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分类号:
F632.757
页数:
5
页码:
437-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邮电机构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邮驿、民信局、侨批局、邮政局、电信局、邮电局。
关键词:
晋江县
邮电
机构
内容
晋江在唐代就开始设驿站传递官府文书。宋代设有晋安驿,下辖1站3铺,驿运设施逐步完善。元代驿站称为“站赤”,改晋安驿为清源驿。明清复称晋安驿,至宣统二年(1910)驿站全部裁撤。
明代,晋江开始出现收递民间信件的机构,清同治十年(1871)始有民信局,同时又出现专为华侨收递银信的侨批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晋江设邮局后,民信局业务衰落,至民国23年(1934)全部停办;侨批局延续到1957年才全部归国家银行办理。
晋江电报局始设于光绪十年,至民国5年先后分设安海电报处和石狮、码头、洪濑3个代办处。民国24年晋江设长途电话局。民国32年建立无线电话。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邮政、电信机构合并,改称晋江县邮电局。
第一节 邮驿
晋江在唐代就设有驿站。宋代,特别是南宋经济中心南移之后,在官道上每30里设“驿”,各驿均有步递、急递;每10里设“铺”,各铺均有“铺丁”、“铺兵”。当时晋江设有1驿、1站、3铺。驿即晋安驿,设在县西义成门内原宋贡院旧址的驿内巷,与邻县驿距均在60里左右:东至惠安锦田驿50里,西至南安汰口驿60里,南至南安康店驿60里。由于驿距过长,有时在两驿之间增设腰站、馆舍,如晋安驿与康店驿之间近30里处,设有五陵腰站和馆舍。晋安驿设有赡夫60名,兜夫30名,另有抄单夫、走递夫、解徒夫各2名,全驿夫共96名。
元代的邮驿称为“站赤”。各驿之间的交通陆路用马、水路用船,专设铺丁接递公文,规定日行100里。当时晋江晋安驿改为清源驿,并将驿馆迁至宋南外宗正司旧址(后废为织染局)。设有5驿、2站、8铺。8铺为:府前铺、古楼新铺、洛阳铺、下辇铺、冷水井铺、石龟铺、驷行铺和潘径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丁4名(府前、下辇2铺各加1名)。
明代邮驿基本沿袭元代旧制,分马驿、水驿2种。马驿的馆夫和水驿的船夫由地方按相应粮丁摊派。其中急递铺每10里设1名邮长,并配有铺丁10名(僻路配5或4名),规定每昼夜兼行100里,公文到铺时应在簿历(登记簿)登记到达时刻,以备查核,稽延者要治罪。
明代晋江邮驿有6驿、2站、17铺,清源驿复晋安驿旧称。驿所之东建递运所,由晋安驿管领。明代的五陵腰站,配备有兜夫15名。在17个驿铺中,府前铺、洛阳铺、古楼新铺、石龟铺、驷行铺和潘径铺,各设铺兵5名;西湖铺、宝月铺、新亭铺、白塔铺和秀山铺各设铺丁3名;苏村铺、福全铺、白沙铺、安平铺和山前铺,各设铺兵2名;另有总铺(初设府治前之东,后迁东门外),设铺兵6名。
清代的邮驿分为驿递、铺递。驿递用马,除送公文,还接送来往官员和护送官物;铺递以铺兵递送公文,各设有铺司和铺兵。晋江县有8驿、3站、19铺,除沿袭明代之铺外,雍正年间(1723—1735)又增设下辇铺和莲埭铺,各设铺兵2名。
晋江古邮驿的设置虽历时千年,但驿铺并不为商、民捎带信件。商、民信件另经私人经营的民信局传递。至清宣统二年,驿站即全部裁撤。
第二节 民信局、侨批局
一、民信局
晋江民信的收递始于明初。初期只有代人递送信件,以后才增加包裹、汇兑等业务。由于采取上门收递银信的办法,收费灵活,投递快捷,保证信誉,满足了当时以商人为主要客户的需要,而为民间所采用。
晋江的民信局兴于同治年间(1862—1874),业务范围遍及国内外,是邮政开办之前最活跃的民间通信组织。同治十年,安海有郑顺荣批馆,雇用人员20多人,是晋江县最早开办的民信局。光绪三年(1877),晋江又相继开办一些民信局,规模较大的有天一、如鸿和达华3家。据《安海志》(1983年新编本)称:安海的民信局,专门收寄私人书札,并与国内的钱庄、典当以及海商、“走水”的“客头”和舵手等联系,成为传递银信、物品和带新客出洋的纽带。由于闽南方言把“信”读为“批”,所以民间把信局称为“批局”或“批馆”。
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在全国设立大清邮政之后,民信局成为邮局的辅助机构,又是其业务竞争对手。随后,邮政机构和邮路逐步向内地延伸,并开办快递邮件的业务,民信局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加上邮局业务上的某些限制,使民信局的业务大不如昔。
