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企业
分类号: F425
页数: 18
页码: 310-3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乡镇 工业企业

内容

晋江县乡镇工业企业主要行业达16项之多,产品上万种。1979年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1141家,就业人数59797人,总收入6433万元,上缴税金321.6万元。至1988年底企业数上升为6136家,就业人数增至175036人(其中外来工人5万多人,主要来自省内的莆田、仙游及山区诸县以及省外的江西、湖南、四川等10多个省市),总收入达12.2438亿元,上缴税收6007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538%、293%、1831%、1867%,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86.5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95%。
  第一节 采掘工业
  晋江县海砂、硅砂、高岭土和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开采甚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乡(镇)办、村办、联户办等形式的开采企业应运而生。至1988年,全县有采矿场62个、掘土场10个、出口石料基地6个、石板材厂3家、石堀4625个,就业人数1万多人,总产值2580.5万元,上缴税金27.6万元。
  一、海砂(又名型砂)
  以深沪湾为中心,东北至蚶江镇的大厦,西南至东石镇的石菌,分布在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据初步统计,总的地质储量在1亿吨以上。砂质良好,品种规格齐全。
  对海砂开采始于1965年,但当时仅局限于深沪镇的首峰、华峰等村落,产量也少。1979年以来,各种形式的砂场不断涌现。在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产建材公司统一管理下,年产量达20—30万吨,占福建省年产量的80%,销往省内外500多个机械铸造厂,成为华东地区的主要产砂基地。
  二、硅砂(又名玻璃砂,沉积砂)
  大部分沉积在海岸带几百米以内的地表下层1米左右。深沪镇华峰、华海、首峰、东山,蚶江镇大厦,祥芝乡莲板均有发现。据省地质六队探明,仅华峰一带贮量就达273.3万吨。砂质良好,含盐量低,符合玻璃工业要求的一、二级标准,属高品位的天然石英砂。
  60年代开始开采硅砂,但囿于手工操作,产量甚少。80年代以来,采用机械化作业,年开采量在1万吨以上,成为福建省三大硅砂基地之一。
  三、高岭土(又称瓷土)
  分布范围甚广。据初步统计,全县有矿点30多处,地质贮量在20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安海镇大布林、内坑乡白〓、磁灶镇大埔一菜洞、罗山乡湖格、东石镇大房、石狮镇龟湖、英林乡湖尾、青阳镇八仙山、永和乡马坪埔、坑尾—许家弄、池店砌坑等地。
  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朝,磁灶的大埔就已开采高岭土制陶,但发展缓慢。80年代以来,情况变化很大。1988年全县开采量在1万吨以上。除供县内400多家陶瓷厂生产之需外,还部分经过加工销往省外。
  四、花岗石
  蕴藏量较大,约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永和、英林、东石、金井、龙湖、永宁、石狮等乡镇。质地坚韧、抗压度大、耐久性长、纹理清晰,是高级装饰板石材料。
  晋江县开采花岗石已有数百年历史,然因技术和工具均属原始,效率甚低。1978年以前,仅用于水利建设和部分房建。1979年开始,开采企业纷纷创办,石崛遍地开花。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从国外引进高温开采切割新工艺、大吨位吊车和钢板切割板材深加工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产量年年上升。1988年,花岗石荒料、石料、板材等主要产品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永和乡巴厝、内厝、周坑,东石镇清透和英林乡陈山等石料出口基地,出口花岗石荒料8356立方米,远销日本、东南亚,产值540多万元,石狮镇宝盖山、永宁镇五虎山等石料内销基地,内销石料12万立方米,产值1920万元。龙湖乡湖溪及罗裳山、紫帽山是建筑石块主要基地,年产石块不仅供本地建筑之需,尚有部分出口。
  第二节 建材工业
  晋江县建材资源丰富,建材生产历史悠久。1979年以来,建材工业发展飞速,企业众多。主要行业有建筑陶瓷、砖瓦、石板材、水泥制品及建筑装饰材料等。1987年,总产值达2.4336亿元。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联户及个体企业统计资料缺,下同)的建材企业就达238家,就业人数9046人,总产值4725万元,上缴税金236万元。
  一、建筑陶瓷业
  陶资生产有1000多年历史,但长期停滞不前。1978年全县陶瓷企业仅有62家。至1988年,乡镇建筑陶瓷企业猛增为776家,集中在磁灶镇、内坑乡一带。仅磁灶镇就有613家,占全县建陶业的80%。改革开放以来,磁灶人集资8000多万元,以科技为先导,以联户办企业为主体,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国内横向联营办、中外合资办,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至1988年,形成了以磁灶为中心的磁灶、下灶、岭畔、下官路、大埔、钱坡、三吴等7个陶瓷专业村,并带动邻近乡镇及邻县乡村办起陶瓷厂,使3万多富余劳力农转工。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机械化生产代替原始手工操作。拥有鳄式破碎机、球磨机、施釉机等机械设备;烧制工艺已采用多孔窑、辊道窑等先进生产窑,计有591条(座)。产品也由生产日用陶瓷扩大为生产各色各样的釉面砖、立体砖、墙面砖、花砖等建筑陶瓷,年产量多达700多万平方米,超过全国五大面砖生产基地的总和,产值7000多万元。尤其是磁灶的玻璃古建筑陶瓷,是1000多年的传统产品,高级建筑的精美装饰品,不仅西藏的喇嘛寺、内蒙的昭君庙、北京的宫廷古迹、亚运村、广州的酒家用以装饰点缀,而且远销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等地。
