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人力畜力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力畜力运输
分类号:
U492
页数:
4
页码:
400-40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陆运、人力畜力运输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陆运
人力畜力运输
内容
一、工具
(一)客运工具
1.轿。有官轿、花轿、便轿和竹舆轿。
官轿是封建社会专供地方官吏乘坐的,有专设轿班。官员随官阶大小,分别乘坐8夫抬的“八座”或4夫抬的大轿,吏员通常坐3人抬的“三名摆”轿。
花轿或称彩轿,为民间迎娶新娘的专用轿。装饰华丽,一般为4人抬。民国时期,县城及安海、石狮都设有花轿馆,备有彩轿及抬扛嫁妆的木榭出租,并代雇扛夫。
便轿供一般士绅出门、妇女探亲或送病人就医乘坐。轿上设有罩盖篾帘。除富豪人家有自备专用轿外,大都由轿馆出租,雇夫抬送。
竹舆轿为一般客商行旅雇坐的轿。轿的构造有如竹编靠背椅,下加一层放行李的轿斗,没有顶盖。除城镇设有轿馆供人雇用外,通衢大道沿途路站,都有散轿。
2.人力车。又称黄包车。民国9年(1920)晋江开始出现人力车,由县城而逐渐发展至安海、石狮等市镇。
3.自行车与三轮车。清末民初,晋江即有华侨从国外带回脚踏车自用。抗战期间,公路破坏,侨汇断绝,拥有自行车者,乃用于载客,成为业余车工。
三轮车是在自行车左侧连带一个车斗。民国36年取缔人力车后,三轮车成为城镇主要客运工具。1951年,全县达147辆,1954年为最高年份,达409辆。50年代末逐年减少。1962年,仅有32辆。80年代后,又有所回升。
(二)货运工具
1.挑挽。此为最原始的运输形式。工具简单,只有一根扁担或竹杠,两条绳子或箩筐。挑挽工人俗称“■夫”或“做■”,大多来自破产农民或城镇无业贫民。
2.畜驮。晋江利用骡子驮运货物,早在唐宋时期即已盛行。当时港口的进出口货物,大都用骡驮运载。近代公路建成后,畜驮渐为畜力车所取代。
3.畜力车。晋江县畜力车以骡车为主,只有英林、龙湖等乡有部分马车。此外农村农副产品短途运输及码头搬运,也有使用牛车的。1951年全县有马车47辆,1959年高达819辆,以后逐年减少,80年代后,大多为拖拉机取代。
4.人力货车。有板车、手推车、独轮车、自行车。
板车。一般为木架两轮大车,每车载重0.3吨左右,多用于短途运输。1955年发展至最高峰,全县达1696架。此后由于货运机动车发展,板车逐年下降。1960年为1277架,1974年仅剩189架。80年代后,被机动车辆所淘汰。
手推车,即两轮胶轮车。初为木架,至70年代初大都改为铁架。每车载重约0.3吨,一度是晋江城乡之间货运的重要工具。1957年全县高达1696架,1962年下降为623架。近年来,民间机动运输车辆发展,手推车数量逐年减少,成为市镇内短程运输工具。
独轮车。原为晋江沿海平原地带农村的农用工具。初时为木轮木架40年代初部分改为带滚珠轴承的胶轮车,并参加民间货物运输,一度成为晋江城乡货物运输的适用工具。1954年全县参加民间运输工具登记的独轮车达2027架。1957年增至3653架。
货运自行车。晋江自行车大都用于载客,但也有专营或兼营载货的,其载货量一般为0.1—0.15吨。但有些车工却能运载0.25吨左右。1953年全县有货运自行车2155辆,以后逐年减少。80年代后,逐渐为摩托车取代。
二、运输
(一)官办运输业有古代的纲运、漕运和抗战时期的驿运。
1.纲运和漕运:纲运,是宋元以来市舶司运送成批贡品或进口贵重物资进京的一种运输形式。漕运是组织运送粮食或食盐的官运形式。原泉州府曾设有市舶司和漕运司,专司纲、漕两运。
