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镇驻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政镇驻地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7
页码: 492-4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行政镇驻地建设情况,包括安海镇、东石镇、磁灶镇、陈埭镇等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行政镇 驻地建设

内容

一、安海镇
  古名湾海,宋改为安海,有东西二市,东为旧市,西为新市。绍兴二十六年(1156),倭寇犯安海,官筑土城,垒石为五门御之。明为安平镇。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犯城,知府熊汝达下文书知照晋江知县卢仲佃筑城,城筑及半,倭寇来犯。后乡绅柯实卿自造1百丈,又拆东洋桥石以筑,周1270丈,高1丈3尺,有4城门,1城楼。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鸿逵拆安海城石,造东石寨,至此城废。自嘉靖三十六年建至顺治十二年废,城存99年。
  安海有著名的古建筑安平桥、白塔、星塔、龙山寺。
  新中国成立后,从70年代起至1988年,安海镇相继进行新街、住房、交通、公共建筑、水电设施及工业区等项建设。
  (一)建设新街
  东大街全长700米,宽20米。临街楼房21幢,店面200多个,住宅327套。
  海八路中路长300米,宽16米,石砖路面。
  公路街位于风炉角至水心亭公路两侧,长1公里。
  (二)住房建设
  东鲤新村根据新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征用土地,提供给不同经济条件的建房者择地建房。1987—1988年底已建成为一个新住宅区。住宅区有石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不同建筑风格的住房315座。其中多层楼房10幢,商品房214套,安排居民500户,整个住宅区占地150.25亩。
  住宅群根据规划,在养正小学后、安福桥西、风炉角、黄墩宫仔口和西〓等处,拆迁安置区4处,于1986—1988年建成住宅群,安排2160住户,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每人平均住宅面积12平方米。
  (三)交通建设
  道路民国11年(1922)修建泉州至安海的公路。成为县境内的主要干道。
  1983年,改造拓宽主干道3250米,修通安海至南安县水头的安水公路3公里;修通下墟巷到镇西侧的生活通道,拓宽海八路中段,长300米,拓宽16米。
  1986年,拓宽海八路南段。风炉角一水心亭段。水心亭—杉行口段。大埕头—西〓口段。计长2950米,宽12—16米,总面积2.66万平方米,形成以三里街(中山路),海八路、东大路至新街头为中心,以国防路、工业路、杉行口、西〓弯道口至龙山寺为外径的干道网络。
  车站风炉角至水心亭干道上,民国11年建泉安公司安海车站于安海金厝。1984年建晋江县公共交通公司安海车站于海八路,1988年泉州汽车运输总公司迁建安海客运分站于风炉角。
  (四)公共建筑
  安海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朱祠口1号,1982年建砖混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1984年建砖混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两座总造价45万元。
  国营安海旅社位于海八路中段,建于1978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总造价41万元。
  安海五交化公司位于海八路中段,建于1978年,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
  安海华侨友谊商店位于海八路中段,建于1981年,石混结构,建筑面积2041平方米,总造价24万元。
  安海税务分局位于新南大街108号,建于1984年,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559平方米,总造价63万元。
