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八 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66
颗粒名称:
卷八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42
页码:
301-342
摘要:
本卷记述了晋江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大办乡镇企业过程中,晋江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把改革开放政策和县内实际密切结合,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晋江县
乡镇
企业
内容
晋江县乡镇企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期间,农村中“小五匠”先后组织起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小企业相继问世。70年代,多种形式的社队企业陆续创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江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大办乡镇企业过程中,晋江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把改革开放政策和县内实际密切结合,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晋江县是著名侨乡,乡镇企业发展之初,主要是利用“三胞”眷属手中的闲散资金和闲置未用的房子,以及闲散劳力(包含大量“三胞”眷属)。如陈埭镇早期集资创办乡镇企业的5100万元中,“三胞”眷属的闲散资金占55%,利用侨属闲房办工厂占82%。乡镇企业兴办以后,大量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科学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信息与产品销售渠道。至1988年,与外商、港商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15547份,创办来料加工厂近4000家,累计收入工缴费达2829.33万美元;创办乡镇三资企业154家,计划利用外资达3亿多元;共引进先进技术700多项,引进先进设备2万多台(套),先后前来传授生产技术、培训工人和技术骨干的国外及香港技术人员500多人次。同时借鉴海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应当指出,无论是开展“三来一补”业务或兴办三资企业的外商,绝大多数都是晋江县的“三胞”。
晋江县乡镇企业实行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和中外合办等形式。其中以联户办企业为主要形式。以1987年为例,当年联户办企业4261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73%;就业人数为107170人,占总就业数的60.5%;收入5.7533亿元,占总收入的58.7%,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6%。
晋江县乡镇企业以缝纫、建材、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发展最快,尤其是缝纫业。陈埭镇鞋帽业的发展和石狮服装市场的开辟,使之在1987年总产值跃居乡镇工业的第一位。当年仅服装鞋帽和建材3项,就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8%,加上食品、机械五金、化工、纺织、皮革、塑料业等,占总产值的91.6%。这些行业结构比较轻型,具有资金少,周转快,劳动密集,效益高等特点。据统计,当年县乡镇企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535元,人均创造纯收入2164元,平均工资1344元,资金纯收入率80.2%。
晋江县乡镇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特别是联户办企业。随着企业数的增长,企业的规模趋于小型化。就是比较大的企业像陈埭的联丰企业公司,资产总值149万元,企业人数250人,年产值530万元;龙华食品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90万元,企业人数210人,年产值500万元,也都属中小型企业范围。这样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也适应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要求。特别是花色品种多,产品更新快,经营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虽然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但由于地域较集中,容易形成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形成专业化协作的新格局。至1988年已出现石狮服装业、陈埭鞋帽业、磁灶建陶业、东石纺织业、安海五金业、青阳及罗山食品加工业等6个专业区,区域化专业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晋江县乡镇企业在实行市场运行机制中,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一,在产品开发上,由于受原材料和原有工业基础限制,除食品加工业外,走的是“市场—技术—原材料”的道路(即先找到销售市场,然后雇请技术人员,从市场购进原材料再组织生产)。至于食品行业,以本地丰富的资源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技术,组织生产,走的是“原材料—市场—技术”的路子。其二,以区域内的专业市场为依托,使专业市场与专业区相结合,区内、区外相结合。县乡镇企业产品销售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方面是在各自专业化生产的区域内建立专业市场,主要有陈埭鞋帽专业市场,磁灶建陶专业市场,石狮服装专业市场。另一方面又把销售触角伸向国内外,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即专业化企业—专业生产区—专业市场—全国网点。
晋江县乡镇企业拥有一支3万余人的供销队伍,足迹遍布全国。他们是社会的供销队伍,不隶属哪一个企业,而且身兼采购、推销、信息、参谋等职,对乡镇企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晋江县乡镇企业经几十年艰苦奋斗,硕果累累。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4.48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2.822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为11.7759亿元),分别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9.31%、工业总产值的82.95%。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已纳税5136.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50.28%。
至1988年全县已批准乡镇三资企业154家,占全县的76.6%,计划投资总额2.2515亿元,计划利用外资1.7786亿元。当年全县乡镇企业有出口交货企业162个,出口产品生产总值1.9649亿元,出口交货总值达1.6454亿元,其中向外贸部门交售额7619万元。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农村长期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局面。1978年乡镇企业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4.09%,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则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19倍。
全县农村有45%的劳动力从事乡镇企业,使全县70%的富余劳动力找到出路。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34元,为1978年的7.8倍,增加收入的70%来自乡镇企业。
1979—1988年,乡镇企业直接用于补农建农资金达1500多万元,用于农村集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福利资金达5000多万元。
10年来,晋江县乡镇企业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1988年全县涌现出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有5个:陈埭镇、磁灶镇、石狮镇、安海镇和青阳镇。工农业总产值超千万元的村有25个,年总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有19个,超百万元的企业有241个。
第一章 企业体制与布局
第一节 企业体制
一、乡办、村办企业
萌芽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其时,由分散在乡间的“小五匠”组织起一些农具、木器、砖瓦、建筑、编织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小企业,这是后来社队企业的雏型。1958年全县小企业总产值为2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9%。1959年,小企业大量被砍,至1960年,总产值仅有76万元。1962年,乡村小企业逐步恢复生产,1965年总产值上升为37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8%。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不少城市工厂“停产闹革命”,从中得到加工零配件订单和原材料的农村能工巧匠,又办起一些小机械、小五金、小建材等小企业。
1972年后,毛泽东主席批转了一份称赞“社队办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的文件,借助这股东风,晋江县社队企业应运而生。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公社、大队办的企业,为数不多;二是个人出资或群众集资而依附于大队的挂靠经营企业;三是社队与农民合作经营的企业;四是1978年二轻局把所属的25个企业划为社队企业。1978年全县有社队企业1141个,就业人数51961人,总收入4212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43个,就业人数13022人,总收入1093万元;村办企业998个,就业人数38939人,总收入311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办、村办企业蒸蒸日上。1982年,乡办企业上升为296个,就业人数33673人,总收入4975万元;村办企业增至1640个,就业人数69536人,总收入1.3533亿元。统计资料表明,1981—1983年是乡办、村办企业的黄金时期。从1985年起数量略有下降。1988年,乡办企业为223个,就业人数28103人,总收入1.7374亿元;村办企业1127个,就业人数44372人,总收入3.4292亿元。
二、联户办企业
联户办企业,产生于70年代。当时晋江就有不少群众集资以队办企业名义挂靠经营,其实质是联户办企业。这些企业在1976—1977年遭到摧折,1978年底,在陈埭镇的四境、洋埭、坊脚等村又纷纷出现。第一家是坊脚村林金田3兄弟集资4万元办的纺织机械配件厂。其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联户办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很快发展起来,但仍实行依附于社队的挂靠经营,直至1981年始公开脱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江县委、县府决定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晋江经济的战略措施。在总结陈埭镇发动群众集资办厂经验的同时,于1980年8月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允许社员集资办企业。此后,全县在一年内,就办起联户集资企业500多家。1983年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下达后,县委、县府又据此制定促进社队企业发展的10条规定。同年5月,福建省委在陈埭召开社队企业现场会,肯定联户办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有力推动联户办企业的发展。1984年9月,根据中央有关“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指示精神,县委、县府又制定《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1981—1985年,县乡镇企业单位总数增长1.87倍,其中,联户办企业总数增长28倍多,在乡镇企业单位总数中的比重从7%提高到71.6%;企业人数,乡镇企业增长43%,而联户办企业增长8.4倍,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58.36%;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3.27倍,而联户办企业总收入增长近24倍,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64.05%。全县参加联户集资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
1986—1988年,联户办企业在单位数和产值上仍稳步增长。1988年企业数上升为4564家,企业人数增至110545人,总收入提高到7.7018亿元。企业内部进行整顿,加强管理,调整行业产品结构,从而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从重视产值转向注重产品质量;从铺摊子、重数量转向重内涵、重改造,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分散经营转向专业化协作和集约化;从内部联户集资转向与外资联办;从“三闲”起家、短期行为转向建厂房、添设备,扩大规模,长期打算;从偏重于加工工业转向加强开发性农业、创汇农业,走“种、养、加”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个体企业
