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饲养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饲养品种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禽畜饲养品种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猪、牛、兔、鸡、鸭等。
关键词: 饲养品种 晋江县 禽畜饲养业

内容

一、猪
  主要种猪有本地黑猪、莆田黑猪和杂种猪。总头数7823头。本地黑猪系地方品种群,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繁殖饲养。因受莆田黑猪、槐猪等猪种的影响,沿海、晋西北和福厦路沿线三个不同地区的本地黑猪,体型外貌略有差异。本地黑猪约占种猪数35.5%,莆田猪和杂种猪,分别占30%和33.5%。杂种猪系1963年由安海良种场(型厝头)引进大约克、长白、苏白、巴克夏等种公猪,推行人工授精而产生的(其后代留作种用的)。
  本地母猪长至7—9月龄,体重35—50公斤,初配种。平均产仔9头左右,仔猪断乳时重11公斤。
  杂种肉猪养至7—8月龄,体重90—100公斤,屠宰率72.3%。
  二、牛
  (一)黄牛。系闽南黄牛体系。主要产区以磁灶、内坑、安海、东石、永和等乡(镇)为主,其他乡(镇)亦有分布。1982年总头数3.15万头,占牛群总数的94.38%。
  牛只体态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型紧凑,肌肉丰满。母牛和阉牛被毛以黄色为主,公牛以黑毛居多。成年公牛体重284—372公斤,母牛228—288公斤,阉牛303—416公斤。一般2岁始役,4—8岁役力最旺盛,10岁后逐渐下降。运载货物800—1000公斤,日行20公里不见疲乏,日犁地3—3.5亩。屠宰率47—50%,净肉重32—34%,肉质细嫩味鲜。母牛一般2—3岁初配,在公母混牧时,1.5—2岁已能配种产犊,日泌乳量1.5—3.5公斤,整个泌乳期产量250—400公斤。1982年,县在东石镇石佛实验农场建办闽南黄牛复壮点,进行本品种选育。据观察测定,其后代生长良好,符合本品特征。
  (二)水牛。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的陈埭、池店、西滨。1982年总头数1036头,占牛群总数3.1%。
  牛只体型较大,以龙门角居多,“八”字角少数,四肢粗壮,挽力大,役用性能好。母牛3岁初配,犊牛初生重20—25公斤,母牛日泌乳量2.5—4公斤。
  (三)奶牛。1956年,从福清县引进第一头黑白花乳牛,后陆续从福州、厦门、仙游、莆田等地引进,主要分布于安海、青阳、池店等乡(镇),1982年有841头,占牛群总数2.5%。成年牛体重368公斤,日泌乳量11.78公斤。
  三、马
  晋江马系乘、挽、役兼用的地方优良马种。主要分布于金井、深沪、英林、龙湖等乡镇。马匹总数400多匹。占马属总数66%。
  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东石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晋江县养马始于唐代。马匹体质细致、结实、体型优美,性情温顺活泼,易于调教,耐粗饲而不草腹,适应高温多湿、抗病力强。以枣红被毛为主,青毛次之。成年母马体重226—296公斤,公马242—306公斤,骟马210—343公斤。长途运载1吨货物,一般日行70公里。短途运载1.5吨货物,平均时速5.7公里。日犁水田4亩或农地6亩。每公里骑速1分55秒。
  四、羊
  (一)乳山羊。分布于永和、东石、英林、安海、内坑、磁灶、紫帽等乡(镇),占总羊数60%,是有发展前途的羊种之一。羊只体型高大、外貌清秀、额宽、鼻梁平直、耳朵灵活、多数无角,被毛纯白或呈乳黄色,成年羊体重26—38公斤,母羊泌乳期6—10个月,泌乳量700—1000公斤。
  (二)本地黑羊。系戴云山羊体系,分布于龙湖、金井、深沪等乡(镇),占总羊数30%。羊只体型较小、躯体结实、头狭长、略呈三角形、有胡须,公母多数有角。成年羊体重23—35公斤,屠宰率53—54%。内质鲜美,温补。
  五、兔
  (一)本地兔。系福建兔体系,占兔总数70%。遍布全县各地。兔只体型较小,被毛淡黄、白、黑三种,成年兔体重1.5—2公斤。母兔年产仔4—6窝,每窝产仔5—8只。
  (二)长毛兔。60年代初引进,以德、法系为主。分布于晋西南和西北各乡(镇)。兔只体型较大,成年兔体重2—3公斤,被毛纯白,毛长6—10公分,质地细软,一般2月龄开始剪毛,年剪毛4、5次,每年剪毛50克。
  六、鸡
  有本地鸡、闽南火鸡、白绒鸡。80年代从福州、上海引进红波罗、新浦东肉鸡和迪卡蛋鸡。
  (一)白绒乌骨鸡。又名白绒鸡、乌骨鸡、丝毛乌骨鸡。主要分布于金井、深沪、英林、龙湖等乡(镇)。年总饲养量11万余只。据载,13世纪(元朝初期)已有饲养。鸡只具白绒、乌骨、乌皮、乌肉、荔枝冠、青铜耳、小腿毛、胡须、凤冠毛和五爪或六爪等10大特征。成年鸡体重1.6—1.8公斤。母鸡216天龄、体重1.4公斤开产,窝产蛋15—20枚,年产蛋118枚。屠宰率68—73%,肉嫩味鲜,有滋补药用价值,是配制传统中成药——乌鸡白凤丸、青嵩乌鸡丸等的主要原材料。
  (二)闽南火鸡。原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等地,19世纪末,由南洋传入。分布于磁灶、安海、内坑等乡(镇)。年饲养量3万余只。鸡只体型较大,生长快,耐粗饲,适应性强,屠宰率高,肉质好。成年公鸡体重6—7公斤,母鸡3—3.5公斤。全净膛屠宰率72—77%,肉嫩味鲜。母鸡7—8月龄开产,年产蛋100—120枚,蛋重66.7克。
  七、鸭
  有本地麻鸭、番鸭。80年代初从龙海等地引进金定鸭蛋用品种。
  (一)金定鸭。1981年,县知青场由厦大生物系从龙海县紫泥公社金定村引进种蛋万枚繁殖。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鸭只体型较大,耐粗饲,蛋多又大。母鸭被羽呈赤麻色,公鸭呈棕灰黑白相衬,尾部有四支性卷羽。成年鸭体重1.4—1.6公斤。母鸭110—120日龄开产,年产蛋260—300枚,蛋重70—75克,青壳蛋为主。
  (二)闽南黑鸭。又称莆田黑鸭,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年饲养量达70余万只。鸭只体型中等,被羽呈淡褐色或黑色(公鸭黑羽中有部分羽毛呈深绿色发亮,尾羽有数根),年产蛋270—290枚,蛋重64克左右,白壳蛋为主。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