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31
颗粒名称: 卷六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8
页码: 225-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水利的情况。其中包括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管理与经营等。
关键词: 晋江县 水利

内容

晋江县地处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累年平均为911.7—1231毫米。日照充足,常年年蒸发量超过降雨量。
  县境内无大河发育,仅有29条时令溪流,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有梧垵溪、坝头溪、加塘溪、阳溪、湖漏溪、梅塘溪、厝上溪、长园溪、东溪、外曾溪、潘径溪、下宅溪。这些溪流源近流短,汇流面积小。主要的过境客水晋江(流经县境长约14公里,流域面积约70平方公里)、九十九溪(流经县境20公里,流域面积137平方公里)分别为金鸡灌区的引水河道和晋东平原的重要灌溉河系。
  晋江县境内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值总量为5.59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4.96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0.6269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69.1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多年平均值为537立方米,属贫水区。(以上详见《自然环境》卷)
  晋江县兴修水利历史悠久,出现不少著名治水人物。后唐年间,有为建土坝御海潮而献身的吴公。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知县危雍在六里坡上游筑陂洋陂(又名清洋陂)。南宋时,泉州太守王十朋、知州真德秀相继建晋江县洑田塘。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晋江县截止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塘四十有七,陂八十有四,坝一十有三”。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水利失修,全县农田灌溉面积仅有7.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2%,抗旱能力不上30天。
  新中国成立之后,晋江县兴建一批以灌溉为主的蓄水、引水、提水骨干工程和治理洪涝灾害的防洪、防潮、排涝、防沙工程,并挖掘地下水源,打井取水,改变晋江县水利设施的落后面貌。
  1949—1952年,国家投资24.55万元,投工15.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8.7万立方米,建成大小水利工程1746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6%。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投资939.01万元,投工433.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4.22万立方米,建成水利工程3245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7.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1.1%。1958—1962年,贯彻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旱防涝并举,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建成蓄水工程113座,排涝工程3处,抽水机站13座。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投资705.75万元,投工459.12万工日,对全县水利工程进行整修,加强质量管理,注重工程效益,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经过调整、巩固后,已有小(一)型以上水库10座、总库容3959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9座、总库容1311万立方米,湖泊2处、蓄水量571万立方米,塘坝4852处、蓄水857立方米。工程有效灌溉总面积12.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8%。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仅建1座万亩以上灌区的圳头山机灌工程。1970年山美水库建成后,晋江县灌区才开始配套,扩建南渠,增加引进流量8.5秒立方米,建成晋南、仕头、新华、长福、洪、后库6大电灌站,提水流量21秒立方米,装机933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5.3万亩。至1979年,全县有大小电灌站199处,装机1.30万千瓦,机灌站668处,装机4.69万马力,提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20.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3%。其余一些大小井1.92万眼,有效灌溉面积5.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同时,在沿海沙质地搞经济作物的喷灌试验点,喷灌面积1.56万亩。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42.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粮食总产达2.29亿公斤,比1971年增长1.52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国家拨款59.53万元,搞灌溉渠道的防渗处理,完成石渠化40.21公里。1981年,对小(二)型以上水库工程进行保坝加固,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1987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9.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2%。1988年,保灌面积达27.35万亩,旱涝保收达19.14万亩,粮食总产158127吨,亩产达303公斤。水利工程开展综合经营,据1988年底统计,总产值618.67万元,创利润26.50万元。水利管理改变了单一的服务体系,作为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实行全面服务,它不仅在抗御旱涝灾害中发挥作用,而且促进能源、交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及其他国民经济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水利工程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道光(1821—1850)时,晋江县境内有:“湖一十有五、塘四十有七、陂八十有四、坝一十有三”,以及淮、浦、圳、潭、泉、池、井等水利设施。
  因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水利失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49年,建设一些小型的蓄水工程,蓄水量为788万立方米。1953—1957年,建设蓄水工程5304处,库容量2628万立方米,引水能力达到18.8秒立方米,同时,还建设机灌站和挖水井等水利设施。1958—1965年,发展一批小(二)型以上的水利工程,包括新建2573处,改建342处,恢复187处。其中灌溉2829处,防洪230处,排涝52处。全县计大小蓄水工程14091处,库容7597.57万立方米。中型新垵水库建成,金鸡渠引水能力在25.8秒立方米,机灌站528台,8728马力。1970年以后,对山美灌区、金鸡灌区进行配套建设,此时,晋江县具有中型电灌站6座,晋东金鸡渠道分高低引水,输水能力达38.5秒立方米。据1988年底统计,县境内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9座,中型电灌站7座,小(一)型电灌站28座,还有星罗棋布的小型蓄水工程和机电灌站工程。
  第一节 蓄水工程
  一、中型水库
  (一)新垵水库。位于福(州)厦(门)公路212.5公里处的磁灶镇新垵村。1959年12月13日动工兴建,由晋江县水利电力局设计施工,1960年5月工程竣工。是晋江县的唯一中型水库。拦蓄南安县梅溪水,集雨面积12.48平方公里,总库容178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7.6万立方米。原设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214毫米,重现期100年一遇,洪峰流量258秒立方米,3天洪水总量392万立方米。校核重现期为300年一遇,洪峰流量326秒立方米,3天洪水总量496万立方米。
