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食品制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食品制造业
分类号:
F427.2
页数:
7
页码:
348-35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工业门类、食品制造业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工业门类
食品制造业
内容
一、粮油加工
(一)碾米碾米历来均为农家以人力或畜力、水力带动土砻、风鼓、石碓等传统方法自行加工。至民国19年(1930),安海开办米作坊“丰昌”号,仍使用传统加工方法。同年,石狮出现机器碾米厂,以柴油机为动力带动三号碾米机。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又购进1台40匹马力柴油机。1952年,安海搬运工会创办碾米厂,设备有柴油机、砂盘砻谷机、升运机、初清筛、碾米机等,日加工稻谷16吨。1955年,石狮碾米厂公私合营后,日加工稻谷达24—28
吨。1957年,罗溪、马甲、河市、磁灶、青阳、安海、石狮、东石等地8家碾米厂划归粮食局统一管理,共有固定资产9.8万元,年加工大米1.854万吨。此外,其余碾米厂均划归当地农业合作社经营。1964年建成青阳粮站碾米厂,安装一条机械化生产线并采用较先进的工艺流程,碾米质量达国家1—2级标准,出米率提高0.5%。是年全县共有粮食加工厂237家、动力机械262台套,日加工稻谷503.4吨。1965年,建成石狮碾米厂,该厂把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提升机改为气动输送,提高出米率0.25%左右。
1986年改建安海碾米厂和磁灶碾米厂后,国营碾米厂年生产能力达到7.1万吨。但全县稻谷实际年生产量只有1.2万吨左右,磁灶碾米厂因此关闭。
1988年,全县国营粮食加工厂4家,职工101人,年产值471.6万元,利润24.1万元。
(二)榨油1949年晋江县有油坊近百家,规模较大的有安海的联成、胜头、同昌3家,石狮和内坑各有2家。1953年县食用油加工由供销社管理,大多委托私营油坊加工。1955年转归县油脂公司经营,采用去壳加工法,提高出油率2%。同年冬在英林后坑召开的全县油坊工人代表会上宣布油脂生产各工序操作要求和检查标准,同时推广内坑古山油坊改厚饼压榨为单环薄饼压榨,残油率由6.3%降为5.2%,每吨花生仁增产油2.5公斤。1956年安海联成油坊改脚踏单环薄饼为杠杆压饼,每片饼生产时间从30秒缩短为15秒,而且饼中残油率降为4.8%。英林伍堡油坊创造饼心适量加末的方法,残油率再降至4.51%,获国家轻工业部嘉奖,省有关部门还在该地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坊经验。罗溪油坊以大、小压榨车二次作业的方法,创造出50公斤花生仁出油12.57公斤,残油率4.3%的好成绩,荣获省、地奖励。同年秋季,青阳巷尾三油坊试榨米糠油成功,出油率9%。
1958年,石狮油坊以柴油机为动力,效率提高80%。同时,改进米糠榨油工艺,出油率提高到15%。省粮食厅在石狮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的糠油压榨新工艺。1963年,衙口、石狮油坊分别购置250型榨油机。从此,晋江县的食用油生产开始向机械化发展。1969年,石狮油坊安装12台250型液压榨油机,配备各种配套机械,形成半机械化生产,日榨花生仁1吨。省粮食厅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并颁给奖状。1977年,石狮油坊又安装2台95型螺旋榨油机,日榨花生仁1.2吨,米糠600—750公斤,实现机械化生产。
1978年,国家投资91.5万元,在龙湖英厝头建成现代化榨油厂,定名晋江油厂。该厂主要设备有大功率电动机、锅炉和剥壳、轧片、蒸炒、榨油、水化等装置。1988年该厂职工82人,产油1283吨,总产值267.5万元,成为县食用油生产的骨干企业。
(三)粮食复制晋江县粮食复制品主要有米粉、面条、面线、波纹面和豆制品。加工点比较分散,从业人数多。如陈埭的陈塘、永和的新菌边、龙湖的古湖、内坑的后山和安海的伍埭等地,都有50—80%的农户从事水米粉或手拉面线以及豆腐、豆干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粮食复制品加工个体户都参加农业合作社副业组,集镇的个体户组织生产合作社。1954年,接受粮食部门委托加工的米粉户有224家、面线户309家。1958年,磁灶、陈埭、青阳、安海、石狮、深沪、金井7个面制品联社、豆腐作坊归入粮食部门管理。1963年7月,全县粮食复制品行业的加工作坊共有227个,从业人员1873人。
1978年,国家投资80万元,在石狮狮仔山建成一座日产炊、米粉6.5吨的粮食复制品厂。1988年产值45.5万元。部分粮食复制品仍委托个体户加工,以保证市场供应。1977—
