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生能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6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再生能源
分类号: F426.2
页数: 4
页码: 481-4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再生能源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沼气、风力、光能。
关键词: 晋江县 能源 再生能源

内容

第一节 沼气
  晋江县沼气业始建于1958年。是年,全县各村各户建造沼气池蔚然成风。由于缺乏经验,土法建池,一般以旧厕所加盖而成,过于简陋,漏气严重,产气量少,虽曾盛于一时,终告失败。
  1978年,县沼气办成立后,以内坑乡为重点,发动群众大办三合土沼气池。即以三合土(黄土、沙和石灰混拌)为池壁,表面抹水泥,建成罐式沼气池。至1980年,全县建池397口,主要分布于内坑、安海等乡镇农村,还改进上灯方法,以石狮农具厂生产的灯炉具取代简易的“仙游式”沼气点灯法,沼气燃烧热效率提高60%左右。但由于这种土池太深太大,加以管理不善,不少沼气池漏气,特别是内坑的前洪、上方等地用白石灰泥土建的池漏气更甚,大多报废。至1988年,全县三合土沼气池报废221口。
  1981年,中央农业部农村能源司根据国家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统一全国农村沼气池建造图纸。按此要求,是年5月,县沼气办承制全省第一个沼气池木模具。这一模具,具有装、拆、运方便,并以全模浇注混凝土法代替以往的分层浇注法,结构密封,具有省工、省料、耐用等优点。因其结构合理,故而产气量多,产气率高;上灯,炉具也不断创新。1984年3月,又对沼气池进行改革,变池中层出料为底层出料,进料口上部增设予产酸池,池内改锅底形为倾斜式,池上部增设简易木制破壳机,使沼气池结构更合理,产气率更高,其先进程度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1981年新建砼池20口,1982年建184口,1983年建183口,1984年建290口,1985年建213口,1986年建104口,1987年建85口,1988年建50口。共计1129口。其中安海镇385口、永和乡275口、东石镇98口、紫帽乡100口、内坑乡74口、罗山乡75口、磁灶镇54口、龙湖乡12口、金井镇8口、池店乡20口、青阳镇和陈埭镇各1口。1978—1988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526口,除1981年前建的三合土池外,成功率达百分之百,使用率达98%,共计产气280.52万吨,折合标准煤9350吨,造肥18.7万吨。
  1978年,晋江县成立沼气办(临时性),从农村中选拔一批热心于沼气事业的青年,经培训组成一支专门负责兴建沼气池的技术队伍。1982年为适应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办改称晋江县沼气建设服务站,为县农业局属下的常设股级站,配有1名干部和9个临时技术工,负责农村能源建设、沼气配件、水泥供应和技术指导等一条龙服务。
  第二节 风力
  一、风力资源
  晋江县风力资源为全国风能丰富区之一。风轮转动的起动风速为3米/秒,风力机工作的上限风速为20米/秒。晋江县全年风速达3—20米/秒的平均总时数达47546小时,风能密度达200瓦/平方米。平均全年有1495小时风速大于6米/秒。沿海大于内陆,以青阳、围头为例,累年平均青阳为3.9米/秒,而围头则达7.3米/秒,详见下表。
  二、风力利用
  (一)风力水车。1958—1965年,沿海盐场曾安装风力水车27部,利用风力提水。
  (二)风力发电。1986年,永宁镇和永和乡旦厝村,曾安装小功率风力发电机,风速8米/秒时,发电功率能达到500瓦。
  晋江县虽为风力资源丰富区,但利用甚微,亟待开发。
  第三节 光能
  一、光能资源
  晋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7.39千卡/平方厘米。以青阳为例,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2180.2小时,日照率为49%。历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63年,达2729.5小时,日照率为62%;日照时数最少的是1960年,为1858.2小时,日照率仅42%。一年之中以7—9月份日照率最高,月平均在228—286.6小时之间,日照率平均在60%以上;2—5月份日照率较低,月平均在124.3—145.8小时之间,日照率为39—35%。全县历年平均日照≥6小时的日数为198.4天,占年总日数54.2%
  二、光能利用
  1958年以来,县境内有太阳能热水器、小型太阳灶问世,但为数甚少,且都是民间的自发尝试,大规模的利用有待开发。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