  安海邮电局位于东大街,建于1984年,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
  安海侨联位于海八路中段,建于1984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811平方米,总造价91万元。
  安海工商分局位于厚底街5号,建于1985年,石混结构,建筑面积785平方米。
  安海公安分局位于工业北路120号,建于1988年,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造价60万元。
  (五)水电设施
  70年代,架接泉州火电线路,供电尚处于紧张状态。1987年,县11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并网供电,安海变电所的容量为2万千伏安,较1980增加4.5倍,改变供电紧张状态。
  1981年,在星塔、型厝打深层井4口,每个孔径为10.8米,深120米,日涌地下水400吨。经安装简易管道,设供水站4个。
  1983年,以洋内及型厝大井为水源,建日涌2000吨的自来水厂,翌年9月通水。铺设管通28公里,供水率40%
  1985年4月,建东门街排水设施,改建东大街、古庙路、南大路4段排水沟共5000米,增建海八路南段通海大容量排水沟360米。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南菜市场、东菜市场、农副产品市场。
  (六)工业区建设
  桥头加工区用地面积215亩。1987年兴建,至1988年底已形成外商来料加工的工业区,区内有恒安、鸿裕公司等多家“三资”企业的多层建筑物。此外,许田“三资”规划点占地100亩,西〓村镇工业区占地180亩,坑边规划点占地50亩,被列为省、市重点规划的安平开发区占地2280亩。1988年进行开发区的总体规划。
  二、东石镇
  东石是内港澳口,地处安海港海门之东,设有东石渡,可通舟船,是海上交通要口。
  新中国成立前,东石以小巷为街,居民设点摆摊。渡口有客货码头,建有“海运社”,运输海盐、壳灰等。
  该镇有南天禅寺、龙江寺等著名古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东石镇主要进行港口及镇街区居民住房的建设。
  (一)港口建设
  1981年修建3层港务站、港务公司办公楼。1982—1988年,建成不同类型仓库11座,库容积4万平方米,堆场面积4521平方米,2个300—500吨的泊位、长93米的钢筋混凝土码头。6层港口大楼在筹建中。
  (二)街道建设
  新街50年代中期,于镇内通道东向,建新街1条,石砖路面,长240米,宽6米。骑楼人行道,左右各1.5米。街有2层石结构店楼120间。
  公路街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石(石狮)东(东石)公路两侧的1030米地段,建筑商店、居民住宅,街道为沥青路面,是新镇区的一条公路街。
  镇区街道于1983年9月动工兴建的新镇区街道,总长3605米,包括仁和路的东、南、西、北、中5个路段。西、中、东段,长约400至1050米,宽17至21米,石砖路面。
  玉和路长340米,宽13米,石砖路面。
  侨声路长285米,宽13米,沥青路面。
  协和路长400米,宽13米,混凝土路面。
  新建的街道两旁绿化1130米,左右人行道各宽1.5米,临街3—6层石结构(部分框架式)店楼93幢850单元已使用。玉和、仁和路的南、中、东、北路段的商店均开张营业。
  (三)住房建设
  民房围筑海滩造地57.25亩,建住房137座。
  住宅楼仁和北路两侧为新居民区,建成4幢5层72套的住宅楼。
  三、金井镇
  金井镇位于晋江县东南端,东临台湾海峡,南端的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抗日战争胜利后,侨胞集资建2条2层楼的新街——中兴街,宽6米,长276米。
  (一)街道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扩建中兴街,向南延伸1000米,新建瀛光街,街道宽16米。续建南星路,临街两旁建有2—4层石结构的店楼,鳞次栉比。光街头建1座7层钢混结构的大酒家,中兴街两旁有机关、企事业、工厂厂房、商店的办公、营业楼房。
  1986年镇政府大院建成,其中有3层办公楼1座,4层宿舍楼1座,还有会场等其他建筑,均是石混结构,面积3000平方米。大院里建有小花园。