  磁灶陶瓷生产的发展,带动运输、建筑、制模机修、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东山、瑶琼2村成为运输专业村,曾岭成为包装专业村,官前成为简易建筑搭盖专业村,还有100多个制模机修专业户。从磁灶到钱坡五里长街,开设617家陶瓷店和8幢陶瓷展销楼,形成福建省面向全国的10大专业市场之一——建筑陶瓷专业市场。
  二、砖瓦业
  晋江县民间素有“沟头烧瓦筒”之口头流传。但长期来并无多大起色。近10年来发展较快,不仅有手制砖瓦,且有机砖。砖瓦窑数量也渐增多:沟头村村办和个体办的达20多座,罗山乡的沙塘、后洋、塘市等村则有砖瓦窑近百座。此外,石狮港塘、青阳镇青华、高霞及池店乡一些村庄也相继创办砖瓦厂。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砖瓦企业154家,产砖1.8013亿块,其中机砖1.3315亿块,瓦1843.25万片,总产值达1508万元。
  三、水泥制品业
  大部分企业均于1978年后建立。玉山、安海、梧山等水泥企业系从大田、永安、三明、南平和安溪湖头等地购进水泥熟料进行二度加工,东山等水泥制品企业则生产水泥花砖等产品。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水泥加工及水泥制品企业9家,职工70人,消耗水泥690吨、生产水泥制品30.1万立方米,总产值1518万元。
  四、石板材加工业
  晋江县多石头山,石料储量丰富,石质坚韧,是加工石板材的天然原材料。但石板材加工业兴办时间较短。1980年从国外引进开采切割机械后,才开始开发板材深加工业务。先后创办永和周坑板料厂、塘下板材厂和东石白沙板材厂。1985年后,又创办中外合资板材加工企业。1988年,全县有石板材加工企业10家,就业人数250人,加工石板材4万平方米,产值720万元。
  福建石材工业有限公司是由青阳镇企业办公室与香港菊生实业有限公司于1985年3月在梅山创办。总投资200万元,由客商从台湾引进加工机械。该公司1986年6月正式投产,主要经营花岗石板材、石雕制品。1988年有职工15人,加工板材2万平方米,产值达200多万元。
  五、建筑装饰品业
  是80年代新兴的行业。1988年,全县有3家,即青阳发泡装饰板厂、晋江竹塑厂(生产塑料装饰板)和晋江华强防火涂料厂。
  晋江华强防火涂料厂于1987年10月创办,厂址在晋江县磁灶镇,职工23人,生产各种防火涂料。其中YBN和WFT—J防火涂料是该厂新开发的产品,系国内首创,是家庭、宾馆、剧院等现代建筑装饰的新型防火涂料。经省级技术鉴定,质量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的推广项目。
  第三节 化学工业
  晋江县化学工业主要有制药、制盐、炼胶、漂染及化妆品等行业。1987年总产值6385万元,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化工企业有28家,就业人数1877人,总收入2972万元,上缴税金148万元。
  一、制药业
  首推驰名中外的“灵源万应茶饼”,它始创于元末明初。相传是灵源寺僧人秘制,原名“菩提丸”,具有解暑健胃之功效。1982年,晋江县灵源茶饼厂建立,该厂在继续开发传统药茶的基础上,又依据科学配方,精制“盐薄荷”、“降压茶”、“健美茶”等10多种新药茶,行销中外。1988年,该厂由县乡镇企业局供销公司、安海镇人民政府和曾林村委会联营合办,取名晋江县制药厂。
  罗裳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原名侨星制药厂;宝盖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6月,由陈埭涵口村30多户侨属集资40万元与陕西省宝鸡制药厂联营,定名宝鸡制药厂晋江分厂。1985年初,因故脱钩自办,更名兴华制药厂。上述2厂,1985年底停产整顿。1987年,经福建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恢复生产。侨星制药厂更名罗裳山制药厂,兴华制药厂更名宝盖山制药厂。两厂均以生产经营各种中药冲剂为主,1988年起,罗裳山制药厂又兼产西药。
  1988年,全县有制药企业3个,就业人数近200人,总产值约300万元。
  二、制盐业
  县内沿海居民制盐历史悠久,但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20世纪70年代起,安海、东石、永宁等乡镇纷纷创办社队盐场。1978年,全县有社队盐场6个,就业人数420多人。1982年,产原盐1.67万吨,产值144万元。其中安海社队盐场3个,即公社盐场、盐业化工厂和龙舌盐场,职工200多人,产原盐8000吨,产值60万元。东石社队盐场2个,即公社盐场和凉下盐场,职工146人,产原盐6130吨,产值58万元。永宁公社盐场1个,职工275人,产原盐2619吨,产值26万元。1982年后,制盐业又有所发展。据1988年统计,全县有制盐企业12家,就业人数877人,产原盐2.15万吨,总收入422万元。
  三、炼胶业
  是80年代新出现的行业。1980年起,随着制鞋业粘胶需求量的增多,青阳、陈埭、安海等乡镇先后创办炼胶企业。陈埭镇大乡村农民陈亚三白手起家,在自己试炼制鞋粘胶成功之后,办起炼胶厂。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泉州、惠安、南安等地。继后又在泉州鲤城区增办分厂。至1988年底,全县有炼胶企业3家,就业人数50人,总收入550万元。
  四、漂染业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已有简单的个体手工漂染(染布、染衣服)作坊,但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漂染企业,仅有几年历史。1982年,安海漂染厂建立后,永宁、蚶江等乡镇也先后创办漂染企业。随着针织制衣业的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如蚶江建明针织制衣有限公司、莲埭华联时装厂等,均设有漂染车间。青阳凤竹漂染厂创办于1987年5月,是利用北京纺织学院研究所的技术力量,通过联合投资建立的。后又与香港合资创办晋江凤竹针织漂染实业有限公司。拥有职工200人,各种机械设备20多台(套),日漂染量10多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为县内最大的漂染企业。
  1988年,全县有漂染企业7家,就业人数600人,总收入1200多万元。
  五、化妆品业
  民国时期,县内就开始生产甘油、香水、雪花膏等化妆品。现代化妆品系列,是80年代新兴的,且厂家不多。1982年,蚶江锦里日用化工厂与天津第二日用化工厂联营生产现代化妆品为县内之首。但较突出的当推晋江特施丽日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系由创办于1985年1月的晋江县青阳侨兴香料厂与香港国泰贸易公司合办的合资企业。投资125万元,就业人数50多人,年产香精14吨,各种化妆品15万打,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年产值250万元。“特施丽”“梦18”系列化妆品,荣获1988年全国旅游用品研评会金奖。
