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乡驻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行政乡驻地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
页码: 498-5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行政乡驻地建设情况,分别记述了英林乡、内坑乡、紫帽乡、永和乡等。
关键词: 晋江县 行政乡 驻地建设

内容

一、英林乡
  驻地英林村。民国期间,乡里未建公路,交通不便,文教事业不发达。全乡只有1所以祠堂作教室的小学,没有医院,小店铺分布在1条街的3个路段上。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初,国家对外开放,经济搞活,英林成为晋江县主要服装市场之一。
  (一)街道建设
  由群众集资、村委会统一规划的新大街于1985年建成。街长670米、宽15米,骑楼式人行道左右各宽1.5米,混凝土路面。临街两边建两层石结构店楼30幢283单元,副街建店159间,是服装经营的主要场所。
  在英林通伍堡、马坪公路的1.4公里地段,1984年起建公路街沥青路面。乡政府办公楼、企事业办公营业楼、工厂厂房及群众自建的楼房257间,先后建于街道两侧。
  (二)公共建设
  80年代建7层邮电大楼1座。截至1987年,英林中学和中心小学均建有2层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纪念楼,面积6038平方米;卫生院建有石结构3层门诊楼、80个病床位的病房楼,面积6.03亩。
  (三)住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1988年,全村计新建居民住房572座(其中有1座花园式别墅),不包括新大街店楼,面积150419平方米。
  二、龙湖乡
  龙湖乡驻地中山街。位于晋江县境东南部,是晋江的著名侨乡。
  (一)文教卫生
  民国35年(1946),由侨胞兴办的南侨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扩建。至1954年,有教学楼、宿舍楼、礼堂等,建筑面积10419平方米。阳溪中学建筑面积4949平方米。农业技术工程学校和全乡的38所小学,占地面积94325平方米。1963年,由群众集资在中山街建卫生院1座,有10多个病床。1958年,侨胞捐资在中山街建影剧1座,室内跨度20米,1100座位。
  (二)侨联大厦
  50年代,在中山街建侨联大厦办公楼1座;80年代,侨胞再捐资建4层大厦办公楼1座,占地6亩。
  (三)住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乡民房有90%为新建。都为石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部分为平房,部分为二、三层小楼。
  (四)街道建设
  1987年,把原100米长的旧街向南北延伸扩建成1.3公里的公路街。南段向东侧建成2条120米长的新街。向西沿通往英林公路两侧建成120米长新街。又建菜市场100平方米。乡政府驻地小埭沟至衙口公路北侧,建5幢20间2层店楼,街道长300米,侨胞投资创办的工厂、企业建于此街。
  (五)乡政府建筑
  1987年,龙湖乡政府大院建于中山街小埭沟,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办公楼2层,建筑面积1600米,干部宿舍楼2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公安派出所与乡企业办公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该大院布局新颖,有办公楼、宿舍、厨房、车库并配有卫生设备。庭院中建有假山、小亭,栽花种草,红绿相间,气象宜人。
  三、内坑乡
  内坑乡驻地宅内花园头,为晋江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乡政府建设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80年代,乡政府所在地的4个行政村建4个10—20立方米的水塔,抽地下水,供给900户居民用水。
  70年代建小型电厂,开始供电。随后设高压线路,引接泉州火电。1988年又建35千伏安变电站,全面供电。
  拆除旧街部分低矮店房和危楼,建设市肆店铺,整治水沟,铺设路面,把250米的旧街道扩建至600米。
  1984年10月,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电影院1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960座位,空间跨度23米。
  1956年创建的内坑糖厂是县三大糖厂之一,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3平方米,配有热电、压榨、制炼车间,其中有5吨压榨机台5座,高炉3台,蒸发罐5个,具有60—70吨/日的规模。
  四、紫帽乡