1988年,共委托加工米粉1.11万吨,面制品6628吨。
二、制糖
晋江县种植糖蔗的历史大约起自宋代。明、清时,产地集中于磁灶、安海、马坪、内坑等乡。蔗糖畅销华北及江淮一带,时有“糖去棉花返”的民谣流传。
鸦片战争后,蔗糖市场逐渐被洋糖占领。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以台湾为糖业基地,大量蔗糖倾销大陆,晋江县制糖作坊大多倒闭。清末民初,种蔗的农户极少。
民国21年,晋江县蔗农从台湾省引进良种台蔗134和108品种,使糖蔗种植出现新的转机,制糖作坊陆续恢复。据民国24年统计,全县共有榨糖车280部,工人2520人,年产蔗糖1167.5吨,产值23.35万元。蔗糖多数销往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因运输中断,产品滞销,制糖业再度萧条,直到抗战胜利后始见复苏。
1949年,部分制糖作坊改用柴油机为动力。是年全县产糖145吨。至1953年,全县的蔗糖年产量已达1883吨。1956年底,投资4万元在内坑乡建成1座半机械化糖厂。全厂职工26人,厂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日榨甘蔗30吨,产品为红粉糖。1957年,全县共生产蔗糖2153吨。
1959年8月,在安海六角亭和石狮荆山建成2座半机械化糖厂。安海糖厂投资25万元,厂房建筑面积2466平方米,日榨甘蔗200吨;石狮糖厂投资10万元,日榨甘蔗30吨。同年,磁灶和东石分别扩建2座日榨甘蔗15吨的社办糖厂。至此,全县共有糖厂5家,日处理甘蔗能力达290吨,此外还有土法制糖作坊60家。产品仍均为红粉糖。在1959—1960年榨季中,全县共榨甘蔗10073吨,生产红粉糖1227.97吨(其中土法制糖作坊压榨量为3303.34吨,产红粉糖347.72吨),产值51.11万元。此外,各糖厂利用蔗渣、废糖水生产出价值6万元的白酒、醋和饲料等。
1960年,内坑糖厂投资1万元,新增1台压榨机,并对旧设备进行改造,日处理甘蔗能力提高到100吨。
石狮、安海2家糖厂自投产后亏损严重,至1962年榨季结束,共亏损26.61万元。石狮糖厂当即关闭。1963年榨季结束后,安海糖厂也告歇业。
1962—1965年,内坑糖厂共投资6.14万元进行扩建和改造,实现机械化生产,日处理甘蔗能力提高到180吨。1968—1978年,内坑糖厂又投资154.7万元,安装1条机械化制糖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提高到350吨。该厂在1977—1978年榨季共榨甘蔗21743吨,生产红粉糖3041.85吨,产值199.15万元,实现利润29.55万元。
1978年7月,国家投资770万元,在安海溪边水库西南筹建1座日处理甘蔗500吨和日产酒精4吨的中型糖厂,定名为晋江糖厂,采用双重亚硫酸法生产白砂糖。1980年2月建成,3月试车成功并投入生产。该厂厂房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74.33万元,职工410人。1981年2月,酒精车间竣工交付使用。同年,关闭全县156个土法制糖作坊。
1981年9月,在青阳三光天筹建1座日榨甘蔗2000吨的大型糖厂,定名为晋江青阳糖厂。1985年1月建成,共投资3530万元。厂区占地29.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核定固定资产4313.9万元,职工772人,2月,试车并投入生产。该榨季共榨甘蔗54985
吨,生产白砂糖5117吨,产值631.74万元,亏损72.1万元。
1985—1986年榨季,全县蔗糖生产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共榨甘蔗227426吨,生产蔗糖24873吨。其中白砂糖2.005万吨,红粉糖4822.65吨,生产酒精421.38吨,总产值达2497.8万元,上缴税收472.89万元,实现利润122万元。
1988年,青阳、晋江、内坑等3家国营糖厂已形成日榨甘蔗3100吨,日处理原糖300吨,年产酒精6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青阳糖厂日榨蔗量2000吨,日处理原糖300吨;晋江糖厂日榨蔗量600吨,年产酒精600吨;内坑糖厂日榨蔗量500吨。是年,全县糖产量12973吨,产值1367.7万元,利润56.8万元。
三、糖果糕点蜜饯
(一)糖果糕点晋江县历来以精制糕点闻名。民间制作糕点,花样品种繁多,其中以石狮甜果和安海桔红糕最具特色。
清宣统二年(1910),石狮塘头村开设一家“万兴号”甜果店,该店制作的石狮甜果畅销四方。民国29年,安海糕点店生产出食珍桔红糕,为茶点中之精品。
1955年,全县较大的糕点业有协德珍、永珍、源和珍、津芳、新和兴等5家,分布在安海、石狮、英林、金井等地。共有资产1.6万元,工人22人,年产糕饼糖品11.17吨,产值7.01万元。1956年对私改造中均转为国营商业的食品加工厂。
