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F291.1
页数:
7
页码:
486-4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县城建设情况,包括街道建设、公共建筑、住房建设、公共设施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县城
建设
内容
青阳镇为晋江县城所在地。晋江置县后,县治长期设在泉州,1951年县市分治。县城始迁青阳。青阳距泉州市12公里,位于晋江县境北部。全镇面积22平方公里。
宋代称永福里,居民千家,分上下两市。上市在上址,左方名更铺后。下市在王厝山前,从店中崎顶,庵边巷而下樟井,达盈塘。镇区旧称“五店市”。
20年代,泉(州)安(海)公路通车后,镇区各街道与泉安公路连接,互相交叉。民国34年(1945)以后,海外侨胞集资扩建街道,有锦绣街、塘岸街、新街仔等。1949年前,总长计1300多米,宽5—6米。1980—1983年,青阳镇完成全镇的总体规划,开始全方位进行街道改建,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交通、住房、供水、排水、照明等项,使塘岸街、旗牌街、新街等与新建长2公里、宽26米的新大街和环城路相互连接。街道铺设混凝土、石砖路面,环城公路为柏油路面,镇区质式各异,规模大、层次高的大楼拔地而起。整洁、美观、宽敞的新大街两侧商店、办公楼绵延两华里。
第一节 街道建设
沿塘头、塘岸街位于泉安公路西侧,是青阳旧镇区的主要商业街和进出公路的通道,建于解放前夕,宽仅6米,长近300米。经1962年、1983年两次拆迁临街有碍建筑物,拓宽至10米,路面铺设石砖和混凝土,整治疏通了排水沟涵。
旗牌街,连接塘岸街至县干部招待所,为解放前夕所建。1977年拆掉两座二层楼房和豆干社厂房,建成长190米,宽10米,人行道2米,铺设石砖路面的新型街道,临街建有11座2—4层公共建筑。
新大街,东起莲屿头泉安路,西至旗牌街口,南至爱国楼(下行陈)。根据总体规划,于1980年开始修建,分别拆掉县基本建设局、县高甲剧团及部分居民住宅,建成新大街东路和新大街南路,两条总长1500米(正在延伸中),宽14米(主车道),两侧花圃和人行道各6米,砌筑排水沟,铺设石砖及混凝土路面的街道。临街有中百、建委、税务局、侨联、邮电、银行、县医院等多层办公、商业大楼46座。
公路街,位于泉安公路青阳路段,从普照村至沟头村全长3650米。1980年起,在公路两侧建有物资局、二轻局、公交公司、木材公司、工贸大楼、汽车站、糖烟酒批发部等多层建筑及部分居民自筹兴建的2—4层楼房。
第二节 公共建筑
一、党政机关建筑
县委大院位于孙厝头,或称庄厝头,50年代依小坡而建。大院内有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各1座,1980年续建宿舍楼(石混)1座。大院建筑总面积为6023.98平方米,并建有花园、气象台。
县府大院位于八角楼,原借用华侨投建的大道中学(后给予经济补偿,原校舍归县府所有),后在周围陆续扩建。70年代建成5层办公楼,为石混结构。80年代末又建宿舍楼、会议楼、办公楼各1座(90年代初完工),全部为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18771平方米。
二、学校建筑
晋江一中创建于1952年,原称晋江二中,系利用庄厝祠堂和蔡厝祠堂旧址。1954年在石鼓庙后的严后山盖新校舍。1960年改为晋江一中。校内有砖混、石混、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大礼堂等,校园面积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7平方米。
华侨中学创建于1954年,地处隘门头,原为华侨子弟补习学校,1960年改名晋江四中。1988年10月,改为晋江华侨中学。校园占地13128平方米,建筑面积5585.76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混、石混、框架等。
晋江县实验小学地处八角楼,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原为青华完全小学,1952年改为晋江县实验小学。校园占地10533平方米,建筑面积3822.46平方米,有砖混、石混结构的教学楼3座。
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81年,地处隘门头。学校占地6400平方米。有石混和框架式结构的教学楼2座,建筑面积2728.39平方米。
县委党校创办于60年代。地处调杠头,校园占地面积6965.9平方米。建有石混、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宿舍楼、礼堂等,建筑面积4360平方米。
晋江县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0年,地处孙厝头。有石混结构三层教学楼1座。全园占地面积3666.6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19平方米。
三、医院建筑