  水库原设计洪水位32米高程,校核洪水32.35米,正常高水位31.50米,汛限水位30米高程,死水位23米高程。总库量13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71万立方米。兴利库底1033万立方米,死库容106万立方米。坝顶高程33.31米,最大坝高23.31米,坝顶长度846米,坝顶宽度5米,主坝坝型为心墙多种土质坝。1979年12月保坝竣工后,坝顶高程为34.50米,最大坝高24米,坝顶长度910米,坝顶宽度4.5米。副坝长度200米,最大坝高3.7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堰顶高程31.5米,堰顶净宽10米,最大泄流量74秒立方米。输水涵洞是有压圆管斜拉式,直径1米,进口高程23米,闸门型式转动门盖,最大泄量5秒立方米。洞出口分出南北干渠2条,南干渠长5.71公里,北干渠长3.85公里,总长18.56公里,其中利用溪流入沿江渠9公里。支渠17条,总长15.4公里。南北干渠设新垵、洋尾抽水机站2处,计75匹马力。渠道沿线各种建筑物125座,灌溉晋江、南安2县的磁灶、青阳、内坑、官桥4个(乡)镇、13个大队、109个生产队。
  库区淹没耕地2479.81亩,其中晋江县新垵大队1026.24亩,南安县岭兜大队1453.57亩。迁移人口1041人。原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21万亩,保灌1.21万亩,核定后有效灌溉面积1.74万亩,保灌1.21万亩,实灌1.3万亩,保灌1.3万亩,保证率P=90%为7580亩。库区可绿化12004亩,可养水面2249亩。
  水库涉及下游磁灶镇,人口7万人,耕地8万亩和福厦公路。
  1963年,水库管理处开展综合经营,利用输水涵洞出口落差建25匹马力饲料加工厂,种植水稻、甘薯17.6亩,饲养耕牛、猪、鸡、鸭、羊、兔82只,当年总收入1645.61元。1964年6月14日,库区日雨量达103.9毫米,最高洪水位28.32米高程,发现当库水位升在28米高程以上,坝左端与原山坡连接地段有渗漏,经保坝加固时在背水坡加厚处理后,现已不再渗漏。1967年大坝发现蚁害,当年曾用人工挖找蚁路和蚁穴,然后补填上土,至1982年未对蚁穴再处理。是年发现输水涵洞基础沉陷不均,产生条石断裂3处漏水,分别在距进水口8.3米、16.75米、21.7米处,当库水位在27.72米高程时,实测漏水量分别为14.7升/分、2.5升/分、2.5升/分。1979年冬采用环氧树脂堵塞裂缝,效果尚好。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库管理机构瘫痪,大坝迎水坡被拆去30平方米,坝区山林被砍光,大坝反滤层被某些社员开垦9亩作为自由地,渠道上放水涵破坏63座,排洪闸被毁23座,灌溉面积减少3000亩。
  1976年后,水库管理工作恢复。1978年对工程进行全面整修配套。完成通讯线路2条11公里,防汛公路2条3.5公里,至1980年完成石渠化40.5公里。
  1977年2月底,经福建省水利电力局核定,新垵水库保坝工程列为197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并经晋江县县委研究,由晋江县水利电力局进行保坝设计。保坝设计重现期为100年一遇,3天雨量H24=354毫米(H24,为24小时降雨深度),洪峰流量Q24=191秒立方米(Q24,为24小时洪峰流量),3天洪水总量W24=395万立方米(W24,为24小时总的来水量)。校核重现期为1万年一遇,3天雨量1000毫米,洪峰流量488秒立方米,3天洪水总量1140万立方米。保坝后,校核洪水位34.39米,设计洪水位32.65米。1979年12月经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审批保坝加固防洪标准以500年一遇设计,以1000年一遇校核,现已达到中型水库的防洪规定标准。
  到1987年,主体工程总投资182.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81.7万立方米,花劳动力435万工日,使用钢材14吨、水泥290吨、木材50立方米。
  (二)石壁水库。位于南安县石壁头,所在河系九溪(大盈溪),集雨面积79.6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于1955年12月5日动工,1957年竣工。于1965—1967年完成第二期水库扩建工程。1986—1987年,进行保坝施工。现在总库容6147万立方米,坝高48.59米,坝顶长度310.7米,坝型为土石混合粘土心墙坝。溢洪道为6×5.5米的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进水塔塔高38米,输水洞内径2米,长度219米,泄流量25.75秒立方米。坝后设有电站,是1978年动工兴建的,1980年竣工,装机三台1000千瓦。渠道分左右干渠,左干渠从石壁头星辉村经官桥、内坑、磁灶、安海、东石、永和、英林、金井8个乡镇,长度97.5公里,原设计流量8.5秒立方米,灌溉农田11.6万亩;右干渠经水头至石井,长度28公里,原设计流量3.5秒立方米,灌溉农田4.8万亩。据晋江专员公署1962年灌区配水方案批复确定,晋江县占61%,南安县占39%。
  历年来,晋江县放库水是:1958—1968年为2.3525亿立方米;1969—1978年为2.0603亿立方米;1979—1980年为4568万立方米;1981—1983年为7433万立方米;1984—1988年为9725万立方米。累计总放水量6.5852亿立方米。
  二、小(一)型水库
  (一)溪边水库。位于安海镇溪边村。1958年12月动工,1960年竣工。拦蓄坝头溪,集雨面积6.18平方公里,总库容37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94.6万立方米。主坝为均匀土质坝,背依石壁水库晋江县渠道,坝高11.3米,坝顶高程28.3米,坝顶设计10米的公路路面为26.85米高程,坝长663米。迎水坡1∶1.5—1∶2,背水坡1∶1.25—1∶2。
  1979年8月—1981年8月保坝设计,防洪标准设计为50年一遇,洪水总量16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6秒立方米,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总量241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29秒立方米。晋南电灌站一级干渠绕库区通过,引流量4秒立方米。
  溢洪道型式为闸门式,净宽5米,堰顶高程23.12米,闸门原设计木平板2.5×3.33米,保坝后改为水泥平板2.5×3.33米,启闭设备为手摇二台8吨。最大过水深3.93米,最大泄流量52.0秒立方米。保护下游1个安海镇,15个自然村,人口1.21万人,农田1.06万亩,石(狮)东(石)、安(海)东(石)、泉(州)安(海)3条公路。
  输水涵洞型式为瓦管,直径30厘米,条石箱涵0.5×0.8米,最大泄流量0.7秒立方米,闸门结构为转动门盖,直径30厘米,插板门盖直径10厘米,启闭机用绞车1台1.5吨。
  灌溉渠道开挖长度3.5公里,沿线建筑物有渡槽2座,节制闸2座,泄水闸3座,放水涵洞20座。灌溉坝头、坑边、上垵、芹柄、桥头、庄头等大队。1961年,库内建坑边机灌站两级,灌溉面积2591亩。原设计水库效益0.8万亩,校核后有效灌溉0.8万亩,保灌0.5万亩,1980年实灌1.2万亩(放入石壁渠道灌溉东石公社一部分耕地)。
  1979年自给率达265%。至1988年,工程耗资41.515万元,投工18.95万工日,总工程量17.5万立方米。
  (二)东山水库。位于磁灶镇东山村。拦截九十九溪干流下灶溪支流上的福埔山麓的官前溪。1958年12月动工兴建,翌年3月竣工。集雨面积9.48平方公里,总库容46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69.7万立方米。坝顶高程33.5米,坝高13米,坝顶长度207米,坝顶宽5.5米。副坝坝高8.5米,坝顶长1.83米,坝顶宽6.0米。
  1979年10月—1981年6月进行保坝,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15毫米,洪水总量271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37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450毫米,洪水总量40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312秒立方米,防洪库容166.8万立方米,死库容31.5万立方米。
  水库工程设计输水涵洞为石砌压力箱涵,断面尺寸0.6×0.9米,闸门结构为转动门盖,直径50厘米,底涵直径30厘米,最大泄流量0.69秒立方米,螺旋手摇启闭机1台5吨。溢洪道型式为宽顶堰,堰顶净宽19米,最大过水深1.9米,泄流量75秒立方米。溢洪道涉及下游5个自然村,25万人口,农田0.89万亩,双沟至磁灶公路1条。1959年9月11日18时30分,降雨量达150毫米,至20时溢洪道过水深0.5米,当时溢洪道尚未砌石,冲毁深度7.65米,面宽5.7米,冲刷土方3万立方米,受淹4300亩,耗资3万元修复。
  灌溉渠道分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经大宅、太昌、瑶琼、大埔,长度3.8公里;右干渠经五龙、张林、下灶、车厝,长度7.8公里。沿途分出支渠4条15公里,沿渠渡槽8座,节制闸13座,泄水闸46座,放水涵22座。核实灌溉面积0.9万亩。
  至1988年,工程总造价34.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37万元,投工25.83万工日,完成总工程量19.69万立方米。
