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信局、侨批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信局、侨批局
分类号: F632.757
页数: 2
页码: 438-4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民信局、侨批局两个机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关键词: 晋江县 机构 民信局

内容

一、民信局
  晋江民信的收递始于明初。初期只有代人递送信件,以后才增加包裹、汇兑等业务。由于采取上门收递银信的办法,收费灵活,投递快捷,保证信誉,满足了当时以商人为主要客户的需要,而为民间所采用。
  晋江的民信局兴于同治年间(1862—1874),业务范围遍及国内外,是邮政开办之前最活跃的民间通信组织。同治十年,安海有郑顺荣批馆,雇用人员20多人,是晋江县最早开办的民信局。光绪三年(1877),晋江又相继开办一些民信局,规模较大的有天一、如鸿和达华3家。据《安海志》(1983年新编本)称:安海的民信局,专门收寄私人书札,并与国内的钱庄、典当以及海商、“走水”的“客头”和舵手等联系,成为传递银信、物品和带新客出洋的纽带。由于闽南方言把“信”读为“批”,所以民间把信局称为“批局”或“批馆”。
  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在全国设立大清邮政之后,民信局成为邮局的辅助机构,又是其业务竞争对手。随后,邮政机构和邮路逐步向内地延伸,并开办快递邮件的业务,民信局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加上邮局业务上的某些限制,使民信局的业务大不如昔。
  清末民初,晋江县民信局又有增加。从光绪三十年到民国6年(1917),全县新开设民信局达19家,其中光绪三十年有亦宜安1家,宣统元年(1909)有泰昌1家,宣统二年有联美1家,宣统三年有恒记、新顺和、同兴3家,民国元年有平记、美南2家,民国2年有万泉源、吉安(栈)2家,民国4年有晋利、合安2家,民国5年有和昌、复益、晋通、连春、恒安、义利6家,民国6年有惠侨、源兴2家。而且业务有所回升,如如鸿信局与安海郑顺荣批馆及漳州南兴信局,在民国初年就有业务联系;至民国9年,更与厦门的华春信局有直接业务往来。此后由于地方不靖,民信局业务日趋衰落。民国23年12月,中华邮政总局强调信函是国营邮政的专营业务,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但对专营国外华侨银信和收寄侨属回信的一些民信局,仍准许继续营业,并改名为“侨批局”。
  二、侨批局
  晋江民办侨批局(也称“批馆”),是专为适应国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银信往来的需要而设立。同治十年,安海郑顺荣开设的批馆即专营此种业务,是福建省最早的侨批局。有些侨批局除经营华侨的银信汇兑外,还兼营华侨出入国接待、代买车、船票、安排住宿以及介绍工作等业务。其中晋江合昌侨批局还于民国27年与永春中国银行合作,在永春设立分局,增雇人员,兼营金融,收揽汇款,代写书信,经呈报总局核准后可直接收发海外银信;并采用收件人“编列专号”的办法,保证银信安全快速送达,受到广大侨胞和侨属的欢迎和支持。
  据统计,民国27年晋江县侨批局有总号8家,所设分号合计293家(其中在国外的有172家)。抗战初期,侨批局业务渐趋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邮路阻断,侨批业务随之停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又恢复。1949年晋江县领得侨批局执照的有:永顺、南日、昌茂、长城、鸿泰、源兴、福协兴、合昌共8家。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地区于1950年4月16日成立晋江侨汇分局,下设派送站18个,属晋江县的有石狮、安海、金井、东石、衙口等5个。195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侨批局划归为中国银行领导,部分侨汇派送业务归邮电局办理。1956年对私改造,侨批局停业。1957年7月1日起,原先由侨批局经办的业务,归属国家银行办理。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