晋江县乡镇个体企业(不包括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个体摊位和经营者),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1985年开始有统计数字。当年,有企业533家,就业人数3512人,年总收入1189万元。至1988年,有企业16740家,就业人数31209人,总收入1.2817亿元。
四、“三来一补”企业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晋江县乡镇企业从事该项业务开始于1978年底,1年间就签订合同63份。1985—1986年进入高峰期,年收入工缴费(外商以外汇手段支付中方的加工装配费)560多万美元。
第一家来料加工装配厂是由深沪镇与香港长青贸易公司陈鸣凤所创办,厂址在深沪坑边林场。1978年11月开始筹备,1979年6月正式开工。该厂引进缝纫机15台,有坑边、狮锋、寮内、科任、海尾等5个加工点,工人上千人,加工公仔衣。
1979—1988年,全县有400多家乡镇企业先后承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签订合同近4000份次。有服装、鞋帽、毛织、塑料、雨伞、拉链、电子、五金、工艺品等品种。其中服装约占80%,针织毛衣约占10%。1988年,一大批来料加工客户直接转办三资企业,当年专门从事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企业尚有236家,主要分布在龙湖、英林、金井、永和、深沪和东石等乡镇,年收入工缴费180万美元。
1981年3月,祥芝渔业大队与香港福祥贸易公司詹福祥达成补偿贸易协议。利用外资24万美元,引进50吨雷达捕鱼船及渔需资料,安排160个劳力进行生产。以梅花鱼为补偿内容,期限3年。此外,尚有塑料再生、紫菜加工、速冻冷藏设备等补偿贸易项目。
10年来,全县乡镇企业从“三来一补”业务中共收入工缴费2829.33万美元,占全县该项收入的90%,消化农村富余劳力近4万人,培养了一批生产骨干和管理人才,同时先后引进包括服装、针织、塑料加工、电子等机电设备近2万台。
五、三资企业
晋江县乡镇创办的第一家三资企业,是由青阳莲屿竹编厂与菲律宾华侨庄先生合资创办的晋江县莲屿华侨塑胶制品厂。1984年1月,经省外经贸委批准,同年6月投产。总投资87.2万元,其中外商投资80.2万元。合作年限10年,经营发夹、吹塑袋等产品,年产值100—150万元。1987年,双方补充合同,投资总额提升为157.2万元,其中,中方增资16.38万元,外商增资53.62万元;外商共投资133.62万元,占总投资的85%。经过引进设备,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家用餐具、竹木牙签等产品,年产值228万元。
1984年,全县经批准创办的乡镇三资企业计16家,其中合作企业12家,合资企业4家。计划总投资1077.48万元,其中利用外资725.82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7家,其中合作企业5家,合资企业2家。实际投资330.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04万元。年产值873.56万元,实现利润152.03万元。
1985—1986年,由于县委、县府把发挥“三胞”优势作为发展晋江经济的战略措施提上议事日程,侨务政策进一步落实,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三资企业发展加大步伐。
至1985年,全县已批准创办的乡镇三资企业(累计)48家,其中合作企业43家、合资企业5家。计划总投资4769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164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38家,其中合作企业34家、合资企业4家。实际投资141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850万元。年产值1698万元,实现利润171万元。
1986年,全县已批准乡镇三资企业(累计)61家,其中合作企业55家、合资企业6家。计划总投资541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554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44家,其中合作企业40家、合资企业4家。实际投资278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1865万元。年产值3473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
1986年底至1987年初,由于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福建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有关鼓励和优惠外商投资的具体规定和灵活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企业局成立外经股,专门负责办理乡镇三资企业事宜。因此,1987年乡镇三资企业又有较大发展,新批准签约21个项目,客商计划投资额1888万元。年底,全县已批准乡镇三资企业(累计)82家,其中合作企业75家、合资企业7家。计划总投资832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5442万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52家,其中合作企业47家、合资企业5家。实际投资3791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831万元。年产值7280万元,实现利润406万元。
1988年是乡镇三资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县新批准签约72个项目,计划利用外资达1.2344亿元,超过1984—1987年计划利用外资的总和。年底,全县已批准三资企业(累计)154家,其中合作企业145家、合资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2.251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7786亿元。当年已投产企业(累计)68家,其中合作企业61家、合资企业7家。实际投资61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566万元。年产值1.0845亿元,实现利润303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
由于三资企业的创办,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出口创汇能力,推动全县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着“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兴办和发展,晋江县乡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交货总值年年增长。1981年,出口总值1761万元,1987年增长为9085万元。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出口交货企业162个,出口交货总值达1.6454亿元,占全县出口交货总值的92.6%。
第二节 企业分布
晋江县乡镇企业区域分布是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据、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发展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划分为3个区:
晋西北建材陶瓷、电子、果品加工区,包括紫帽、磁灶、内坑、安海等4个乡镇。该区是古老的陶瓷之乡,建筑陶瓷业较发达,水果资源丰富,加工业初具规模。1988年拥有建材、食品、电子、机械、化学、缝纫、皮革、纺织、采掘、塑料、五金、工艺美术等12个工业行业,其中以建材、食品、电子、机械4大行业为主。当年,全区有乡镇企业1591家,就业人数39120人,总收入2.871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26.89%、21.37%、22.32%(各区企业单位数、就业人数、总收入,占乡镇企业百分比均不含个体企业,下同)。
晋东鞋帽、机械食品加工区,包括池店、陈埭、青阳、罗山、西滨等5个乡镇、场。该区鞋帽业发展迅速,是县鞋帽生产基地,又是鱼米禽之乡,食品工业基础较好。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是晋江县砖瓦主要产地。1988年拥有缝纫、皮革、机械、五金、食品、化学、建材、纺织、塑料、电子、印刷、工艺美术、家具制造等13个工业行业,其中以缝纫、皮革、机械、食品、建材等5大行业为主。当年,全区有乡镇企业1629家,就业人数52821人,总收入3.895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27.54%、28.86%、30.27%。
晋东南服装、采矿、水产加工区,包括石狮、蚶江、祥芝、永宁、龙湖、深沪、金井、英林、东石和永和等10个乡镇。该区缝纫工业发达,服装市场繁荣;砂石矿产丰富,采矿业前景广阔;水产资源丰富,加工业初具规模。1988年拥有缝纫、五金、石材、食品、皮革、化工、纺织、采掘、塑料、电子、造纸、工艺美术、家具制造等13个工业行业,其中以缝纫、机械、建材、食品、采掘等5大行业为主。当年有乡镇企业2694家,就业人数91079人,总收入6.1008亿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45.53%、49.76%、47.41%。
第二章 工业企业
晋江县乡镇工业企业主要行业达16项之多,产品上万种。1979年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1141家,就业人数59797人,总收入6433万元,上缴税金321.6万元。至1988年底企业数上升为6136家,就业人数增至175036人(其中外来工人5万多人,主要来自省内的莆田、仙游及山区诸县以及省外的江西、湖南、四川等10多个省市),总收入达12.2438亿元,上缴税收6007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538%、293%、1831%、1867%,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86.5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95%。
第一节 采掘工业
晋江县海砂、硅砂、高岭土和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开采甚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乡(镇)办、村办、联户办等形式的开采企业应运而生。至1988年,全县有采矿场62个、掘土场10个、出口石料基地6个、石板材厂3家、石堀4625个,就业人数1万多人,总产值2580.5万元,上缴税金27.6万元。
一、海砂(又名型砂)
以深沪湾为中心,东北至蚶江镇的大厦,西南至东石镇的石菌,分布在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据初步统计,总的地质储量在1亿吨以上。砂质良好,品种规格齐全。
对海砂开采始于1965年,但当时仅局限于深沪镇的首峰、华峰等村落,产量也少。1979年以来,各种形式的砂场不断涌现。在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产建材公司统一管理下,年产量达20—30万吨,占福建省年产量的80%,销往省内外500多个机械铸造厂,成为华东地区的主要产砂基地。
二、硅砂(又名玻璃砂,沉积砂)
大部分沉积在海岸带几百米以内的地表下层1米左右。深沪镇华峰、华海、首峰、东山,蚶江镇大厦,祥芝乡莲板均有发现。据省地质六队探明,仅华峰一带贮量就达273.3万吨。砂质良好,含盐量低,符合玻璃工业要求的一、二级标准,属高品位的天然石英砂。
60年代开始开采硅砂,但囿于手工操作,产量甚少。80年代以来,采用机械化作业,年开采量在1万吨以上,成为福建省三大硅砂基地之一。
三、高岭土(又称瓷土)
分布范围甚广。据初步统计,全县有矿点30多处,地质贮量在20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安海镇大布林、内坑乡白〓、磁灶镇大埔一菜洞、罗山乡湖格、东石镇大房、石狮镇龟湖、英林乡湖尾、青阳镇八仙山、永和乡马坪埔、坑尾—许家弄、池店砌坑等地。
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朝,磁灶的大埔就已开采高岭土制陶,但发展缓慢。80年代以来,情况变化很大。1988年全县开采量在1万吨以上。除供县内400多家陶瓷厂生产之需外,还部分经过加工销往省外。
四、花岗石
蕴藏量较大,约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永和、英林、东石、金井、龙湖、永宁、石狮等乡镇。质地坚韧、抗压度大、耐久性长、纹理清晰,是高级装饰板石材料。
晋江县开采花岗石已有数百年历史,然因技术和工具均属原始,效率甚低。1978年以前,仅用于水利建设和部分房建。1979年开始,开采企业纷纷创办,石崛遍地开花。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从国外引进高温开采切割新工艺、大吨位吊车和钢板切割板材深加工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产量年年上升。1988年,花岗石荒料、石料、板材等主要产品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永和乡巴厝、内厝、周坑,东石镇清透和英林乡陈山等石料出口基地,出口花岗石荒料8356立方米,远销日本、东南亚,产值540多万元,石狮镇宝盖山、永宁镇五虎山等石料内销基地,内销石料12万立方米,产值1920万元。龙湖乡湖溪及罗裳山、紫帽山是建筑石块主要基地,年产石块不仅供本地建筑之需,尚有部分出口。
第二节 建材工业
晋江县建材资源丰富,建材生产历史悠久。1979年以来,建材工业发展飞速,企业众多。主要行业有建筑陶瓷、砖瓦、石板材、水泥制品及建筑装饰材料等。1987年,总产值达2.4336亿元。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联户及个体企业统计资料缺,下同)的建材企业就达238家,就业人数9046人,总产值4725万元,上缴税金236万元。
一、建筑陶瓷业