  1988年,全县有化妆品企业3家,就业人数150人,总收入500万元。
  第四节 皮革工业
  晋江县皮革业生产较早。青阳镇洪宅〓是著名的屠牛村,该村就地硝制牛皮销售历史已久。1978年后,因天然皮革原材料供不应求,故大都开发人造皮革。1981年,全县有皮革社队企业126个(除社办3个,其余队办),就业人数8990人,年总产值1876.03万元。1985年是县皮革业的黄金时期,总产值达7201万元。1986年开始回落。1987年,全县有企业64家,就业人数1416人,总收入1352万元。1988年,全县有乡、村办皮革企业9家,就业人数403人,总收入665万元,上缴税金30多万元。
  县皮革业集中在深沪、陈埭、池店和石狮等乡镇。1988年生产皮革制品2632.98万件,主要产品有皮鞋、皮箱、皮包、皮茄克、皮手套及手提袋等。不仅行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
  石狮皮塑厂创办于1979年,1988年有职工150多人。几年来陆续引进剪皮机、锁边机等机械设备106台。主要产品有旅行包、登山包等20多个品种,不仅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英、法、日、加拿大、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沪利峰塑料皮革制品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创办于1984年10月。引进日本成套旅行袋生产设备,选用新型的牛津胶革,参考港澳流行样式,设计生产旅行包袋、航空旅行箱等多种规格品种。产品行销国内各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地。该公司投产第一年,总产值就超百万,实现利润14万元。
  第五节 塑料工业
  晋江县乡镇塑料业源于70年代。当时农具和日用家具多以竹、木、藤、铁皮等制作,因原材料紧缺、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亟待改革。1974年,晋江县(双沟)竹塑厂率先以塑代木试制塑料农具获得成功。于是各农具厂、家具厂也相继以塑料替代竹、木、铁皮,生产各种农具、日用家具。至1981年,全县有塑料加工企业115家,就业人数6665人,年产值1802.68万元。
  80年代以来晋江金井华侨塑料玩具有限公司、林边玩具厂、港塘玩具厂等企业先后问世,并从香港引进电脑注塑成型机、彩印机、各类精密模具、装配、喷涂等设备,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水线,生产儿童台球、神奇画板、按键响铃电话机等塑料儿童智力玩具。多次获全国、省、市优秀产品奖。产品行销全国,远销世界各地。
  同时以塑料为主要原料的空白磁带壳产品,近年来也崭露头角。晋江中星空白磁带公司、晋江锦江磁带有限公司、晋江东星磁塑制品公司等企业相继创立,生产空白磁带、录相带等产品,行销香港、台湾、东南亚、西欧等地。
  此外,县内尚有众多的塑料制品业,生产各种日用品如塑料杯碟碗盏、桶盆瓢勺、餐具、茶具等;装饰品如塑料发圈、发束、发梳、耳环、项链、匙夹、匙坠等;包装用品如塑料袋、食品袋、医药包装瓶、袋、盒等产品。
  1988年,全县生产各种塑料制品数千万件,总收入达亿元,其中,仅塑料农具就创值6700多万元。
  陈埭镇花厅口村在1978年就有塑料制品厂4家,1983年发展为29家,购置机械设备100多台,生产各种塑料药瓶和盖子、包装瓶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都在300万元以上。
  晋江县竹器塑料厂自从1974年研制生产塑料农具制品喜获成功后,便成为福建省塑料农具生产的专业厂、塑料农具定点企业。1988年拥有职工201人,厂房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20万元,年产值250万元,年消耗废旧塑料近千吨,年产农具40多个规格品种,60余万件。每年为国家节约木材2000多立方米、毛竹万余根、桐油上百吨,成为全省收旧利废支援农业的一个典型企业。该厂生产的塑料装饰板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六节 缝纫工业
  晋江县乡镇缝纫业为乡镇工业中第一大行业,包括服装、制鞋、布伞业等。1987年总收入达3.4626亿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企业就有280家,就业人数25762人,总产值1.1525亿元,上缴税金576多万元。
  一、服装业
  源于古代的家庭个体手工缝制和后来的私人裁缝店。20世纪70年代,社队服装业问世。改革开放以后,晋江县服装企业之众多、品种之齐全、款式之新颖、市场之繁荣,在全国均属少有。
  1979年,随“三来一补”业务的兴起,深沪、英林、金井、青阳、东石、石狮等乡镇的服装加工厂如雨后春笋。石狮镇有服装厂97家;英林乡仅伍堡村,就办起加工厂50多家,安排劳力1500人。1984年以后,由于三资企业的创办,一批投资额大、产销信息灵通、技术设备先进的三资服装企业相继出现。服装图案机、全自动制衣流水线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使服装业又跨上新的台阶。
  服装品种十分齐全。有中山装、西装、时装、童装、港式男女茄克衫、运动衫、蝙蝠衫、风雪衣、游泳衣、羽绒衣、牛仔衣裤以及妇幼服装等百多个款式,上千个规格品种。
  新潮产品层出不穷。有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生产的“琴竹”牌男女茄克衫、安海华达服装厂推出的“希尔美”牌男女茄克衫、东石前头服装厂精制的“乔里秀”儿童套装、金井艺新时装厂生产的“大永日”牌男女茄克衫系列、蚶江爱乐斯制衣有限公司的“爱乐斯”牌西裤、青阳联友服装厂的“健马”牌弹力西裤、石狮万得福服装有限公司的“闽狮”牌牛仔裤,还有石狮胸罩服装厂的“爱花牌”胸罩等等。
  服装市场十分广大。产品除厂家直接与全国各地商业部门签约定购包销外,还在京、津、沪、汉、渝等大城市的著名商场设有专柜,广泛招徕客户。同时在石狮镇开辟新华、大仑、兴华等3个以服装为主的专业市场,仅服装个体商贩就有1800多户,经营着县服装企业仿制和创新的“国产洋货”,是福建省面向全国的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服装业有企业1378个,总产值达2.4749亿元,1988年,仅乡、村办企业240个,就业人数21224人,总收入8400万元。
