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综合治理
分类号: S157.2
页数: 2
页码: 256-2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水土综合治理的情况。采取零星、分散、简单、临时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关键词: 晋江县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民众为保护作物和自我生存,采取零星、分散、简单、临时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从海南岛引进木麻黄,在深沪土地寮试种成功,在沙岗寮营造5条防风林带,为根治风沙找出一条新路。1959年,在安海公社灵水大队搞山地、赤土坡综合治理试点。在灵源山山坡挖鱼鳞坑、土谷坑、水平沟,在大布林、五里埔种植马尾松10万株,播种相思树籽75公斤,栽龙眼200株,栽杂果1.03万株,现已绿化成荫。至1978年,全县营造沿海防护林22043亩,农田防护林7310亩,形成沿海绿色长城,挖鱼鳞沟、水平沟控制面积3.69平方公里。修建山、围塘3920处,控制面积54.91平方公里。修水平梯田108750亩。造林种果27.6万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恢复水土保护机构,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1981年,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方针,建立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结合,做到治一片、巩固一片。1982年,在磁灶镇宅内村、洋宅塘尾坡、瑶琼大公山搞综合治理试点,采取远山高山封山育林,近山低山综合开发。山腰种耐干旱、耐瘠薄果树,山下种龙眼,在岩石裸露地采取工程措施,以九十九溪、福厦路两侧一重山为治理单元,连续治理5年,形成磁灶片万亩综合治理示范片。1986年,试点伸向沿海10个乡镇75个重点片。
  经过水土保护的有效措施,沿海风蚀基本得到控制,深沪镇改变过去一年一熟为一年二、三熟。据统计,1981年粮食种植面积70728亩,比1957年增加4467亩,总产比1957年提高1.28倍。磁灶镇洋宅村塘尾坡,治理前寸草不生,1973年种植杨梅,每年收成杨梅5万公斤,茶叶5000公斤,改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