陶资生产有1000多年历史,但长期停滞不前。1978年全县陶瓷企业仅有62家。至1988年,乡镇建筑陶瓷企业猛增为776家,集中在磁灶镇、内坑乡一带。仅磁灶镇就有613家,占全县建陶业的80%。改革开放以来,磁灶人集资8000多万元,以科技为先导,以联户办企业为主体,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国内横向联营办、中外合资办,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至1988年,形成了以磁灶为中心的磁灶、下灶、岭畔、下官路、大埔、钱坡、三吴等7个陶瓷专业村,并带动邻近乡镇及邻县乡村办起陶瓷厂,使3万多富余劳力农转工。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机械化生产代替原始手工操作。拥有鳄式破碎机、球磨机、施釉机等机械设备;烧制工艺已采用多孔窑、辊道窑等先进生产窑,计有591条(座)。产品也由生产日用陶瓷扩大为生产各色各样的釉面砖、立体砖、墙面砖、花砖等建筑陶瓷,年产量多达700多万平方米,超过全国五大面砖生产基地的总和,产值7000多万元。尤其是磁灶的玻璃古建筑陶瓷,是1000多年的传统产品,高级建筑的精美装饰品,不仅西藏的喇嘛寺、内蒙的昭君庙、北京的宫廷古迹、亚运村、广州的酒家用以装饰点缀,而且远销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等地。
磁灶陶瓷生产的发展,带动运输、建筑、制模机修、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东山、瑶琼2村成为运输专业村,曾岭成为包装专业村,官前成为简易建筑搭盖专业村,还有100多个制模机修专业户。从磁灶到钱坡五里长街,开设617家陶瓷店和8幢陶瓷展销楼,形成福建省面向全国的10大专业市场之一——建筑陶瓷专业市场。
二、砖瓦业
晋江县民间素有“沟头烧瓦筒”之口头流传。但长期来并无多大起色。近10年来发展较快,不仅有手制砖瓦,且有机砖。砖瓦窑数量也渐增多:沟头村村办和个体办的达20多座,罗山乡的沙塘、后洋、塘市等村则有砖瓦窑近百座。此外,石狮港塘、青阳镇青华、高霞及池店乡一些村庄也相继创办砖瓦厂。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砖瓦企业154家,产砖1.8013亿块,其中机砖1.3315亿块,瓦1843.25万片,总产值达1508万元。
三、水泥制品业
大部分企业均于1978年后建立。玉山、安海、梧山等水泥企业系从大田、永安、三明、南平和安溪湖头等地购进水泥熟料进行二度加工,东山等水泥制品企业则生产水泥花砖等产品。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水泥加工及水泥制品企业9家,职工70人,消耗水泥690吨、生产水泥制品30.1万立方米,总产值1518万元。
四、石板材加工业
晋江县多石头山,石料储量丰富,石质坚韧,是加工石板材的天然原材料。但石板材加工业兴办时间较短。1980年从国外引进开采切割机械后,才开始开发板材深加工业务。先后创办永和周坑板料厂、塘下板材厂和东石白沙板材厂。1985年后,又创办中外合资板材加工企业。1988年,全县有石板材加工企业10家,就业人数250人,加工石板材4万平方米,产值720万元。
福建石材工业有限公司是由青阳镇企业办公室与香港菊生实业有限公司于1985年3月在梅山创办。总投资200万元,由客商从台湾引进加工机械。该公司1986年6月正式投产,主要经营花岗石板材、石雕制品。1988年有职工15人,加工板材2万平方米,产值达200多万元。
五、建筑装饰品业
是80年代新兴的行业。1988年,全县有3家,即青阳发泡装饰板厂、晋江竹塑厂(生产塑料装饰板)和晋江华强防火涂料厂。
晋江华强防火涂料厂于1987年10月创办,厂址在晋江县磁灶镇,职工23人,生产各种防火涂料。其中YBN和WFT—J防火涂料是该厂新开发的产品,系国内首创,是家庭、宾馆、剧院等现代建筑装饰的新型防火涂料。经省级技术鉴定,质量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的推广项目。
第三节 化学工业
晋江县化学工业主要有制药、制盐、炼胶、漂染及化妆品等行业。1987年总产值6385万元,1988年,全县仅乡、村办化工企业有28家,就业人数1877人,总收入2972万元,上缴税金148万元。
一、制药业
首推驰名中外的“灵源万应茶饼”,它始创于元末明初。相传是灵源寺僧人秘制,原名“菩提丸”,具有解暑健胃之功效。1982年,晋江县灵源茶饼厂建立,该厂在继续开发传统药茶的基础上,又依据科学配方,精制“盐薄荷”、“降压茶”、“健美茶”等10多种新药茶,行销中外。1988年,该厂由县乡镇企业局供销公司、安海镇人民政府和曾林村委会联营合办,取名晋江县制药厂。
罗裳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原名侨星制药厂;宝盖山制药厂,创办于1984年6月,由陈埭涵口村30多户侨属集资40万元与陕西省宝鸡制药厂联营,定名宝鸡制药厂晋江分厂。1985年初,因故脱钩自办,更名兴华制药厂。上述2厂,1985年底停产整顿。1987年,经福建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恢复生产。侨星制药厂更名罗裳山制药厂,兴华制药厂更名宝盖山制药厂。两厂均以生产经营各种中药冲剂为主,1988年起,罗裳山制药厂又兼产西药。
1988年,全县有制药企业3个,就业人数近200人,总产值约300万元。
二、制盐业
县内沿海居民制盐历史悠久,但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20世纪70年代起,安海、东石、永宁等乡镇纷纷创办社队盐场。1978年,全县有社队盐场6个,就业人数420多人。1982年,产原盐1.67万吨,产值144万元。其中安海社队盐场3个,即公社盐场、盐业化工厂和龙舌盐场,职工200多人,产原盐8000吨,产值60万元。东石社队盐场2个,即公社盐场和凉下盐场,职工146人,产原盐6130吨,产值58万元。永宁公社盐场1个,职工275人,产原盐2619吨,产值26万元。1982年后,制盐业又有所发展。据1988年统计,全县有制盐企业12家,就业人数877人,产原盐2.15万吨,总收入422万元。
三、炼胶业
是80年代新出现的行业。1980年起,随着制鞋业粘胶需求量的增多,青阳、陈埭、安海等乡镇先后创办炼胶企业。陈埭镇大乡村农民陈亚三白手起家,在自己试炼制鞋粘胶成功之后,办起炼胶厂。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泉州、惠安、南安等地。继后又在泉州鲤城区增办分厂。至1988年底,全县有炼胶企业3家,就业人数50人,总收入550万元。
四、漂染业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已有简单的个体手工漂染(染布、染衣服)作坊,但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漂染企业,仅有几年历史。1982年,安海漂染厂建立后,永宁、蚶江等乡镇也先后创办漂染企业。随着针织制衣业的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如蚶江建明针织制衣有限公司、莲埭华联时装厂等,均设有漂染车间。青阳凤竹漂染厂创办于1987年5月,是利用北京纺织学院研究所的技术力量,通过联合投资建立的。后又与香港合资创办晋江凤竹针织漂染实业有限公司。拥有职工200人,各种机械设备20多台(套),日漂染量10多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为县内最大的漂染企业。
1988年,全县有漂染企业7家,就业人数600人,总收入1200多万元。
五、化妆品业
民国时期,县内就开始生产甘油、香水、雪花膏等化妆品。现代化妆品系列,是80年代新兴的,且厂家不多。1982年,蚶江锦里日用化工厂与天津第二日用化工厂联营生产现代化妆品为县内之首。但较突出的当推晋江特施丽日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系由创办于1985年1月的晋江县青阳侨兴香料厂与香港国泰贸易公司合办的合资企业。投资125万元,就业人数50多人,年产香精14吨,各种化妆品15万打,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年产值250万元。“特施丽”“梦18”系列化妆品,荣获1988年全国旅游用品研评会金奖。
1988年,全县有化妆品企业3家,就业人数150人,总收入500万元。
第四节 皮革工业
晋江县皮革业生产较早。青阳镇洪宅〓是著名的屠牛村,该村就地硝制牛皮销售历史已久。1978年后,因天然皮革原材料供不应求,故大都开发人造皮革。1981年,全县有皮革社队企业126个(除社办3个,其余队办),就业人数8990人,年总产值1876.03万元。1985年是县皮革业的黄金时期,总产值达7201万元。1986年开始回落。1987年,全县有企业64家,就业人数1416人,总收入1352万元。1988年,全县有乡、村办皮革企业9家,就业人数403人,总收入665万元,上缴税金30多万元。
县皮革业集中在深沪、陈埭、池店和石狮等乡镇。1988年生产皮革制品2632.98万件,主要产品有皮鞋、皮箱、皮包、皮茄克、皮手套及手提袋等。不仅行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
石狮皮塑厂创办于1979年,1988年有职工150多人。几年来陆续引进剪皮机、锁边机等机械设备106台。主要产品有旅行包、登山包等20多个品种,不仅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英、法、日、加拿大、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沪利峰塑料皮革制品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创办于1984年10月。引进日本成套旅行袋生产设备,选用新型的牛津胶革,参考港澳流行样式,设计生产旅行包袋、航空旅行箱等多种规格品种。产品行销国内各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地。该公司投产第一年,总产值就超百万,实现利润14万元。
第五节 塑料工业
晋江县乡镇塑料业源于70年代。当时农具和日用家具多以竹、木、藤、铁皮等制作,因原材料紧缺、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亟待改革。1974年,晋江县(双沟)竹塑厂率先以塑代木试制塑料农具获得成功。于是各农具厂、家具厂也相继以塑料替代竹、木、铁皮,生产各种农具、日用家具。至1981年,全县有塑料加工企业115家,就业人数6665人,年产值1802.68万元。
80年代以来晋江金井华侨塑料玩具有限公司、林边玩具厂、港塘玩具厂等企业先后问世,并从香港引进电脑注塑成型机、彩印机、各类精密模具、装配、喷涂等设备,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水线,生产儿童台球、神奇画板、按键响铃电话机等塑料儿童智力玩具。多次获全国、省、市优秀产品奖。产品行销全国,远销世界各地。
同时以塑料为主要原料的空白磁带壳产品,近年来也崭露头角。晋江中星空白磁带公司、晋江锦江磁带有限公司、晋江东星磁塑制品公司等企业相继创立,生产空白磁带、录相带等产品,行销香港、台湾、东南亚、西欧等地。
此外,县内尚有众多的塑料制品业,生产各种日用品如塑料杯碟碗盏、桶盆瓢勺、餐具、茶具等;装饰品如塑料发圈、发束、发梳、耳环、项链、匙夹、匙坠等;包装用品如塑料袋、食品袋、医药包装瓶、袋、盒等产品。
1988年,全县生产各种塑料制品数千万件,总收入达亿元,其中,仅塑料农具就创值6700多万元。
陈埭镇花厅口村在1978年就有塑料制品厂4家,1983年发展为29家,购置机械设备100多台,生产各种塑料药瓶和盖子、包装瓶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都在300万元以上。
晋江县竹器塑料厂自从1974年研制生产塑料农具制品喜获成功后,便成为福建省塑料农具生产的专业厂、塑料农具定点企业。1988年拥有职工201人,厂房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20万元,年产值250万元,年消耗废旧塑料近千吨,年产农具40多个规格品种,60余万件。每年为国家节约木材2000多立方米、毛竹万余根、桐油上百吨,成为全省收旧利废支援农业的一个典型企业。该厂生产的塑料装饰板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六节 缝纫工业
晋江县乡镇缝纫业为乡镇工业中第一大行业,包括服装、制鞋、布伞业等。1987年总收入达3.4626亿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企业就有280家,就业人数25762人,总产值1.1525亿元,上缴税金576多万元。
一、服装业
源于古代的家庭个体手工缝制和后来的私人裁缝店。20世纪70年代,社队服装业问世。改革开放以后,晋江县服装企业之众多、品种之齐全、款式之新颖、市场之繁荣,在全国均属少有。
1979年,随“三来一补”业务的兴起,深沪、英林、金井、青阳、东石、石狮等乡镇的服装加工厂如雨后春笋。石狮镇有服装厂97家;英林乡仅伍堡村,就办起加工厂50多家,安排劳力1500人。1984年以后,由于三资企业的创办,一批投资额大、产销信息灵通、技术设备先进的三资服装企业相继出现。服装图案机、全自动制衣流水线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使服装业又跨上新的台阶。
服装品种十分齐全。有中山装、西装、时装、童装、港式男女茄克衫、运动衫、蝙蝠衫、风雪衣、游泳衣、羽绒衣、牛仔衣裤以及妇幼服装等百多个款式,上千个规格品种。
新潮产品层出不穷。有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生产的“琴竹”牌男女茄克衫、安海华达服装厂推出的“希尔美”牌男女茄克衫、东石前头服装厂精制的“乔里秀”儿童套装、金井艺新时装厂生产的“大永日”牌男女茄克衫系列、蚶江爱乐斯制衣有限公司的“爱乐斯”牌西裤、青阳联友服装厂的“健马”牌弹力西裤、石狮万得福服装有限公司的“闽狮”牌牛仔裤,还有石狮胸罩服装厂的“爱花牌”胸罩等等。
服装市场十分广大。产品除厂家直接与全国各地商业部门签约定购包销外,还在京、津、沪、汉、渝等大城市的著名商场设有专柜,广泛招徕客户。同时在石狮镇开辟新华、大仑、兴华等3个以服装为主的专业市场,仅服装个体商贩就有1800多户,经营着县服装企业仿制和创新的“国产洋货”,是福建省面向全国的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服装业有企业1378个,总产值达2.4749亿元,1988年,仅乡、村办企业240个,就业人数21224人,总收入8400万元。
晋江县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创办于1984年5月。1988年拥有职工2272人,电动平车150部以及电裁机、锁边机、钮门机、钮钉机、蒸气电熨斗等机电设备,年产值500万元。该厂生产的“琴竹”牌男女服装,选用优质面料,取国内外最新流行款式精心设计制成。主要产品有男女全夹茄克、太空衣、羽绒衣、夏装、连衣裙等,行销上海、北京、沈阳、大连、武汉等国内大城市,还远销新加坡等国。男女茄克曾荣获1988年省优产品和新产品设计奖称号。
石狮胸罩服装厂创办于1983年3月。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600多人、2.4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大厦和职工生活区;现代专用生产设备1000多台(套)、5条专业生产线。固定资产达1500多万元。年总产值达5556万元,出口创汇4154万元,上缴税金100万元。该厂把国际流行的胸罩、服装与民族风格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生产胸罩、女装、童装等系列产品达20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中东、欧洲、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经贸部、农业部批准命名为“贸工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是福建省11家重点扶持的乡镇企业之一。该厂生产的“爱花牌”胸罩,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88年荣获部优产品称号。