  晋江县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创办于1984年5月。1988年拥有职工2272人,电动平车150部以及电裁机、锁边机、钮门机、钮钉机、蒸气电熨斗等机电设备,年产值500万元。该厂生产的“琴竹”牌男女服装,选用优质面料,取国内外最新流行款式精心设计制成。主要产品有男女全夹茄克、太空衣、羽绒衣、夏装、连衣裙等,行销上海、北京、沈阳、大连、武汉等国内大城市,还远销新加坡等国。男女茄克曾荣获1988年省优产品和新产品设计奖称号。
  石狮胸罩服装厂创办于1983年3月。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600多人、2.4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大厦和职工生活区;现代专用生产设备1000多台(套)、5条专业生产线。固定资产达1500多万元。年总产值达5556万元,出口创汇4154万元,上缴税金100万元。该厂把国际流行的胸罩、服装与民族风格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生产胸罩、女装、童装等系列产品达20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中东、欧洲、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经贸部、农业部批准命名为“贸工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是福建省11家重点扶持的乡镇企业之一。该厂生产的“爱花牌”胸罩,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88年荣获部优产品称号。
  二、制鞋业
  新中国成立之前,晋江县制鞋业只是个体分散的手工劳作,50年代始组织合作小企业。70年代开始创办社队制鞋业,有五、六十家。但设备简陋,基本手工操作,效率低,色样单调。改革开放以来,鞋业生产迅猛发展,遍地开花。1987年,全县有制鞋企业539个,总产值1.1065亿元。1988年制鞋企业达700多家,陈埭、青阳、石狮、池店等乡镇,都有不少制鞋企业,其中陈埭镇最集中,有400多家。陈埭镇的洋埭村更为突出,1979年前仅有3个挂靠经营的小鞋厂,至1988年发展为143家。不足10年,企业数增长40多倍。晋江县制鞋业的发展,不单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规模、人数、资金、机械设备、固定资产和产品种类上的增多、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的广大。
  就品种而言,名目繁多。有布鞋、皮鞋、凉鞋、胶鞋、靴鞋、西装鞋、女式高跟鞋、麻底鞋、雪地棉鞋、登山鞋、运动鞋、舞蹈鞋、旅游鞋、珠拖鞋,夹指拖鞋等几百个规格品种。
  从分工来说,十分精细。自从三资制鞋企业陆续兴办之后,县制鞋业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引进自动制鞋流水线和自动注射一次成型制鞋机等大量技术设备、而摆脱原始操作羁绊的基础上,内部分工越来越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如陈埭的鞋厂,所有20多种产品都由专门分厂生产。包括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扣、鞋衬、轻泡、炼胶、吹塑、纸盒、包装箱等,均以洋埭村为中心,设专业厂生产,形成“小而专”、“小而精”的卫星群体。
  再看市场,不但广大,而且出口创汇能力强。晋江县鞋业市场所以能不断扩大,除依靠数千名供销人员把触角伸到全国各地外,还在各省市商业中心、著名商场建点、建店,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如陈埭镇岸兜皮塑一厂,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13个大中城市的17个大商场设有产品专柜和销售点。陈埭镇内也开设鞋业商店数十家,销售县乡镇企业生产的“洋、全、优、新”的鞋业产品,并逐渐形成鞋帽专业市场,在福建省面向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晋江县鞋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成为县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据统计,1988年鞋类产品出口收购额为4378.72万元,出口产品计15个品种,几百个花样规格,占全县全年出口总值的60%左右。
  1988年仅乡、村办企业总收入达2555万元。
  著名的达利制鞋厂,是由陈埭镇洋埭村农民林土秋于1979年联合14户农民集资11万元创办的服装制品厂演变而来的。1980年因牛皮紧缺改产人革皮鞋、轻发泡凉鞋。后因销售旺盛,生产能力不足,于1983年与服装鞋帽工艺厂、飞达鞋厂、洋埭皮革厂、洋埭鞋帽厂等4家制鞋专业厂联合成立陈埭鞋帽工业公司。1987年易名达利制鞋厂。主要产品有“达利”牌旅游鞋,曾多次获奖。产品行销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1988年全厂有职工百余人,年产值200万元。
  三、布伞业
  晋江县布伞业是随着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开展而出现,随着三资企业的兴办而发展的。1988年全县有企业8家。分布在安海、青阳、深沪、石狮、东石等地。主要产品是太阳伞、晴雨伞、二节三节自动伞等,行销国内各省市,远销香港、东南亚及世界5大洲。
  兴安雨具实业有限公司是安海服装工艺厂与香港福兴贸易公司于1986年9月在安海联合创办的。职工100人,年产雨伞12万打,产值7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及远销香港、东南亚。
  深沪深城洋伞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年生产高、中、低档20多种规格的各类雨伞60多万打(套)。以选料精良、设计独特、色彩艳丽饮誉国内外市场,畅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23个国家和地区。
  第七节 纺织工业
  晋江县纺织业包括棉纺业和毛纺业。1988年全县有纺织企业82家,就业人数4841人,总收入1737万元,上缴税金80多万元。
  远在唐代,晋江县丝麻纺织业就很发达。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萧条。
