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煤炭、石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煤炭、石油
分类号:
F426.21
页数:
3
页码:
466-4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煤炭能源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煤炭、石油。
关键词:
晋江县
能源
煤炭
内容
第一节 煤炭
一、用煤
晋江县煤炭全部依赖外地输入。据调查资料表明,19世纪末,煤炭已进入境内市场。19世纪90年代,安海人高烶泉在安海镇开设的“长顺”商号,兼售“鸡笼煤”(当时安海人对从台湾省基隆输入的煤炭之称呼),但数量不多。
民国11年(1922)前后,安海人高建基在安海镇创办的“长成”商号,为先后在中国开办的“四维公司”(中法商人合办、总部设在越南海防,厦门设分部)、“和记洋行”(中英商人合办、总部设在天津,厦门设分部)和“海南洋行”(日商独办、总部设在台湾)等代销煤炭,成为3个煤炭洋行在安海的总代理。其时,泉州的煤炭,亦多由厦门的四维公司分部或和记洋行分部购入,然后海运至后渚港。
民国21年左右,高建基又联合归国华侨蔡子钦等人合股在石狮玉埔的下埔开设“同成公司”经营煤炭。此外,在泉州、安海、石狮等地还有煤炭店4家。据《晋江县经济统计》记载,民国24年全县全年输入煤炭600吨,大多为生活用煤,泉州电灯电力公司和安海电灯公司等也曾以煤炭作为发电燃料。
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路交通受阻,煤炭货源中断,煤炭店相继倒闭。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陆续开业。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煤炭业仍由私商经营,1957年收归县商业局办事处统一管理。是年,售量1493吨,为1957年前最高销售年份。1958年,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推广以煤炭为燃料。当年销售量激增至1.19万吨,到1978年,年销售量达6.73万吨。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煤耗量不断增加。从1985年后,仅农村生活、生产用煤,每年总耗量均在16万吨以上。1988年,县燃料公司煤炭销售量达10.59万吨(其中生活用煤9.18万吨、生产用煤1.41万吨),占当年全县煤炭总耗量17.65万吨的60%。其不足部分,由市场自行调节。
一、储运
(一)煤源
清末,晋江县煤炭主要来自台湾省,即所谓“鸡笼煤”。
民国时期,四维公司的煤来自越南的康海,和记洋行的煤出自河北省开滦煤矿,海南洋行的煤则来自台湾省基隆。
1949年10月至1956年,煤炭大多由汕头煤建公司供应。1956年后,煤源增多。生活用煤主要来自龙岩地区各煤矿。70年代中期起,永春天湖山煤矿也日渐成为晋江县生活用煤
的主要供给地之一。专用的生产用煤(烟煤和部分焦炭)的输入始于60年代,一部分来自漳平县,大部分从省外购进,主要来自淮南、大同、平顶山和枣庄;80年代以来,增加辽宁的抚顺和贵州的六盘水等地。
(二)煤场
1956年之前,除安海外未设专门煤场。1956—1976年,有安海、石狮、玉埔、青阳等4个煤场。生活用煤由火车运至厦门高崎,而后装船海运到安海港、东石港。东石为转运站,供应石狮、玉埔、青阳等煤场。1976年起,东石港不再转运煤炭,玉埔煤场也停办。至于生产用煤,由火车运至高崎后,全部装船海运至安海煤场。1977—1988年,全县有煤场3个,即安海煤场(面积32亩),青阳煤场(旧场面积4亩、新场22亩),石狮煤场(面积8亩)。
(三)运输手段
1977年以前,均由船运。1977年起,青阳、石狮两煤场改为车运,并开始兼营生产用煤。1984年起,安海煤场也改为车运。
第二节 石油
一、用油
石油包括煤油、汽油、柴油及润滑油等。晋江县不产石油,所需均靠外地输入。输入始于何年不详。据调查,20世纪初,煤油就由香港、厦门等地转运入县城泉州及安海镇等地销售,主要用于照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泉州瑞裕行成为亚细亚火油公司在晋江县的总代理。稍后,民生行、瑞和行也先后分别成为美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的代理商,在晋江及邻近各县推销煤油。20世纪20年代初,三行兼营汽油、柴油。据民国25年(1936)对泉州、安海、石狮3地的调查,计有煤油、汽油销售商号6家。因县境内有民办汽车公司11家,汽车120余辆,汽油消耗大,加上泉属数县煤油燃料大都由晋江供给,所以,20世纪20—30年代,晋江石油销售业相当发达。据民国26年《晋江县经济统计》记载,民国24年全县煤油输入量为7.5万合,每合10加仑,按美制折合为2271吨;汽油输入量为2.1万合,折合为564.3吨;柴油输入量为3380桶(每桶42加仑),折合为456.73吨。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石油销售业仍由私人经营,1957年收归县商业局办事处统一经营。1959年,主要用于照明的煤油销售量为676吨;主要用于水陆运输和水利灌溉的汽油、柴油销售量分别为21吨和148吨。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78年煤油销售1235吨(大多用于机件清洗、部分作为燃料),汽油销售1098吨,柴油销售7539吨。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后,汽油、柴油需求量大大增加。1988年,全县煤油销售1192吨,为1959年的1.76倍;汽油销售3818吨,为1959年的181.8倍;柴油销售1.83万吨,为1959年的123.73倍。1985年以来,晋江县石油总耗量大大超过国家计划供应量,尤其是柴油。如1985年,柴油计划供应8800吨,但仅海洋捕捞一项就消耗柴油4万吨,供需差距甚大,不足部分,市场自行调节。
一、储运
(一)油源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所需石油,大部分由亚细亚洋油行、美孚洋油行和德士古洋油行从国外输入。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大部分经国家外贸渠道由国外输入,主要来自苏联和阿拉伯各国。1959年以后,部分从外国进口,大部分由国内各炼油厂按计划供应,由省物资部门统一调拨,指定装运地点。
(二)油库
在新中国成立前,石油销售业未设固定油库。自1957年石油产品实行计划供应以后,境内设有油库2个:青阳油库,容量550立方米;安海油库,容量500立方米。还有青阳、安海、东石3个加油站;东石还兼转运站,从1984年起,自采油全部由东石转运。
(三)运输手段
新中国成立前,石油产品全部船运至后渚港或安海港、浦内港等地。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改用汽车到福州或厦门装运。1957—1986年,由省物资部门用火车调运至龙海县角美站,县石油公司派车运入青阳、安海油库。1986年起,除少量润滑油仍从角美站车运外,汽油、柴油、煤油全改为船运至后渚港或东石港。自采油(主要是柴油)则全部船运至东石港,而后转运至各油库。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