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业
分类号:
F426.93
页数:
6
页码:
502-5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晋江县的建筑队伍、施工设备、建筑设计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建筑业
建筑队伍
内容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古代晋江,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伍。官府衙门如需兴工动土,造官衙、建城池、筑水利、修桥、铺路……,即征调徭役,一般黎民百姓,便成为建筑义务工。
民国时期,未见由政府兴办大型的建设项目,只有民间的住房建筑,施工队伍,零星分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石狮、龙湖、中山街有3家营造业,由包工头承揽工程,雇用工匠施工,工人大部分来自惠安。施工队伍,一般均以带有血缘、地缘关系的人员组成,并以其辈份高、或技艺高、或承建者作为带班的头人。
这些工匠组织,均为师徒从属关系,徒弟学艺,对师傅需绝对服从,甚至任从师傅打骂。一般工人文化程度低,建筑技术均为师徒相授,代代相依,或从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有全民组织、集体组织和民间自行组织的各种施工队伍。
1955年,在青阳、石狮、衙口、安海建立登记站,对全县建筑工人进行登记,随后成立集体性质的企业——建筑生产合作社(简称建筑社)。
1956年2月成立晋江县建筑业生产合作专业联社(简称县建筑联社),下属青阳、石狮、衙口、金井、安海5个生产社。这期间,曾先后派工人参加国防工程和青阳机场、金鸡水利、石壁水库、荆山电灌站等工程的建设。
1958年,县建筑联社改为国营性质的晋江县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县工交局,下属建筑社改为4个工区。1959年,归属县建设局。1960年,建筑工程公司改为县工程队,下属工区改为施工队,仍为全民性质。同年,又恢复公司、工区名称。
1961年,撤销建设局,企业归属县工交局。1962年改为县建筑联社,又属集体性质。1963年11月,县建设科成立,企业隶属建设科。从1958—1965年,先后派出大批工人参加山美水库、双阳农场职工住房建设(安置印尼排华的归国华侨),古田水电站迁往建瓯县城的建筑工程,山美水库区移民住宅建筑10多万平方米和首都北京10大工程建设,并荣获“劳动竞赛红旗”和“多快好省地完成山美水库迁建任务”的奖旗。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企业各自为政。县革委会成立后,建筑企业隶属革委会工交组、工交科。1977年11月,县建筑联社恢复并改为县建筑工程公司,下属建筑社改为工段,隶属县基本建设局。
自1950年初至1977年,县建筑企业施工队伍的工人大部分是惠安籍,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施工经验丰富,不少人成为能工巧匠。他们不仅承担着晋江县主要的民用建筑,而且还积极地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从1978—1988年,县建筑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1981年曾选派优秀技术工人参加支援几内亚的建设。
1981年成立县建筑工程联合公司,1984年改为县建筑工程总公司,下辖5个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县建设委员会。县、乡(镇)村建筑施工企业计27家,其中经福建省建设委员会核定为三级房屋建筑企业的6家,四级的10家,五级的7家,六级及未定级的4家。
全县五级建筑施工企业有英林、龙湖、内坑、磁灶、祥芝、蚶江、石狮镇7家,其前身均为70年代各公社建筑业管理站。计有固定职工1025人,合同工314人,工程技术人员22人。
全县六级及未定级建筑施工企业有安东、陈埭、永宁、深沪等4家。计有固定职工392人,合同工183人,工程技术人员12人。
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建筑施工人员。如紫帽乡的湖盘村,有半数的男人自行组织起来承揽建筑业务。