  县棉纺业以东石最突出。东石手工织布业始于明嘉靖年间,盛于清乾嘉时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东石除拥有不少木织机从事手工纺织外,尚有民星等3家织布厂全部采用电机织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私改造,大部分合并为地方国营晋江纺织厂,其余的演变为后来的乡镇棉纺业。1980年以来,石狮、永宁、安海、蚶江等地也创办棉纺企业。1988年,全县有企业29个,总收入800多万元。比较有名的棉纺织厂有石狮莲埭华联针织厂,该厂创办于1982年。初以针织为主,生产针织布。拥有针织机包括大、小元机30多台。后来又发展针织漂染业。1988年全厂有职工350人,拥有锅炉2台(共4吨)、漂染机6台(常温机4台)、定型机3台、烘干机2台,日漂染量可达8吨以上。当年织布、漂染总产值达600万元左右。
  以针织业为主体的毛纺业是伴随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开展而在晋江县逐步创办起来的。1984—1988年,由于三资针织企业不断创办,电脑绣花机、电脑针织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使针织业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1988年有企业18家,总收入700多万元。其中,石狮镇针织厂创办于1982年,主要产品是来料加工羊毛衣。拥有职工260多人,各种手织机、花织机和卷线机250多台,厂房2500多平方米。1988年总收入50多万元。
  第八节 机械工业
  自古以来晋江农村手工业者即能打制锄头、犁、耙等铁农具和铸造铁锅、铁锤等用具。1953年,曾组织以制作农具为主的小五金企业。60年代,全县先后办起农械厂20家。70年代,随着社队企业的兴办,农械修配业因而增多和扩大。1978年底,原属县二轻局分布于各乡镇的农械厂均改名农机修配厂,划归社队企业管理局领导。1981年,全县有社队机械修配企业263家,就业人数8513人,生产农机具达1639万件,年产值2245万元。
  1982年后,磁灶镇首创生产陶瓷机械如球磨机、花砖机等机械修造企业,随后池店乡也创办生产水泵、喷灌机、水泥花砖机、塑料拉丝机等企业,而东石镇塔头则创办生产脱麦机的企业,安海镇桥头、梧山、西畲等村创办生产农用水泵、米粉机、小型车床、冲床、喷灌机以及机械零配件锻铸等企业,青阳镇莲屿村创办生产矿山机械用具企业等等。
  1987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526家,就业人数14845人,总产值达1.6474亿元。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机械企业178个,就业人数5004人,总收入5754万元,上缴税金288万元。
  1979年农民企业家柯子江联合24人,集资24股7200元,借用原大队农机房旧车间为厂房,创办安东机械锻造厂。24个股东均为工人,他们苦干1年,将所赚的加工费3万多元全部投入再生产。经过10年奋斗,到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107人,厂房3200平方米,各种机械设备10台(套),固定资产174万元,总收入38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装载机械配件锻造厂。
  第九节 五金工业
  晋江县五金配件业源于50年代,兴于70年代,发展壮大于80年代。1988年,全县以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配件为主、冲压件为次的五金配件企业共有325家,主要分布在安海、青阳、陈埭、石狮、东石等乡镇。就业人数5700人,各种设备2100台(件),总收入达1.4亿元,上缴税金700万元。
  一、汽车配件业
  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乡镇企业中最早兴起的行业之一。但几经磨难,屡遭厄运,一再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使汽配业得以发展。
  1979年起,安海、陈埭、青阳等乡镇群众纷纷集资,侨胞、侨属踊跃投资,因陋就简,创办汽配厂。为使产品占领市场,这些企业选择国营大厂不愿生产的小零件、通用件等,作为自己的主导产品,并以低于国家价格直接参与市场调节,从而赢得自身存在的条件。由于不断扩大再生产,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也向更高层次推进。1984年初步形成县汽配生产的企业群体。
  1985年县乡镇企业局成立晋江县汽车配件工业公司,下设石狮、青阳两个分公司和经营部,还在青阳办底盘厂,梅山办附件厂,下行办五金厂,竹树下办机械配件厂。不久又与省乡镇企业局及石狮侨联在石狮联合创办福建富民汽车修配公司,并成立汽配质量监督检验站,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汽配业的发展。
  1988年,全县有汽配业176家,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500多台,就业人员4500人,生产场地和生活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总收入近亿元。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的紧固件、销类、轴类、粉末冶金、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和铸件等,有零件、总成件,畅销全国各地。
  晋江县闽南机械汽车配件厂创办于1985年,1988年有厂房1100平方米,职工68人,各种机械40台(套),年产值220万元。
  晋江青阳梅山内燃机配件厂,创办于1984年。1988年有厂房1500平方米,职工187人,各种机械设备65台,总产值400万元。主要产品有汽缸盖螺丝、连杆螺丝,为北京内燃机总厂的配套材料。
  二、纺织机械配件业
  最早的一家是1979年陈埭镇坊脚村林金田3兄弟集资4万元创办的纺配厂,为县内第一家纺配企业。其后,陈埭、青阳、安海等乡镇相继创办。1988年,仅陈埭镇就有纺配企业35家。
  县纺配业的主要产品有毛纺配件:B311型精梳机配件,B412型混条机配件,B41型、CZ231型、H213型提花机配件等;麻纺配件:C561锭翼,C581锭帽,C263榔针排,C561锭板定住片,J192离合器螺母,C581纱管套管等。
  HR—Z型花边机,是陈埭坊脚纺机配件二厂专门为国外引进的麻袋缝边机专用机台部分易损件研制生产的零配件。其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经浙江麻纺厂长期使用,性能可靠,质量达到进口同类配件水平。
