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2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路
分类号:
U693
页数:
4
页码:
411-41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交通、水路的情况。包括:港口、内河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交通
水路
内容
第一节港口
一、后渚港
位于县城泉州东南、泉州湾西北角、洛阳江下游右岸马头山下。港背依马头山,西及西南有马坂山、石壁,东南有高山岩、鹦哥山为屏障,东面向大陆,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停泊与启航。但遇东北大风则不利于海船靠泊与作业。港距泉州市区10公里。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89海里,东距台湾基隆港152海里;南距香港357海里,距厦门港84海里。
海上交通贸易历史悠久。唐初即与南洋和西亚一些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为当时中国南方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南宋至元代,尤其是元初,成为我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闻
名国际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晋江县海运业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厦门、福州相继开埠,而后渚港口淤积严重,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后渚港划归泉州市(今鲤城区)。
二、安海港
安海港为晋江县著名古港,位于围头湾内西北方。依山襟海,扼晋江县水陆交通要冲。陆路距泉州市区30公里,公路四通八达。海路距后渚港51海里,距香港325海里,距台湾高雄207海里,距厦门38海里,西南可通漳州石码。港湾曲折(相传古时有九十九湾),海面开阔,风浪小,历来是避风良港,也是古代对外交通贸易港口。
宋代,外来船舶常泊于此,贸易兴盛。北宋泉州市舶司“遣吏榷税于此”。南宋全盛时,海港渡头风樯林立,货物山积,蕃商与民互市。明代,后渚港衰落,安海港却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民间对外贸易中心港口,与漳州月港齐名。清初,一度因“迁界”而海运停绝,“复界”后,交通恢复,渐见起色。
民国前期,对外交通为厦门所取代,而国内交通却日益兴旺,与台湾、石码、天津、上海、温州、福州等港口都有通航往来。抗战期间,海运几陷断绝。抗战胜利后,海运日盛,成为泉属各县华侨出入境主要门户及泉南货物集散港口。当时有后库、中山、金墩3个码头。而金墩客货运尤盛。
50年代以来,由于港口与航道通航条件不断变化,航运能力每况愈下。据1986年港口普查记载:“陆域面积7400平方米,水域面积12.25万平方米,岸线长度7.5公里。港区有码头2个,泊位13个,泊岸总长408米,靠泊能力530吨。近20多年来,由于岸线外移,港域缩小,航道淤浅,船舶进出困难,通航能力下降”。1985年以前港口年吞吐尚在10万吨左右,1987年东石新码头建成后,1988年安海港吞吐量仅剩1.6万吨。
1987年,县政府提出在龙舌尾新建码头泊岸,经省政府批准并拨款48万元援建。1988年动工兴建时,因故暂停。
三、蚶江港
蚶江港位于泉州湾口南岸,原名“岱屿”、“锦江”,又称“锦里”,是古代晋江通往外洋的咽喉,也是海防要塞。
蚶江港的外侧有石湖港,常年水深18米左右,退潮时最浅14米,涨潮最深达36米,可供万吨级以上货轮寄泊。从石湖至蚶江,海床为平底花岗岩结构,不淤积。滩宽2000多米,长2公里。相传古代从石湖至蚶江设有18个渡口,常有百余艘商船在此集泊。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使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交通贸易的中心码头。现尚存两处与台湾对渡的渡口遗址。
80年代以来,蚶江地方海运事业发展迅速,1988年拥有150—500吨级货轮60多艘,年运量达150万吨以上。但蚶蚶江港自身却还没有专设码头。
四、东石港