晋江县医院旧址位于下行张。1959年兴建砖石混合结构门诊大楼1座,建筑面积3032平方米。至70年代,建筑面积8607.27平方米。80年代初,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在下行陈(新大街三叉口)建门诊楼(侨胞捐建)、综合楼、病房楼、宿舍楼3幢,合称“爱国楼”,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框架结构。1988年始迁新址“爱国楼”。
晋江县中医院创办于1985年,位于新大街南路。建有石结构门诊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2267.15平方米。
晋江县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创办于50年代。位于下行陈和下行张。1985—1986年建有石混、框架结构的门诊和办公楼、宿舍楼各1座,建筑面积3017.65平方米。
青阳保健院70年代建有石混结构的门诊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1187.99平方米。
四、文化娱乐建筑
晋江县文化馆位于孙厝头。50年代初建,为土木结构,70年代部分改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608.46平方米。
晋江县图书馆位于孙厝头。50年代初建,为土木结构,70年代部分改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245.71平方米。
晋江县影剧院1954建于沿塘头,为石木排架结构。建筑面积860平方米,1080个座位。
灯光球场位于青阳青华宫下,1956年侨胞捐建。建筑面积1947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500人。
五、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位于新大街南路,1982年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农业银行位于大石脚,原旧侨联会址,1958年建三层砖石木结构楼1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
建设银行位于新大街南路,1982年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730平方米。
工商银行位于新大街南路,1983年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
中国人民银行位于八角楼崎。1984年建,为石混结构和部分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
六、邮电大楼
位于新大街南路。建于1984年,为七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七、商店建筑
青阳百货大楼位于新大街东路与南路交叉口东南,建于1982年,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524平方米。
青阳供销社位于新大街东路与南路交叉北侧,建于1984年,为六层桩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208平方米。
八、市场
小商品市场20世纪30至40年代,始设塘岸街及其十字街菜市,为宽3—4米的骑楼小街,砖木结构。经1985年逐步改建,发展成为莲屿头新街仔至新大街北路口长300多米、宽3—6米的小商品市场及服装市场。
小食品市场建于1982年,位于旗牌街,1987年翻建成为四层框架式的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翰林池市场位于下车头,建于1988年,占地75亩,市场面积3500平方米,五层框架式结构,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
综合市场建于1987年,位于孙头与新大街交界处。左右主楼底层及两个主楼的通道搭盖遮架,摆设摊点,主楼为四层框架式结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九、宾馆
晋江县宾馆原名晋江县干部招待所,位于孙厝头。1980年建的2号楼为六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1983年拆去位于大石脚原砖木结构平屋1座,建成七层砖混大楼,为3号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1987年又拆去原旧平屋1座,建成七层框架14米跨连3号楼的新楼,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
十、工厂
青阳糖厂位于青阳三光天、青阳镇区中干路西侧,1984年筹建,1986年投产。占地505亩,有框架、石混结构的厂房、办公楼和宿舍楼,建筑总面积45946平方米,是晋江县80年代规模最大的企业。
第三节 住房建设
一、公房
1978—1988年,晋江县党政机关及全民企事业计48个单位,县建宿舍楼65幢。1342套,建筑总面积192046平方米。集体单位公房建筑总面积33393平方米。
二、民房