  三、冲压件业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就有生产衣扣、装饰扣、拉链、箱(包)角、锁、蚊香架、铁皮打包带及铁质手表带等小五金产品。70年代出现不少打制像章、鞋扣、鞋眼、酒瓶盖、罐头筒等产品的小企业或个体户。80年代以来,青阳、安海、蚶江水头、石狮龟湖、上埔等地又先后创办不少冲压件企业。仅青阳高霞村就有冲压件厂20多家,拥有简单冲压机械300多台,职工400多人,生产鞋扣、鞋眼等小五金配件。
  第十节 电子工业
  晋江县电子工业是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1988年有永隆电子公司、龙成电子开发有限公司、龙山电子有限公司、深沪富昌电子原件厂、鸿利电子塑料工艺公司等8个乡镇电子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电子原件、通讯设备、石英钟表、电子玩具等上千个品种。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还由香港转口,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年总收入达2000万元,上缴税金100万元。
  中外合资港安电子企业公司是安海对外加工装配厂与香港美轮贸易公司合办的,1985年正式投产。生产“三叶”牌、“双菱”牌搭针式集成电路石英钟。有单行钟、音乐钟、挂钟、台式闹钟、旅行钟等5大类,4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远销非洲、东南亚、香港等地。1988年总产值达300万元,仅由香港转口销量就达210万元。
  安海无线电厂创办于1979年。1988年拥有厂房3000多平方米,职工170人。引进国外先进(检测仪器)生产流水线3条,生产收音机、单放机、电话机等电子类产品,全部外销,行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1988年就生产耳机式、电子钟式收音机20.76万台,为国家创汇95.86万美元,被确定为福建省电子进出口公司出口基地。
  晋江开关厂于1975年创办,厂址在陈埭镇沟头村。1985年与福州第二开关厂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入福州电器成套设备总厂,称为福州第二开关厂晋江分厂。主要生产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板、动力照明箱、弱电控制台、起务箱等,在上海、无锡、黑龙江、江西等地颇受欢迎。
  第十一节 食品工业
  晋江县食品加工从70年代起就成为社队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81年全县有企业328家,就业人数7233人,年总产值1683万元。1987年有企业463家,总产值8174万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食品加工企业达157个,就业人数6911人,总收入7269万元,上缴税金500万元。
  一、食品罐头业
  源于70年代的社队企业。1982年春,罗山乡缺塘村农民柯缺把独资经营的鱼皮花生厂,改为永兴食品罐头厂。起初只凭1200平方米的简陋厂房、几个炊笼、1排炉灶和1台封口机,到三明、海南等地采购柑桔、菠萝等水果,当年秋天正式投产。经几年奋斗,1988年,该厂职工人数从原来的20人发展到上百人。半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操作,年产罐头80万筒,产品质量合格率都在90%以上,畅销全国,年产值达100万元。1982年后,同村10多家鱼皮花生食品厂受其影响,也先后改办水果、蔬菜、鱼、肉等类罐头厂。1988年,缺塘村有食品罐头厂53家、青阳象山村有罐头厂18家,成为“罐头专业村”。
  从1984年以来,不少乡镇纷纷发展食品罐头业。如磁灶、安海、紫帽、内坑等乡镇仅龙眼罐头厂就有60多家。祥芝乡祥鱼村也创办日产能力1.5万罐的鱼类食品罐头厂。此外,蘑菇、金针菇等食品也成为罐头厂的重要原材料。1988年底,全县有乡镇食品罐头企业126家,产品分为3大类:水果类,以枇杷、龙眼、荔枝、柑桔、杨梅、菠萝为主;蔬菜类,以蘑菇、芦笋、金针菇、草菇为主;鱼肉类,以猪肉和各种水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罗山、磁灶、青阳、池店、紫帽、内坑、东石、安海、陈埭、永和等乡镇。就业人数1.3万人,生产大忙季节最多达2万人。总收入1.4亿元。
  晋江青阳象山罐头厂创建于1986年12月,生产水果、金针菇、蘑菇、青豆等果蔬类罐头。职工120人。年生产能力3000吨。“奉君泉”牌蘑菇罐头驰名中外。
  晋江怡宾华侨罐头厂创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投产,是食品工业部门认定的“质量上档次、管理上等级”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各种“骑虎牌”果蔬罐头,年生产能力5000多吨。产品畅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
  二、粮食加工业
  1949年前,大部分是个体的手工加工,多用“踏碓”、“土砻”和“石磨”等原始工具。50年代以后,碾米机等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逐渐替代笨重的体力劳动。70年代,各乡(镇)、村均拥有各种中、小型粮食加工厂坊。到1988年,全县乡办、村办粮食加工企业56个,总产值达2064万元。
  三、粮食复制品加工业
  有米粉、线面、面巴、糕饼、“食珍糕”、“泉成饼”和“塘头甜果”等传统加工产品。驰名中外的“五乡”米粉,已有300多年历史。最早生产的是五里桥北畔的水头、西边、后埭头、东井、壳等5个乡村,当时均是手工作坊。1949年10月以后,逐渐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在1986年粮食复制品评比中,被评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食品。年产量达1500多吨,每年出口量达500多吨,远销香港、澳门、意大利、丹麦、日本、西德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70年代以来,青阳镇高霞村集体办工厂,专门为青阳、陈埭等粮站加工米粉、线面、面巴等粮食复制品。据统计,仅1988年就加工粮食600多吨。
  四、水产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在晋江县由来已久。从80年代以来,普遍发展水产品深度加工,其中突出的有晋江紫菜海味公司等企业。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水产品加工企业3个,总收入720万元。
