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企业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农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果林、茶场、禽畜饲养、真菌栽培、水产养殖和饲料加工等5个行业。
关键词: 晋江县 乡镇 农业企业

内容

晋江县乡镇农业企业产生较早,包括果林、茶场、禽畜饲养、真菌栽培、水产养殖和饲料加工等5个行业。1979年全县有农业企业150家,就业人数8521人,总收入655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8.3%。由于重工轻农、由农转工,乡镇农业企业逐年有所减少。1985年企业数为66家,就业人数2317人,总收入359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0.5%。1988年(不含个体企业),农业企业数仅55家,就业人数1173人,总收入504.45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0.92%、0.55%和0.37%。
  一、果林、茶场
  (一)果林场。县内果林品种众多,以龙眼、柑桔、香蕉和杨梅四大名果著称。
  龙眼,1978年全县种植14531亩,到1988年种植面积扩大为26544亩、50万株,年产量4731吨。主要产区是磁灶镇、内坑乡、紫帽乡和池店乡。尤其是池店乡的旧铺村,1978年前仅有2487株,1988年上升为2.5万株,成为全县最大的万株龙眼基地。
  柑桔,1978年全县种植652亩,到1988年种植面积扩大为2339亩,年产量468吨。主要产区是金井镇石圳、深沪镇运伙、龙湖乡湖北及石狮镇容卿和前坑等地。
  香蕉,1978年全县栽种148亩,到1988年猛增为2912亩,年产量1942吨。主要产地是磁灶镇、内坑乡,尤其是安海镇大布林和罗山乡梧塘,种植面积更大。
  杨梅,1978年全县种植4119亩,到1988年达9495亩,最高年产量1万多吨。主要产区是磁灶镇、紫帽乡、青阳镇,永和乡和金井镇。
  (二)茶场。晋江县茶叶生产始于北宋。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02亩,到1988年扩大为2585亩,年产量135吨。主要有黄旦、梅占、茗花、本山、奇兰、观音、佛手和水仙等8个品种。主要产区是紫帽、磁灶、内坑、永和和龙湖等乡镇。
  二、真菌栽培场
  县内真菌栽培以蘑菇和金针菇为主。
  (一)蘑菇。早在60年代后期就开始试种,70年代后期有所发展,80年代初为高峰期。据统计,1978年全县栽培面积10万平方米,产量150吨,1984年栽培面积扩大为37万平方米,产量1480吨。
  1982年冬,永和乡古厝8位青年利用晋南电灌站流经本村的干渠空沟架搭简易菇房,创办蘑菇场,播种4000平方米,1983年产值达51214元。
  1983年,安海公社大山后大队推广半地下室菇房种菇高产经验,全大队开挖土坑23条,栽种蘑菇5390平方米,1984年发展为1万平方米。
  1986年由于蘑菇收购价猛跌,到1988年,全县蘑菇栽培面积下降为8.1万平方米,产量仅320吨。
  (二)金针菇。80年代中后期始至县内落户。最早栽培金针菇的是安海镇。1985年栽培25万袋,产量30吨左右,收入15万多元。1986年永宁镇下宅和永宁8户菇农试种66450袋,产菇8.5吨,收入5万多元。1986年全县栽培金针菇334.9万袋,产量400吨;1988年栽培量为1022万袋,产量达2000吨。
  除蘑菇、金针菇之外,70年代以来一些乡镇农户还培植草菇、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等。
  三、禽畜饲养业
  晋江县农村饲养牛、羊、猪、鸡、鸭等禽畜,历史悠久。但由于贫困和饲料短缺,制约了禽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所发展,仍相当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禽畜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简称“二户一体”)应运而生,禽畜业突飞猛进。1982年全县“二户一体”达4514户(个),饲养各种禽畜81.81万头。1984年后,禽畜“二户一体”数量虽逐年减少,但禽畜头数却大为增加。1988年,“二户一体”户有476户(个),禽畜头数达295万头。
  1988年还出现不少年收入超万元的禽畜专业户和超百万元的禽畜专业村。陈埭镇仙石村是养蛋鸭专业村,西下尾村是养肉鸭专业村,其村林银行是养鸭专业大户;深沪镇坑边村是新兴的养鸡专业村,育兴畜牧场陈培区等4人是养鸡专业大户;安海镇西埭村颜呈祝是养奶牛专业大户;内坑乡后山村苏秀宝是养猪专业大户。
  此外,安海镇坑边村新加坡华侨黄先生于1988年6月投资31万元,创办安海安邦农牧场企业有限公司,饲养大约克、长白种母猪63头,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种公猪各1头。
  四、饲料加工厂
  粮食作物加工后的附属物,如米糠、麦皮、番薯皮和番薯藤等,均是县内传统的禽畜饲料,都是手工加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适用的饲料粉碎机问世,尤其是60年代推广混合饲料之后,半机械化的饲料加工厂逐渐建立,70年代有所发展。80年代以来,推广配(混)合饲料喂养禽畜,由于社会经济效益较高,普及面很广。各种饲料加工厂纷纷建立。1988年,全县有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14家,加工能力为3.08万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666万吨。
  晋江富民饲料公司是祥芝乡对外加工装配厂与菲律宾华侨合作创办的。1984年11月开始筹办,1985年9月正式投产。总投资额105万元。其中客方77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职工45人,生产加工各种饲料,年产量1560吨,年产值155万元。由于原辅料(玉米等)紧缺,加上能源及交通问题,目前已告停产。
  五、水产养殖业
  晋江县三面临海,10米深线内浅海面积26.9万亩,其中宜养殖面积13.45万亩,滩涂宜养殖面积5.12万亩,内陆水库、塘、泊、溪、大井等淡水可供养鱼面积3.32万亩。占有地利,自古以来养殖业就较发达,80年代起,又有所发展。1985年,海水养殖产量达452万公斤,淡水养殖产量达41万公斤。
  1985年以来,滩涂养殖业成果显著。紫菜、花蛤人工育苗荣获福建省首创科技成果奖。80年代初开始对虾试验养殖,至1985年,面积达118亩,已收获对虾4500多公斤。至1988年,全县利用围垦的养虾面积已达3400多亩,分布于金井、东石等镇沿海,其中金井围垦联片虾池达3000亩。蚶江建造锯绿青蟹(红膏蟳)养殖池30多亩,已收获2.5万公斤。著名的陈埭蛏闻名远近,1988年全镇开发蛏田5000多亩,产蛏苗150多万公斤,是福建省主要蛏苗基地之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