东石港位于安海港东南岸,海路距厦门港37海里,距后渚港约50海里,至香港324海里。古代东石港为安海港的外港,是出入安海港船舶的寄泊地,航运业很发达,有“东石好船行,安海好商行”的谚传。东石船行的商船,北航旅顺、大连,东渡台湾,南至广州以及南洋新加坡。清代中叶最盛时,有大小船行10余家,大小商船百余艘,并有船舶修造厂,船坞,但没有专设码头。民国22年8月,安海泉安汽车路公司陈清机投资在东石建造第一座客货码头。民国27年码头被日机炸毁,民国36年重建,1964年又再扩修。
197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石港为福建省21个港口起运点之一。1982年政府投资深挖港道,使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1984—1985年两度货运香港。1985年4月,开始兴建钢筋砼桩基梁结构码头300—500吨级泊位2个,码头长度93米,堆场4521平方米;仓库11座,630平方米;辅助生产、生活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工程于1987年竣工。
据1986年省港口普查,东石港陆域面积共2.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39.3万平方米,岸线长度为5.1公里。港区辖属码头泊位6个,长度174.1米,靠泊能力550吨,年设计吞吐能力10万吨,属于10—20万吨级港口。1985年实际货物吞吐量为16.19万吨,1988年增至18万吨,占全县港口总吞吐量的73.8%。现港区装卸操作实现半机械化,为晋江县主要海上交通港口。
五、永宁港与梅林港
永宁港居深沪湾北面,北临大海,东望东洋,一日一夜可到澎湖。永宁为古代泉州港口外的海防中心。宋代置有水寨,明初设卫。港域面积35.9万平方米,岸线长度3.59公里。1985年实际货物吞吐量为1.96万吨,属于1—10万吨级港口。港内的梅林澳,原是著名渔港。1987年筹建码头,由交通部拨款200万元,省拨款10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于1988年9月动工兴建500至1000吨级综合码头1个,码头平台长70米,引堤长220米,结构采用重力式,年吞吐能力可达10万吨。工程尚未竣工。
此外晋江县尚有一些渔港,有的间或兼营航运业,如深沪港、祥芝港、古浮港、法石港、围头港、石菌港等。近年来深沪、围头也正在筹建货运码头,但因其不是以交通航运为主的港口,故均从略。
第二节内河
晋江县具航运之利的内河有晋江和源于九十九溪下游的晋东河网。
一、晋江
是福建四大河流之一。上游分东、西两支,分别发源于安溪和永春两县,东、西两溪全长约271公里。晋江在县境内的河段长约14公里,流经县城泉州城廓、华洲、溜石、至蟳埔注入泉州湾。航线有三:一由泉州沿东溪直达永春,称泉永线;二沿西溪至安溪,称泉安线;三由
泉州沿晋江下游至蟳埔,称泉蟳线。古时三者是内河航运的大动脉。清末民初,内河航道日渐淤塞,大帆船出入甚感不便。民国37年(1948),泉州海关曾奉令征捐准备疏浚,后却捐收而工不举。
1966年金鸡桥闸建成后,由于过船水道不便,桥闸上下游之间基本断航。唯金鸡以下至泉州一段,仍有航行之利。据1979年普查:金鸡水闸至顺济桥段枯水期航道宽10米,水深0.3米,通航里程10.8公里;顺济桥至蟳埔段枯水期航道宽20米,水深1.2米,通航里程9公里。
二、晋东河网
原为九十九溪下游蓄水灌田的河渠。九十九溪发源于南安县境,流经县境内磁灶,直下至六陡门。50年代引金鸡水充实水源,又经每年疏浚、清理和扩延,河道纵横密布于现县境东部,故改称为晋东河网。清末民初,九十九溪航道淤塞,磁灶至坝头段已几乎不通,可通航者仅泉州经溜石、陈埭、青阳至江头航线,称泉江线。全长14.5公里,水深2—3米,水面宽25—50米。可航小型舢舨。
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清理和扩延。至1959年,可航河道由原来的37公里增至101.2公里。运输航线计有主航线16条,支航线21条。此后航线有所变动,至1979年普查时,通航航线35条,通航里程114.1公里。主要航线有双沟至金浦(21.9公里)、双沟至下淡(14公里)、双沟至大小桥(5.3公里)、陈埭至江头(3.5公里)、南湖至后洋(3公里)、玉浦口至荆山(2.5公里)、玉浦公路至塘头(2.8公里)、玉浦公路至后圻(3.8公里)、玉浦公路至洪崛(4.3公里)、玉浦公路至水头(4.8公里)、陈埭斗门至下村(3公里)、陈埭斗门至大东(4公里)、加沙至树兜(10.9公里)等。
80年代以来,陆上交通繁盛,河运衰微日甚,又忽视河道维护,以致大部分支航线已淤积难通,仅有少数主航线尚可通航。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