  晋江紫菜海味公司是祥芝乡祥农村于1980年创办的集体企业,在引进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开拓紫菜、海藻和小杂鱼等水产加工产品30多种。1985年10月,该公司和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与港商合作,创办晋江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鱿鱼、紫菜、鱼制品、冷冻仪器等4条先进生产线,生产紫菜系列、鱿鱼系列、调味干制品、鱼糜熟食品、冰鲜冷冻食品等6大类60多个品种。
  五、糖果饼干业
  1978年以来,县乡镇糖果饼干业有较大发展。青阳镇岭山、罗山乡后林等地,先后创办此类企业。1984年后又兴办部分三资糖饼企业。
  龙华食品有限公司是龙湖乡对外加工装配厂与菲律宾华侨合作经营。1986年1月投产,投资总额200多万元,利用外资50多万美元。引进4条自动生产线,生产面包等糖饼类食品,行销福州、厦门等地。
  六、蜜饯业
  晋江县蜜饯业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阳、磁灶、池店、罗山花果山与后林等乡(镇)、村均办有蜜饯企业。其中最突出的首推晋江青阳源和堂蜜饯厂。该厂创办于民国5年(1916),1956年于泉州设立总厂,青阳蜜饯厂成为泉州源和堂蜜饯厂的分厂。主要产品有李咸饼、咸金桔、山楂饼、陈皮香梅、巧酸梅、蜜洋桃等,行销中外。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127人,总产值达256万元。
  七、“衙口花生”加工业
  衙口花生是晋江县的传统特产之一,为龙湖衙口施能继所创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向是旅外侨胞赠亲馈友的珍品。自1964年以来,大量外销,成为县土特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最高年出口额达350吨。
  八、饮料业
  自80年代以来,青阳、石狮、安海、磁灶等镇先后创办饮料企业,永和镇办有冰棒企业。其中较突出的是安海溪边的泉州市万事可乐有限公司二厂。该厂是1984年由安海企业办公室与上海汽水厂联营创办的上海汽水厂晋江分厂。主要产品有玻璃瓶装的“幸福可乐”饮料。1988年下半年与上海市汽水厂脱钩,在泉州市鲤城区金山自营创办泉州市万事可乐有限公司,上海汽水厂晋江分厂成为该公司的分厂(二厂)。该厂主要产品是塑料瓶装的“万事可乐”系列饮料。1988年底,该厂有职工120人,年产值800多万元。
  晋江县乡镇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门类繁多,除上述8大类外,还有罗山、安海等乡镇的酿酒厂,池店乡的酱料厂,祥芝乡的〓油加工厂,东石镇的蚵油厂和塘头甜辣酱厂等酿造企业;龙湖乡、金井镇、深沪镇等花生、豆类产区的油料加工企业;祥芝乡、蚶江镇的五香瓜子企业等等。
  第十二节 造纸工业
  晋江县造纸业包括造纸和纸品加工两个行业。1988年乡办、村办企业8家,就业人数670人,总收入1925万元,上缴税金96万元。
  罗山乡杏田村造纸厂是1978年在厦门纸箱厂支持下创办的,为县内较早的造纸企业。其后,塘市村、港塘村,石狮镇新华街、下埔村,池店乡溜石村,陈埭镇溪边村等地也先后办起造纸厂。但由于受工艺水平和设备条件限制,纸的质量较差,成本又高,常年只能生产少量供制作包装箱盒的纸张。如1988年全县仅生产机纸及纸板120吨、土纸175吨,不具备竞争能力。
  纸品加工业比造纸业发达。1970年安海镇即创办纸箱厂,后与外贸出口公司联营,成为福建省外贸包装箱定点厂。1978年后,陈埭镇花厅口、洋埭,罗山乡缺塘、后林以及池店乡溜石、新店等村,相继办纸箱厂百余家。但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仅收购旧纸皮裱褙新纸或高标纸制成简易纸箱,1980年后纷纷关停并转,规模较大的是安海、青阳、石狮、磁灶等乡镇的联营厂及陈埭镇沟头山联发纸箱盒厂。但所产箱盒尚大大不足县内所需。
  80年代以来,永香纸巾厂和安乐卫生巾厂相继问世。其中以晋江县安海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最为著名。该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创办于1985年3月。引进国外专用生产线,采用部分进口原料、部分国产原料生产“安乐”牌卫生巾。产品行销京、沪、穗、杭等大城市。
  第十三节 印刷工业
  晋江县乡镇印刷业开始于1979年。当年2月陈埭镇西坂纸塑制品厂购进老旧平板印刷机2台及部分裁剪、装订设备,承印包装箱盒商标文字,成为全县第一家乡镇印刷企业。1980年3月,东石镇东石村办起第二家印刷厂,购置平板印刷机2台,小型切纸机1台,为当地学校、厂店印制簿籍、表格等。同年5月,金井镇金井村华南日用工艺厂建立,承接当地包装用品的标头图案、文字等印刷业务。至此,全县有乡镇印刷企业3家,就业人数18人,年总产值5万元。
  1984年以来,印刷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均有较大提高。各印刷企业先后从国内外购进制版机20台,各种印刷机439台,其中彩印机15台(2—6色),塑料凹印机10台(2—6色),还有电板、胶板、烫金、切纸,装订等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设备,承印纸品包装箱盒和塑料薄膜包装袋的商标图文及簿籍、表格、广告等印刷业务。不但为本地服务,还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福州、厦门、南平等地,甚至省外。
  1988年,全县印刷企业124家,其中陈埭镇42家,石狮镇23家,青阳镇18家。就业人数16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64人。总收入1580万元,上缴税金80多万元。
  第十四节 工艺美术工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晋江县已产生个体工艺美术业,并在70年代逐步形成为社队企业。主要有石雕、陶塑、木雕和竹、藤、草、麻等编织业。后又增添绘画、绣花及塑料编织等新行业,使县工艺美术业五彩缤纷。1981年有企业50家,就业人数14060人,年产值441.75万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企业15个,就业人数1617人,总收入达560万元。
  一、雕塑
  永和、磁灶、池店、东石等乡镇均有雕塑工艺厂,尤以永和乡的石雕和磁灶镇的陶瓷雕塑工艺为著名,产品畅销国内外。