第二节 施工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后,县建筑企业设备主要有:
木匠工具有鲁班尺(曲尺,短于市尺)、斧头、凿子、锯子、刨刀、锒头、墨斗(弹平直线)等。
泥匠工具有瓦刀、泥铲、锤子、钢钎、木柱架板的脚手路架等。
石匠工具有大小钢锤和钢钎。
1958年,自从青阳、石狮、龙湖、金井、衙口等处建筑社相继成立后,开始使用小型卷扬机、搅拌机等简单的建工机械设备,为数不多。1978年,各公社建筑业管理站相继成立。各企业又添置卷扬机、搅拌机、震动棒和翻斗车等机械设备。
80年代,成立建筑工程公司,大部分建工设备为机械化。由于高层楼房建筑均为框架式的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故6个三级建筑企业皆配置有钢筋车间和木工车间,添置了1.5—8吨的载重汽车9部。全县建筑行业配有2—5吨的卷扬机107台,其中5吨以上的17台,混凝土搅拌机58台,20吨以上的拖车组1部。规模大、层次高的青阳百货大楼、县邮电大楼、中国银行营业大楼、石狮车站等建筑物,均在县有机械化的建工设备后兴建的。至1988年,县三级、四级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和固定资产均有较大增长。
第三节 建筑设计
一、民房建筑设计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房建筑,大多是石木、砖木结构。房屋的形体结构均根据建筑者本人的财力、意愿而定,然后请木匠(师傅头)设计主持。
20世纪20—30年代初,晋江始有蓝图的房屋建筑。晋江华侨多,一些较富裕的华侨、农户的住宅建筑开始追求具有西洋的风格特色,并从南洋直接设计图纸。由于缺少专门的设计师,大多数的民房仍为砖木结构或中西结合,力求造型新颖,有的用花草鸟兽的石雕、木雕、浮雕、泥雕、瓷雕及镀金、漆彩画加以装饰,因而形成晋江侨乡的建筑特色。
二、公共建筑设计
1954年,建立县建筑工程队,由庄裕民、李火来、庄楚生、吴天赐、庄再华等人组成预算设计组。由于当时木材、钢材、水泥短缺,有的能工巧匠用石板材进行受压试验,并作为楼房的地板、屋面板,以代替木材、砖瓦,使民房的石木结构改为石结构。此时,开始从一般民房平屋设计发展到多层的公共建筑设计。
1956年2月,成立县建筑联社,开始组建一个负责施工和设计的施工技术小组。
1958年,成立设计组。设计有县侨联旧大楼(3层砖石木结构1050平方米)、金井戏院(跨度20米石木结构800座位)、县委会黄楼(3层砖木混结构900平方米)、驻晋江部队用房计1.5万平方米、青阳影剧院(跨度20米,900座)、工人俱乐部(跨度18米、700座)、龙湖戏院(跨度22米,1000座位的石木排架结构)及县医院门诊大楼(砖石混结构3032平方米)等。
1964年,成立县建筑设计室,经济独立核算,属县建筑联社主管,1977年后归基建局主管,至1980年县建设委员会成立。至此,主要设计有内坑糖厂(由土糖厂改为日产500吨糖厂房),磁灶陶瓷厂80米隧道窑、50米烟囱(当时系全市最高),青阳后塘庄荣远高级住宅楼(3层砖石混结构1188平方米),石狮中旅社(7层石混结构5331平方米),县五交化公司,县建委,县水产局五层石混结构计6550平方米。
1981—1988年,设计有安海编织厂房(2层半框架式结构6000平方米),安海水泵厂房(15米跨度带10吨吊车梁厂房框架式结构500平方米),县工商银行大楼(6层石混),县侨联新大楼(4层石混),英林乡政府办公宿舍楼(5层石混),计1.209万平方米。
1983年以后,全部设计均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有县供销社大楼(6层框架式结构),青阳议价粮站楼房(5层框架),华林饭店大楼(5层框架),翰林池市场(5层框架3座),计1.472万平方米。晋江宾馆(7层砖混,底层14米跨度餐厅),磁灶镇政府办公、宿舍楼(4层砖混),计8200平方米。
三、设计机构及人员
1980年10月,县建设委员会成立,设计室是县建委属下的一个机构,1987年11月经省建委核定为丙级建筑设计单位(前为丁级)。
设计室有人员24个,其中有工民建高级工程师1人,土建工程师4人,建筑师1人,电气工程师1人,给排水工程师1人,建筑经济师1人,工民建助理工程师4人,工民建技术员1人。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有95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和宿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