二、制鞋业
新中国成立之前,晋江县制鞋业只是个体分散的手工劳作,50年代始组织合作小企业。70年代开始创办社队制鞋业,有五、六十家。但设备简陋,基本手工操作,效率低,色样单调。改革开放以来,鞋业生产迅猛发展,遍地开花。1987年,全县有制鞋企业539个,总产值1.1065亿元。1988年制鞋企业达700多家,陈埭、青阳、石狮、池店等乡镇,都有不少制鞋企业,其中陈埭镇最集中,有400多家。陈埭镇的洋埭村更为突出,1979年前仅有3个挂靠经营的小鞋厂,至1988年发展为143家。不足10年,企业数增长40多倍。晋江县制鞋业的发展,不单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规模、人数、资金、机械设备、固定资产和产品种类上的增多、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的广大。
就品种而言,名目繁多。有布鞋、皮鞋、凉鞋、胶鞋、靴鞋、西装鞋、女式高跟鞋、麻底鞋、雪地棉鞋、登山鞋、运动鞋、舞蹈鞋、旅游鞋、珠拖鞋,夹指拖鞋等几百个规格品种。
从分工来说,十分精细。自从三资制鞋企业陆续兴办之后,县制鞋业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引进自动制鞋流水线和自动注射一次成型制鞋机等大量技术设备、而摆脱原始操作羁绊的基础上,内部分工越来越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如陈埭的鞋厂,所有20多种产品都由专门分厂生产。包括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扣、鞋衬、轻泡、炼胶、吹塑、纸盒、包装箱等,均以洋埭村为中心,设专业厂生产,形成“小而专”、“小而精”的卫星群体。
再看市场,不但广大,而且出口创汇能力强。晋江县鞋业市场所以能不断扩大,除依靠数千名供销人员把触角伸到全国各地外,还在各省市商业中心、著名商场建点、建店,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如陈埭镇岸兜皮塑一厂,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13个大中城市的17个大商场设有产品专柜和销售点。陈埭镇内也开设鞋业商店数十家,销售县乡镇企业生产的“洋、全、优、新”的鞋业产品,并逐渐形成鞋帽专业市场,在福建省面向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晋江县鞋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成为县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据统计,1988年鞋类产品出口收购额为4378.72万元,出口产品计15个品种,几百个花样规格,占全县全年出口总值的60%左右。
1988年仅乡、村办企业总收入达2555万元。
著名的达利制鞋厂,是由陈埭镇洋埭村农民林土秋于1979年联合14户农民集资11万元创办的服装制品厂演变而来的。1980年因牛皮紧缺改产人革皮鞋、轻发泡凉鞋。后因销售旺盛,生产能力不足,于1983年与服装鞋帽工艺厂、飞达鞋厂、洋埭皮革厂、洋埭鞋帽厂等4家制鞋专业厂联合成立陈埭鞋帽工业公司。1987年易名达利制鞋厂。主要产品有“达利”牌旅游鞋,曾多次获奖。产品行销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1988年全厂有职工百余人,年产值200万元。
三、布伞业
晋江县布伞业是随着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开展而出现,随着三资企业的兴办而发展的。1988年全县有企业8家。分布在安海、青阳、深沪、石狮、东石等地。主要产品是太阳伞、晴雨伞、二节三节自动伞等,行销国内各省市,远销香港、东南亚及世界5大洲。
兴安雨具实业有限公司是安海服装工艺厂与香港福兴贸易公司于1986年9月在安海联合创办的。职工100人,年产雨伞12万打,产值7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及远销香港、东南亚。
深沪深城洋伞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年生产高、中、低档20多种规格的各类雨伞60多万打(套)。以选料精良、设计独特、色彩艳丽饮誉国内外市场,畅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23个国家和地区。
第七节 纺织工业
晋江县纺织业包括棉纺业和毛纺业。1988年全县有纺织企业82家,就业人数4841人,总收入1737万元,上缴税金80多万元。
远在唐代,晋江县丝麻纺织业就很发达。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萧条。
县棉纺业以东石最突出。东石手工织布业始于明嘉靖年间,盛于清乾嘉时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东石除拥有不少木织机从事手工纺织外,尚有民星等3家织布厂全部采用电机织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私改造,大部分合并为地方国营晋江纺织厂,其余的演变为后来的乡镇棉纺业。1980年以来,石狮、永宁、安海、蚶江等地也创办棉纺企业。1988年,全县有企业29个,总收入800多万元。比较有名的棉纺织厂有石狮莲埭华联针织厂,该厂创办于1982年。初以针织为主,生产针织布。拥有针织机包括大、小元机30多台。后来又发展针织漂染业。1988年全厂有职工350人,拥有锅炉2台(共4吨)、漂染机6台(常温机4台)、定型机3台、烘干机2台,日漂染量可达8吨以上。当年织布、漂染总产值达600万元左右。
以针织业为主体的毛纺业是伴随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开展而在晋江县逐步创办起来的。1984—1988年,由于三资针织企业不断创办,电脑绣花机、电脑针织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使针织业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1988年有企业18家,总收入700多万元。其中,石狮镇针织厂创办于1982年,主要产品是来料加工羊毛衣。拥有职工260多人,各种手织机、花织机和卷线机250多台,厂房2500多平方米。1988年总收入50多万元。
第八节 机械工业
自古以来晋江农村手工业者即能打制锄头、犁、耙等铁农具和铸造铁锅、铁锤等用具。1953年,曾组织以制作农具为主的小五金企业。60年代,全县先后办起农械厂20家。70年代,随着社队企业的兴办,农械修配业因而增多和扩大。1978年底,原属县二轻局分布于各乡镇的农械厂均改名农机修配厂,划归社队企业管理局领导。1981年,全县有社队机械修配企业263家,就业人数8513人,生产农机具达1639万件,年产值2245万元。
1982年后,磁灶镇首创生产陶瓷机械如球磨机、花砖机等机械修造企业,随后池店乡也创办生产水泵、喷灌机、水泥花砖机、塑料拉丝机等企业,而东石镇塔头则创办生产脱麦机的企业,安海镇桥头、梧山、西畲等村创办生产农用水泵、米粉机、小型车床、冲床、喷灌机以及机械零配件锻铸等企业,青阳镇莲屿村创办生产矿山机械用具企业等等。
1987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526家,就业人数14845人,总产值达1.6474亿元。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机械企业178个,就业人数5004人,总收入5754万元,上缴税金288万元。
1979年农民企业家柯子江联合24人,集资24股7200元,借用原大队农机房旧车间为厂房,创办安东机械锻造厂。24个股东均为工人,他们苦干1年,将所赚的加工费3万多元全部投入再生产。经过10年奋斗,到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107人,厂房3200平方米,各种机械设备10台(套),固定资产174万元,总收入38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装载机械配件锻造厂。
第九节 五金工业
晋江县五金配件业源于50年代,兴于70年代,发展壮大于80年代。1988年,全县以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配件为主、冲压件为次的五金配件企业共有325家,主要分布在安海、青阳、陈埭、石狮、东石等乡镇。就业人数5700人,各种设备2100台(件),总收入达1.4亿元,上缴税金700万元。
一、汽车配件业
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乡镇企业中最早兴起的行业之一。但几经磨难,屡遭厄运,一再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使汽配业得以发展。
1979年起,安海、陈埭、青阳等乡镇群众纷纷集资,侨胞、侨属踊跃投资,因陋就简,创办汽配厂。为使产品占领市场,这些企业选择国营大厂不愿生产的小零件、通用件等,作为自己的主导产品,并以低于国家价格直接参与市场调节,从而赢得自身存在的条件。由于不断扩大再生产,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也向更高层次推进。1984年初步形成县汽配生产的企业群体。
1985年县乡镇企业局成立晋江县汽车配件工业公司,下设石狮、青阳两个分公司和经营部,还在青阳办底盘厂,梅山办附件厂,下行办五金厂,竹树下办机械配件厂。不久又与省乡镇企业局及石狮侨联在石狮联合创办福建富民汽车修配公司,并成立汽配质量监督检验站,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汽配业的发展。
1988年,全县有汽配业176家,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500多台,就业人员4500人,生产场地和生活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总收入近亿元。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的紧固件、销类、轴类、粉末冶金、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和铸件等,有零件、总成件,畅销全国各地。
晋江县闽南机械汽车配件厂创办于1985年,1988年有厂房1100平方米,职工68人,各种机械40台(套),年产值220万元。
晋江青阳梅山内燃机配件厂,创办于1984年。1988年有厂房1500平方米,职工187人,各种机械设备65台,总产值400万元。主要产品有汽缸盖螺丝、连杆螺丝,为北京内燃机总厂的配套材料。
二、纺织机械配件业
最早的一家是1979年陈埭镇坊脚村林金田3兄弟集资4万元创办的纺配厂,为县内第一家纺配企业。其后,陈埭、青阳、安海等乡镇相继创办。1988年,仅陈埭镇就有纺配企业35家。
县纺配业的主要产品有毛纺配件:B311型精梳机配件,B412型混条机配件,B41型、CZ231型、H213型提花机配件等;麻纺配件:C561锭翼,C581锭帽,C263榔针排,C561锭板定住片,J192离合器螺母,C581纱管套管等。
HR—Z型花边机,是陈埭坊脚纺机配件二厂专门为国外引进的麻袋缝边机专用机台部分易损件研制生产的零配件。其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经浙江麻纺厂长期使用,性能可靠,质量达到进口同类配件水平。
三、冲压件业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就有生产衣扣、装饰扣、拉链、箱(包)角、锁、蚊香架、铁皮打包带及铁质手表带等小五金产品。70年代出现不少打制像章、鞋扣、鞋眼、酒瓶盖、罐头筒等产品的小企业或个体户。80年代以来,青阳、安海、蚶江水头、石狮龟湖、上埔等地又先后创办不少冲压件企业。仅青阳高霞村就有冲压件厂20多家,拥有简单冲压机械300多台,职工400多人,生产鞋扣、鞋眼等小五金配件。
第十节 电子工业
晋江县电子工业是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1988年有永隆电子公司、龙成电子开发有限公司、龙山电子有限公司、深沪富昌电子原件厂、鸿利电子塑料工艺公司等8个乡镇电子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电子原件、通讯设备、石英钟表、电子玩具等上千个品种。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还由香港转口,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年总收入达2000万元,上缴税金100万元。
中外合资港安电子企业公司是安海对外加工装配厂与香港美轮贸易公司合办的,1985年正式投产。生产“三叶”牌、“双菱”牌搭针式集成电路石英钟。有单行钟、音乐钟、挂钟、台式闹钟、旅行钟等5大类,4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远销非洲、东南亚、香港等地。1988年总产值达300万元,仅由香港转口销量就达210万元。
安海无线电厂创办于1979年。1988年拥有厂房3000多平方米,职工170人。引进国外先进(检测仪器)生产流水线3条,生产收音机、单放机、电话机等电子类产品,全部外销,行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1988年就生产耳机式、电子钟式收音机20.76万台,为国家创汇95.86万美元,被确定为福建省电子进出口公司出口基地。
晋江开关厂于1975年创办,厂址在陈埭镇沟头村。1985年与福州第二开关厂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入福州电器成套设备总厂,称为福州第二开关厂晋江分厂。主要生产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板、动力照明箱、弱电控制台、起务箱等,在上海、无锡、黑龙江、江西等地颇受欢迎。
第十一节 食品工业
晋江县食品加工从70年代起就成为社队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81年全县有企业328家,就业人数7233人,年总产值1683万元。1987年有企业463家,总产值8174万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食品加工企业达157个,就业人数6911人,总收入7269万元,上缴税金500万元。
一、食品罐头业
源于70年代的社队企业。1982年春,罗山乡缺塘村农民柯缺把独资经营的鱼皮花生厂,改为永兴食品罐头厂。起初只凭1200平方米的简陋厂房、几个炊笼、1排炉灶和1台封口机,到三明、海南等地采购柑桔、菠萝等水果,当年秋天正式投产。经几年奋斗,1988年,该厂职工人数从原来的20人发展到上百人。半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操作,年产罐头80万筒,产品质量合格率都在90%以上,畅销全国,年产值达100万元。1982年后,同村10多家鱼皮花生食品厂受其影响,也先后改办水果、蔬菜、鱼、肉等类罐头厂。1988年,缺塘村有食品罐头厂53家、青阳象山村有罐头厂18家,成为“罐头专业村”。