  (三)草洪塘水库。位于东石镇草洪塘村,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60年3月工程竣工。集雨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引客水1.66平方公里)拦截草洪塘溪水,引新周坑水库,年引水流量最大为33.6秒立方米,总库容33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4.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14.6万立方米,死库容24万立方米。防洪标准设计为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03毫米,洪水总量146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6.5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435毫米,洪水总量216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22秒立方米。
  坝型为均匀土质坝,迎水坡为1:2,背水坡设平台,平台以上坡度为1∶1.8,平台以下1∶3,坝顶高程29.1米,坝高12.8米,坝顶长665米,坝顶宽4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净宽5米,最大过水深1.45米,泄流量26.2秒立方米,涉及下游3个自然村,人口0.77万人,农田0.8万亩。
  输水涵洞浆砌条石箱涵,断面尺寸0.8×1.0米,最大泄流量1.2秒立方米,闸门结构为转动门盖,直径50厘米,人力绞车启闭。1963年2月在输水涵洞出口右测设一、二级机灌站,装机3台165匹马力。左侧由过坝渠道汇合于石壁渠道76公里处的草洪塘渡槽出口段,利用石壁渠道灌溉东石镇的东半部,效益0.77万亩,核实后0.68万亩,保灌0.26万亩。1963年最大灌溉面积为1万亩。晋南电灌站渠道由溪边水库环库渠入赤店隧洞绕库区内经过,由于工程配套不完善,每年均有维修配套项目施工,水库蓄水受其限制,灌区效益较差。1982年12月,经晋江县水利电力局保坝设计。至1988年,工程耗资36.9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万元,花劳力25.31万工日,完成总工程量23.57万立方米。
  (四)东溪水库。位于龙湖乡石龟许厝村。集雨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栏蓄东溪干流。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大坝建成。总库容23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9.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1.5万立方米,死库容20.5万立方米。防洪标准设计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290毫米,洪水总量75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4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420毫米,洪水总量112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07秒立方米。
  大坝为均匀土质坝,坝顶高程25.3米,坝高12.6米,坝顶长540米,坝顶宽4米,迎水坡1∶1.9,背水坡1∶1.7,基础为砂壤土。大坝历年有蚁患,1980年曾经治理,至今尚未根除。1980年建风浪墙,长500米,高1米,并修建溢洪道拱桥14米长,防汛公路2.1公里,耗资10.16万元,其中县政府补助5万元。
  溢洪道型式为宽顶堰,净宽11米,最大过水深1.08米,最大泄流量18.5秒立方米,涉及下游3个自然村,人口0.25万人,农田0.24万亩。输水涵洞为条石无压箱涵,分3个涵洞出水,南涵0.9×1.2米、中涵0.8×1.05米、北涵0.5×0.6米。3个涵洞最大泄流量0.97秒立方米,以螺式启闭机装置。
  灌溉渠道左干渠3.5公里,右干渠4公里,支渠8条1.07公里,沿渠3座渡槽,1座倒虹吸管,泄水闸35座,涵洞8座,核实后灌溉面积0.53万亩,受益有石龟、后溪、杆柄、鲁滨、秀山、浯坑等6个大队。
  1981年11月保坝完工,整个水库工程总造价39.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1万元,投放劳力25.15万工日,总工程量15.8万立方米。
  (五)双宅水库。坐落于内坑乡土埭后溪村,拦蓄加塘溪干流上的水,控制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1955年12月动工兴建,1956年6月竣工,是晋江县比较早的一座小(一)型水库。库外引水2条,南边灵源山集雨面积0.43平方公里,长度1.5公里;北边仙塔山集雨面积1.9公里,长度2公里。
  土坝为均匀土质坝,原设计迎水坡和背水坡坡比为1∶2.5,岩性坝基础。1978年3月至1979年10月经保坝设计,坝顶高程59.5米,坝高19.75米,坝顶长308米,坝顶宽2.5米。副坝高6米,坝顶高程60.50米,坝顶长170米,坝顶宽1.5米,基础为红粘土。
  保坝后水库总库容18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8.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7.6万立方米,死库容2.8万立方米。防洪标准设计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290毫米,洪水总量74.5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1秒立方米。以500年一遇校核,24小时雨量为415毫米,洪水总量11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02秒立方米。1972年8月份出现建库以来最高水位58.1米,当时坝南端和坝中计有5处漏水,坝身发现白蚁。
  溢洪道为渠道式,净宽12米,最大过水深原设计2.1米,现有1.42米,最大泄流量31.5秒立方米。基础进口段为岩石。涉及下游安海镇3个自然村,1万人,1.5万亩农田,影响泉(州)安(海)公路1条。
  输水涵洞是条石箱涵0.61×1.0米,最大泄流量0.8秒立方米,闸门以转动门盖直径30厘米,启闭以手摇0.5吨启闭机1台。灌溉渠道分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公里,右干渠长3公里,支渠2条1.8公里,附属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涵洞、节制闸、泄水闸各1座。受益内坑乡的土垵、莲山等2个行政村,1个乡农场,磁灶镇的上厝行政村。核实设计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保灌0.27万亩,1965年由于管理工作好,灌溉到内坑乡古山村,最大效益达0.56万亩。
  至1979年10月,工程总耗资10.49万元,投工37.18万工日,完成工程量23.33万立方米。
  (六)紫湖水库。坐落在紫帽乡西北方向的塘头自然村。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59年3月大坝竣工。水库集雨面积4.3平方公里,拦截紫湖溪干流的水。设计标准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275毫米,洪水总量105.8万立方米,洪峰流量95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85毫米,洪水总量153.2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34秒立方米。总库容155.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8.1万立方米,死库容10.8万立方米。
  主坝均为匀土质坝,坝高23.2米,坝顶长166米,坝顶宽7.5米,坝顶为花岗岩基础。副坝基础为红粘土,坝高2米,坝顶长92米,坝顶宽2米。溢洪道为折线形实用堰,宽度9.95米,宽顶堰部分净宽4.15米,最大过水深1.96米,最大泄流量52.6秒立方米。基础大部分是风化石,小部分是花岗岩。下游涉及4个自然村,人口0.45万人,农田0.45万亩,福(州)厦(门)公路1条。
  输水涵洞以条石箱涵0.6×1.0米,最大放流量0.407秒立方米,启闭以转动门盖,直径30厘米。涵洞出口开挖左干渠4公里,右干渠3公里,分支渠1条2公里。附属建筑物有渡槽10座、节制闸3座、泄水闸2座。有效灌溉面积0.35万亩,保灌0.3万亩,受益有园坂、湖盎、洋店、梧垵、塘头、紫湖5个自然村。
  保坝工程1981年5月开工,1982年1月完工。水库工程总耗资32.91万元,投放劳力20.81万工日,完成工程量18.28万立方米。
  (七)紫溪水库。位于紫帽乡紫星行政村顶溪园自然村,拦截九十九溪前埔支流,是跨越晋江、南安两县的小(一)型蓄水工程。1957年12月动工兴建,1958年7月竣工。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154.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0.6万立方米,死库容2.7万立方米。主坝为匀质土坝,设计坝顶高程70.7米,坝高18.7米,坝顶长201米,坝顶宽5.55米。副坝为匀质土坝,坝顶高程70.7米,坝高6米,坝顶长181.6米,坝顶宽3米。1978年9月保坝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03毫米,洪水总量68.6万立方米,洪峰流量69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435毫米,洪水总量101.6万立方米,洪峰流量100秒立方米。
