旧报纸34吨,供给塑料厂、五金厂、鞭炮厂等作原料。全年收购总额922万元,为建社以来最高纪录。1988年从省外调入废纸198吨,废塑料268吨,支持县内乡镇企业生产。从北京、辽宁和县内收购的废钢铁880吨,提供给三明、江西等省内外钢铁厂作原料。此外,收购杂骨支持山区县加工为磷肥施于冷水田。1952—1959年,每年平均151吨,1965—1969年,每年平均194吨,1978—1986年,每年平均207吨。
1978年起,进行以塑代木,以塑代竹,帮助双沟、塘后、菌柄等塑料厂试制生产塑料粗桶、喷桶、戽举、畚箕、斗篮等10多种农具。年产量达30多万件。每年节省木材1000立方米,毛竹3万多根,节省了桐油、棕麻等附属材料。
供销社工作人员从事此项收购劳动,既脏又累,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社会净化环境,得到人民的尊重。1980年1月份起,享受岗位保健津贴待遇,保护职工身心健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