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企业体制与布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企业体制与布局
分类号:
F279.21
页数:
8
页码:
303-3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的乡镇企业体制与布局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乡镇
企业体制
布局
内容
第一节 企业体制
一、乡办、村办企业
萌芽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其时,由分散在乡间的“小五匠”组织起一些农具、木器、砖瓦、建筑、编织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小企业,这是后来社队企业的雏型。1958年全县小企业总产值为2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9%。1959年,小企业大量被砍,至1960年,总产值仅有76万元。1962年,乡村小企业逐步恢复生产,1965年总产值上升为37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8%。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不少城市工厂“停产闹革命”,从中得到加工零配件订单和原材料的农村能工巧匠,又办起一些小机械、小五金、小建材等小企业。
1972年后,毛泽东主席批转了一份称赞“社队办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的文件,借助这股东风,晋江县社队企业应运而生。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公社、大队办的企业,为数不多;二是个人出资或群众集资而依附于大队的挂靠经营企业;三是社队与农民合作经营的企业;四是1978年二轻局把所属的25个企业划为社队企业。1978年全县有社队企业1141个,就业人数51961人,总收入4212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43个,就业人数13022人,总收入1093万元;村办企业998个,就业人数38939人,总收入311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办、村办企业蒸蒸日上。1982年,乡办企业上升为296个,就业人数33673人,总收入4975万元;村办企业增至1640个,就业人数69536人,总收入1.3533亿元。统计资料表明,1981—1983年是乡办、村办企业的黄金时期。从1985年起数量略有下降。1988年,乡办企业为223个,就业人数28103人,总收入1.7374亿元;村办企业1127个,就业人数44372人,总收入3.4292亿元。
二、联户办企业
联户办企业,产生于70年代。当时晋江就有不少群众集资以队办企业名义挂靠经营,其实质是联户办企业。这些企业在1976—1977年遭到摧折,1978年底,在陈埭镇的四境、洋埭、坊脚等村又纷纷出现。第一家是坊脚村林金田3兄弟集资4万元办的纺织机械配件厂。其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联户办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很快发展起来,但仍实行依附于社队的挂靠经营,直至1981年始公开脱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江县委、县府决定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晋江经济的战略措施。在总结陈埭镇发动群众集资办厂经验的同时,于1980年8月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允许社员集资办企业。此后,全县在一年内,就办起联户集资企业500多家。1983年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下达后,县委、县府又据此制定促进社队企业发展的10条规定。同年5月,福建省委在陈埭召开社队企业现场会,肯定联户办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有力推动联户办企业的发展。1984年9月,根据中央有关“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指示精神,县委、县府又制定《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1981—1985年,县乡镇企业单位总数增长1.87倍,其中,联户办企业总数增长28倍多,在乡镇企业单位总数中的比重从7%提高到71.6%;企业人数,乡镇企业增长43%,而联户办企业增长8.4倍,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58.36%;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3.27倍,而联户办企业总收入增长近24倍,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64.05%。全县参加联户集资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
1986—1988年,联户办企业在单位数和产值上仍稳步增长。1988年企业数上升为4564家,企业人数增至110545人,总收入提高到7.7018亿元。企业内部进行整顿,加强管理,调整行业产品结构,从而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从重视产值转向注重产品质量;从铺摊子、重数量转向重内涵、重改造,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分散经营转向专业化协作和集约化;从内部联户集资转向与外资联办;从“三闲”起家、短期行为转向建厂房、添设备,扩大规模,长期打算;从偏重于加工工业转向加强开发性农业、创汇农业,走“种、养、加”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个体企业
晋江县乡镇个体企业(不包括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个体摊位和经营者),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1985年开始有统计数字。当年,有企业533家,就业人数3512人,年总收入1189万元。至1988年,有企业16740家,就业人数31209人,总收入1.2817亿元。
四、“三来一补”企业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晋江县乡镇企业从事该项业务开始于1978年底,1年间就签订合同63份。1985—1986年进入高峰期,年收入工缴费(外商以外汇手段支付中方的加工装配费)560多万美元。
第一家来料加工装配厂是由深沪镇与香港长青贸易公司陈鸣凤所创办,厂址在深沪坑边林场。1978年11月开始筹备,1979年6月正式开工。该厂引进缝纫机15台,有坑边、狮锋、寮内、科任、海尾等5个加工点,工人上千人,加工公仔衣。
1979—1988年,全县有400多家乡镇企业先后承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签订合同近4000份次。有服装、鞋帽、毛织、塑料、雨伞、拉链、电子、五金、工艺品等品种。其中服装约占80%,针织毛衣约占10%。1988年,一大批来料加工客户直接转办三资企业,当年专门从事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企业尚有236家,主要分布在龙湖、英林、金井、永和、深沪和东石等乡镇,年收入工缴费180万美元。
1981年3月,祥芝渔业大队与香港福祥贸易公司詹福祥达成补偿贸易协议。利用外资24万美元,引进50吨雷达捕鱼船及渔需资料,安排160个劳力进行生产。以梅花鱼为补偿内容,期限3年。此外,尚有塑料再生、紫菜加工、速冻冷藏设备等补偿贸易项目。