  溢洪道为宽顶堰,堰顶高程68.8米,堰顶净宽14米,最大过水深1.22米,最大泄水量28.3秒立方米。下游涉及福厦公路和4个自然村,人口0.9万人,农田0.3万亩。
  输水涵洞浆砌条石箱涵,断面0.6×0.8米,最大放流量0.5秒立方米,设2个进水口,以转动门盖启闭,大涵口直径40厘米,小涵口直径20厘米,启闭机1台3吨。灌溉渠道分左右干渠,左干渠长6公里,右干渠长9公里,支渠4条4公里,附属建筑物有渡槽33座,倒虹吸3座,节制闸3座,泄水闸5座,放水涵80处。配水比例晋江县991亩,占66.5%,南安县500亩,占33.5%。
  1979年保坝完工,水库主体工程总耗资17.4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42万元。投工41.08万工日,完成工程量34.05万立方米。
  1981年,当水库蓄水超过66米高程以上,大坝距离左端20米至80米处有严重渗水,大坝有白蚁隐患。副坝蓄水超过67米高程,中部、底部均有渗水。
  (八)奈清水库。位于祥芝乡奈厝前。1958年12月动工兴建,1962年2月竣工。拦蓄厝上西溪干流的水。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250毫米,洪水总量47.4万立方米,洪峰流量54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70毫米,洪水总量7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6.7秒立方米,总库容135.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3.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8.3万立方米,死库容14.4万立方米。主坝为匀质土坝,坝高10.2米,坝顶长380米,坝顶宽3米。1981年发现白蚁隐患严重,多次治理未根除,大坝两端与山坡接触在施工中处理不妥,有严重渗漏。
  溢洪道为闸门式,堰顶净宽8.4米,堰顶高程23.5米,闸门2.8×1.0米,最大过水深1.45米,最大泄流量20.2秒立方米,涉及下游4个自然村,人口0.5万人,农田0.4万亩。
  输水涵洞浆砌箱涵,断面0.3×0.3米,最大放水量0.37秒立方米,闸门插板式,门盖直径30厘米,启闭机1台5吨,螺旋式型式。涵洞出口分出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5公里,右干渠长4.5公里,支渠2条4.3公里。
  沿途主要建筑物有渡漕3座,倒虹吸、泄水闸、涵洞各1座。原设计灌溉面积0.58万亩,核实后有效灌溉面积0.35万亩。1980年实灌0.29万亩,受益的有祥芝乡的奈厝前、卢厝2个行政村,蚶江镇的莲厝、溪前、厝仔3个行政村。
  1982年3月保坝施工结束。工程总耗资38.2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5万元,总投工13.65万工日,总工程量10.10万立方米。
  (九)达群水库。坐落在东石镇许西坑村,石壁渠69公里处左侧。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4年10月竣工。集雨面积2.10平方公里,拦蓄许西坑溪干流的水。防洪标准设计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300毫米,洪水总量57万立方米,洪峰流量60秒立方米。校核标准500年一遇,24小时雨量435毫米,洪水总量85万立方米,洪峰流量86秒立方米。总库容131.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2.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6.1万立方米,死库容12.5万立方米。
  坝型为混合土质坝,坝顶高程29米,坝高13米,坝顶长570米,坝顶宽4米,坝基中部为沙质,两侧红粘土。
  溢洪道为宽顶堰,堰顶设闸,堰顶高程24.7米,净宽6米,闸门以松木平板0.3×1.8米,以2台5吨人力启闭机启闭,最大过水深2.29米,最大泄流量28.5秒立方米。涉及下游3个村,人口0.3万人,农田0.4万亩,东石至金井公路1条。
  输水涵洞浆砌条石箱涵,设左右涵洞,左涵0.8×1.0米,进口高程21.13米,右涵0.6×0.8米,进口高程21.72米,均用插板式闸门,直径40厘米,手摇启闭。涵洞出口直接与石壁渠道衔接,水量流入石壁渠道,利用其渠道进行灌溉。受益东埕、东石、埔头、郭岑、许西坑、大房、大白山7个行政村,面积0.27万亩。
  水库工程经过6年的配套,耗资25.92万元,投工15万工日,完成工程量20万立方米。1981年9月—1982年4月进行保坝施工,投资7.23万元,花劳力0.26万工日,完成工程量0.14万立方米。
  此外,晋江县还有众多的小(二)型水库和山围塘。
  第二节 引水工程
  一、晋东引水渠
  明天顺五年(1461)沙堤村(今沙塘村)村民王廷慎(名璇,讳清隐),亲率子孙实地勘测,画图造册,具奏疏赴京。是年8月30日,觐见皇帝,请求清竣“金鸡水利,灌晋南农田”,但由于沿线要“断山脉,毁坟墓,废庐舍田土”,终以“利害参半”未能获准。明万历十一年(1583),佥事王豫,亦因“议开溪,引水(晋江)达晋江南乡”而被罢官。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22日,成立六里陂农田水利管理委员会。1952年1月,挖通青阳无尾淮—西滨南湖渠道3.1公里,沟通晋东大鲁沟。1954年,晋江县人民政府决定“破金鸡,灌晋南”。是年8月25日成立“晋江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副县长刘基固任指挥,组织49个乡9596名民众,于8月31日动工,突击7天,挖通从南安金鸡村—晋江县清濛村11.5公里的渠道。9月7日上午6时40分,首次引入晋江水1秒立方米,使晋江人民企望“破金鸡,灌晋南”的理想成为现实。1955年耗资42.7万元筑防洪堤,建金浦闸,加宽渠道,增进引水流量4.5秒立方米,灌溉南安县、晋江县、泉州市农田8.37万亩,而且提供了晋东平原10万人的饮水。1954—1967年共清淤27次,堵江18次,耗资65.03万元。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晋江县,为金鸡引水工程题词撰文。
  1965年10月,成立晋江专署金鸡拦河闸工程指挥部,投资431万元,在南安县金鸡村建成327米长,28孔拦河闸,分出北渠引水流量6秒立方米灌溉泉州市,南渠流量30秒立方米灌溉晋江县。1971年,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配套工程始建,为6大电灌站(晋南、仕头、新华、长福、洪堀、后库)提供水源。1980年晋东引水量达到38.5秒立方米,新开高渠引水能力26.5秒立方米,低渠引水能力12秒立方米。从此,金鸡水直送晋江县石狮、蚶江一带,全长52.46公里。通过电灌站的提水,可把金鸡水直送晋江的金井、深沪、英林,灌溉面积2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1.9%。1978—1990年年平均引水量3.86亿立方米,最高年份1978年引水量达5.08亿立方米。
  二、安平桥闸
  安平桥闸,俗称五里桥闸。位于安海镇西南方的安平桥下游400米处。1979年10月经晋江地区水电局批准,由安海公社组成指挥部兴建。是以引流蓄水灌溉结合交通的综合工程,闸孔17孔,每孔净宽5米,全长102.6米,1984年11月竣工。拦截流域面积165.9平方公里,汇流河道长度35.17公里。1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经石壁水库调洪后同频率组合为1235秒立方米。1988—1989年4月灌区配套完成,总耗资121万元,受益农田4500亩。
  附:金鸡水利工程记
  晋江县青阳平原有海埭田八万余亩,水源少,地势低,常遭旱之灾。南宋以来,民议“破金鸡,灌晋南”,但难实现。一九五四年秋旱,县发动民工万人,自金鸡桥下新辟渠道引晋江水与原晋东水渠相接,并筑堤防洪。嗣后对原水利系统进行扩建整理,凡修渡槽三十三座,增建排洪闸百三十五座,扩建江海堤岸三十三公里,设排灌机站十三处,扩修干渠三十四公里,并使枝渠纵横交错,布成水网,绵亘八年,克峻厥工。灌地扩大至十二万亩,灌溉交通饮水蓄渔,均有赖焉。居民侨胞咸感喜悦,歌颂功德。其歌曰:
  金鸡唱,灌青阳。晋江入渠,浩浩荡荡。益地增产,幸福无疆。
  金鸡吟,产黄金。内涝归海,海波不侵。党之功德,天高海深。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吉日
  郭沫若撰文并书
  晋江县人民委员会立石
  第三节 提水工程
  一、中型电灌站
  (一)晋南电灌站。位于荆山村与山兜村交界。1955年12月,兴建石狮抽水机站,装机4台36匹马力,灌溉荆山、塔前、容卿、山兜、上郭、梧林、湖格、樟井、港塘等村农田面积1万亩。1960年1月,晋江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从金鸡水抽调补充石壁渠道,灌溉沿海金井、深沪一带,成立晋江县荆溪灌区工程指挥部。工程计划在荆山抽水机站设一级站,坂头设二级站,坑尾设三级站,然后在垵内村跌水接石壁渠道上宅段,顺石壁渠道,灌溉金井、深沪。由于工程中途下马,只开挖渠道及三级(荆山、坂头、坑尾)站址的土建工程,耗资10万元。1970年,在山美水库建成之前,拟定“以线(输电线路)代渠(灌溉渠道)”,规划建设晋南电灌站(包括永和二级站)、仕头电灌站(包括内坑二级站)、新华电灌站、长福电灌站、洪堀电灌站、后库(即罗山)电灌站。