  (二)公路建设
  自50—80年代,修筑石(狮)围(头)、金(井)深(沪)、金(井)东(石)3条主要干线,长8500米,其中铺有混凝土路面3430米。1979年以后,侨胞捐资兴建村镇公路62条260华里,均为混凝土、石砖路面。1988年村村通汽车。
  (三)公益事业
  民国37年侨胞集资创建毓英中学。1958年,由旅菲石圳同乡会、旅菲侨胞吕先生等,捐资创办金井华侨中等文化学校,校址新市村郊,教室15间。1958年,由华侨、归侨、侨眷集资建成金井华侨戏院,可容纳近千人。1962年,港胞洪松柏先生独资捐建金井医院手术室、X光室1幢,面积357平方米。1964年,侨胞捐建侨联会所,2层,面积5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宿舍、厨房、餐厅。
  自1985年以来,侨胞捐资建英中学的图书楼、校友楼、学生宿舍楼、教学楼、体育馆,计建筑面积6726平方米。香港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王中秋捐资40万元建云广幼儿园校舍1座,建筑面积1541.48平方米,内有礼堂、教室、办公室、幼儿卧室、会客厅、厨房、浴室、储藏室等。1988年,旅菲侨胞陈先生,独资200万元建金井医院门诊病房大楼及其附属设施3000平方米,可设病床120位,水电设施完善。
  (四)经济基础建设
  80年代初,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侨胞把捐资投向生产性、开发性的基础设施,兴办企业。在中兴街的北端建4座工业大楼,为工业小区,有大华服装有限公司、皮革制品厂、鞋帽服装厂。
  四、深沪镇
  深沪镇位于半岛之上,住宅依山而建,多为砖石混合墙,瓦顶平屋,少数楼房为殷商富侨所建。商店集中在半岛中部宽2—3米、长1200米的小街上,镇区有侨胞捐建的小学1所、灯塔1座。
  新中国成立前,镇区严重缺水,居民共饮1口井。既无发电设施亦无公路可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华侨的资助,发展比较快。
  (一)渔业建设
  深沪是晋江县的主要渔区,1973年建灯塔1座,1983年建岸船通讯联络“02”台。70—80年代兴建国营(或集资)冷冻厂13座,日可产机冰150吨,急冻200吨,库容量2300吨。80年代建储藏量200吨油库1座。1981年建渔业码头24451平方米(条石面的水产品堆场),还建有网线、绳缆厂3家,造船厂2家、机修、铸造厂2家。
  (二)镇区建设
  1958年,修建英(林)深(沪)、金(井)深(沪)公路及贯通半岛至海边水产堆场的通海公路。80年代,又修建居民点沙石通道1.85公里。镇区主要巷道铺设石砖、混凝土7.4公里。
  英深公路在镇区1.9公里的路段两旁,建有工厂、企业、商店和住宅,成为商业街道。
  住房分为半岛、沪屿、港阜、狮峰4个聚居点,面积705.9亩。新建住房1247座,翻建793座,并围海造地53亩,作为建房用地。
  1978年,建自来水厂和沪屿抽水站,日供给冷冻厂、渔船、单位、居民2365户的生产、生活用水1500吨。
  1955年始建小型电厂,1981年架设高压线路,引泉州火电,扩大供电范围。又扩建旧电厂,续建3座小型备用电厂,配动力1020匹马力,发电机组880千瓦,保证连续供电。
  五、磁灶镇
  磁灶镇位于县境西北部,是晋江著名的陶瓷之乡。陶瓷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交通、水电和住房的建设。
  (一)交通
  1982—1988年,修建镇区公路5条,下灶—磁灶路口1公里;梅溪中桥—福厦公路口1.5公里;1984年,建岭畔—下灶1.5公里;1985年建岭畔—井边福厦路口1公里;1988年建环镇公路2公里。全部路长7公里。
  1985年,重修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岭畔“下畔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加宽,两头各建桥亭1座。1964年重修建于清末的下官路“新桥”,1987年重修加固。1988年,建“梅溪中桥”,方便梅溪两岸厂家的交通。
  (二)水电建设
  60年代建小型电厂,供机关、企业和小学照明用电。70年代架设高压线路,引泉州火电,全面供电。
  1984年,镇区的磁灶、下官路、岭畔、下灶4个居民村自打机井,自购抽水机具,抽取地下水供用。
