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9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分类号: F323.3
页数: 6
页码: 177-1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病虫害及其防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主要作物的病虫种类、防治等。
关键词: 病虫害 防治 晋江县

内容

一、主要作物的病虫种类
  据县病虫中心测报站30多年的观察记载,仅粮食、油料和甘蔗、果树,以及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常见的害虫就有60多种,病害也有40多种。
  (一)害虫。在水稻方面有螟虫(又叫钻心虫)、粘虫(行军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浮尘子(蠓仔)、稻螟蛉、稻苞虫、稻蓟马、稻蝽象、蝗虫(草蜢)、负泥虫、铁甲虫和食根金花虫。在甘薯方面有甘薯小象虫(臭香虫)、大象鼻虫、甘薯茎螟(藤头虫)、金针虫(铁丝虫)、大蟋蟀(土猴)、蛴螬(即金龟子幼虫、又叫鸡母虫、白丝虫)、甘薯卷叶蛾、甘薯旋花天蛾(青麻龙)和斜纹夜蛾。大小麦有麦蚜、蝼蛄、粘虫和金针虫等。花生和大豆还有蚜虫(龟蝇)、豆荚螟、豆尺蠖、二十八星瓢虫、绿鳞象虫、袁叶虫、拟步甲和花生的卷叶螟。甘蔗有蔗螟、绵蚜和白蚁。
  在果树方面有龙眼和荔枝的蝽象(又叫安背)、金龟子、星天牛和夹颈木虱。柑桔有潜叶蛾、锈壁虱、介壳虫、红蜘蛛、天牛、吸果夜蛾、柑桔吉丁虫。香蕉有象鼻虫、卷叶虫和蚜虫。桃李梨有桃蚜、桃蛀螟、梨茎蜂、梨星毛虫、梨虎。蔬菜有菜青虫(菜白蝶)、蚜虫、菜螟、菜蛾、黄守瓜、大猿叶虫、黄条跳甲等。
  (二)病害。水稻有稻瘟病(又叫着沿)、纹枯病(臭脚连)、白叶枯病、恶苗病(拨长叶、拨旗)、细菌性条斑病、小球菌核病、叶鞘腐败病、叶鞘网斑病、干尖线虫病。甘薯有薯瘟花叶病(俗称丛枝病)、黑斑病、线虫病、软腐病。麦类有小麦锈病、散黑穗病、赤霉病、线虫病、大麦坚黑穗病和条纹病。大豆有炭疽病、紫斑病、霜霉病。花生有青枯病(死藤)、叶斑病、褐斑病。蚕豆有锈病和蚕豆花叶病。甘蔗有赤腐病、黑穗病。龙眼有鬼扫病(病毒)。香蕉有束顶病。柑桔有炭疽病、溃疡病、疮痂病、黄龙病、蒂腐病。白菜有软腐病,瓜类有炭疽病和西瓜的枯萎病。
  二、防治
  (一)病虫害测报
  1958年,晋江县农业局在陈埭苏厝建立晋江县病虫中心测报站,负责晋东水田的病虫预测预报。但由于晋江境内地形复杂,作物种类繁多,各地耕作制度不同,作物播期不一致,因而无法适应全县各种病虫测报的需要。1963年,又在晋北的河市,晋西的内坑、安海,沿海的龙湖、东石增设5个病虫测报点,加强对稻、麦、薯、花生、大豆等5大作物病虫的预测预报。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农业局三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畜牧兽医站)被撤,但中心病虫测报站和安海、龙湖测报点的专职测报人员坚守岗位。30年间,中心测报站为社队发布400多期计10万多份的各种病虫情报,成为部、省病虫测报先进典型,多次得到农牧渔业部和省农业厅,以及地区农业局的表扬和奖励,并两次参加全国病虫测报会议。
  晋江县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分别见本节后附表。
  (二)防治技术
  1.综合防治。晋江县人民在与病虫害长期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综合防治病虫害经验,有早稻“三早避螟”(选用早熟品种,提早在惊蛰播种和谷雨间早插,可避过第二代三化螟为害造成的白穗损失);水稻适期烤种;小麦早播,防雾避锈;大麦种子浸灰水(或海水)防治坚黑穗病;轮作客土和盐铵混用(每亩用10公斤碳酸氢铵,拌10—15公斤农盐),防治花生青枯病;稻草浸尿,熏落龙眼荔枝蝽象;捞除卵块,消灭稻蝗;剪除病穗病枝,防治龙眼鬼扫病;拔毁病株,制止甘薯丛枝病蔓延,处理臭薯、藤头,消灭甘薯小象虫;点灯诱蛾,消灭螟虫;保护青蛙;饲养家猫等等。