  驻地后厝街。位于晋江县的西北部,山地丘陵较多,福厦公路穿乡而过。民国时期经济较落后,乡民靠捡柴草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紫帽没有行政乡的建制。1984年成立乡政府,开始注重乡驻地建设。乡政府及各企业单位的办公地方都经过租、借、建的过程。1986年后乡政府、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所、粮站均在后厝街建办公楼。
  乡民的住房建筑,依山取材,大部分是花岗岩单石结构。1987年建3层框架式的农贸市场和商品楼房2座,占地1.8亩,商品房31单元,面积2000平方米。
  1986年建紫帽中学3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85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31亩。全乡小学6所,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
  五、永和乡
  驻地永和街。1961年由罗山、东石、龙湖划出部分行政村组建而成。乡政府址在庄宅。20世纪20年代,这里已有由华侨集资兴建长100米、宽6米,两边42间2层店楼的小街道。民国25年建成的石东公路穿街而过。
  1966年后,乡政府、派出所、工商、税务、农行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均建有办公楼和宿舍楼。1979—1986年,先后修建了永和粮站至古厝、庄宅至福田、庄宅至古厝、前村至茂亭、前村至粮站计长4000米、宽5米的公路。1986年铺永和街至前村的宽5米、长100米的石砖路面和前村各道长2000米的条石路面。1988年,全乡新建住房8000多座,并建有1幢3层10单元的商品房,占地5亩。
  晋江道教的遗址——七宝堂为古建筑,位于〓内村。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面宽11.2米,进深27.5米。七宝堂由门楼、正殿、后殿组成,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解放后重修正后殿,改为单石结构。
  六、罗山乡
  驻地沙塘村,位于晋江县中部。泉(州)安(海)公路和泉(州)石(狮)公路从境内通过,为晋江县交通枢纽。
  1954年在境内建造机场,面积约2677.8亩。
  1958年,利用沙塘水库建小型发电站。60年代,修通上郭至西滨军垦农场的公路。又创办罗山农业中学,于小沿塘(即现在的罗山中学)占地33亩,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80年代,把沙塘湾路段截变取直,拓宽,废弃沙塘到沙塘湾的道路。乡政府所在地的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农行、粮站、供销社等均建有办公楼。1988年由华侨郭先生独资创办的晋江县季延中学已在施工建设中。全乡小学27所,建筑总面积25238平方米。
  位于华表山麓的草庵,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明正统十年(1445)重修。为单檐硬山顶结构。庵内依崖雕凿圆形佛龛,龛内有浮雕摩尼光佛,是研究摩尼教文化的珍贵古建筑。
  七、池店乡
  驻地池店村。位于晋江下游南岸,是泉州平原的延伸部分,与泉州鲤城隔江相望。省主要公路干线福厦路从北部境内穿行,县主要公路泉安线从中部境内通过,交通较方便。
  全乡水田1.5万多亩。为发展生产、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修建机耕道路,是该乡建设的主要项目。
  1987年,县、乡、村联合投资196万元,修通自浯潭经池店、潘湖、仕春、茂厝至紫帽乡后厝街的池紫公路,全长6公里。同时以泉安公路为轴心,村村均建机耕道。
  70年代,外洲、下尾、御辇3个自然村,均采取华侨捐资、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的办法,从泉州接引水源,自建自来水设施。
  解放前,池店没有中学。1956年创办池店中学时,只有1座平屋。1988年,已建有1座3层框架式教学楼2933平方米。华洲的寿良中学,有3层教学楼两座,建筑面积2857平方米,位于福厦路边的金针学村,华侨郑先生独资捐建,为框架式结构,造型美观新颖,校内建有20×20米游泳池1个。全乡小学19所,建筑面积16205平方米。
  乡政府原借用华侨住宅办公,1981年建2层石混结构办公楼2幢,占地5亩。同时,邮电所、税务所、农行、供销社等单位均新建了办公楼和营业场所。
  位于泉石路边的雁潭三资企业区,占地48.13亩,已建成多座框架式厂房,是制鞋、纺织、手套的综合企业区。
  池店乡的古建筑有李氏宗祠,建于明代,占地556平方米,1988年华侨捐资重修。溜石塔位于溜石村北,塔高12层12.6米,实心石结构,明万历年间建。还有庆莲寺,位于池店高山,为单檐硬山顶混合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6年重修。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