南宋时,晋江县组织纲运进口的宝货和贡品进京,按规定从泉州“起发至行在(南宋都城临安)”,限期3个月,一“全纲”为5万斤,需用数百名人伕或百匹骡子运送。以后历代都有漕运,营运形式也大同小异。
2.驿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利用民间人畜力运输力量,服务于战时运输,特设立的专门机构。
民国28年省成立人力运输部(后改为人力运输处),组织人力运输队伍,开展运输业务。同年11月与闽南6家民办运输商行联合,建立官商联营的“闽南两合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次年7月公司解散,改为官营,实行“省县合营”。
民国29年10月,省建立驿运管理处,泉州设立分处,晋江县成立运输总站,下设双沟、安海、石狮、金井、深沪、衙口等7个分站。驿运处成立初期仅限于行政管理。第二年2月开始接管运输公司在各地分设的机构,改“省县合营”为“省营”。当时晋江有驿运路线4条,其中龙(海)晋线和(永)安晋线为驿运自营路线。驿运物资除军运外,以粮、盐为大宗,其次为一般商品运输。民国34年2月,省驿运处撤销,晋江总站及其下属站点也随之撤销。
(二)商办人力运输业有轿馆与人力车馆。
1.轿馆,有花轿馆和普通轿馆2种。花轿馆备有彩轿和木榭出租。雇主租轿,由轿馆派轿工抬送。普通轿馆则置备便轿和竹舆轿,计日租给固定轿工,收取租金及代雇佣金。轿馆遍设于县城四门大街和沿海市镇,全盛时,全县约有轿馆30多家。至本世纪50年代初,轿馆基本消失。
2.人力车馆。民国10年在晋江县城陆续开设3家人力车馆。车馆置车租给贫民拉载进出城行人,每辆日租金0.9元。据不完全统计,至民国20年,人力车馆达70余家,共有出租人力车1450辆。后由于市场竞争剧烈,车租至民国24年降为日租金0.26元,但车主收入则仍高踞车工总收入的30%,而人力车伕的收入却每况愈下,难求温饱。有时因车主任意提高租金而引发劳资纠纷,民国33年曾发生罢工事件。民国35年,政府当局下令取缔人力车,许多车馆陆续转行,至民国37年初人力车已基本绝迹。
(三)民办运输业早期的民办运输业为货栈,设于水陆交通运输码头,作为车船货运寄栈货物的仓库,有的还兼代理联系运输车船和驮运工人。抗日战争前安海码头有诚记、沧记、梯记等五六家货栈。
民办运输行盛行于抗战中公路破坏时期,县城和安海等交通重镇建立了不少运输商行。县城有万安、友联、宏兴等行,安海有安兴、建成、义华等行。这些运输行都没有运输工具,主要业务是接受货主委托,组织运工为其挑运或驮运。抗战期间这些运输行接受驿运站的统一管理,在其统制或指定的路线开展营运。抗战胜利后,民办运输行转入以经营代理联系车船
联运为主。小商行也有归并联合设立运输公司或汽车运输公司。50年代,通过对私改造后,这些运输组织先后成为公私合营而后又归入国营企业。
(四)集体运输业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县成立非机动车辆管理站,对人、畜力运输工具进行全面登记,加强管理。至1954年,全县登记的各种非机动车辆共达6448辆。1956年在对私改造运动中,将个体人、畜力运输业者,分别组织9个专业运输社、154个副业运输队、4个搬运社。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将专业运输社收归为社办企业,副业运输队纳入队办企业。
晋江县人、畜力运输队伍,从50—70年代末,一直担负着全县50公里以内短程货运任务的90%以上。1958年,全年汽车货运量仅200吨,民间人畜力货运量达13.91万吨;1967年,汽车货运量为1.56万吨,民间人畜力货运量达47.83万吨;1978年,民间人畜力货运量尚达20.70万吨。80年代开始,随着机动车辆增加,人畜力运输量逐渐减少,1988年,降至7.73万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