  2.药防。50年代初,晋江的化学农药用量少,品种单调。如1953年和1954年,只有“六六六”粉。1955年,才有“二二三”(滴滴涕)和“敌百虫”2个乳剂。1958年,增加“乐果”和“敌敌畏”2个新品种,用量也逐步增加。到70年代,晋江农药种类增加,有“1605六六六混合粉”、“毒杀芬”、“杀螟松”、“代森铵”、“稻丰散”、“稻瘟净”、“克瘟散”、“代森锌”、“杀虫双”、“杀虫脒“敌锈酸”、“敌锈钠”、“马拉松”、“西维因”等10多个新品种。1972年,用药量增至1312.3吨,尤其以“1605六六六混合粉”,发展最快,销售量达1014.45吨,占全年各种农药销售总数量的76.41%,基本取代“六六六”粉。1974年农药用量突破1500吨,防治面积也超百万亩次。
  1983年是各种病虫害交叉并发的重灾年。施用各种农药达2090吨,防治各种病虫195.35万亩次(其中稻飞虱36.5万亩,三化螟33.9万亩,水稻三病75.4万亩,旱作麦、薯和花生豆22.4万亩次),把早、晚两季水稻白穗率压低到0.066—0.173%,稻颈瘟损失率压低到2.3%和0.48%,控制住稻飞虱等病虫暴发为害,挽回2761吨的粮食损失。
  3.飞机喷射灭虫。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有过两次飞防示范(不含林业),效果好,群众欢迎。
  第一次是1960年6月9—13日,由上海民航飞机1架,喷撒农药,防治晋东水稻病虫害;第二次是1960年秋,在第四代三化螟盛发的高峰期,又由上海民航飞机1架,为晋东7万亩稻田喷撒近百吨的“六六六”粉,把螟害白穗率压低到0.35%。
  4.生物防治。是一种以虫治虫的新兴技术。1973年8月,池店农技站在晋江地区农科所的直接指导和配合下,于旧铺大队利用赤眼蜂防治153亩大面积的稻纵卷叶螟,先后3次示范,共放蜂249.57万头,为害率减轻一倍。
  5.白米醋农用。1975年开始进行白米醋与农药混用的大量试验和示范,普遍收到良好效果。特别与“乐果”、“稻瘟净”混用泼浇,对防治水稻后期稻飞虱效果更加明显。1981年,借鉴日本农业用醋的增产经验(水稻增产26—30%,大白菜增产二倍),对冬种大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种子,反复进行7次浸醋的对比观察,内坑下尾、东石郭岑等地科技组,10多亩大小麦等冬种作物喷醋试验,效果良好。1982年全县食醋农用面积达7万多亩。
  6.太阳能毒土。1983年6月进行盖膜增温“巴氏灭菌法”试验成功。当年,由青阳公社拨款给烧厝、下浯等地科技组,购买塑料薄膜,进行晚稻秧田毒土处理。之后,岭山、陈村等地的科技组相继进行小白菜、萝卜、香葱等试验,证实对灭菌有效,可以减轻白萝卜烂头,还有加速土壤中有效养分转化的趋势。凡经覆膜处理的晚稻秧苗(除香葱外)都比对照长得好。1978年8月县农业局用“矮脚菜豆”,再次进行试验,证实经过盖膜处理的菜豆,不仅开花结果比对照早3—6天,而且每条豆荚长度比对照平均长7厘米,单株总粒数多23粒。
  7.化学除草。1964年,晋江县始做化学除草试验,收到良好效果。1978年冬,内坑公社葛洲大队科技组利用“扑草净”(每亩用100克,加水65公斤),大面积喷防500多亩田小麦(二叶期喷),10天后,辣蓼和牛毛草分别死亡100%和85.4%。1980年,全县小麦采用化学除草1万多亩。
  1981年,推广利用“杀草丹”(早稻每亩用250克,晚稻每亩用150克,在插后5—7天内,结合追肥与尿素或细砂土混施)的经验。1982年,全县化杀面积发展到3.5万多亩。以后,改用60%“丁草铵”除草(每亩用85—100克),效果好(苏厝达98.19—99.2%,雪上达77.8—97.5%)。1988年,全县水稻采用化学除草的面积12万亩。
  此外,不少果园推广“草甘膦”(一般每亩用0.5公斤10%草甘膦乳剂加水50公斤,于晴天上午进行喷撒),防治一年生的杂草。对白茅、狗牙根、芦苇、香附子等恶性杂草,每亩的用药量必须增至1.5公斤。
  8.无水抗旱。包括传统的大小麦和花生豆“节水干播”、70年代末的甘薯“三包”(特别包叶插)保留以及80年代各种作物喷施白灰水防旱保产等。
  9.保护天敌。晋江现有常见的昆虫类、鼠类的天敌资源比较丰富。据县植保站调查,吃虫灭鼠的天敌如蛙、鸟类等有49种。特别是对青蛙、鸟类和家猫,县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严加保护。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