从1984年以来,不少乡镇纷纷发展食品罐头业。如磁灶、安海、紫帽、内坑等乡镇仅龙眼罐头厂就有60多家。祥芝乡祥鱼村也创办日产能力1.5万罐的鱼类食品罐头厂。此外,蘑菇、金针菇等食品也成为罐头厂的重要原材料。1988年底,全县有乡镇食品罐头企业126家,产品分为3大类:水果类,以枇杷、龙眼、荔枝、柑桔、杨梅、菠萝为主;蔬菜类,以蘑菇、芦笋、金针菇、草菇为主;鱼肉类,以猪肉和各种水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罗山、磁灶、青阳、池店、紫帽、内坑、东石、安海、陈埭、永和等乡镇。就业人数1.3万人,生产大忙季节最多达2万人。总收入1.4亿元。
晋江青阳象山罐头厂创建于1986年12月,生产水果、金针菇、蘑菇、青豆等果蔬类罐头。职工120人。年生产能力3000吨。“奉君泉”牌蘑菇罐头驰名中外。
晋江怡宾华侨罐头厂创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投产,是食品工业部门认定的“质量上档次、管理上等级”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各种“骑虎牌”果蔬罐头,年生产能力5000多吨。产品畅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
二、粮食加工业
1949年前,大部分是个体的手工加工,多用“踏碓”、“土砻”和“石磨”等原始工具。50年代以后,碾米机等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逐渐替代笨重的体力劳动。70年代,各乡(镇)、村均拥有各种中、小型粮食加工厂坊。到1988年,全县乡办、村办粮食加工企业56个,总产值达2064万元。
三、粮食复制品加工业
有米粉、线面、面巴、糕饼、“食珍糕”、“泉成饼”和“塘头甜果”等传统加工产品。驰名中外的“五乡”米粉,已有300多年历史。最早生产的是五里桥北畔的水头、西边、后埭头、东井、壳等5个乡村,当时均是手工作坊。1949年10月以后,逐渐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在1986年粮食复制品评比中,被评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食品。年产量达1500多吨,每年出口量达500多吨,远销香港、澳门、意大利、丹麦、日本、西德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70年代以来,青阳镇高霞村集体办工厂,专门为青阳、陈埭等粮站加工米粉、线面、面巴等粮食复制品。据统计,仅1988年就加工粮食600多吨。
四、水产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在晋江县由来已久。从80年代以来,普遍发展水产品深度加工,其中突出的有晋江紫菜海味公司等企业。1988年,全县仅乡办、村办水产品加工企业3个,总收入720万元。
晋江紫菜海味公司是祥芝乡祥农村于1980年创办的集体企业,在引进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开拓紫菜、海藻和小杂鱼等水产加工产品30多种。1985年10月,该公司和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与港商合作,创办晋江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鱿鱼、紫菜、鱼制品、冷冻仪器等4条先进生产线,生产紫菜系列、鱿鱼系列、调味干制品、鱼糜熟食品、冰鲜冷冻食品等6大类60多个品种。
五、糖果饼干业
1978年以来,县乡镇糖果饼干业有较大发展。青阳镇岭山、罗山乡后林等地,先后创办此类企业。1984年后又兴办部分三资糖饼企业。
龙华食品有限公司是龙湖乡对外加工装配厂与菲律宾华侨合作经营。1986年1月投产,投资总额200多万元,利用外资50多万美元。引进4条自动生产线,生产面包等糖饼类食品,行销福州、厦门等地。
六、蜜饯业
晋江县蜜饯业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阳、磁灶、池店、罗山花果山与后林等乡(镇)、村均办有蜜饯企业。其中最突出的首推晋江青阳源和堂蜜饯厂。该厂创办于民国5年(1916),1956年于泉州设立总厂,青阳蜜饯厂成为泉州源和堂蜜饯厂的分厂。主要产品有李咸饼、咸金桔、山楂饼、陈皮香梅、巧酸梅、蜜洋桃等,行销中外。1988年,该厂拥有职工127人,总产值达256万元。
七、“衙口花生”加工业
衙口花生是晋江县的传统特产之一,为龙湖衙口施能继所创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向是旅外侨胞赠亲馈友的珍品。自1964年以来,大量外销,成为县土特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最高年出口额达350吨。
八、饮料业
自80年代以来,青阳、石狮、安海、磁灶等镇先后创办饮料企业,永和镇办有冰棒企业。其中较突出的是安海溪边的泉州市万事可乐有限公司二厂。该厂是1984年由安海企业办公室与上海汽水厂联营创办的上海汽水厂晋江分厂。主要产品有玻璃瓶装的“幸福可乐”饮料。1988年下半年与上海市汽水厂脱钩,在泉州市鲤城区金山自营创办泉州市万事可乐有限公司,上海汽水厂晋江分厂成为该公司的分厂(二厂)。该厂主要产品是塑料瓶装的“万事可乐”系列饮料。1988年底,该厂有职工120人,年产值800多万元。
晋江县乡镇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门类繁多,除上述8大类外,还有罗山、安海等乡镇的酿酒厂,池店乡的酱料厂,祥芝乡的〓油加工厂,东石镇的蚵油厂和塘头甜辣酱厂等酿造企业;龙湖乡、金井镇、深沪镇等花生、豆类产区的油料加工企业;祥芝乡、蚶江镇的五香瓜子企业等等。
第十二节 造纸工业
晋江县造纸业包括造纸和纸品加工两个行业。1988年乡办、村办企业8家,就业人数670人,总收入1925万元,上缴税金96万元。
罗山乡杏田村造纸厂是1978年在厦门纸箱厂支持下创办的,为县内较早的造纸企业。其后,塘市村、港塘村,石狮镇新华街、下埔村,池店乡溜石村,陈埭镇溪边村等地也先后办起造纸厂。但由于受工艺水平和设备条件限制,纸的质量较差,成本又高,常年只能生产少量供制作包装箱盒的纸张。如1988年全县仅生产机纸及纸板120吨、土纸175吨,不具备竞争能力。
纸品加工业比造纸业发达。1970年安海镇即创办纸箱厂,后与外贸出口公司联营,成为福建省外贸包装箱定点厂。1978年后,陈埭镇花厅口、洋埭,罗山乡缺塘、后林以及池店乡溜石、新店等村,相继办纸箱厂百余家。但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仅收购旧纸皮裱褙新纸或高标纸制成简易纸箱,1980年后纷纷关停并转,规模较大的是安海、青阳、石狮、磁灶等乡镇的联营厂及陈埭镇沟头山联发纸箱盒厂。但所产箱盒尚大大不足县内所需。
80年代以来,永香纸巾厂和安乐卫生巾厂相继问世。其中以晋江县安海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最为著名。该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创办于1985年3月。引进国外专用生产线,采用部分进口原料、部分国产原料生产“安乐”牌卫生巾。产品行销京、沪、穗、杭等大城市。
第十三节 印刷工业
晋江县乡镇印刷业开始于1979年。当年2月陈埭镇西坂纸塑制品厂购进老旧平板印刷机2台及部分裁剪、装订设备,承印包装箱盒商标文字,成为全县第一家乡镇印刷企业。1980年3月,东石镇东石村办起第二家印刷厂,购置平板印刷机2台,小型切纸机1台,为当地学校、厂店印制簿籍、表格等。同年5月,金井镇金井村华南日用工艺厂建立,承接当地包装用品的标头图案、文字等印刷业务。至此,全县有乡镇印刷企业3家,就业人数18人,年总产值5万元。
1984年以来,印刷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均有较大提高。各印刷企业先后从国内外购进制版机20台,各种印刷机439台,其中彩印机15台(2—6色),塑料凹印机10台(2—6色),还有电板、胶板、烫金、切纸,装订等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设备,承印纸品包装箱盒和塑料薄膜包装袋的商标图文及簿籍、表格、广告等印刷业务。不但为本地服务,还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福州、厦门、南平等地,甚至省外。
1988年,全县印刷企业124家,其中陈埭镇42家,石狮镇23家,青阳镇18家。就业人数16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64人。总收入1580万元,上缴税金80多万元。
第十四节 工艺美术工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晋江县已产生个体工艺美术业,并在70年代逐步形成为社队企业。主要有石雕、陶塑、木雕和竹、藤、草、麻等编织业。后又增添绘画、绣花及塑料编织等新行业,使县工艺美术业五彩缤纷。1981年有企业50家,就业人数14060人,年产值441.75万元。1988年仅乡办、村办企业15个,就业人数1617人,总收入达560万元。
一、雕塑
永和、磁灶、池店、东石等乡镇均有雕塑工艺厂,尤以永和乡的石雕和磁灶镇的陶瓷雕塑工艺为著名,产品畅销国内外。
中外合作企业晋江县远东石雕工艺有限公司,创办于1987年12月,1988年8月投产,总投资168万元(外汇人民币)。批量生产各种石雕工艺品,有大、中、小龙柱,大、中、小座狮、狮柱、金童玉女、人物柱、牡丹柱、球柱、文笔柱、印斗柱、墓碑石以及大、中、小花岗石香炉、烛台等,计百余个品种,产品全部外销。1988年有职工400多人,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还有锯石机、切边机、车床机、台钻机、大中小型磨光机等设备,价值百万。每年出口创汇40多万美元。
二、绘画
磁灶、青阳、陈埭、安海等乡镇的陶瓷厂店,均聘有壁画家、国画家和油画家作画于陶瓷等建材之上,经烧制后供装饰厅堂墙壁及亭台楼阁,颇受客家欢迎,产品畅销不衰。此外,青阳、金井等地的油画业也小有名气。
三、编织
县编织业发展较早,产品丰富多彩。青阳、安海、石狮等乡镇的编织企业,主要从事编制竹床、竹椅、竹屏、竹笞、藤床垫、藤桌椅、棕床垫、棕绳索、麻草袋、塑料网袋等工艺品。陈埭镇沿海各村的编织业,以当地所产“咸草”编织草袋、草帽等。池店、安海、东石等乡镇的塑料编织业,则编织塑料包装袋、塑料线网袋,行销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晋江安海黄墩藤草工艺厂系村办集体企业,创办于1977年,1988年总厂有工人700人,厂房5000平方米,还在江西、浙江、安徽、湖南、广东等省设有分厂。主要生产藤、草、芒、竹等工艺器具,专供出口。藤制品销往日本、南朝鲜、港台等地;草、芒、竹制品则以欧美各国为主要市场。1988年,产品全部供外贸部门收购出口,总产值达650万元。
四、绣花
50年代末,抽纱工艺已产生。80年代初,安海、青阳、池店、陈埭、金井、深沪、永宁等地又先后办起抽纱、绣花等工艺厂,共有6000多工人(以妇女为主,亦工亦农)从事编织帐眉、喜幛、服装、鞋帽等工艺美术品,大部分供外贸出口,少数内销。自1986年引进电脑绣花机等机械设备以后,绣花工艺品更为丰富。
此外,石狮等地的工艺品“通草画”素来著称中外,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十五节 家具制造工业
床、柜、桌、椅等家具制造在晋江古已有之,然属手工操作,个体经营。1953年,个体工匠组织合作小企业,70年代转为社队企业。1978年后,社队木器厂纷纷采用三合板、小铁件、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为主要配件,陆续转制沙发、高低床、组合柜等各种铁木塑结构的新式家具。1980年,又出现一批由农民、侨属集资联办或自办的家具制作厂,边生产边出售,产销合一。1985年起,由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一批款式新颖、用料考究、造型优美、适于外销的家具应运而生。1988年全县有家具制造企业300多家,就业人数近3000人,总收入8000万元,上缴税金400多万元。
池店乡古福村是家具制作专业村,新旧式家具一应俱全。祥芝乡百祥工业公司生产的“百如意”家具系列,品种多样,用料考究,精工制作,美观耐用,倍受客户称赞,还为大型宾馆制作成套家具。中外合资石狮银城实业有限公司,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推出“美的梦”系列家具,因具优质原料,流行款式,故香港华丰国货公司等6大商店均愿经销。
第十六节 其他工业
其他工业包括蜡烛、烟花炮仗类、锡箔、蚊香和“金纸”等。1988年有企业109家,就业人数4060人,总收入3117万元,上缴税金160多万元。
一、蜡烛
晋江县制烛业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制烛业颇盛。70年代,制烛业仍很发达。80年代起,因电灯日益普及,照明用烛大大减少,而成为婚丧喜庆和佛教活动的专用品,以礼烛和“小烛仔”为多,制烛业因而日见萧条。当时,陈埭镇湖中村有蜡烛厂20多家,规模小,主要手工操作,专门生产“小烛仔”。东石镇有制烛企业4家。1985年以后,由于烛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制烛业又生机勃发。东石日用品厂生产“灯牌”蜡烛,行销国内外。
1985年12月,由新湖美术工艺厂与香港东亚公司合作创办石狮东亚烛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生日烛、杯烛、圣诞烛、照明烛和音乐烛等300多种工艺烛类,全部远销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拥有职工280人,厂房2000多平方米,年产值达232万元。1987年,“生日烛”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二、烟花炮仗类
炮仗,也称爆竹。晋江县制炮仗业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制炮仗业全部收归国营。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机关团体每逢喜庆,必燃鞭炮,且伴之各种烟花。于是烟花炮仗需求量日益增多。
80年代初青阳镇下浯村,在取得“特种营业许可证”之后,集资办了10多家小型鞭炮烟花厂。到1988年,全村有厂百余家,成为鞭炮专业村。此外,安海、石狮、青阳等镇也有鞭炮烟花企业。
三、锡箔
相传罗山乡沙塘村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就开始生产锡箔。新中国成立后,沙塘村组织锡箔工会,会员300多人。1979年外贸部门给沙塘村拨下大批原材料,生产锡箔,组织出口,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沙塘村成为“锡箔专业村”。此外,石狮锡箔厂,1980年有职工62人,生产锡箔10吨,收入8万元。
1988年,全县生产锡箔235万包,总收入900多万元。
四、蚊香与“神香”
新中国建立之初,晋江县就开始生产蚊香。80年代初,以“除虫菊”等中草药代替DDT粉制作蚊香,颇受群众欢迎,蚊香业大有起色。陈埭花厅口,青阳镇青华、梅山、王厝,罗山乡古坑等地均创办蚊香业厂家。1988年起,因受到从港澳等地引进的电“驱蚊器”的冲击,蚊香销量骤然下降。不少蚊香企业转行,甚至关闭,有的由常年生产变为季节性生产。
“神香”又名篾香、卫生香、香水香。县内早有生产。1980年后,制作神香的企业有所增加。1988年,陈埭花厅口村、罗山古坑村、青阳王厝村等蚊香厂又转产神香。由于调整原料配方,改进包装装潢,神香产品十分畅销,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
五、“金纸”(迷信品)