清末民初,晋江县民信局又有增加。从光绪三十年到民国6年(1917),全县新开设民信局达19家,其中光绪三十年有亦宜安1家,宣统元年(1909)有泰昌1家,宣统二年有联美1家,宣统三年有恒记、新顺和、同兴3家,民国元年有平记、美南2家,民国2年有万泉源、吉安(栈)2家,民国4年有晋利、合安2家,民国5年有和昌、复益、晋通、连春、恒安、义利6家,民国6年有惠侨、源兴2家。而且业务有所回升,如如鸿信局与安海郑顺荣批馆及漳州南兴信局,在民国初年就有业务联系;至民国9年,更与厦门的华春信局有直接业务往来。此后由于地方不靖,民信局业务日趋衰落。民国23年12月,中华邮政总局强调信函是国营邮政的专营业务,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但对专营国外华侨银信和收寄侨属回信的一些民信局,仍准许继续营业,并改名为“侨批局”。
二、侨批局
晋江民办侨批局(也称“批馆”),是专为适应国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银信往来的需要而设立。同治十年,安海郑顺荣开设的批馆即专营此种业务,是福建省最早的侨批局。有些侨批局除经营华侨的银信汇兑外,还兼营华侨出入国接待、代买车、船票、安排住宿以及介绍工作等业务。其中晋江合昌侨批局还于民国27年与永春中国银行合作,在永春设立分局,增雇人员,兼营金融,收揽汇款,代写书信,经呈报总局核准后可直接收发海外银信;并采用收件人“编列专号”的办法,保证银信安全快速送达,受到广大侨胞和侨属的欢迎和支持。
据统计,民国27年晋江县侨批局有总号8家,所设分号合计293家(其中在国外的有172家)。抗战初期,侨批局业务渐趋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邮路阻断,侨批业务随之停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又恢复。1949年晋江县领得侨批局执照的有:永顺、南日、昌茂、长城、鸿泰、源兴、福协兴、合昌共8家。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地区于1950年4月16日成立晋江侨汇分局,下设派送站18个,属晋江县的有石狮、安海、金井、东石、衙口等5个。195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侨批局划归为中国银行领导,部分侨汇派送业务归邮电局办理。1956年对私改造,侨批局停业。1957年7月1日起,原先由侨批局经办的业务,归属国家银行办理。
第三节 邮政局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正式设立大清邮政。晋江县在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设立邮局,又在安海设邮政代办所(两年后升格为安海邮局),属厦门邮政总局管辖。这是晋江县最早的邮政机构。当时晋江和安海邮局分别设供事1人,信差1人,邮差2人。光绪三十三年,晋江、安海邮局开始办理汇兑业务。同年还先后设立树兜、青阳、石狮、港边、永宁、东石、衙口、深沪、金井共9个邮政代办所。两年后又设立河市街、大罗溪代办所。至此共有邮政代办所11个,连同晋江、安海2个邮局,均属厦门邮政总局管辖。
民国期间,晋江县除清末设立的晋江、安海2个邮局外,又先后增设了石狮、金井、东石、衙口4个邮局和新府口邮政支局。全县先后设立邮政代办所(含邮寄处和信柜)共59处。其中属晋江邮局管辖的有河市街、丰州镇、青阳市、法石、祥芝、陈埭、浮桥、新桥头、亭店、潘山街、溜石,桃源铺、石窟、双沟、杏埔共15处;属安海邮局管辖的有莲河、石井、磁灶、大盈、水头、内坑、钱坡街、淘浔、灵水、奎霞、黄山、张林、文斗店、英墩、溪东共15处;属金井邮局管辖的有深沪、围头、英林、伍堡、塘东、坑边、古〓、溜澳、〓洲、大深沪共10处;属石狮邮局管辖的有蚶江、永宁、衙口、塘市、沙塘、中山街、浦内、坛林、港边、锦上、岑兜、芙蓉、日新街、龟湖、仑后、洪堀、西岑共17处;属东石邮局管辖的有石菌、广平2处。
1949年9月晋江县解放,当时全县设有晋江、安海、石狮、金井、东石5个邮局(按:衙口邮局已于民国33年5月因业务萧条降为代办所,先后归金井、石狮邮局管辖)和府口街1个支局,属福建省邮政管理局领导。1950年2月重新核定晋江、安海为二等甲级邮局,石狮为三等甲级邮局,金井、东石为三等乙级邮局。1951年11月,晋江县邮电机构合置。