  (三)街道与住房建设
  1983年,从旧街向两端延伸建筑,东到大埔,西至前坡,全长3公里。街道两旁建有多层的瓷砖商店、厂房、多层居民住宅楼,是条陶瓷的商业街。下官路新桥边建有8幢3层104单元的商品楼,下车头建有3幢3层4单元的楼房区。居民的多层楼房大多为花岗岩石与红砖构成,有水电和卫生设备。
  六、陈埭镇
  陈埭地处晋江下游冲积平原,历来是晋江的渔米之乡。镇政府驻地四境行政村。解放前,陈埭没有通境外道路。居民饮用泥沙杂质多的沟水,没有电灯,仅有十字型村道长400米,宽3—4米。1984年修建陈埭至仙石公路。全镇公路总长36公里,柏油路面长7公里。镇区各主要巷道均铺设石砖路面。同年修建新街长270米,宽20米。1987年修建“七一”公路(陈埭至青阳),宽20米。
  镇区小商品市场占地40多亩,临街建3—4层的建筑物16幢320单元。
  位于岸兜的回族史馆建于明初。1985年重建,占地756平方米。陈埭民族中学于1956年创办。原在四境,后搬鹏头,1979年建于岸兜,面积4152平方米,校园占地45亩。
  80年代开始,该镇制塑、制鞋帽业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轻工业镇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生活设施和建设。
  1985年建自来水厂,翌年供水,后扩建,日供水2000吨,保证23个行政村的生活用水,结束了居民长期饮用沟里污水的历史。并修造暗沟,排泄污水。
  镇区建“三化”(三个化粪池)公共厕所,配备环卫人员20多名,吸粪车5部,板车10辆。
  七、石狮镇
  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集镇,70—80%住家与海外华侨有各种亲戚关系。
  民国初期,石狮农村集镇开始建成。民国12年旅日华侨陈清机集资,开辟青(阳)石(狮)公路。民国15—16年,辟泉(州)围(头)公路;民国19年兴建石(狮)永(宁)蚶(江)公路线;民国21—22年开辟石(狮)东(石)和石(狮)浦(内)公路。于是,石狮成为四邻乡镇的交通枢纽,镇内扩展为15条街,6个圩埕。十五街,即布圩、赤圩、观音亭、糖房、大仑、卖鱼、新兴、新街、上帝、城隍宫顶、城隍宫下、土地前、土地后、马脚桥、新街仔。六圩埕,即豆圩、五谷圩、单仔圩、庄厝埕、鱼埔埕、牛圩埕。
  民国19年起,民生路、新华路、聚仁路、后花街、东村街、建兴街、新菜市等新街陆续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石狮相继进行各项城镇建设。
  (一)兴建自来水厂1981年8月10日动工兴建的自来水厂,日供水2000吨,投资72.7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2万元)。在浦内建一级泵房,狮山头建二级泵房及自来水厂厂址。并由一级泵房到影剧院铺设1条2800米的地下主管道及2500米的主管道,解决全部居民用水的问题。
  (二)新建公路和翻修街道1981年9月,投资17万元,建成长4750米、宽26米的环镇公路;1981—1983年底,翻建新华、东村、布圩、牛圩、大仑、福建、太原、民生路尾、宽仁、人民等14条街道。
  (三)新建华侨大厦设备先进的6层华侨大厦,于1979年4月动工、1981年5月建成。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内有餐厅、小卖部等附属设备。
  (四)新汽车站1981年底,投资120万元,在大仑街口兴建1座颇具现代化规模的新汽车站。车站主楼5层,建筑面积2781平方米。内设旅客第一、第二候车厅,侨胞、港澳同胞候车厅,还有阅览室、售票房、行李房、司机休息室、职工宿舍及办公厅。
  (五)商业大楼群五交化商业大楼、华侨商业大楼、糖烟酒商业大楼、供销社营业大楼、百货大楼、石狮商业城。
  (六)新医院1981年建的新医院大楼,有门诊部和住院部。
  (七)三大市场新华小商品市场于1982年初建成;大仑农贸市场1982年底建成;1983年7月建成中菜市场。
  (八)华侨新村1983年3月在大仑村附近动工兴建的华侨新村,有几十座别墅式楼房,占地面积78亩。
  (九)影剧院1981年底兴建的影剧院,内有空气调节系统,技术设备先进,造型美观。
  (十)商品房1983年建4层商品房7座,每层6套,每套3房1厅或2房1厅,均配有厨房、卫生间。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