  晋南电灌站为诸电灌站之首。1971年成立工程指挥部,隶属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工程指挥部管辖。站址在原来抽水机站的右侧位置,由永和公社负责土建项目的施工。晋南电灌站电源由泉州电厂直供,输电线路22.8公里,线路电压35千伏,变电站设SJL型号变压器2台,容量3600千伏安(单机容量180千伏安)。1972年12月动工。设计净扬程23.2米,原设计安装10台电动机,装机2800千瓦,10部24SH-19A离心泵,抽水流量8.3秒立方米,灌溉晋江县的罗山乡、永和乡、安海镇、石狮镇、东石镇、英林乡、金井镇,58个行政村,农田10.29万亩。1975年12月竣工。安装9台电动机,总容量2520千瓦(单机280千瓦),安装24SH—19A离心泵9部,总抽水流量7.47秒立方米。输水管道直径60厘米,水泵进口和出口水平段以钢板卷管,其余部分用伸插式水泥管,水管总长度585米。上水池以浆砌花岗岩条石结构,以180支石柱(砌条石柱)支撑渡槽型式。总干渠经过山兜村,穿过仕林水库背水坡,沿坂头村、山前至坑尾村暗涵,于仑后村挖土洞,在垵内出口,通过菌边溪汇合石壁渠道上宅渡槽上游,流经上宅渡槽于溪边水库坝右端引入库区环库渠道,在赤店村挖土洞出口于草洪塘水库,绕库区环库渠过草洪塘暗涵汇入石壁渠道草洪塘渡槽下游段,然后汇入石壁渠道过英林乡境界,直至金井钞岱,全长78.6公里,1988年通水至英林乡。
  晋南站干渠上最大建筑物垵内隧道工程,1972年1月动工,由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工程指挥部负责组成垵内隧洞工程指挥所。隧洞进口开挖由英林公社负责,出口开挖由东石公社负责,洞长780米(包括前后暗涵长225米)。是晋江县有史以来第一座隧洞(土洞)工程,以石砌城门洞壁断面,半圆拱顶,内径3.2米,拱圈厚度0.24米,直侧墙高1.4米,厚度0.5米,反拱为圆弧,跨度为2.6米,矢高0.325米,厚度0.24米,隧洞比降1/2000,通过流量7.7秒立方米。工程历经4年4个月,于1975年建成。耗资64万元,投工30.5万日,完成土石方14.65万立方米。
  晋南电灌站上水池工程由晋南电灌站上水池工程指挥部承建。1975年12月竣工。站址工程总耗资324.88万元,完成工程量89.8万立方米,花劳力168.6万工日,使用钢材79.8吨,水泥2862吨,木材2022立方米。
  1975年10月15日,批准成立福建省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管理处。1978年4月10日,晋电电灌站成立管理机构,归福建省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管理处管辖,1981年归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1984年又重新归晋江县灌区管理处,属全民企业。1977年投产,10月试水运行,是年抽水8638.75台时,耗电量241.88万度,抽水量2491.42万立方米,效益6.2万亩。自1978—1988年累计抽水325天,耗电量847.75万度,抽水量7969.10万立方米。
  1977年,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继续配套灌区工程,晋江县委决定成立赤店隧洞工程指挥部。1978年1月动工。隧洞以石砌全圆断面,内径2.6米,拱圈厚度0.24米,隧洞比降1/1000、1/1500,长度1850米,通过流量4.8秒立方米,是晋南电灌站干渠上的第二大建筑物。1979年11月竣工。耗资120万元,完成工程量5.62万立方米,花劳力24.10万工日。
  1982年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遵照水利电力部颁布“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对晋南电灌站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该站设备完好率达100%,能源单耗4.37度/千吨米,用水定额170.9立方米/亩年,灌溉成本2.44元/亩年,单位功率效益451亩米/千瓦,渠道水利用系数82.87%,自给率74.38%,产量466公斤/亩。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3年以后,抽水逐年减少。1985年全年抽水3次共15天,占正常年抽水的26%。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晋江县人民政府1986年规定:凡国营电灌站灌区农业用水费分级负担,40%由用水单位负担,30%由乡镇补助,30%由县财政拨补,统一缴交电灌站。1987年全年抽水2次共19天,1988年全年抽水共3次计15天,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配套任务有待继续完成。自1983年以后6年间,整修配套累计耗资23.64万元,完成工程量4.55万立方米,花劳力5.09万工日。
  永和二级站位于晋南电灌站干渠上埭洞进口处,是晋南电灌区的配套工程。设计净扬程22.4米,抽水流量2秒立方米,设计灌溉永和乡2.07万亩。装机560千瓦(单机280千瓦),配备24SH—19离心泵2台。变压器型号STL750千伏安1台,由石狮供电所供电。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长度2.64公里。工程总造价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万元。属乡集体企业。
  (二)仕头电灌站。位于青阳镇的仕头村。1971年6月,晋江县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初步勘测。1972年由晋江地区水利电力局设计,福建省水电工程局施工。净扬程27.95米,装机容量9台2520千瓦(单机容量280千瓦),20SH—13离心泵9部,总抽水量5.04秒立方米(单泵流量0.56秒立方米)。输水管为铸铁,直径60厘米,总长度1048.5米。灌溉渠道经烧厝、赖厝、巴福、张林、五龙,绕经东山水库背水坡、大宅、太昌、官田汇入石壁渠道33公里处,然后沿石壁渠道流经灵水至上宅与晋南电灌站上宅段合流。灌溉青阳、磁灶、内坑、安海4个乡镇,44个行政村,农田4.36万亩。站首至官田汇入石壁渠道平交闸,干渠长12.1公里。沿途主要建筑物有后边暗涵,长193米,张林第一暗涵长132米,张林第二暗涵长424米,东山第一暗涵长145米,东山第二暗涵长25米,东山第三暗涵长75米,太昌渡槽48孔315米,官田第一暗涵长481米,官田第二暗涵长153米,官田第三暗涵长102米,石壁渠道改建的西门暗涵长100米。全线暗涵总长度1855米,渡槽总数108跨744米。干渠至上宅终点总长27.2公里。
  输电线路电压35千伏,变电站安装2台变压器,容量3600千伏安(单机1800千伏安),电源由青阳变电站直供,线路长3.1公里。1971年1月工程破土动工,1977年7月竣工,耗资171.7万元,总工程量86.5万立方米,花劳力139.8万工日。使用钢材60.6吨,水泥1119吨,木材317立方米。
  1977年工程投产,是年抽水24.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万亩,1978年是建站后抽水量最多的年份,当年抽水1456.45万立方米,灌溉3.5万亩,耗电175.47万度,水费收入9.38万元。1985年是建站以来效益最低的年份,全年抽6.5台时,抽水量53.9万立方米,耗电量1700度,水费收入100元,效益100亩。投产以来总耗电385.28万度,抽水2966.67万立方米。
  1978年4月10日,仕头电灌站成立管理机构,属晋江县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管理处管辖,1981年划归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管辖。当年公司对仕头站进行“八项技术经济指标”考核,除自给率38.38%不达标外,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2—1988年,渠道工程的维修扩建主要项目15个,耗资14.31万元,配套、水毁修复等耗资63.05万元,整个工程共耗资金247.94万元。
  仕头二级站。位于仕头干渠上柑市村,净扬程24.17米,装机3台405千瓦,抽流量0.6秒立方米,灌溉内坑乡柑市、下村、黎山、古山、内坑、前洪、潘厝。受益面积8070亩,耗资31.6万元。
  (三)新华电灌站。1966年动工兴建,1975年4月竣工。设计两级抽水,一级设在石狮新华路,水源为金鸡水。设计净扬程15米,总抽水流量4.03秒立方米,装机7台,总容量1155千瓦,配套24SH—28离心泵4台。输水管材料为铸铁管及水泥管两种,直径分别为60厘米、35厘米、30厘米、25厘米4种规格。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变电站安装SJL—560型号变压器2台,容量1120千伏安,由石狮供电所供电,线路长度0.345公里。
  上水池引出干渠1条,绕石狮镇区至狮仔山二级站,经石光中学与华林饭店之间以倒虹管(石砌矩形断面双孔)穿过街道。一级干渠长度1.2公里。一级站抽水除灌溉大仑的0.136万亩农田外,为主提供二级站水源。一级干渠原是明渠形式,1985年以后,石狮镇及水利部门利用明渠梯形断面改为矩形双孔暗涵,在暗涵顶部建筑商店数十间,水利系统也占有18间店面,分配各国营水利单位经销服装和旅游鞋业。1988年底,已覆盖长度360米,设有店面商房90间。
  二级站设在石狮镇狮仔山,净扬程分3个高度。30线(以高程称谓,下同)13.85米;35线16.51米;40线22.25米。设计安装电动机6台,总容量1010千瓦。配套离心水泵6台,总抽水流量3.73秒立方米。灌溉石狮、永和、龙湖、深沪4个乡镇,计农田5.114万亩。一、二级干渠总长度33.7公里。30线渠道上主要建筑物有大仑渡槽,全长2.2公里,57个石拱,输水能力4.35秒立方米;檀林渡槽全长860米,是钢筋混凝土“U”型壳渡槽,桥孔51个,其中拱形10个,通过流量2.6秒立方米,可送水补充龙湖。
  新华电灌站工程总耗资18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完成工程量92.5万立方米,花劳力75万工日,使用钢材29.2吨,水泥1901吨,木材192立方米。