新中国成立前,民房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以石结构、砖石、石混、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为主,且大都是3—5层,高者达7层。并注重空间小、采光足、房间多的特点。有“四房看厅”、“六房看廊”、“七房带丁字廊”等。装修形式也从白灰抹墙发展到油漆、喷塑、贴墙纸直至内外墙瓷砖贴面。多数新盖民房配有卫生设备(浴室、厕所),开始城市化。1950—1988年全镇区民房用地270.2937万平方米,折合4052.38亩。
三、商品房
1984年,晋江县华晋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隘门头和医院后开发了6幢157套商品房,为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1.233万平方米。
第四节 公共设施
一、供水排水
供水1981年前,机关、居民饮用以井水为主。1981年青阳自来水厂建成,日产2000吨,供应部分机关和居民饮用。
1983年,扩建供水管道,铺设进出主管道25公里,日供水5000吨,基本满足镇区居民饮用,还供给陈埭镇3个自然村和部队及工厂生产、生活用水。计供应3670户。
排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以木板覆盖镇区从孙厝头至沿塘头的塘岸街、新街仔的两条明沟。70年代改用石板覆盖。1984年,新建3条排水暗沟,计2800米,分别从下车头、沿塘头、莲屿头3处出水,排至灌溉渠道及七寿塘,初步形成了城区的排水体系。
二、供电
民国11年(1922)青阳创办洪光电灯公司,属民办股分性质,装机容量35千瓦,供镇中心区用电,但时发时停。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在下车头建小型火力发电厂,解决了部分居民和机关用电。60年代架设高压线路,引接泉州后茂变电站火电线路。70年代又在青阳沟头山建小型变电站,使青阳供电不足得到缓解。随着晋江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不足的局面仍然日趋严重。1987年,晋江县第一座110千伏安变电站在罗山内塘建成,并从内塘架设1条10千伏、9公里长的线路通青阳,使镇区的电力不足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1988年青阳家家户户装上电灯。新大街投资11万元,安装60盏溴钨路灯,其他街道和主要巷道也安装照明路灯。生产、生活用电基本上得到保证。
三、公共交通
青阳自宋元以来为泉州府城往永宁卫的通衢要地。建有官道15里余。即从泉州城南门起,经御辇桥、转仙店、宝月铺、适南亭,至沟头诸桥。下市盈塘建有接待宫,故名宫路下,又名凌云坊,毁于倭乱,但条石犹存。后建坊亭于鳌头山下,现为盈塘。转上霞行,循张厝古榕抵华表界。左转竹树下,往古塘,历吟啸桥,过池店,会御辇桥。新中国成立前夕,泉安公路经青阳,建汽车站于下车头,后迁沿塘西宫车头。新中国成立后车站迁往下行张,增修公路并拓宽街面及居民巷道。
镇区通道八角楼至新大街北路,经降坡、拓宽,全长200米,宽10米,铺设石砖路面。宾馆至孙厝头,全长265米,宽12米,石砖路面。宾馆至县府小路,经修整、拓宽、砌护坡,为汽车单行道,石砖路面。宾馆至南山头(党校路),原是田间小道,经修拓、铺设石砖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全长1103米,宽7米,可通行各种汽车。孙厝头至新大街南路(邮电局),全长450米,宽10—12米,铺设6米宽的混凝土车行道路面。
镇区巷道各居民点内的主要巷道,经政府投资和侨胞捐资、群众集资,均铺设石砖路面和条石路面。
沿塘公路自沟头村至梅山后塘,全长1400米,宽8—10米,铺设柏油路面。各种车辆均可行驶。
糖厂公路自镇区爱国楼至三光天青阳糖厂,为晋江县中干路一段,全长2300米,宽10—12米,柏油路面。
交通工具50—70年代,青阳通往全县各乡镇除泉州汽车运输公司的正常班车外,镇区交通工具大部分是二轮自行车和为数不多的三轮车。1977年,晋江县组建公共交通公司,购置公共汽车17辆,往来于青阳至全县部分乡镇及泉州市的17条运行线路上。至1988年公共汽车已发展到28辆,增开11条运行线路。至此,公交线路遍及全县各乡、镇。同时,购置2部小客车,出租发往厦门、广州、深圳、福州等地。
四、园林绿化
1988年,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在邮电大楼对面(新大街南路)至南山头辟出面积161.647亩的土地作为县城公园用地,以改变县城无公园绿地的局面。此外,新大街南路两侧花圃已陆续栽种各种苗木。
五、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几条小街有专职的清洁工打扫。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设环境卫生组,有清洁工10多人,每天用板车、扫帚等简单的工具打扫卫生。
1981年,环境卫生组改为青阳环卫处,为县集体事业单位,至1988年配备干部职工50人,有自动卸斗垃圾车4部,吸粪车2部,板车6辆,担负镇区12.6万平方米面积的街道清扫任务。天天冲洗有3000多米的污水沟和44座673个蹲位的公共厕所,年均清运垃圾1.387万吨,人粪尿9125吨。
镇郊岭山村边建有占地9亩的垃圾处理场和一个容量200吨的畜粪池。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