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种子选育与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子选育与推广
分类号:
F323.3
页数:
7
页码:
169-1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农技农艺种子选育与推广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方品种、选种育种、推广新品种、良种繁育等。
关键词:
种子选育
推广
晋江县
农技农艺
内容
一、地方品种
1953年晋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式建立后,即摸清了全县94个地方粮油品种的特性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从中发掘32个较好的品种。
这些品种中,早稻有“联红”(又名大早)、“枫亭早”、“大秋白”、“田头哭”(又名劣联、钢鼻尖)、“螺种”、“竹脚联”;晚稻有“闽冬”(又名晚冬、十月冬)、“水浪”(又名水泥)、“鸟尖”(又名乌壳尖、大快),“敏党”、“沙塘尖”、“白科”、“白壳种”。小麦有“深根”(又名大青)、“碰梢”、“吐米”(又名小青);大麦有“六梭黑肚”、“四梭白肚”(又名蜈蚣穗)。甘薯有“正磅”(又名湖头本、白山)、“白磅”(又名白松、吕宋本)、“红磅”(又名红皮红肉)、“鸡脚爪”、“鸡爪山”(又名乌心尾)、“鸭脚爪”、“竖藤”(又名竖薯)、“菜签薯”(又名五缺仔)、“竖仔”(即台农17)、“黄仔闷”、“红心仔”。大豆有“腹白”、“黑目”、“湄州豆”、“青皮豆”。花生有“同安种”、“硫球仔”(又名小磅)和“中广”。
二、选种育种
(一)“荆良1号”(原名窄叶青)。县良种场于70年代用系统选择的办法选育的一个迟熟高产的水稻早籼新品种。1978年,平均亩产445.5公斤,曾在晋东、内坑、磁灶等地作大面积示范推广,并于1982年普及磁灶镇。但因熟期长(一般130—135天),而被杂优取代。
(二)“西滨708”。西滨农场于1970年从溪丰品种中选出的水稻矮秆早熟的变异穗,经两年倒种秋繁而成。1973年发展100多亩,一般亩产350—400公斤,好的亩产414.7公斤,后逐渐被早熟高产的“红410”所代替。
(三)“春秋123”。是1976年县农技站从晚稻“708”品种中用系统选择的办法选出的11个变异穗中择优繁育的,属早熟、抗风、抗倒、抗飞虱的糯稻新品种。1979年,一般亩产达400—450公斤,好的亩产达425—459公斤。1982年,成为龙湖秀山、前港,祥芝莲坂、西湖、奈厝、上埭,罗山杏坂等地早熟糯稻的当家品种。
(四)“罗薯5号”。罗山梧垵村于1977年用“万石榴”和“新种花”杂交育成的一个甘薯新品种。1979年开始供苗品试。亩产达3566.3公斤,比“白沙9号”和“新种花”分别亩增187.5—1014.5公斤。1980年龙湖乡杆柄村开始引种。1985年后,永宁、龙湖、英林、金井等7个乡镇种植面积不少于3万亩。
(五)“黄油7号”和“黄油17号”。内坑乡土垵村于1976年秋从“粤油551”中用系统选择的办法,经多次分离培育而成的一种矮秆、耐旱、耐肥、抗病、高产、壳薄高油的花生新品种。1979年开始区试,平均亩产283.35公斤,比“粤油551”增产32%。1983年荣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六)“白花乌”和“白花赤”。1964年至1965年县农技站自育的大豆新品种。1966年,经各地试种,“白花乌”与“白花赤”亩产均达125公斤左右。1969年,高霞8队播种8.1亩“白花乌”,亩产达145.5公斤。从1970年开始,扩大试种范围。由于“白花乌”和“白花赤”具有耐旱、省肥、早熟稳产的优点,所以适合沿海丘陵坡地发展。1978年,内坑的后山、安海的曾埭,全部播种“白花赤”,龙湖湖北等地也多播“白花乌”。70年代中期,全县每年播种面积不下万亩。
三、推广新品种
(一)水稻。
1.常规品种。早稻,县农技站1953年首次从仙游县引进“南特号”种子1.5万公斤,一般亩产均达250公斤左右,比老品种亩增30—50公斤。1956年,“南特号”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占全县早稻总面积96.1%。1957年,又从仙游引进“陆才号”良种27535公斤,试种1600多亩,产量超过“南特号”。1960年全县普及,取代“南特号”;晚稻,1954年开始推广“白科”,1957年又大面积引进“青骨大穗”和“青骨小穗”,由于产量高,1960年全县普及。1961年后,又大面积推广“十石歉”、“汀秋5号”、“木泉”和“溪南矮”等10多个品种,均获得成功。
2.矮秆品种。1960年,紫帽农场率先引种早稻“矮秆南特”。至1962年,始引进“双矮”、“江矮”、“珍珠矮”、“二九矮”、“广场矮”等高产的中秆品种。1966年,全县中矮秆品种的种植面积89071亩(其中“矮脚南特号”31137亩,“珍珠矮”26538亩),占全县早稻总面积54%1970年降至53307亩。1971年全县早稻的矮秆品种的播种面积回升至102377亩,1974年达134871亩。
晚稻矮秆品种于1965年开始推广。1967年,仅“汀秋矮39号”全县播种面积就达1.9万多亩。1969年后又先后引进“赤块矮3号”和“包胎矮”等10多个品种,由于分蘖力强,产量高,所以到1974年晚稻发展到13.7万亩(其中“包胎矮”6万亩,“竹选”3万亩,“秋长”1.5万亩,“井泉糯”1.5万亩),以后又发展“晋南晚”和“晚秋矮”等一些品种。1976年以后,晚稻的矮秆品种逐渐被杂优取代。