  1977年投产,翌年抽水达989.18万立方米,收水费13.01万元,灌溉农田5.25万亩。1978年4月10日,新华电灌站成立管理站,隶属晋江县灌区管理处。1981年归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管辖,1984年,复隶属灌区管理处。
  (四)洪堀电灌站。建于1971年9月,设两级抽水,一级位于蚶江镇洪堀村,离石(狮)蚶(江)公路1公里处的左侧2公里,水源为金鸡水。净扬程19.45米,抽水量2.6秒立方米,除一级灌区8800亩用水外,还提供二级站水源。干渠长度3.7公里。变压器2台,容量1120千伏安(单机560千伏安)。由石狮供电所供电,线路电压10千伏安,长度5.8公里。机房内安装电动机4台,型号JS136—6,容量960千瓦,配套24SH—19A离心泵4台。输水管为铸铁,直径60厘米,总长度132米。二级站位于莲塘村黄牛山,净扬程分两个高度,35线(以高程称谓,下同)12.5米;41线17.7米。抽流量2.0秒立方米,灌溉农地1.64万亩。变压器1台,容量560千伏安,机房内安装电动机3台,容量445千瓦,配套离心泵24SH—28型号2台,12SH—19型号1台。输水管为铸铁,直径60厘米和30厘米,总长度83米。干渠长度15.8公里。受益石狮、蚶江、祥芝3个乡镇,25个行政村。
  1973年8月该站主体工程竣工,耗资58.7万元,完成工程量26.7万立方米,花劳力79.84万工日,使用钢材22.7吨,水泥766吨,木材45立方米。
  1977年投产,1978年抽水441.14万立方米,收水费5.47万元,实灌面积2万亩。至1988年止,总抽水天数400天,抽水量800万立方米,耗电量110万度,累计水费收入21万元。1978年4月成立管理机构,隶属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管理处,1981年划归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管辖,1984年,复隶属灌区管理处。
  (五)长福电灌站。始建于1973年。设计两级提水,水源为金鸡水。一级站设在石狮镇区长福村。净扬程14.85米,抽流量原设计1.34秒立方米,1988年抽流量1秒立方米,除一级站灌溉2000亩外,主要为二级站供水。一级站安装3台电动机,总容量225干瓦(单机容量75千瓦),配套3台14SH—28型离心泵。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长度6.59公里,变压器1台,容量240千伏安,石狮供电所供电。
  二级站位于石狮镇曾坑村,净扬程16.9米,提水流量原设计1.2秒立方米,灌溉1.83万亩,1988年抽流量0.9秒立方米,灌溉1.05万亩。安装JO3250S—4型号电动机3台,单机容量75千瓦,总容量225千瓦,配套14SH—28离心泵3台。变压器1台,容量240千伏安。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长度4公里。
  二级站灌溉渠道长8.7公里,受益石狮、永宁2个镇共19个行政村,计1.25万亩农地。1976年6月工程竣工,耗资71.4万元,完成工程量19.6万立方米,投工46万工日,使用钢材3.8吨,水泥444吨,木材79立方米。
  长福电灌站1977年投产,1978年是运行最高的1年,年抽水490.62万立方米,应收水费4.65万元,灌溉1.5万亩。1978年后由于管理不善,多年来收入不敷支出,长期依赖国家拨款补助。1982年经晋江县机电公司“八项技术经济指标”考核,自给率仅有19.2%。
  1978年4月成立管理机构,隶属晋江县灌区管理处,1981年1月至1984年归属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1984—1988年仍属晋江县灌区管理处。
  (六)罗山电灌站。位于泉(州)石(狮)公路20公里处的后库村。建于1958年8月,由罗山乡组建指挥部施工。水源为金鸡南干渠水。原设计机灌站,净扬程12.72米,抽水流量0.34秒立方米。装机容量4台251匹马力,分一、二级抽高。灌溉罗山乡后库、后洋、许坑、梧桐等自然村农田5300亩。1964年改为电灌站,装机4台198千瓦。1977年10月由晋江县水电局规划为山美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并负责设计,是年经福建省水电厅批准立项。工程设计为三级站址,一级站址在后库村,净扬程13.5米,抽流量1.38秒立方米,装机4台300千瓦,配套14SH—28离心泵4部。二级站分别设在许坑、梧桐,装机4台363千瓦。三级站分别设在山仔、牛头山、马厝,装机2台155千瓦。1981年拟定灌溉面积为2.41万亩,1988年实灌1.36万亩。1982年12月竣工验收,工程总耗资1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66万元,完成工程量89.69万立方米,投工107.52万工日。
  1978年成立管理机构,为乡办集体企业。多年来,管理单位不断进行工程整修配套,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平均创年产值250万元,年上缴国家税利逾10.7万元,先后被评为省、市、县水利系统先进单位。
  (七)圳头山电灌站。位于磁灶镇车厝厝大队。1967年动工兴建,1968年3月竣工。净扬程一级22米,二级南站18.5米,二级北站18.05米。抽流量原设计0.8秒立方米,1988年为0.7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49万亩,装机容量4台400千瓦,配12SH—13和10SH—13离心水泵。抽金鸡渠水,受益青阳、磁灶两镇12个行政村。为镇办集体企业。1988年发挥效益7288亩。
  二、喷灌
  1977年,晋江县开始引进喷灌技术,水利电力局、农机局、财政局3家拨款5.2万元,指定石狮镇农械厂、池店喷灌机厂和晋江县拖拉机站试产喷灌机。由晋江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电力局牵头,以水利电力局为主,在永宁公社下宅、深沪公社华峰、祥芝公社湖西、蚶江公社大厦、金井公社新市等地,试行移动式喷灌。1978年,拨出30.63万元,购买528台喷灌机分配给15个公社(场)。1979年1月,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在晋江县搞花生、蔬菜、柑桔、茶叶等作物的喷灌试点,实施喷灌面积1110亩。国家补助经费22.05万元(其中省拨款19万元)。1979年6月成立晋江县龙湖片万亩喷灌工程指挥部,对龙湖、深沪、金井3个公社连片统一规划,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移动式或半固定式喷灌,面积10395亩,耗资59.27万元。1981年6月,祥芝公社6000亩旱片规划喷灌,耗资50万元。1982年10月至1984年9月,蚶江公社石湖半岛续建蚶江电灌站,打井取水,进行旱片规划,蚶江、锦里、石湖3个大队3772亩受益,耗资32.49万元。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单位分散,喷灌工程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喷灌工程日渐被遗弃,受到人为的破坏,输水管道被窃,因而失去效益。1983年,缩小规模,规划对象为专业户经营的茶果作物。已建成效益的祥芝公社厝上柑桔场、永和公社古厝茶场、石狮公社容卿柑桔场、深沪公社华海、鲤鱼穴柑桔场以及吕宅柑桔场普遍得到增产,柑桔年增产400公斤/亩,茶叶年增产56.5公斤/亩。
  第四节 海堤、围垦工程
  一、海堤
  晋江县排涝工程建设早在南唐就已开始,以六里陂最为著名。其工程,“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该陂建闸大小10余所,大者有三,“曰六陡门,有闸六间,水涨则开,放流入海;曰上福湄,有闸一间;曰西坂湄,有闸一间,水涨则开,放流入于下沟”。清雍正四年(1726),六陡门西岸,被洪水冲陷,深十余丈,阔八九丈。后经五姓绅士,公借帑金五两,才得以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对六陡门进行修建改造,从6间改为9孔,后又改为14孔,如今排洪量可达100秒立方米以上。五代时,泉南观察使陈洪进,组织百姓,修筑锁海长堤,引流洗卤,围海造田,开拓晋东平原。然而晋江干流没有防堤,遇洪水大于3500秒立方米,一出槽即淹没两岸良田,受淹面积达7万余亩,淹没时间长达3天。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这一状况,加快工程建设。1955年9月15日—1956年4月,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一期工程建成。1960年第二期工程加固并配套水闸,计耗资144.70万元,在境内修堤3.22公里,保护面积0.73万亩,村庄12个,人口0.35万人,泉(州)青(阳)公路1条。自防堤建后,晋江干流洪水大于4000秒立方米,曾出现过11次,未受涝灾。1961年洪峰7380秒立方米,1973年洪峰6650秒立方米,洪水归槽入海,两岸未淹。晋东平原海堤排涝设施不断增设,较大的溜石水闸(原六陡门)、乌边港水闸、军垦水头水闸,总排洪流量达780秒立方米,形成晋东平原排涝系统。1962年9月—1963年11月,国家投资20万元,加高仙石堤长1.2公里,堤顶高程达9.0米。1966—1967年,自北至南全线围堤,并截弯取直,缩短为17.15公里。晋东海堤从溜石水闸起,经仙石村、乌边港水闸、江头村、西滨军垦农场,至蚶江水头村,已砌护坡15.04公里,建排水涵闸19座,最大排洪量可增至910秒立方米。保护磁灶、池店、陈埭、青阳、罗山、石狮等6个乡镇和国营西滨农场、军垦农场、县良种场以及晋江县城等81个村庄17.6万人以及乡镇企业,同时还保护泉(州)石(狮)公路、机场。但由于九十九溪汇流面积大,虽修堤设闸御潮排水,仍抗御不了日雨量120毫米的洪涝威胁。
  晋江县南部沿海,海堤围垦的排涝设施亦逐步配套。东石—潘径海堤,安海—东石海堤,金井海堤,安海海堤,蚶江海堤,嘉排海堤均有排洪设施,基本摆脱威胁保护区内的洪涝灾害。
  二、围垦