  中外合作企业晋江县远东石雕工艺有限公司,创办于1987年12月,1988年8月投产,总投资168万元(外汇人民币)。批量生产各种石雕工艺品,有大、中、小龙柱,大、中、小座狮、狮柱、金童玉女、人物柱、牡丹柱、球柱、文笔柱、印斗柱、墓碑石以及大、中、小花岗石香炉、烛台等,计百余个品种,产品全部外销。1988年有职工400多人,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还有锯石机、切边机、车床机、台钻机、大中小型磨光机等设备,价值百万。每年出口创汇40多万美元。
  二、绘画
  磁灶、青阳、陈埭、安海等乡镇的陶瓷厂店,均聘有壁画家、国画家和油画家作画于陶瓷等建材之上,经烧制后供装饰厅堂墙壁及亭台楼阁,颇受客家欢迎,产品畅销不衰。此外,青阳、金井等地的油画业也小有名气。
  三、编织
  县编织业发展较早,产品丰富多彩。青阳、安海、石狮等乡镇的编织企业,主要从事编制竹床、竹椅、竹屏、竹笞、藤床垫、藤桌椅、棕床垫、棕绳索、麻草袋、塑料网袋等工艺品。陈埭镇沿海各村的编织业,以当地所产“咸草”编织草袋、草帽等。池店、安海、东石等乡镇的塑料编织业,则编织塑料包装袋、塑料线网袋,行销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晋江安海黄墩藤草工艺厂系村办集体企业,创办于1977年,1988年总厂有工人700人,厂房5000平方米,还在江西、浙江、安徽、湖南、广东等省设有分厂。主要生产藤、草、芒、竹等工艺器具,专供出口。藤制品销往日本、南朝鲜、港台等地;草、芒、竹制品则以欧美各国为主要市场。1988年,产品全部供外贸部门收购出口,总产值达650万元。
  四、绣花
  50年代末,抽纱工艺已产生。80年代初,安海、青阳、池店、陈埭、金井、深沪、永宁等地又先后办起抽纱、绣花等工艺厂,共有6000多工人(以妇女为主,亦工亦农)从事编织帐眉、喜幛、服装、鞋帽等工艺美术品,大部分供外贸出口,少数内销。自1986年引进电脑绣花机等机械设备以后,绣花工艺品更为丰富。
  此外,石狮等地的工艺品“通草画”素来著称中外,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十五节 家具制造工业
  床、柜、桌、椅等家具制造在晋江古已有之,然属手工操作,个体经营。1953年,个体工匠组织合作小企业,70年代转为社队企业。1978年后,社队木器厂纷纷采用三合板、小铁件、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为主要配件,陆续转制沙发、高低床、组合柜等各种铁木塑结构的新式家具。1980年,又出现一批由农民、侨属集资联办或自办的家具制作厂,边生产边出售,产销合一。1985年起,由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一批款式新颖、用料考究、造型优美、适于外销的家具应运而生。1988年全县有家具制造企业300多家,就业人数近3000人,总收入8000万元,上缴税金400多万元。
  池店乡古福村是家具制作专业村,新旧式家具一应俱全。祥芝乡百祥工业公司生产的“百如意”家具系列,品种多样,用料考究,精工制作,美观耐用,倍受客户称赞,还为大型宾馆制作成套家具。中外合资石狮银城实业有限公司,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推出“美的梦”系列家具,因具优质原料,流行款式,故香港华丰国货公司等6大商店均愿经销。
  第十六节 其他工业
  其他工业包括蜡烛、烟花炮仗类、锡箔、蚊香和“金纸”等。1988年有企业109家,就业人数4060人,总收入3117万元,上缴税金160多万元。
  一、蜡烛
  晋江县制烛业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制烛业颇盛。70年代,制烛业仍很发达。80年代起,因电灯日益普及,照明用烛大大减少,而成为婚丧喜庆和佛教活动的专用品,以礼烛和“小烛仔”为多,制烛业因而日见萧条。当时,陈埭镇湖中村有蜡烛厂20多家,规模小,主要手工操作,专门生产“小烛仔”。东石镇有制烛企业4家。1985年以后,由于烛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制烛业又生机勃发。东石日用品厂生产“灯牌”蜡烛,行销国内外。
  1985年12月,由新湖美术工艺厂与香港东亚公司合作创办石狮东亚烛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生日烛、杯烛、圣诞烛、照明烛和音乐烛等300多种工艺烛类,全部远销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拥有职工280人,厂房2000多平方米,年产值达232万元。1987年,“生日烛”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二、烟花炮仗类
  炮仗,也称爆竹。晋江县制炮仗业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制炮仗业全部收归国营。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机关团体每逢喜庆,必燃鞭炮,且伴之各种烟花。于是烟花炮仗需求量日益增多。
  80年代初青阳镇下浯村,在取得“特种营业许可证”之后,集资办了10多家小型鞭炮烟花厂。到1988年,全村有厂百余家,成为鞭炮专业村。此外,安海、石狮、青阳等镇也有鞭炮烟花企业。
  三、锡箔
  相传罗山乡沙塘村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就开始生产锡箔。新中国成立后,沙塘村组织锡箔工会,会员300多人。1979年外贸部门给沙塘村拨下大批原材料,生产锡箔,组织出口,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沙塘村成为“锡箔专业村”。此外,石狮锡箔厂,1980年有职工62人,生产锡箔10吨,收入8万元。
  1988年,全县生产锡箔235万包,总收入900多万元。
  四、蚊香与“神香”
  新中国建立之初,晋江县就开始生产蚊香。80年代初,以“除虫菊”等中草药代替DDT粉制作蚊香,颇受群众欢迎,蚊香业大有起色。陈埭花厅口,青阳镇青华、梅山、王厝,罗山乡古坑等地均创办蚊香业厂家。1988年起,因受到从港澳等地引进的电“驱蚊器”的冲击,蚊香销量骤然下降。不少蚊香企业转行,甚至关闭,有的由常年生产变为季节性生产。
  “神香”又名篾香、卫生香、香水香。县内早有生产。1980年后,制作神香的企业有所增加。1988年,陈埭花厅口村、罗山古坑村、青阳王厝村等蚊香厂又转产神香。由于调整原料配方,改进包装装潢,神香产品十分畅销,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
  五、“金纸”(迷信品)
  青阳镇王厝、仕头是“金纸”专业村。下梧、赖厝、烧厝、车厝、石狮塔前等村也普遍组织妇女老小从事“金纸”加工,销售县内、鲤城、惠安、南安等地。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