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学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化学工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313-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化学工业主要有制药、制盐、炼胶、漂染及化妆品等行业。
关键词: 晋江县 乡镇 建材工业

内容

晋江县化学工业主要有制药、制盐、炼胶、漂染及化妆品等行业。1987年总产值6385万元,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化工企业有28家,就业人数1877人,总收入2972万元,上缴税金148万元。
  一、制药业
  首推驰名中外的“灵源万应茶饼”,它始创于元末明初。相传是灵源寺僧人秘制,原名“菩提丸”,具有解暑健胃之功效。1982年,晋江县灵源茶饼厂建立,该厂在继续开发传统药茶的基础上,又依据科学配方,精制“盐薄荷”、“降压茶”、“健美茶”等10多种新药茶,行销中外。1988年,该厂由县乡镇企业局供销公司、安海镇人民政府和曾林村委会联营合办,取名晋江县制药厂。
  罗裳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原名侨星制药厂;宝盖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6月,由陈埭涵口村30多户侨属集资40万元与陕西省宝鸡制药厂联营,定名宝鸡制药厂晋江分厂。1985年初,因故脱钩自办,更名兴华制药厂。上述2厂,1985年底停产整顿。1987年,经福建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恢复生产。侨星制药厂更名罗裳山制药厂,兴华制药厂更名宝盖山制药厂。两厂均以生产经营各种中药冲剂为主,1988年起,罗裳山制药厂又兼产西药。
  1988年,全县有制药企业3个,就业人数近200人,总产值约300万元。
  二、制盐业
  县内沿海居民制盐历史悠久,但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20世纪70年代起,安海、东石、永宁等乡镇纷纷创办社队盐场。1978年,全县有社队盐场6个,就业人数420多人。1982年,产原盐1.67万吨,产值144万元。其中安海社队盐场3个,即公社盐场、盐业化工厂和龙舌盐场,职工200多人,产原盐8000吨,产值60万元。东石社队盐场2个,即公社盐场和凉下盐场,职工146人,产原盐6130吨,产值58万元。永宁公社盐场1个,职工275人,产原盐2619吨,产值26万元。1982年后,制盐业又有所发展。据1988年统计,全县有制盐企业12家,就业人数877人,产原盐2.15万吨,总收入422万元。
  三、炼胶业
  是80年代新出现的行业。1980年起,随着制鞋业粘胶需求量的增多,青阳、陈埭、安海等乡镇先后创办炼胶企业。陈埭镇大乡村农民陈亚三白手起家,在自己试炼制鞋粘胶成功之后,办起炼胶厂。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泉州、惠安、南安等地。继后又在泉州鲤城区增办分厂。至1988年底,全县有炼胶企业3家,就业人数50人,总收入550万元。
  四、漂染业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已有简单的个体手工漂染(染布、染衣服)作坊,但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漂染企业,仅有几年历史。1982年,安海漂染厂建立后,永宁、蚶江等乡镇也先后创办漂染企业。随着针织制衣业的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如蚶江建明针织制衣有限公司、莲埭华联时装厂等,均设有漂染车间。青阳凤竹漂染厂创办于1987年5月,是利用北京纺织学院研究所的技术力量,通过联合投资建立的。后又与香港合资创办晋江凤竹针织漂染实业有限公司。拥有职工200人,各种机械设备20多台(套),日漂染量10多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为县内最大的漂染企业。
  1988年,全县有漂染企业7家,就业人数600人,总收入1200多万元。
  五、化妆品业
  民国时期,县内就开始生产甘油、香水、雪花膏等化妆品。现代化妆品系列,是80年代新兴的,且厂家不多。1982年,蚶江锦里日用化工厂与天津第二日用化工厂联营生产现代化妆品为县内之首。但较突出的当推晋江特施丽日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系由创办于1985年1月的晋江县青阳侨兴香料厂与香港国泰贸易公司合办的合资企业。投资125万元,就业人数50多人,年产香精14吨,各种化妆品15万打,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年产值250万元。“特施丽”“梦18”系列化妆品,荣获1988年全国旅游用品研评会金奖。
  1988年,全县有化妆品企业3家,就业人数150人,总收入500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