青阳镇王厝、仕头是“金纸”专业村。下梧、赖厝、烧厝、车厝、石狮塔前等村也普遍组织妇女老小从事“金纸”加工,销售县内、鲤城、惠安、南安等地。
第三章 其他企业
第一节 农业企业
晋江县乡镇农业企业产生较早,包括果林、茶场、禽畜饲养、真菌栽培、水产养殖和饲料加工等5个行业。1979年全县有农业企业150家,就业人数8521人,总收入655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8.3%。由于重工轻农、由农转工,乡镇农业企业逐年有所减少。1985年企业数为66家,就业人数2317人,总收入359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0.5%。1988年(不含个体企业),农业企业数仅55家,就业人数1173人,总收入504.45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的0.92%、0.55%和0.37%。
一、果林、茶场
(一)果林场。县内果林品种众多,以龙眼、柑桔、香蕉和杨梅四大名果著称。
龙眼,1978年全县种植14531亩,到1988年种植面积扩大为26544亩、50万株,年产量4731吨。主要产区是磁灶镇、内坑乡、紫帽乡和池店乡。尤其是池店乡的旧铺村,1978年前仅有2487株,1988年上升为2.5万株,成为全县最大的万株龙眼基地。
柑桔,1978年全县种植652亩,到1988年种植面积扩大为2339亩,年产量468吨。主要产区是金井镇石圳、深沪镇运伙、龙湖乡湖北及石狮镇容卿和前坑等地。
香蕉,1978年全县栽种148亩,到1988年猛增为2912亩,年产量1942吨。主要产地是磁灶镇、内坑乡,尤其是安海镇大布林和罗山乡梧塘,种植面积更大。
杨梅,1978年全县种植4119亩,到1988年达9495亩,最高年产量1万多吨。主要产区是磁灶镇、紫帽乡、青阳镇,永和乡和金井镇。
(二)茶场。晋江县茶叶生产始于北宋。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02亩,到1988年扩大为2585亩,年产量135吨。主要有黄旦、梅占、茗花、本山、奇兰、观音、佛手和水仙等8个品种。主要产区是紫帽、磁灶、内坑、永和和龙湖等乡镇。
二、真菌栽培场
县内真菌栽培以蘑菇和金针菇为主。
(一)蘑菇。早在60年代后期就开始试种,70年代后期有所发展,80年代初为高峰期。据统计,1978年全县栽培面积10万平方米,产量150吨,1984年栽培面积扩大为37万平方米,产量1480吨。
1982年冬,永和乡古厝8位青年利用晋南电灌站流经本村的干渠空沟架搭简易菇房,创办蘑菇场,播种4000平方米,1983年产值达51214元。
1983年,安海公社大山后大队推广半地下室菇房种菇高产经验,全大队开挖土坑23条,栽种蘑菇5390平方米,1984年发展为1万平方米。
1986年由于蘑菇收购价猛跌,到1988年,全县蘑菇栽培面积下降为8.1万平方米,产量仅320吨。
(二)金针菇。80年代中后期始至县内落户。最早栽培金针菇的是安海镇。1985年栽培25万袋,产量30吨左右,收入15万多元。1986年永宁镇下宅和永宁8户菇农试种66450袋,产菇8.5吨,收入5万多元。1986年全县栽培金针菇334.9万袋,产量400吨;1988年栽培量为1022万袋,产量达2000吨。
除蘑菇、金针菇之外,70年代以来一些乡镇农户还培植草菇、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等。
三、禽畜饲养业
晋江县农村饲养牛、羊、猪、鸡、鸭等禽畜,历史悠久。但由于贫困和饲料短缺,制约了禽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所发展,仍相当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禽畜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简称“二户一体”)应运而生,禽畜业突飞猛进。1982年全县“二户一体”达4514户(个),饲养各种禽畜81.81万头。1984年后,禽畜“二户一体”数量虽逐年减少,但禽畜头数却大为增加。1988年,“二户一体”户有476户(个),禽畜头数达295万头。
1988年还出现不少年收入超万元的禽畜专业户和超百万元的禽畜专业村。陈埭镇仙石村是养蛋鸭专业村,西下尾村是养肉鸭专业村,其村林银行是养鸭专业大户;深沪镇坑边村是新兴的养鸡专业村,育兴畜牧场陈培区等4人是养鸡专业大户;安海镇西埭村颜呈祝是养奶牛专业大户;内坑乡后山村苏秀宝是养猪专业大户。
此外,安海镇坑边村新加坡华侨黄先生于1988年6月投资31万元,创办安海安邦农牧场企业有限公司,饲养大约克、长白种母猪63头,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种公猪各1头。
四、饲料加工厂
粮食作物加工后的附属物,如米糠、麦皮、番薯皮和番薯藤等,均是县内传统的禽畜饲料,都是手工加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适用的饲料粉碎机问世,尤其是60年代推广混合饲料之后,半机械化的饲料加工厂逐渐建立,70年代有所发展。80年代以来,推广配(混)合饲料喂养禽畜,由于社会经济效益较高,普及面很广。各种饲料加工厂纷纷建立。1988年,全县有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14家,加工能力为3.08万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666万吨。
晋江富民饲料公司是祥芝乡对外加工装配厂与菲律宾华侨合作创办的。1984年11月开始筹办,1985年9月正式投产。总投资额105万元。其中客方77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职工45人,生产加工各种饲料,年产量1560吨,年产值155万元。由于原辅料(玉米等)紧缺,加上能源及交通问题,目前已告停产。
五、水产养殖业
晋江县三面临海,10米深线内浅海面积26.9万亩,其中宜养殖面积13.45万亩,滩涂宜养殖面积5.12万亩,内陆水库、塘、泊、溪、大井等淡水可供养鱼面积3.32万亩。占有地利,自古以来养殖业就较发达,80年代起,又有所发展。1985年,海水养殖产量达452万公斤,淡水养殖产量达41万公斤。
1985年以来,滩涂养殖业成果显著。紫菜、花蛤人工育苗荣获福建省首创科技成果奖。80年代初开始对虾试验养殖,至1985年,面积达118亩,已收获对虾4500多公斤。至1988年,全县利用围垦的养虾面积已达3400多亩,分布于金井、东石等镇沿海,其中金井围垦联片虾池达3000亩。蚶江建造锯绿青蟹(红膏蟳)养殖池30多亩,已收获2.5万公斤。著名的陈埭蛏闻名远近,1988年全镇开发蛏田5000多亩,产蛏苗150多万公斤,是福建省主要蛏苗基地之一。
第二节 交通运输企业
晋江县乡镇交通运输业包括水上交通运输、陆上民间运输、公路交通运输和1984年以来新出现的公铁联运。1979年,全县有企业33家,就业人数547人,总收入47万元。1988年,企业上升为556个,就业人数3127人,总收入6676万元,是1979年的142倍,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4.7%,上缴国家税金233万元,仅次于工业企业,是县乡镇企业的第二支柱。
一、水上交通运输
晋江县国内航运业由来已久。均为商办或私人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始组织集体运输企业。至1956年,全县参加合作的有沿海3个木帆船单位,船130艘,总载重量3000吨位。仍保持个体经营的有沿海木帆船23艘,内河木帆船29艘。1984年,东石、蚶江2镇将沿海渔船转为东石镇办运输社和蚶江镇办运输社,木帆船也改为动力船。1987年,全县有海运集体企业6家,航运船113艘,载重16044吨位;个体机动船61艘、载重10087吨位。占交通部门机动船总吨位一半以上。
二、陆上民间运输
晋江县陆上民间运输分客运和货运两种。
(一)客运。在近代公路建设之前,轿、人力车(黄包车)、自行车、三轮车先后成为晋江县城镇主要客运工具。至70年代,自行车、三轮车仍然是县内城乡客运的主力。据1972年统计,全县营运的自行车达2712辆,三轮车1387辆,担负城乡客运量的80%以上。80年代,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时兴的交通工具。1981年,全县民用摩托车登记数为274辆,至1988年达16657辆。其中三轮摩托车539辆,主要用于载客营业;两轮摩托14968辆,有相当数量也参与载客营业。
(二)货运。近代公路建设之前,晋江县陆上货物运输均以人挑畜驮为主。公路建设以来,尤其1949年10月之后,货运逐渐为人力车,更多为畜力车所替代。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人、畜力车一直担负全县50公里以内短程货运任务的90%以上。例如,1974年全年汽车货运量为0.93万吨,而民间非机动车运输量达18.32万吨,相当汽车运量的20倍。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以来,私人自置拖拉机风气日盛。拖拉机逐渐成为民间货运的主要工具。1988年,全县拖拉机13878辆,其中13858辆为私人所有(包括大型机335辆、手扶机13523辆),占全县总数99.9%,几乎承担全县民间货运的全部任务。
三、公路运输
晋江县自开办公路运输业至1949年,除福厦路洛阳至水头段于民国23年(1934)被收归官营之外,其余全属民办,又以侨办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民办运输先后改为公私合营,1956年全部收归国营。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乡(镇)办,村办,联户办公路运输企业破土而出,当年创办15家,1985年增至19家,到1988年全县23家,大多是货运。其中建于1985年1月的东石镇机动车辆运输队是全县最大的镇办公路运输企业。至1988年拥有货运汽车39部、263.3吨位;深沪群峰运输队是全县最大的村办运输企业,建于1984年12月,至1988年,拥有货运汽车50部、250吨位,主要运载沿海一带型沙到厦门转运。个体联户运输业发展迅速。1985年,客、货汽车尚不足100部,至1988年发展为717部,其中货车347部、1604吨位,客车370部,6187座位,分别占当年全县载货汽车总吨位的59%,占载客汽车总座位的64%。
1988年全县乡镇公路运输业有43家(不含个体联户),就业人数1173人,总收入1782万元。
四、公(路)铁(路)联运
随着乡镇企业日益兴旺,产品不断增多,为迅速及时把货物运达客户手中,解除厂家后顾之忧,1984年4月,晋江县乡镇企业局矿产建材公司与厦门、高崎等火车站联办外运业务,签订公铁联运协议书。在申办工商营业执照之后,配备业务人员43人,按货源外运情况分别在青阳、石狮、安海、罗山、双沟、磁灶、钱坡、永和、龙湖和英林等乡(镇)村设立10个服务处,让各厂家到就近服务处办理外运货物的火车托运手续,既省时节资又准时稳妥把货物运至客户手中,解决了厂家“发货难”的大问题,有力支持日益兴起的乡镇企业。
1988年又核准私人及联办的服务站点50多家,年货运量为1万多吨。
第三节 建筑企业
晋江县建筑业,在明清至民国时期,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建筑队伍,大多由建筑营造商承建。建筑物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式样和造型也较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青阳、安海、石狮、金井、永宁等地先后组织建筑工会,会员千余人(惠安籍占80%)。工会属群团组织,兼搞工程承包,有组织的建筑队伍由此产生。1956年,晋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并配有专职干部。1958年后,各人民公社普遍建立建筑社。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基建工程锐减,建筑社名存实亡。1963年,各公社又先后成立建筑管理站、修缮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业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后,建筑业有较大发展。据统计,1979年全县有乡镇建筑企业38个,就业人数4317人,总收入467万元。1984年总收入1338万元。1988年,全县乡镇建筑企业24家(建筑工程公司19个、工程队5个),就业人数2979人,其中管理人员397人(含技术人员33人),总收入达1731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4.9万元。
一、管理机构
1979年,各乡镇建筑行业统一划归县社队企业管理局领导。1980年10月,县企业局成立晋江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配备专职干部、工程师6人,负责乡镇建筑系统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1983年2月,原机构改名为晋江县第二建筑工程联合公司。1987年,为解决基层图纸设计困难和制止无证设计造成的恶果,又成立晋江县乡镇建筑设计室,聘请设计师1人,设计人员4人,专事乡镇建筑业的设计工作。
二、职工队伍培训
县建筑业的职工队伍1985年达到高峰,就业人数5222人,还有临时工最高峰曾达5000人。这支队伍,多数在本单位实行轮训,少数参加过县、市、省专业培训。因此建筑技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建筑装修人员的培训,效果更为显著。建筑装修在县内是近十年来的新课题。过去装修工程简单,如今花样繁多。以墙壁装修为例,以往通常以白灰水清刷,如今刷上各种涂料;有采用喷塑、有贴花瓷砖、马赛克,还有用大理石花岗石水磨板材镶嵌。为适应时代要求,乡镇建筑业多次自办或联办培训班,或派员外出学习,从而造就一支建筑装修队伍。凡三四级房屋建筑企业,还配备有水电安装技术人员。
三、机械化水平
80年代以来,罗山、青阳、东石以及其他各建筑工程公司,均引进数量不等的机械设备。
四、承建范围
80年代初期,建筑企业主要为本地基建服务。随着队伍的壮大、技术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逐渐走出县境,跻身于省内外的建筑界。如省内的厦门、永安、三明、龙岩、漳州等地和省外的山西、陕西等省,都有晋江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
1988年,依据各建筑企业的规模、机械设备、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技术含量等5个条件,经逐级审查,由市、省建委审核定级。结果,有三级房屋建筑企业1个,四级房屋建筑企业10个,五级房屋建筑企业8个。
罗山建筑工程公司,系三级房屋建筑企业。创建于1963年2月,1988年有职工2468人,其中经理1人,副经理2人,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6人。机械设备有反铲机、装载机、搅拌机、升降机等大小机械设备183台(套)。总功率达2410马力,每人平均5.3马力,技术装备率每人平均达1648元。几年来,承建厦门经济特区湖里日本式别墅11幢、省水产科研所6层综合大楼1幢、筼筜开发公司7层高级住宅楼2幢等,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连同石狮、青阳、罗山的各项建筑,合计建筑面积为7.68万平方米。经验收合格,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建筑企业。仅1988年承建工程总收入达28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65万元,年纯利润4.7万元。
