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栽培、施肥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栽培、施肥技术
分类号:
F323.3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农技农艺栽培、施肥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甘薯栽培技术、水稻育秧技术、大豆栽培技术、花生栽培技术、砒肥拌种和水稻沾秧根等。
关键词:
栽培
施肥技术
晋江县
农技农艺
内容
一、栽培技术
(一)甘薯栽培技术。晋江县甘薯传统栽培技术是斜插、稀植。民国时期,亩插薯苗不足1800株,插数少,个体与群体结构不协调,产量低。1958年起从推广密植开始,对甘薯栽培技术实行“五改”。1980年,全县不仅全面地推广“惠红早”和“白沙九号”等高产新品种,每亩扦插密度也普遍由原来1800—2000株增至3500左右株(其中有80145亩花生薯,亩插株数甚至超过了4000株),有99399亩早、晚薯施用包心肥。
(二)水稻育秧技术。晋江县原来育秧方式,早稻育水秧,而水秧遇阴雨低温天气容易发生烂秧;晚稻则水播旱管,秧龄长(一般45—55天),拔秧伤口多,恶苗病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试用稀播种育壮秧,但效果不大明显。
从60年代起对催芽方法和育秧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用竹箩围草(龙湖等地有的用酒缸密封)的催芽方法,由于早季气温低,保温差,所以催芽时间长(一般装箩至播种达7—8天,沿海有的长达10多天),种子内养分消耗大,御寒力弱,容易烂种。有的种芽萌动后不注意翻种,也常高温烧芽。60年代开始进行催芽技术改革。1965年在陈埭湖中召开“蒸气催芽”现场会,全面推行“蒸气催芽”。80年代初,又改用“温汤浸种、竹箩包膜”的催芽新方法,节省工本,简单易行,效果与蒸气催芽相似。
育秧方式的改革。60年代初推广“湿润育秧”,以后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县社的农业科技人员于1969年春,在英湖七队、郭岑一、二队、县良种场和6607部队西滨军垦农场进行42.6亩早稻培育“卷秧”(是在晒场上利用薄膜做秧地,泥浆做秧畦,密播旱育,可卷移无须拔秧,是一种快速育秧的新方法)的试验。1970年扩大2513亩。1972年,推广63570亩。因卷秧旱育,在三叶期,若遇寒流,容易卷叶死苗。以后改为铲秧。
水稻编织布育秧。1988年,晋江县农技站配合省农科院在陈埭镇洋埭村和青阳镇高霞村开展2.5万片编织布育秧试验示范,为林孔明等几个水稻专业大户提供750亩的旱稻用秧。
(三)大豆栽培技术。晋江县大豆的传统栽培方式,是少部撒播、大部点播,群体结构不合理(每7—8寸播一穴,每穴播种10粒左右),单株有效荚数少,产量低。1955年,县农技站推广条播经验,克服点播豆苗过于集中、撒播植株分布过于分散的缺陷,当年有1/3的大豆(占大豆总面积33.6%)采用条播,1956年条播面积多达7万多亩,平均亩产65公斤,比1952年亩增9公斤,增产15%。
(四)花生栽培技术。晋江花生的播种方法历来采用双粒穴播(一般行距8寸,穴距7—8寸,每穴播种二粒,亩播12.5—13公斤果荚)。穴距偏宽,种量偏少,二粒种仁挤在一起,播后如遇阴雨,容易因烂种而造成严重缺苗。后采用三角密植加大播种密度,增加有效的株数,群体布局比传统播种方式合理,普遍增产一至二成以上。1958年,全县三角密植的种植面积就推广86014亩,促进花生增产,全县87081亩春花生平均亩产首次达到112公斤。
二、施肥技术
(一)砒肥拌种和水稻沾秧根。是晋江县传统施肥技术之一。据统计,1955年,全县水稻采用桶砒拌种和骨粉沾秧根达91026亩,大小麦采用桶砒拌种和水肥浸种达1074.02亩。1957年,内坑乡金星等地2248亩大豆采用传统方法拌种。50年代中后期,推广花生和大豆根瘤菌拌种。60年代以来,用化学磷肥取代砒肥和骨粉。肥料集中,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提高利用率。据1965—1966年马甲和青阳农技站的试验,磷肥拌种的大小麦比对照多收10—15公斤,紫帽梧垵和霞联等地磷肥沾秧根,比对照每亩也增干谷12.75—18.65公斤。70年代示范推广“九二〇”、“卅烷醇”、“增产素”、“五四〇六”(菌肥)、“腐殖酸”、“硼砂”、“钼酸铵”等生长激素和微量元素,都取得比较好的效益。
(二)水稻深层施肥。晋江县起初使用化学肥料,一般采用表面撒施,后改为深层施肥,即在最后一次耙地前,先将化肥撒下,然后用手扶拖拉机或牛犁把肥翻犁下去,加以深埋,既可防避肥害烧苗,又可减少肥分挥发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验试证明,深施肥可增产9.2—16.4%。
(三)根外追肥(即叶面喷肥)。把少量高效优质的化肥(如尿素、复合肥、磷酸二氢钾及其他微量元素)加水稀释后配成肥液,直接喷施在作物的叶面上,使肥从叶面气孔渗透进入作物体内,不经根部吸收转化过程,为了解决根外追肥和防病治虫的矛盾,紫帽农场梧垵科技组创造药肥混施的经验。1979年,全县仅5大作物叶面喷施的面积就达491220亩(次)。
(四)磁化水农用。晋江县在晋江地区计量所的大力支持下,1976年开始于池店公社梧潭大队用泉州电汽厂制造的2150高斯的电磁进行二亩50升/40秒、50升/20秒和普通水灌溉早稻的对比试验,平均亩产干谷顺序为342.7公斤、314.9公斤和309.3公斤,分别增产1.8—10.8%。
1977年,县农技站又在内坑黄塘、葛洲,东石郭岑,龙湖英湖、湖北,青阳高霞等地扩大100亩稻麦浸种、甘薯浸苗和灌溉试验的示范,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水稻浸种增产2.71—5%,甘薯浸苗增产4.2—5.3%,加上灌溉,效果更好。如黄塘一队3个重复的早稻浸种加灌溉增产8.31%,晚稻增产10.15%。据高霞四队和双湖验收,甘薯灌溉磁化水的效果比照增产17.2—18.1%,英湖十一队增产高达23.3%。据英湖十一队和湖北二队验收,花生和小麦灌溉磁化水,也分别增产9.8—10.5%。1978年县委、县政府先后拨款1.5万元,装制542台磁水器,无偿送给大队和生产队使用。1979年全县磁化水农用面积达5万多亩。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