1981年9月,青阳、石狮、安海3家食品加工厂实行独立核算。体制改为县办集体企业,同时分别改称为青阳、石狮、安海糖果饼干厂。当年3厂共有固定资产19.01万元,职工201人,年产糕点糖果485.15吨,产值288.47元,利润4.25万元。同年,石狮糖果饼干厂生产的石狮甜果,在全省糖果糕点评比中获得优质产品称号,安海糖果饼干厂生产的食珍桔红糕也被省商业厅誉为优质产品。
1982年1月,上述3家糖果饼干厂由商业局划出,归工业局管理。1982—1988年,糖糕点市场竞争激烈,糖果饼干厂的生产逐年下降。1988年,石狮糖果饼干厂关停。同年,青阳、安海2家糖果饼干厂共有职工84人,年产值101.6万元,利润2.3万元。
(二)蜜饯民国初年,青阳水果摊贩庄杰赶把平时卖剩的水果淹晒干制成果脯,俗称“咸酸甜”。后来学会制作蜜饯的技术,并于民国5年在青阳创办全县第一家蜜饯厂。民国21年,又在青阳董厝崎顶购地建房,添置生产设备,在青阳宫后街开设门市部,以“源水成甘,和末配制”的题首二字为号,正式成立源和堂蜜饯厂。民国25年,全厂拥有资金银元5万,雇工达230多人,年产蜜饯150吨。品种有李咸饼、七珍梅、二唛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源和堂蜜饯厂在龙海县石码镇开设分厂,在厦门开设门市部。当时,全厂已有资金银元10万,雇工1200人,年产蜜饯500吨,品种增加蜜杏脯、咸杨梅、咸金枣、柚皮糖、蜜莲子、草橄榄等50余种。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东南亚等地。
除源和堂外,安海的庆和堂和安海、磁灶等地的一些小作坊也生产蜜饯。
1953年,源和堂申请公私合营。1954年1月,正式成立晋江专区公私合营源和堂果子食品加工厂,成为晋江专区首家公私合营企业。合营时,全厂拥有资金16万元,职工73人。是年生产蜜饯303.32吨,产值41万元,利润2.68万元。1955年,安海庆和堂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并入源和堂蜜饯厂。
1956年,由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在泉州新建厂房,源和堂迁往泉州市区,并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称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源和堂蜜饯厂,归泉州市管理。同年,安海、磁灶等地的小蜜饯厂合并为安海梅珍园和磁灶庆利堂两个蜜果加工组。该年度全县共生产蜜饯19吨。1957年,梅珍园并入源和堂,庆利堂收归青阳乳品罐头厂,为蜜饯车间。
1959—1965年间,内坑、安海、石狮3家糖厂曾利用糖蜜生产蜜饯。晋江综合食品厂和晋江酒厂各有1个车间生产蜜饯。其间以1959年产量最高,达324吨,以后逐年降低,至1962年,全县仅生产蜜饯19吨。1963年后,全县蜜饯生产几乎停止,直至1978年才逐渐恢复。当年紫帽山农场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一个小型蜜饯厂。1988年,全县蜜饯产量103吨。
四、酿酒
宋代,晋江县民间已有酿酒业。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人常饮,惟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酝”。其时,以大米为原料,掺拌酒曲蒸造白酒,又名烧酒。也有掺拌白曲蒸造甜酒。至清代,大多以蕃薯为原料,加糖蜜蒸造蕃薯酒,然后以糯米浸甜。1949年以前,全县没有专门酿酒的工厂,仅有一些分散在各乡、镇的酿酒个体户,以及部分酱油作坊兼产少量饮料酒。
1950年底,青阳、陈埭、磁灶、池店等地的10家酒户合并成立青阳联合酒厂,厂址设在青阳新街,共有资金0.11万元,职工11人,以传统设备手工操作生产鲜地瓜酒。1951年,该厂生产饮料酒300吨。
1952年,安海3家酒户合并成立安海酒厂,有资金0.1万元,职工8人,磁灶张前村也开办一家私营泉兴酒厂,有职工11人。当年,实行饮料专卖,全县5家酒厂年产270吨饮料酒,全部由国营商业部门包销。
1953年,在石狮专卖公司主持下,石狮北和酒厂,酱油厂和泉兴酒厂合并为石狮民和酒厂。同年,安海桂元联营处将资金3500元投入青阳联合酒厂,扩大生产规模,安海“晋记”和“双吉”粮店也先后投资安海酒厂。1954年,青阳酒厂迁址曾井街。
1955年,青阳、安海、石狮3家酒厂合并,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公私合营晋江酿酒厂。总厂设在青阳,安海、石狮设分厂。合营时共有固定资产0.59万元,职工55人。