青阳建筑工程公司、安海镇建筑工程公司、安海建筑工程公司、金井建筑工程公司、龙湖建筑工程公司、石狮建筑工程公司、城关建筑工程公司、东石建筑工程公司、池店建筑工程公司和永和建筑工程公司等10家企业均评为四级房屋建筑企业。
第四节 商业、服务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经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大部分为国家经营,尚有部分合作企业,但数量不多。1979年全县社队商业、服务业企业有72个、职工4438人,年总收入26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商业、服务业也迅速发展,至1988年,全县商业、服务业企业达15883家,就业人数31914人,年总收入达1.0152亿元,上缴税金1281万元。其中个体企业15589家,就业人数29194人,年总收入7200万元,上缴税金937万元。
一、商业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对私改造后,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取代私人经营。1963年起,少数供销社下放为社队所有,成为早期的社队商业企业。其后,为解决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农村中的富余劳力逐步产生少量的小商小贩,成为乡镇商业的生力军。但他们的主要收入应作为副业款上缴生产队,个人收入甚微。
70年代初,长途贩运粮食、海产品、木材、农产品等商业个体户曾活跃在城乡流通市场,但不久又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给乡镇商业企业带来勃发生机。80年代初,大批农民活跃在流通领域,为县乡镇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除专业贩运户、商业专业户外,农民商业联合体也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给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配套,1980年9月10日,成立县社队企业局供销公司,接着又成立矿产建筑材料公司,成为县办集体企业和社队企业的原辅材料供应、产品推销的中间媒介。其后,全县18个乡镇相继成立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和乡镇企业总公司,并向下延伸派生各种商业企业,如经营处、经销处、经销部、门市部等。各种类型的商业企业遍及全县各个乡镇。
1985年,国家允许乡镇企业的产品进入国营商店、商场。晋江县积极向外开设商店,或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百货商店、著名商场设立专柜,把乡镇企业生产的“国产小洋货”向全国辐射,拓宽销售渠道。当年底,全县在外开设的销售窗口达500多个。与此同时,具境内各种面向全国的专业市场,如石狮服装专业市场、磁灶陶瓷专业市场、陈埭鞋帽专业市场等先后出现,逐步形成前店后厂、产销合一、工贸一体的经济结构。
1988年,全县有商业企业13412家,就业人数27458人,总收入5864万元,上缴税金1081万元。
二、饮食业
晋江县饮食业在1955年前均系私人经营。据1955年底普查,全县有饮食业(含小摊贩)811个,1956年后合并办合作商店58家,合作小组209家。改革开放以来,个体饮食摊位激增,同时如新湖酒家、华星酒家等较为高档的饮食企业也应运而生。至1988年,全县乡镇饮食企业1313家,就业人数2306人,总收入2132万元,上缴税金99万元。
三、服务业
晋江县服务业以旅社为主,游乐园、投影室、录像播放室、咖啡厅、发廊、歌舞厅等与之配套服务。
1955年前旅社业均为私人经营。据1955年底普查,全县有私营客栈15家,1956年后合并组成为合作客栈4家(青阳1家、安海2家、石狮1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旅社业纷纷创办,青阳南苑旅社、迎宾旅社和安海龙泉酒家等设备比较豪华的旅社也相继问世。至1988年,县内服务业(含旅社及其他服务行业)达1158个,就业人数2150人,总收入2156万元,上缴税金101万元。
第四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77年8月,成立晋江县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全县20个社、镇相应成立企业办公室,大队成立企业管理站(组),负责管理社队企业(以前社队企业由手工业联社、工业局、建设局等归口管辖)。1981年1月更名为晋江县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6月7日又改名为晋江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下设人秘股、生产股、经管股、质检股、外经股等;同时分设如下专业公司:供销公司、矿产建材公司、陶瓷工业公司、汽配工业公司(含富民汽配公司、汽车修配厂等),省乡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晋江站(下设磁灶陶瓷质检站、陈埭橡塑质检站、青阳食品质检站),各乡镇仍设企业办公室。
第二节 科技管理
晋江县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差、发展快,存在许多矛盾。初期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尚相适应。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进展,矛盾逐渐突出,对科技的需求迫在眉睫,完全靠自身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力量不足,且时不我待。80年代以后,以利用侨资为主,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成套机械设备,大力开展人员培训,以替代落后的生产工艺、手工劳动和陈旧的生产设备。
一、技术引进
县乡镇企业技术引进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国内大型厂家或高等院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厂传授专业技术、任技术顾问,如磁灶镇建材陶瓷业;二是与国内先进厂家协作联营,解决技术问题,如晋江第二开关厂;三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到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技术700多项,并先后聘请国外技术人员500多人次。服装行业引进成套生产设备20多条生产线,仅金井镇就引进2条尼龙拉链生产线和11条牛仔裤生产线,蚶江建明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引进西德、日本全自动制衣流水线,生产各种服装、旅行包。鞋帽行业引进制鞋生产线,如陈埭联丰企业有限公司引进一条自动制鞋流水线,可日产鞋4500双;石狮林边玩具厂引进水流式喷漆生产线、排风式喷漆生产线各一条,而且有2位港商每年往返10多次传递技术和市场信息。龙湖乡龙华食品有限公司引进4条全自动生产线并长期聘请菲律宾技工5人,生产面包等食品。晋江紫莱海味公司引进鱿鱼、紫菜、鱼制品、冷冻食品等4条先进生产线,生产紫菜系列、鱿鱼系列、调味干制品、鱼糜熟食品、冷鲜冷冻食品等6大类60多种产品。
此外还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人员聘用、工资制度、企业经营、质量管理等方面带来许多先进的经验,为县乡镇企业管理提供榜样。
二、设备更新
(一)改造旧设备,部分引进新设备。磁灶建材陶瓷业在原来设备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机械设备。至1988年,拥有鳄鱼式破碎机、炼泥机、球磨机、冲压机、施釉机、自动推进器等机械设备5000多台(套),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建290座倒焰窑,288条2381孔多孔窑,12条辊道窑和1条堕道窑,取代古老落后的蛇窑、四邦窑,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全县21个建筑公司、工程队拥有反铲机、装载机、风钻机、搅拌机、卷扬机、灰浆机、升降机等新老机械设备400多台(套),仅罗山建筑公司就有183台(套),使建筑业向安全优质的高度登攀。
(二)成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截止1988年,已引进国外先进设备2万多台(件)。其中有服装、鞋帽、塑料制品业的电动缝纫机、服装图案机、全自动制衣设备、自动注塑成型机、自动注射一次成型制鞋机、塑料喷丝机、真空塑料电镀机、四柱压力机、高频机等;有针织业的电脑绣花机、电脑针织机、石磨机、三线机、五线机、水洗机、压缩机等;有玩具业的注塑机、吹塑机、空压机、新型拌料机、烫金机、施彩印机、玩具模具等;有磁带业的16安士注塑机、卷带机、外合模机、自动切带机等;有印刷业的彩印机、塑料凹印机;电器业的自动绕线机;开采业的高温开采切割机、钢板切割板材机等等,尤其是真空镀膜机、电脑控制注塑机、水磨漂白机和电脑控制圆盘针织机等,填补了福建省的空白。
三、人员培训
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大多来自农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业务均不够熟悉。为此,县乡镇企业局(办)根据“先急后缓,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或是分期分批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量培训人才。从1977—1988年,县、乡(镇)联办、自办脱产专业培训班共41期,受训人员达3105人次;乡(镇)自办和联办的业余培训有2万多人次。同时,100多人次被送往省、市财务、统计、经营管理、建筑等专业培训班受训;有厂长、经理、人事干部29人在县委党校短期学习。为乡镇企业造就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1979—1984年,随“三来一补”业务的开展,外商派来技术人员50多名,为企业培训各种技工2000多人;1979—1988年,县和乡镇合办电工安全技术培训班11期,750人次受训;1984—1988年,先后分别在青阳、安海、石狮举办三资企业财会人员培训班5期,每期20天左右,共425人受训,结果基本合格。
此外,各乡镇依据自身企业之需,多次分别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如紫帽乡、金井镇、陈埭镇、安海镇均分别举办果林作物栽培技术、缝纫技术、制糖技术、制鞋技术、车辆安全驾驶等专业培训班,县乡镇企业局还与金井职业学校、安海灵水中学分别联办会计、建筑专业职高班。至1988年计办8班,毕业生253人,为乡镇企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磁灶镇建材陶瓷业的人员培训工作尤其出色。先是鼓励本地老艺人收徒传艺,继而聘请沈阳、山东五建、江西景德镇等建陶大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华南工学院的讲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师等来镇传授现代陶瓷技术知识,培训人员;又请福建省建材工业总公司工教处教师来镇开办陶瓷技术培训班,还派出大批骨干到全国各大陶瓷厂见习取经。此外,先后筹建5000多万元,加强中小学基本建设,并在磁灶中学增设2个陶瓷职业中专班,到1988年已毕业陶瓷中专生195人,成为陶瓷生产的技术骨干。
四、科研成果
从1985—1988年,县乡镇企业有82种产品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名优产品称号并获奖。以下仅列32种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产品:
祥农海味公司的小包装紫菜,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奖。
石狮胸罩服装厂的“爱花牌”胸罩,1988年获农业部优质奖。
石狮杆头日用工艺厂的洗衣机排水软管,1985年获17省市商品展览会优质奖。
石狮塘头工艺厂的插跟珠拖鞋、石狮日用塑料厂的微孔夹搭拖鞋、石狮棉塑厂的微孔拖鞋、石狮旅游用品总厂的弹力牛仔裤、石狮金石制衣厂的牛仔裤系列、英林钞井时装厂的女式滑雪衣、石狮华侨闽盛实业公司的羊毛蝙蝠衣等,1985年获福建省企业局优秀奖。
石狮林边玩具塑料厂的“闪光冲锋枪”、“小鸭”、金井华侨塑料厂的儿童台球、“电话机”(玩具)、安海鸿利电子厂的遥控飞机(玩具),1986年获福建省轻工厅新产品二等奖。
安海五乡米粉厂的“白鹭牌”米粉,1986年获福建省企业局优秀二等奖。
新雅手袋联合公司的牛津尼龙包袋、安海恒安实业公司的卫生巾、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的茄克衣等,1988年获福建省企业局优秀奖。
青阳华友服装厂的弹力织物、石狮美娜美餐具厂的密胺餐具、陈埭双沟竹塑厂的塑料装饰板、磁灶面砖厂的釉雕外墙砖、晋江矿建节油火花塞厂的节油火花塞、晋江华强防火涂料厂的YBN防火涂料等,1988年获福建省企业局国内首创奖。
磁灶张林长华建材厂的陶质红地砖,1988年获福建省企业局市级先进奖。
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的“琴竹牌”男女服装,1988年获福建省企业局省优产品和新产品设计奖。
紫盛企业公司的人革手套,1988年获福建省企业局优秀产品奖。
晋江特施丽化工厂的特施丽鸳鸯霜,1988年获福建省轻工厅全国旅游用品金质奖。
晋江怡宾罐头厂的果蔬罐头,1988年获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奖。
第三节 质量管理
一、成立质量检测机构
1986年成立县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站,1987年,又建立陈埭、磁灶、青阳的橡塑、建材陶瓷、食品罐头3个质检站,负责对全县乡镇企业产品的检查监督。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管理
规定工业产品“五不准”: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销售;不合格原材料、零部件不准投产组装;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没有产品质量标准、未经产品检测机构检验,不准生产和销售;不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假造商标,假冒名牌。对于违反“五不准”的产品,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并公布于众,形成群众性的社会监督。
三、开展“三优”、“四高”、“达标”活动
