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盐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盐业
分类号: F427.2
页数: 2
页码: 347-348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工业门类、海盐业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工业门类 海盐业

内容

唐代晋江已是东南沿海主要产盐区之一。宋代,县内共有盐埕168处。元代福建有官办盐场7处,其中晋江县占有浔美和■洲两处。沿至清代,浔美盐场分南北二埕,南埕辖衙口、埭头、前港、后宅、埔头、鲁东六团乡,有晒丁525名,丘盘4906坎,漏井328口;北埕辖岑兜、沙美、西岑、杆柄、林蒲、金埭、港边七团乡,有晒丁596名,丘盘6792坎,漏井450口。南北二埕年定额产盐3350吨。洲盐场分东西二埕,东埕辖新市、后市、井尾、蔡埭、埕边、南埕六团乡,有晒丁328名,丘盘3842坎,漏井709口;西埕辖柯坑、埭边、上■、下■、江北、谢厝厝、东仓七团乡,有晒丁421名,丘盘3931坎,漏井676口。东西二埕年定额产盐4800吨。嘉庆年间,■洲盐场划归浔美盐场管辖。道光年间,全县有盐户2324户。
  民国初年,晋江县仍是福建的主要产盐区之一。30年代中期,由于盐价跌落,不少盐户转入其他行业或赴南洋谋生,东石、白沙、潘径、永宁等地部分盐埕停晒。据民国26年《晋江县经济统计》“盐产”记载,当时以晒盐为业者约有1140户,实际参加盐业生产的人数仅1513人,估计产盐5000吨左右。除此之外,民间晒制私盐的情况无法查清,如永宁盐场场务所和盐警曾在附近的深埕村发现私坎107处;而祥芝的厝上、港边一带村民,往往利用墓埕、菜地晒制私盐。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盐区沦陷,县政府拟定计划,贷款投资,恢复发展盐业生产,重新整治废弃的盐坎,鼓励增加产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海面被封锁,海运中断,全县盐业生产被迫停止。晒盐人户转营他业,大部分盐坎铲锄改作耕地。至1956年,这些农地上仍长不好庄稼,其中一部分又改为生产氯化钾的基地。
  1958年1月,福建省盐务局确定在晋江县恢复盐业生产,成立潘径盐业筹备处。当年,麦园盐场和潘径盐场相继建成投产。两场盐埕面积分别为17万平方米和30.85万平方米,年产原盐0.21万吨,产值2.82万元。翌年,又建成晋江和加排两家国营盐场,其中晋江盐场盐埕面积251.44万平方米,加排盐场盐埕面积68.23万平方米。此后,全县一批社队集体盐场陆续建成投产,如金井盐场68.77万平方米,永宁盐场37.21万平方米,安海一场31.82万平方米,郭岭盐场11.87万平方米,井林盐场16.74万平方米,安海化工盐场11.66万平方米,东石村盐场52.22万平方米,肖下盐场28.82万平方米,东埕盐场8.05万平方米。
  60年代,全县原盐年产量在1—5万吨水平,70年代年产量突破6万吨。到1980年,全县已有盐场9个,职工1253人,盐产量6.69万吨,产值539.55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1982年,加排盐场生产的细粒盐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8年,全县有盐场14个,职工1438人,盐产量5.27万吨,产值533.36万元。其中,国营晋江盐场有职工473人,年产值203.7万元,盈利6.8万元;国营加排盐场有职工88人,年产值62.7万元,盈利5.1万元;乡、镇、队办盐场12个共有职工877人,年产值266.96万元,盈利20.7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