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海堤、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海堤、围垦工程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4
页码: 250-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水利海堤、围垦工程的情况。包括排涝工程、海堤工程等。
关键词: 晋江县 水利 海堤 围垦工程

内容

一、海堤
  晋江县排涝工程建设早在南唐就已开始,以六里陂最为著名。其工程,“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该陂建闸大小10余所,大者有三,“曰六陡门,有闸六间,水涨则开,放流入海;曰上福湄,有闸一间;曰西坂湄,有闸一间,水涨则开,放流入于下沟”。清雍正四年(1726),六陡门西岸,被洪水冲陷,深十余丈,阔八九丈。后经五姓绅士,公借帑金五两,才得以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对六陡门进行修建改造,从6间改为9孔,后又改为14孔,如今排洪量可达100秒立方米以上。五代时,泉南观察使陈洪进,组织百姓,修筑锁海长堤,引流洗卤,围海造田,开拓晋东平原。然而晋江干流没有防堤,遇洪水大于3500秒立方米,一出槽即淹没两岸良田,受淹面积达7万余亩,淹没时间长达3天。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这一状况,加快工程建设。1955年9月15日—1956年4月,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一期工程建成。1960年第二期工程加固并配套水闸,计耗资144.70万元,在境内修堤3.22公里,保护面积0.73万亩,村庄12个,人口0.35万人,泉(州)青(阳)公路1条。自防堤建后,晋江干流洪水大于4000秒立方米,曾出现过11次,未受涝灾。1961年洪峰7380秒立方米,1973年洪峰6650秒立方米,洪水归槽入海,两岸未淹。晋东平原海堤排涝设施不断增设,较大的溜石水闸(原六陡门)、乌边港水闸、军垦水头水闸,总排洪流量达780秒立方米,形成晋东平原排涝系统。1962年9月—1963年11月,国家投资20万元,加高仙石堤长1.2公里,堤顶高程达9.0米。1966—1967年,自北至南全线围堤,并截弯取直,缩短为17.15公里。晋东海堤从溜石水闸起,经仙石村、乌边港水闸、江头村、西滨军垦农场,至蚶江水头村,已砌护坡15.04公里,建排水涵闸19座,最大排洪量可增至910秒立方米。保护磁灶、池店、陈埭、青阳、罗山、石狮等6个乡镇和国营西滨农场、军垦农场、县良种场以及晋江县城等81个村庄17.6万人以及乡镇企业,同时还保护泉(州)石(狮)公路、机场。但由于九十九溪汇流面积大,虽修堤设闸御潮排水,仍抗御不了日雨量120毫米的洪涝威胁。
  晋江县南部沿海,海堤围垦的排涝设施亦逐步配套。东石—潘径海堤,安海—东石海堤,金井海堤,安海海堤,蚶江海堤,嘉排海堤均有排洪设施,基本摆脱威胁保护区内的洪涝灾害。
  二、围垦
  陈埭围垦位于晋江县陈埭镇,离县城5公里。早先是一片滩地。五代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倡导百姓,遣使族人家丁筑堤围海垦殖。以东至西霞美村,西连旧乌边港,南接湖中,北距大海,用泥沙杂石筑成一条蜿蜒一二十里的锁海长城。陈氏家族首居于此,垦殖埭田,故曰“陈埭”。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陈埭镇南霞美村之东建成西滨农场,围垦面积4020亩。但因海堤断面单薄,屡次冲决。1966年8月—1967年5月,军民万余人,船只800多,奋战9个月,筑堤3817米,使围垦面积扩大为6503亩。1965年8月建成东方农场,围垦面积1180亩。是年,在乌边港以南拓围陈埭海埭(即岸兜、四境、坪头、江头、西霞美),围垦面积2500亩。后来,围垦不断向海延伸。
  金井围垦位于金井镇西南,于1978年建成,海堤全长3500米,围垦总面积7496亩,其中可垦地6966亩。该工程原由福建省轻工业厅列为盐业基地项目而投资兴建。1978年由晋江县政府组织10个公社2万多劳力突击施工,1年内建成,计投资584万元,完成土石方51.7万立方米。垦区内1023亩盐田从未开发利用。1986年,经福建省、泉州市政府研究确定把围垦工程归属金井镇管理。1987年由晋江县水产部门利用国际世界银行贷款兴建虾池,养殖对虾2450亩,1988年增加至2700亩。是年10月23日受24号台风和大潮袭击,海堤缺口达130米。12月5日,由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承包堵口,1989年5月截流闭气,计使用经费196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