10年来,全县乡镇企业从“三来一补”业务中共收入工缴费2829.33万美元,占全县该项收入的90%,消化农村富余劳力近4万人,培养了一批生产骨干和管理人才,同时先后引进包括服装、针织、塑料加工、电子等机电设备近2万台。
五、三资企业
晋江县乡镇创办的第一家三资企业,是由青阳莲屿竹编厂与菲律宾华侨庄先生合资创办的晋江县莲屿华侨塑胶制品厂。1984年1月,经省外经贸委批准,同年6月投产。总投资87.2万元,其中外商投资80.2万元。合作年限10年,经营发夹、吹塑袋等产品,年产值100—150万元。1987年,双方补充合同,投资总额提升为157.2万元,其中,中方增资16.38万元,外商增资53.62万元;外商共投资133.62万元,占总投资的85%。经过引进设备,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家用餐具、竹木牙签等产品,年产值228万元。
1984年,全县经批准创办的乡镇三资企业计16家,其中合作企业12家,合资企业4家。计划总投资1077.48万元,其中利用外资725.82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7家,其中合作企业5家,合资企业2家。实际投资330.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04万元。年产值873.56万元,实现利润152.03万元。
1985—1986年,由于县委、县府把发挥“三胞”优势作为发展晋江经济的战略措施提上议事日程,侨务政策进一步落实,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三资企业发展加大步伐。
至1985年,全县已批准创办的乡镇三资企业(累计)48家,其中合作企业43家、合资企业5家。计划总投资4769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164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38家,其中合作企业34家、合资企业4家。实际投资141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850万元。年产值1698万元,实现利润171万元。
1986年,全县已批准乡镇三资企业(累计)61家,其中合作企业55家、合资企业6家。计划总投资541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554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44家,其中合作企业40家、合资企业4家。实际投资278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1865万元。年产值3473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
1986年底至1987年初,由于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福建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有关鼓励和优惠外商投资的具体规定和灵活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企业局成立外经股,专门负责办理乡镇三资企业事宜。因此,1987年乡镇三资企业又有较大发展,新批准签约21个项目,客商计划投资额1888万元。年底,全县已批准乡镇三资企业(累计)82家,其中合作企业75家、合资企业7家。计划总投资832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5442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52家,其中合作企业47家、合资企业5家。实际投资3791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831万元。年产值7280万元,实现利润406万元。
1988年是乡镇三资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县新批准签约72个项目,计划利用外资达1.2344亿元,超过1984—1987年计划利用外资的总和。年底,全县已批准三资企业(累计)154家,其中合作企业145家、合资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2.251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7786亿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68家,其中合作企业61家、合资企业7家。实际投资61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566万元。年产值1.0845亿元,实现利润303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
由于三资企业的创办,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出口创汇能力,推动全县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着“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兴办和发展,晋江县乡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交货总值年年增长。1981年,出口总值1761万元,1987年增长为9085万元。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出口交货企业162个,出口交货总值达1.6454亿元,占全县出口交货总值的92.6%。
第二节 企业分布
晋江县乡镇企业区域分布是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据、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发展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划分为3个区:
晋西北建材陶瓷、电子、果品加工区,包括紫帽、磁灶、内坑、安海等4个乡镇。该区是古老的陶瓷之乡,建筑陶瓷业较发达,水果资源丰富,加工业初具规模。1988年拥有建材、食品、电子、机械、化学、缝纫、皮革、纺织、采掘、塑料、五金、工艺美术等12个工业行业,其中以建材、食品、电子、机械4大行业为主。当年,全区有乡镇企业1591家,就业人数39120人,总收入2.871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26.89%、21.37%、22.32%(各区企业单位数、就业人数、总收入,占乡镇企业百分比均不含个体企业,下同)。
晋东鞋帽、机械食品加工区,包括池店、陈埭、青阳、罗山、西滨等5个乡镇、场。该区鞋帽业发展迅速,是县鞋帽生产基地,又是鱼米禽之乡,食品工业基础较好。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是晋江县砖瓦主要产地。1988年拥有缝纫、皮革、机械、五金、食品、化学、建材、纺织、塑料、电子、印刷、工艺美术、家具制造等13个工业行业,其中以缝纫、皮革、机械、食品、建材等5大行业为主。当年,全区有乡镇企业1629家,就业人数52821人,总收入3.895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27.54%、28.86%、30.27%。
晋东南服装、采矿、水产加工区,包括石狮、蚶江、祥芝、永宁、龙湖、深沪、金井、英林、东石和永和等10个乡镇。该区缝纫工业发达,服装市场繁荣;砂石矿产丰富,采矿业前景广阔;水产资源丰富,加工业初具规模。1988年拥有缝纫、五金、石材、食品、皮革、化工、纺织、采掘、塑料、电子、造纸、工艺美术、家具制造等13个工业行业,其中以缝纫、机械、建材、食品、采掘等5大行业为主。当年有乡镇企业2694家,就业人数91079人,总收入6.100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45.53%、49.76%、47.41%。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