  陈埭围垦位于晋江县陈埭镇,离县城5公里。早先是一片滩地。五代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倡导百姓,遣使族人家丁筑堤围海垦殖。以东至西霞美村,西连旧乌边港,南接湖中,北距大海,用泥沙杂石筑成一条蜿蜒一二十里的锁海长城。陈氏家族首居于此,垦殖埭田,故曰“陈埭”。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陈埭镇南霞美村之东建成西滨农场,围垦面积4020亩。但因海堤断面单薄,屡次冲决。1966年8月—1967年5月,军民万余人,船只800多,奋战9个月,筑堤3817米,使围垦面积扩大为6503亩。1965年8月建成东方农场,围垦面积1180亩。是年,在乌边港以南拓围陈埭海埭(即岸兜、四境、坪头、江头、西霞美),围垦面积2500亩。后来,围垦不断向海延伸。
  金井围垦位于金井镇西南,于1978年建成,海堤全长3500米,围垦总面积7496亩,其中可垦地6966亩。该工程原由福建省轻工业厅列为盐业基地项目而投资兴建。1978年由晋江县政府组织10个公社2万多劳力突击施工,1年内建成,计投资584万元,完成土石方51.7万立方米。垦区内1023亩盐田从未开发利用。1986年,经福建省、泉州市政府研究确定把围垦工程归属金井镇管理。1987年由晋江县水产部门利用国际世界银行贷款兴建虾池,养殖对虾2450亩,1988年增加至2700亩。是年10月23日受24号台风和大潮袭击,海堤缺口达130米。12月5日,由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承包堵口,1989年5月截流闭气,计使用经费196万元。
  第五节 饮水工程
  历史上,晋江县百姓靠挖井取水饮用。相传宋有吴六娘,居灵源山背凿一灵泉井,大旱不竭。在石湖东湾,有石湖三井。三井鼎分,其中一井圆四丈余,深不可测,既供农田灌溉,又供饮用。永宁卫育英坊内龙坡井,泉水甘洌,冬夏不竭。永宁又一卫井,水质甘甜,酿酒煮茗皆宜。宝盖山石塔下有一玉泉井,虽大旱不竭。民间以井为源,饮用灌溉结合。沿海地区凿井,水质咸,不宜人畜饮用,偶有饮用井,亦供不应求。如东石镇白沙村,濒临海埭,全村仅一口大井符合饮用。晋东平原,百姓饮用金鸡沟水,水质浑浊,且沿沟百姓洗刷污水倾盆流汇沟中,污染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挖掘水源,饮水卫生。在沿海深挖水井,改良水质,改善饮水条件,但仍不能满足,尤其旱季。1978年以后,晋江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建设祥芝乡大堡、东埔、深沪镇和永宁镇梅林等地的饮水设施,解决4万人饮水问题。1980—1982年,由城建部门兴建青阳、石狮、安海3个镇自来水厂,解决4万人饮水问题。1985年,农村自来水工程归属水利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每年以解决1—2个村的均衡速度发展。陈埭镇自来水厂于1985年建成,由青阳水厂分出供水,日产9600吨,供6万人饮用。是年,金井镇利用钞岱水库取水,日产1500吨,供1万人饮用。1986年深沪镇科任村华侨集资打大井取水,建1座日产350吨水厂,供5500人饮用。1987年池店霞美村1000人由泉州自来水厂供水。1988年深沪镇土屿村、金井镇溜江村自建自来水厂,供5200人饮用。村建自来水厂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华侨捐资,县主管部门按受益人口每人补助人民币8—10元,另一部分来自村民自筹。1978—1988年,全县建自来水厂耗资19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0万元),解决186750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县总人口的20%。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
  晋江县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地方,由于植被被破坏,加上水蚀、风蚀,全县水土流失至为严重,大部分丘陵、山地,像五道山、狮山、黑麒麟、红麒麟、大觉山、塔山、五虎山、松柏山等,岩石裸露,成为荒山秃岭。据1984—1985年水土普查资料记录:晋江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79077亩,占土地总面积23%,其中轻度流失79267亩,中度流失121131亩,强度流失面积78679亩,属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分布的行政区域:永和乡、磁灶镇、东石镇、永宁镇、英林乡、紫帽乡为强度水土流失区;安海镇、蚶江镇、龙湖乡、石狮镇为较强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集中分布在丘陵、台地的砖红性土壤。坡耕地流失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9.8%,占耕地面积49.2%。其中永和乡坡耕地流失面积22052亩,占该乡坡耕地总面积89.5%。从地貌类型分布:全县丘陵面积99860亩,流失面积占100%,台地面积59.37万亩,流失面积174318亩,占29.36%,平原流失面积占总平原面积0.94%。从土壤类型分布:砖红壤性土壤总面积382714亩,水土流失面积265048亩,占69.3%,滨海风沙土面积67961亩,流失14029亩,占20.6%。
  第二节 综合治理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民众为保护作物和自我生存,采取零星、分散、简单、临时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从海南岛引进木麻黄,在深沪土地寮试种成功,在沙岗寮营造5条防风林带,为根治风沙找出一条新路。1959年,在安海公社灵水大队搞山地、赤土坡综合治理试点。在灵源山山坡挖鱼鳞坑、土谷坑、水平沟,在大布林、五里埔种植马尾松10万株,播种相思树籽75公斤,栽龙眼200株,栽杂果1.03万株,现已绿化成荫。至1978年,全县营造沿海防护林22043亩,农田防护林7310亩,形成沿海绿色长城,挖鱼鳞沟、水平沟控制面积3.69平方公里。修建山、围塘3920处,控制面积54.91平方公里。修水平梯田108750亩。造林种果27.6万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恢复水土保护机构,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1981年,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方针,建立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结合,做到治一片、巩固一片。1982年,在磁灶镇宅内村、洋宅塘尾坡、瑶琼大公山搞综合治理试点,采取远山高山封山育林,近山低山综合开发。山腰种耐干旱、耐瘠薄果树,山下种龙眼,在岩石裸露地采取工程措施,以九十九溪、福厦路两侧一重山为治理单元,连续治理5年,形成磁灶片万亩综合治理示范片。1986年,试点伸向沿海10个乡镇75个重点片。
  经过水土保护的有效措施,沿海风蚀基本得到控制,深沪镇改变过去一年一熟为一年二、三熟。据统计,1981年粮食种植面积70728亩,比1957年增加4467亩,总产比1957年提高1.28倍。磁灶镇洋宅村塘尾坡,治理前寸草不生,1973年种植杨梅,每年收成杨梅5万公斤,茶叶5000公斤,改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
  第三章 管理与经营
  晋江县自古以来就有水利工程管理的记载。如宋代泉州郡守蔡襄就曾立塘规以管理晋江县龟湖塘。明永乐十五年(1417),官府曾设40名陂夫管理六里陂,“夜则行巡溪潦江潮,昼则补砌长湄巨岸”。嘉靖间,郡守童汉臣增立塘规,县令李天琳刻塘规,“俾掌陂者世守”。近代,因战乱频仍,使水利管理废弛。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晋江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逐步趋于完善。1952年,晋东水利委员会成立,副县长刘基固兼任管委员会主任。1956年,双宅水库和石狮6个抽水机站,各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是年,相继成立罗溪灌区和新南灌区(兼管群生水库)管委会。其他小型灌区均由各乡成立管理机构。1957年,石壁水库晋江渠道管理所组成。1958年5月11日,公布实施《晋江县水利工程管理养护暂行章则》。1962年4月1日,晋江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晋东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办法规定》。1963年4月,晋江县水利电力局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制定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组织机构、工程管理、用水管理、防洪、行政管理等条款。1963年开始,晋江县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清理整顿,纠正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重利用,轻保护的倾向。1964年,晋江县各公社、镇、场均成立水利中心管理站,管理人员3—5人,管理本公社、镇、场的水利工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管理机构瘫痪,各公社、镇、场水利工程无人管理,水利中心站机构不能正常运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江县水利管理工作恢复了生机。翌年10月,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全面地进行“三查三定”工作(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措施)。1982年,水利管理工作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国营水利管理单位推行全面承包责任制。乡、镇、场集体水利管理单位,实行“以水养水”,巩固水利工程以求发展。