第四节 电信局
光绪九年(1883)清政府为抵制英国和大北电报公司的控制,招集华股兴建沪,浙、闽、粤沿海陆线。同年四月八日开工,福建所属部分于当年十二月完工,相继在浦城、建宁、延平、福州、涵江、晋江、云霄等处设局,隶属中国电报总局。这是福建最早创办的官督商办的电报局。晋江电报局设于光绪十年六月。民国元年(1912)晋江电报局被定为二等一级局。民国5年,晋江电报局先后分设安海电报处和石狮、码头、洪濑3个代办处。
民国23年安海电报处升格设局,定为五等电报局,属福建电政管理局管辖。民国33年改称为安海电信局。
民国25年,福建电报局改设福州、南平、龙溪(后改厦门)3个指挥局,晋江、安海2个电信局分别属福州、龙溪指挥局管辖,各有职工19人。
晋江长途电话局于民国24年成立,隶属交通部,配备职工5人,与电报局合并办公。其通话区域为福州、厦门、漳州、莆田、仙游、惠安、同安、永春、德化、大田等县市。民国30年,晋江电报局在编人员16人(其中公电员3人、业务员1人,报务员5人、话务员4人)。民国31年,晋江电报局首次开办特快电报业务。民国32年,省无线转报中心设在永安电报局,晋江同时建立无线电台,每天中午为无线电台会晤时间,由永安电报局按时间分区接转各局。
民国32年,交通部规定从7月1日起电报局、无线电台与邮政局合并,改称电信局。晋江电信局定为二等局,属官营性质。民国36年开放晋江—永春无线电报电路。第二年晋江电信局开办特快电报业务。
民国期间一种非营业性质的自用电话,由晋江各民办汽车公司自行安设,专供各分站使用。晋江县原无市区电话机构,抗战前,侨属曾一度呈准设立通兴百灵公司,经营市区电话,但因工程逾期而被取消,以后有私人电话小总机6部,于民国37年,归入晋江电信局,有用户99户(其中县城21户、青阳区27户、石狮镇19户、安海镇32户)。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晋江县地方电话局又分设青阳、石狮、安海、华州、河市5个交换点,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领导。
第五节 邮电局
1951年8月1日青阳邮政局开办,11月间与青阳电信营业所合并,成立青阳邮电局。随后又成立石狮、安海邮电局。金井、永宁、衙口改为邮电支局,归石狮邮电局领导;东石改为邮电支局,归安海邮电局领导。
1953年成立县一级邮电局——青阳邮电局(1955年改称晋江县邮电局),实行对全县邮电分支机构的统一领导。安海、石狮、金井、东石改设营业处。1954年又增设衙口、永宁、河市、清濛、深沪5个营业处。1955年安海、石狮、金井、东石4个营业处升格为邮电支局。同年接管原属泉州市邮电局领导的河市邮电支局。至此,全县10个邮电分支机构全部归晋江县邮电局统一领导。随后又相继设立罗溪、中山街、厝上、马甲、伍堡、英林、磁灶、英墩、陈埭、池店、永和街、蚶江共12个邮电所。1959年又增设苏厝、祥芝、罗山3个邮电所。至此全县自办邮电分支机构增至25个。
1958年全国邮电体制下放,县邮电局成为县人民委员会的一个科室。1963年1月县内电话管理体制上收,作为地方国营编制,由省邮电局统一管理,英林、祥芝、蚶江、永和、罗山、陈埭、磁灶7个公社集体经营的交换点收归省邮电部门管辖。1968年6月,邮电局实行军管。1969年11月,邮政与电信分建,邮局隶属上级交通局管理,电信局隶属县武装部和晋江地区电信局领导。
1971年河市、罗溪、马甲、双阳4邮电支局所划归泉州市管辖。晋江县的邮电局分支机构由原来的23个减为19个。
1973年,晋江县邮局与电信局重新合并,恢复为晋江县邮电局。时全县邮电职工共201人,下辖6个班组,19个支局所。
为适应改革开放通信发展的需要,1986年县邮电局在青阳新大街新建邮电综合楼1座。当年,县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并在石狮、安海增设集邮门市部。1988年晋江县的邮电局机构设置为:4股1室(人教保卫股、经营计财股、邮政股、电信股、办公室),16个生产班组(邮件组、投递组、稽核组、营业组、报刊发行组、报务组、话务组、市话机务组、市话机线组、市话营业组、综合机务组、农话机线组、载波机务组、微机室、驾驶班、电缆组),20个支局所(安海支局、金井支局、东石支局、英林支局、深沪支局、磁灶支局、龙湖支局、陈埭支局、永和支局、内坑支局、石狮支局、紫帽邮电所、白〓邮电所、池店邮电所、罗山邮电所、英墩邮电所、衙口邮电所、蚶江邮电所、永宁邮电所和祥芝邮电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