1958年,国家投资16.5万元,扩建3700平方米的厂房和仓库,安装1台0.5吨锅炉及配套设施。8月,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称地方国营福建省晋江酒厂。10月,青阳曾井村8家制曲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加入晋江酒厂。同年,采用金狗脊为原料生产无粮酒,受到省轻工业厅表彰。年底,全厂资产12.44万元,职工200人。该年度全县共生产饮料酒1166吨。
1959年1月,晋江酒厂和青阳乳品头厂合并,成立晋江综合食品厂,以原酒厂为总厂,安海、石狮、河市设立分厂。该厂的酒类产品有地瓜酒、高粱酒、米酒、固元酒、五加酒、二红酒、桂元酒、葡萄酒等。此外,内坑、安海、石狮等3家糖厂利用蔗渣、糖蜜生产白酒。
1960年,晋江综合食品厂划分为青阳、安海、河市、石狮4家分厂和晋江罐头厂。11月,撤销河市酒厂,石狮、安海2家酒厂分别并入石狮、安海糖厂。1961年1月,青阳酒厂更名为晋江酒厂。1963年5月,晋江酒厂和罐头厂合并成立晋江食品厂。1964年5月,食品厂再改称晋江酒厂。
1964—1975年,晋江酒厂共投资31万元,建设厂房和地下酒池4000多平方米,安装铜蒸馏塔等设备,基本上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77年,酒厂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和扩建厂房,添置和更新设备。至1982年,具有年产饮料酒3150吨的生产能力。是年,酒厂拥有固定资产99.07万元,职工178人,年产饮料酒2818.85吨,产值283.04万元,实现利润42.13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该厂生产的白酒、药酒共计25个品种。销售范围主要是晋江及泉州、惠安、莆田、南安等县、市。
1983年后,由于经营不善,产品老化,生产逐年下降。1986年,全县饮料酒产量降为1152吨,产量仅为1982年的三分之一。1987年,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同时开发新产品,产量略有回升。1988年,再度下跌,全县饮料酒产量仅1122吨。
五、罐装食品
民国期间,青阳镇有生产炼乳罐头的小工厂。1955年,华南、民生两家炼乳罐头厂共有职工19人,年产值23.8万元。1956年,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晋江炼乳罐头厂,有职工14人,年产炼乳罐头2.6吨、果蔬罐头30.54吨,产值24.6万元。
1957年,晋江炼乳罐头厂出产的“海军”牌牛乳罐头,在全国乳品专业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标准产品,并开始出口东南亚国家。
1958年,炼乳罐头厂改为地方国营企业,称晋江乳品罐头厂。同年,国家投资15万元,购置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职工人数增至59人,年产乳品罐头257.78吨,果蔬罐头1.99吨,产值96.92万元,利润11.72万元。
1959年,晋江乳品罐头厂与晋江酒厂合并为综合食品厂,罐头车间生产的品种有炼乳、果蔬、鸡、鸭、鱼、肉等罐头。1960年,罐头车间析出成立晋江食品罐头厂。1963年,食品罐头厂和酒厂再度合并,成立晋江食品厂。原食品罐头厂的部分人员转入泉州罐头厂,仅留少数职工生产罐装食品。1964年5月,食品罐头车间停产。
六、饮料
1985年11月,晋江酒厂和重庆天府可乐饮料工业公司联合投资28.85万元,安装1条年产500万瓶“天府可乐”饮料生产线。同年,成立重庆天府可乐饮料工业公司晋江饮料厂。1986年4月建成投产,由重庆方面提供原料,生产天府可乐饮料52.29吨。
1987年,晋江县食品厂投资17万元,安装1条橙汁生产线。当年投产并生产橙汁饮料35吨。
1988年,两家饮料厂共生产饮料80吨。
食品制造业除上述6个主要门类外,还有从事肉类加工的青阳、石狮、安海的3个食品站和从事水产品加工的石狮、深沪冷冻厂。
食品站主要屠宰和销售禽畜肉产品。从1962年起,食品站的产量逐年都有增加。60年代年产值基本处在200—300万元之间。1971年起开始下降,1974年一度降至28.93万元。1978年始有好转,1979年,总产值升至333.86万元。此后,基本稳定在300—400万元之间,最高年产值为1985年的494.4万元。1988年,产值446.21万元。
冷冻厂主要是为鲜活食品保鲜,以水产品为大宗。1962年后,产值均在10万元左右。1967年后连续12年亏损。1978年后,生产有所发展,其中1982年产值23.04万元,盈利为历年之最,达9.9万元。1986年,年产值83.9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1988年,产值50.74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