  第一节 工程管理
  宋代,地方的水利工程,是由地方上负有名望的人主持兴修,钱、谷、工料由受益户承担。县官卸任应将所兴修的水利,书于“印纸”,酌量旌赏,并由各路常平司委知州办理上报。南宋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要求加强维修管理,对地方官在水利方面的政绩,严格优奖劣罚。民国32年(1943)4月1日,政府颁布水利法,各级主管水利机关依法办理水权登记,杜绝水利纠纷。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水利工程管理归晋江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兼管。1954年成立水利修建委员会,1956年成立水利局。是年,水利工程管养工作全面加强,健全管理机构,采取群众性管理与专门性的组织机构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并以石塔乡为群众性重点管养试验乡。专门性的管理有晋东灌区,各抽水站,双宅、群生、新南、林口等水库和罗溪灌区、马甲灌区。除原管的晋东灌区外,各站、水库灌区进行接管,组织专门机构。1957年,县水利局设立管养股,专门管理水利工程。是年1月7日,晋江专区水利委员会发出《采取措施,防止晋江下游防洪堤人为破坏现象的通知》。4月13日晋江县遵照通知,组织管理机构,具体划分地界,南岸东山至前墩及浮桥至乌石归晋江县管,确定晋江下游防洪堤的管理范围。1958年9月16日,晋江县兴修水利指挥部成立,全县开展群众性兴修水利工程运动,9座小(一)型水库及38座小(二)型水库工程相继建成。1960年,中型蓄水工程新垵水库工程建成。以后,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进入科学管理,大坝的渗漏、沉陷、位移的观测,土坝土堤的蚁穴防治都配备专人负责,进行观测,建立资料档案,同时对大坝安全的隐患,及时进行处理。1958年以后,水利工程的基本建设和管理,均由县水利局工务股和工管股分管,工程的勘查、设计和施工由工务股负责,施工质量的管理由工务股派员现场督查。工程竣工后,移交工管股立项管理。1964年,各乡、镇(场)所建立水利中心站,专门管理各乡、镇(场)的各类水利工程。中型水库、晋东防洪堤及跨乡、镇(场)工程由县水利局直接管理。各乡、镇(场)所属各类工程,由各乡、镇(场)自行管理。1978年山美水库灌区工程配套完成后,晋江县灌区的晋南、仕头、新华、长福、洪堀、后库分别设立专管机构,配备适当人员,逐年进行维修以及工程配套。1979年对小(二)型以上水库工程分期进行保坝加固。截止1988年,全县38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完成保坝加固的25座,对13处重点堤防工程保堤加固,加高培厚,同时进行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状况体检,对病库、险库加强观察,汛期实行各级责任制,党、政领导包堤、包库,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第二节 灌溉管理
  晋江历朝官府都比较重视水利灌溉管理。宋设提举兼管农田水利,北宋政和元年(1111)三月,解除陂、湖、塘、泊之禁,任民吸引灌溉,允许近水人民鱼采,不得再按规定,以纳助学费为名的人户专用,违者监司应纠劾上报。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布入社社规,其中一款:“……河渠之利,各地应由正官一员,偕知水利人员以时浚治,……高地水不能上的命造水车,贫不能造的官给车材”。明初,在龙湖征鱼税,隶河泊所征解,有渔户许、留、翁、林、吴5姓承纳。湖中产水藻,环湖田亩,资以灌溉。后为势宦占据,凡乡民水面营生者,皆令受税。清雍正八年(1730),署布政使潘礼丰请行一概捐免。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晋东水利管理委员会建立,对晋东灌区规定水费标准,每亩征收稻谷7公斤。1956年7月,在晋东灌区建立灌溉试验站,制定水稻作物的灌溉制度。1962年4月1日,晋江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关于晋东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办法》,把灌溉管理提高到新水平,改变漫灌为渠灌,不仅节约用水,而且提高水稻产量。11月28日,晋江县水利局《关于在灌区建立农作物灌溉试验站的通知》,确定晋东灌区、新垵水库、双宅水库建立水稻、甘薯、小麦等各类作物的灌溉制度,灌水定额进行试验。1964年,晋江县在新垵水库实行了按方收费的办法,渠道取水每立方米0.007元,抽水机站提水每立方米0.002元。按亩收费,水田自流每亩2.2元,提水每亩1.6元,以大队为征收单位。对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起到很好效应。1963年,每亩用水量649立方米,1964年减少为每亩240立方米,节省水量63%。1978—1981年,晋江县对中型电灌站推行按方收费经验,以渠道线上所属乡(镇)为单位,设立量水设备,过水接水,按方计征。各段建立健全管水队伍,以群管和专管紧密配合,实行流量包段。1987年,全县蓄、引、提水工程以及堤防管理收费进一步加强,把灌溉管理与征收水费工作分解到各工程单位,由经营者(承包者)向主管(水电)部门承包以“安全、效益、综合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各项任务和技术经济指标,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方式采用定指标,包基数,超标有奖,超收分成。核定灌区供水数量,核定渠段流量系数,节约水量者奖,新增灌溉面积0.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88万亩,征收水费77.4万元。国营电灌工程灌溉水费按县、乡(镇)、村三级负担,比例是三、三、四,即县财政拨补30%,乡(镇)财政补助30%,村民负担40%。根据水利工程单位结算后,各级款额直接汇入工程单位帐户。乡(镇)所属水利工程收费办法,因地制宜。罗山后库电灌站规定灌区各用水单位,于每年春耕或抗旱前通过各村管水组织,向电灌站预购水票(每亩预购200立方米),实行先交水票后抽水。
  晋江县水利工程灌溉用水管理规则,是以计划用水为原则,以节约用水为目的,以扩大灌溉效益为目标。对于各类水利灌溉水费、堤防维护费计收指标,每年初下达各个水利工程单位执行。
  第三节 综合经营
  晋江县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始于1962年,水利电力局把国营管理的双宅水库作为农业生产基地,利用库内30亩保护区种植水稻、甘薯。年生产粮食6000公斤,除补贴外,还上缴国家2000公斤。
  各中小型蓄水工程,自1960年以后均有淡水养殖,主要鱼种为鲢鱼,产量每亩多的30公斤,少的5公斤。1988年晋江县水库养殖产量达10万公斤。
  1980年,晋江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经营。永和公社水利中心站1980年开办水泥制品厂,生产水泥输水管,既为水利系统提供工程材料,又增加水利中心站经济收入,每年生产总值15万元,净利润2.4万元。
  1985年,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开始全面发展,磁灶镇水利中心站兴办瓷砖厂,投资3.5万元,生产152×108毫米素坯砖,年产量360万片,年产值25万元。随着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1986年由站内职工分解承包,每年上缴利润5000元归站收入。永宁镇水利中心站经营水泥、钢材、炸药、雷管,年产值12.5万元,利润2万元。
  自1985年以来,水利综合经营的重点转移到水库淡水养殖业开发上,石狮镇院后水库作为全县养鱼试点,水域面积242亩,投放鱼苗3万尾,1987年春节捕鱼量0.88万公斤,平均每尾重1.5公斤,亩产由13.2公斤,提高到38公斤,产量跃居全县水库养殖的前列,获得利润1.08万元,相当于该水库试点前4年的总产量。
  1985年6月,水利电力系统开展跨行业的综合经营试点,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管理处联合晋江县电力公司,合资投股与永宁镇水利中心站兴办冷冻厂,1987年1月建厂,3月投产,总投资105万元,生产规模为日制冰50吨,冷藏容量1000吨的海产品,当年实现上缴利润21.5万元。同年8月,中型新垵水库兴建釉面砖厂1座,粗坯窑2座,生产152×152毫米的各种色砖和108×108毫米的各种立体色砖,产品销售省内外。年产量1000万片,年上缴国家税利8.9万元。翌年5月,罗山乡水利中心站建厂房面积为1080平方米的罐头厂,当年7月投产。制罐头水果、蘑菇、蔬菜等品种,日产1.5万瓶,年产值250万元,上缴国家税利10.7万元,集体利润6.5万元。
  1988年,为贯彻落实水利电力部提出“将渔业产品作为水利电力部门的重要产品来开拓”的精神。晋江县对适合淡水养殖条件的水库按照要求密度投放鱼苗60.5万尾。据统计全县水库渔业总产5.7万公斤,平均亩产8.6公斤。截至1988年止,全县水利工程综合经营总产值达618.67万元。获利润26.50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