1985年,在乡镇企业中开展“三优”(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秀企业)的竞赛,评选“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在三资企业中开展“四高”(高质量、高档次、高产值、高创汇)活动。1988年在省市主管部门帮助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抓企业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入手,开展“达标”活动。
四、开展产品质量大检查
1985年底、1986年初,在全县范围内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商品。以罗山乡张前为重点,查处假酒、假烟,还整顿全县乡镇企业,取缔“三无”企业200多个。同时对全县汽车配件、服装鞋帽、食品罐头、建筑陶瓷等4大行业开展质量大检查,并设专职质检员。有100多家食品罐头厂经逐一检查,重新审核发证。1987年又以石狮为重点,进一步打击制假、贩假活动。至于经常性质量检查业已形成制度。到1988年,全县已配备专职质量检查技术人员20多名,各种标准检测仪40多台(套),橡塑、建材陶瓷、食品罐头等产品检测覆盖面达80%以上。
由于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晋江乡镇企业产品质量,赢得全国全社会的普遍赞誉。1985年,全省鞋帽服装产品质量评比,晋江名列前茅,同时有100家企业的70多个品种打入国际市场,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2月,福建省小商品泉州展销会上,800多家国营、集体、乡镇企业的4万多种产品比质量、比创新,晋江有7个产品获优新奖,占获奖总数近20%。在全国最佳家庭消费品“金鸥杯”奖评选中,福建省两项获奖,其中之一是石狮胸罩服装厂的“爱花牌”胸罩;杆头日用品厂研制的“洗衣机排水管”多次被作为样机配套送往国际博览会展览。1986年8月,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北京展销会上,晋江产品设12个专柜,1500多个品种,现货200多万元几乎销售一空,还定货2000多万元,均占全省展销额的1/3。1987年元宵侨乡商品交易会,晋江11个厂家、19个品种获优质奖。从1985年以来,晋江县乡镇企业有82种产品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被评为名优产品。其中14种简介如下:
(一)“爱花牌”胸罩。石狮胸罩服装厂生产的“爱花牌”胸罩,具有承受最高标准的拉力不脱线、不变形等特点,质量稳定,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1985年在中国妇女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联办的全国首届最佳家庭消费品民意评选中荣获“金鸥杯奖”。1987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二)牛津尼龙革侧袋。“利美多牌”牛津尼龙革侧袋系中外合资晋江利丰旅行用品公司旅行包袋系列产品之一,选料精良,做工考究,样式新颖,美观大方;具有防水、防火、轻便、耐磨、易折叠等特点。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三)牛津尼龙包袋。中外合资新雅联合手袋公司生产的牛津尼龙包袋,引进国外成套设备,采用优质牛津尼龙布料,取国内外最新流行款式,精心设计制成。具有防水、防火、防老化、轻巧多用等特点。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四)“安乐”卫生巾。中外合资晋江安海恒安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安乐”牌卫生巾,采用美国长舒维高吸收木浆、特制高级乳胶,在生产流水线上自动高温高压消毒制成。具有吸水性强,安全卫生,更换方便,舒适自然,是妇女理想用品。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五)“琴竹”牌男女茄克。青阳梅山华侨服装厂生产的“琴竹”牌男女茄克,选用优质面料,取国内外最新流行款式设计制成。裁剪得体,缝工考究,线条奔放,穿着大方。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和新产品设计奖称号。
(六)纯棉弹力绉织物。青阳联友服装厂生产的纯棉弹力绉织物系用纯棉纱及弹力原料织造而成的布。经过特殊化学物理工艺处理,水洗起绉,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克服纯棉织物布抗皱性能差的弱点,富有弹性、保暖、柔和、易洗等特点。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七)“乔里秀”儿童针织套装。东石前头服装厂生产的“乔里秀”儿童套装,采用优质涤纶拉绒布精工裁制而成。颜色艳丽,造型新颖,机绣小动物,活泼动人,并安有音响,产品合格率及工艺标准均达到创优指标。1989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八)儿童台球、响铃“电话机”。中外合资晋江金井华侨塑料玩具厂生产的儿童台球、按键响铃电话机等儿童系列玩具,具有新颖、奇特、益智和造型美观、适合儿童心理等特点,能激发儿童求知欲和进取精神。1987年荣获福建省百花奖。
(九)内燃机配件—连杆螺。晋江青阳内燃机配件厂生产的连杆螺,选用优质钢材,经科学加工处理,精密度高,耐拉、耐折、耐磨,是内燃机理想的配件材料。492Q汽油发动机连杆螺,1989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为北京内燃机总厂配套的内燃机获国优产品称号。
(十)洗衣机排水管。石狮杆头日用工艺厂研制的洗衣机排水管,具有橡胶和塑料两种性能兼优,耐高寒、耐酸碱、耐油等特点。在摄氏零下30度,以每分钟50次的频率,连续拉扭5千次不弯曲,不断裂,不变形。多次作为上海洗衣机厂样机配套零件送往国际博览会展览。1986年荣获国内首创奖、福建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十一)“美娜美”高级餐具。石狮美娜美餐具厂生产的“美娜美”牌高级餐具,系以密胺为原材料,经加温高压压铸成型,国外称之为科学瓷。具有光泽如瓷、质轻、耐温、机械强度高、不易碎、无毒无味等特点。1987年荣获国内首创奖,福建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十二)塑料装饰板。晋江县竹塑厂生产的塑料装饰板,是利用废硫铁矿渣为填充改性剂和废旧PVC塑料作为原料与树脂经混炼塑化压制而成。产品具有方向性能小、吸水率低、尺寸稳定、不龟裂、耐腐蚀、不怕水、不怕虫蛀、表面光滑、色泽鲜艳、可进行锯、刨、钻多次加工等特点。可用于农具、家具、建筑、车辆、船舶、室内装修,是以塑代木的新型无机、有机复合材料。1988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十三)YBN和WFT—J防火涂料。YBN和WFT—J防火涂料是晋江县华强防火涂料厂新开发的产品。具有发泡防火、透明无色、水流性好、无毒速固、附着力强、经久耐用等特点。为国内首创的新型防火涂料。经省级技术鉴定和北京中南海档案馆实地试验,达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节油火花塞。“新牌”星环式节油火花塞是晋江矿建节油火花塞制造厂新推出的科技开发新产品。具有使用方便、多束发火、起动容易、怠速稳定、提高功率、油燃充分、降低油耗等优点。是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理想着火起动材料。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全国星火计划”荣誉奖。
第四节 安全生产管理
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生产不安全的因素逐渐暴露。对此,乡镇企业各级领导利用各种会议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还采取一系列安全生产措施,使安全生产管理逐步纳入企业管理的正常轨道。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县企业局配备专职安全监检员,又从直属公司和各乡镇抽调29人组成晋江县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磁灶、池店、安海、英林、青阳、石狮等各乡镇也先后抽调89人,组成7个专职消防队;在三资企业和骨干企业中又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全县范围内已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及时介绍安全生产的新情况、新经验,提高干部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以事故、重大事故为反面教材,提高自防自救能力;积极鼓励企业职工订阅各种有关安全生产的报刊杂志。1988年全县共订《实用防火安全手册》500本,《消防保险报》613份,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知识水平。
坚持检查督促制度。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市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另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县分成3个工作片,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乡镇进行互查,查出的不安全因素责成企业限期整改。对特殊行业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条例,对生产易燃易爆物品的企业,采取特殊管理措施,责任到人,定期检查测试,防止恶性事故发生。对三资企业积极组织全面调查摸底。1988年摸底面已达2/3,初步查出各种安全生产隐患,并敦促有关企业限期改进。
附:两起重大安全事故:
1984年4月,陈埭镇皮革制鞋行业发生严重的职业性苯中毒事故,有慢性苯中毒者53人,其中重中毒8人(死亡3人)。事故发生后,省、市、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召开全镇制鞋业防苯现场会,同时对各制鞋厂逐个检查,责令51个厂关停并转,进行整顿,直至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报经主管部门验收许可方可继续生产。
1988年7月17日,英林乡沪厝制冰厂发生液氨贮罐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31人受伤、中毒。事故发生后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强调认真贯彻、执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的《条例》、《规程》,坚决制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制造、转卖、安装和使用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对全县的锅炉、压力容器全面普查,凡不合要求的责令停产整顿或转产;同时对乡镇企业所有的60多台锅炉的锅炉工组织培训,造册登记,严禁无证司炉。
第五节 经营管理
1981年以来,县乡镇企业之经营管理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其主要内容:
一、企业与主管部门(公社或镇、大队企业办公室)之间的责任制,主要是解决企业与集体、国家积累的经济关系。
(一)公社(镇)企业办公室对所属企业单位均在年初下达各项经济指标,即分别实行定、包、奖的经济责任:1.五定(人员、产值、质量、成本、利润),一奖惩;2.利润分成;3.利润包干(或保本、或亏本企业限期扭亏包干);4.按纯收入分成;5.按营业额抽取管理费和积累。
(二)公社(镇)企业办公室对各大队企业,每年下达各项生产计划,收入任务,按规定上缴管理费、积累和税收。
(三)各大队企业组对队办企业和私人合资企业则根据不同管理办法分别实行:1.“三定一奖赔”(定人员、收入、报酬,超额奖励,未完成赔偿);2.利润分成;3.利润大包干;4.按总收入抽成;5.按营业额提取管理费和积累;6.投标包干;7.对个体工商业按月(季)固定或定额上缴管理费和三金积累。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责任制,主要解决企业内部按劳分配的关系。全县大体有11种形式:
(一)计件工资(包括个人、小组、大组计件);
(二)计时定额超产奖(或超定额计件工资);
(三)计时工资加奖励;
(四)浮动工资(两基本:按基本任务定基本工资,一提成:超额利润按比例分成);
(五)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劳动在厂,分配在队;
(六)计分工资,评工记分(死分活评,按月或季预支,年终结算);
(七)利润分成(或超利润提成);
(八)厂部与车间分级核算,班组与工人评工资分;
(九)专业承包联产计酬;
(十)任务包干奖赔制;
(十一)固定工资加奖励。
上述经济责任制形式,可概括为:“联产计酬,超产奖励”、“联利计酬,超利奖励”和“定包奖”等3大类。经济责任制的推行,改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调动企业内在积极因素,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1983年,又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扩大企业在人事调整、业务经营、所得分配等几方面的自主权,从而使经营责任制日渐完善。
1985年,一部分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试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至于三资企业,一般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或厂长)承包制(或责任制)。
在分配方面(主要包括劳动报酬和利润分配),坚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在劳动报酬制度上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把企业的经营成果同职工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实行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加奖励或计价效益工资制等。在利润分配上,规定股金分红不得超过企业利润的30%,其余用于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补农建农、支持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县乡镇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均将分红所得投入扩大再生产,这是晋江乡镇企业在资金积累和分配方面的一个特色。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