3.粳稻。1958年引种一亩成功后,1959年突增至20941亩(其中青阳公社占4200多亩)。品种以“银坊”为主(占74%)。此外有“科情三号”,1966年秋,倒种秋繁26亩,1967年秋扩种到4407亩。但因熟期太长,易受虫害等原因,以后就自然消灭。1966年还示范推广晚粳良种“农垦58”8033亩,也因叶色浓绿、虫害严重而被淘汰。
4.杂交水稻。1976年春,在国营西滨农场和紫帽梧垵等地试搞53.9亩不育系的繁殖试验,平均亩收种子33.5公斤。又试搞240亩“四优二号”(V41AX1R24),制种田平均亩产种子40.2公斤。晋江县杂交水稻的大田生产是从1976年秋季开始,经39个生产队首试504亩,大部分亩产达300—350公斤以上。其中有11个生产队一季亩产超400公斤。内坑公社黄塘一队4.78亩“四优二号”,平均亩产高达548.5公斤。
1977年春,各地又试种杂交水稻1158亩,平均亩产421.5公斤,其中黄塘一队3.86亩,平均亩产611公斤,青阳公社高霞二队4.8亩,亩产601公斤。1977年秋扩大5841.39亩,创获一季亩产超400公斤的好成绩。全县平均亩产达425.95公斤,其中17个队平均亩产超千斤。如石狮雪上一队种植5亩,亩产613.3公斤,四队种植20亩,亩产520公斤,龙湖公社杆柄三队种植4.5亩,亩产高达625.6公斤。
1978年,全面推行盖膜培育越冬的分蘖壮秧,解决4450亩春季制种,平均亩产种子28.05公斤(县良种场158.81亩,亩产高达52公斤),其中“闽优一号”(V41AX1R24)4289亩,亩产36公斤。
1979年推广杂交水稻到达高峰,全县早、晚两季共播种142558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49.6%,总产达6.40万吨,占水稻总产55.12%。其中早季杂优46259亩,亩产437公斤;晚季杂优96299亩,亩产457公斤。
1980年以后,早季的杂优逐年减少,但晚季却基本实现杂优化,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组合也不断更新,特别是抗病、高产的“威优3号”、“汕优63号”、“威优63号”等全面取代“四优二号”,保证晚季杂交水稻的正常推广。
县良种公司因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为晋江农业增产作出贡献。所以1980年和1984年,
先后2次荣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三等奖。
(二)甘薯。1956年,晋江县开始推广“散仔”(群众称见根薯)新品种,到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5.6万多亩。1963年又开始推广红皮黄肉的“新种花”,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5万多亩。当年,全县的甘薯总产7.94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3.94%。
在推广普及“散仔”和“新种花”的基础上,县良种公司和县农技站,还积极引试不少新品种,并从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惠红早”、“白沙九号”等高产良种。1980年,全县70983亩早薯平均亩产高达339.5公斤;203163亩晚薯平均亩产242公斤,还出现27.23亩的万斤薯。其中龙湖公社烧灰大队第四生产队11.03亩,平均亩产5293.5公斤。
1984年,县农技站又引进10个甘薯新品种。其中“配26”(A48X“安溪竖仔”,后改名为“福薯26”),抗病性好、耐旱、耐寒、产量高。1985年,早薯平均亩产323.5公斤,比“新选二号”增产41.2%。经推广,已扩大到内坑、安海、永和、东石、龙湖等几个甘薯主产区,普遍获得好收成。永和新菌边农技员陈水浞,1988年首次试种1.2亩“福薯26”的早薯示范田,平均亩产鲜薯高达7764.3公斤,创晋江甘薯历史的最高纪录。内坑乡土垵村农技员张照钗,利用“福薯26”试搞的豆薯高产试验,仅0.12亩,鲜薯产量就达700公斤,亩产也超万斤。
(三)小麦。1958年,县农技站从湖北省带回50公斤“南大2419”良种进行推广,以后陆续引进“安徽九号”、“华东5号”、“云南抗锈”和“印度809”等几个新品种。
60年代中后期晋江推广小麦新品种包括“欧柔”、“两江麦”、“抗锈青”、“白芒”、“银穗”、“敌锈早”、“大头红”和“抗锈红”等,因熟期短、抗锈性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一般亩产180—200公斤,比旧品种亩增50公斤左右。1970年,这些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5.6万多亩,占全县小麦总面积的88.08%,小麦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大关,平均亩产114公斤,比1949年增加49.5公斤,增长76.47%。1970—1971年开始引种试种“文革1号”和“晋麦33”(其特性是省肥、分蘖强、穗大粒多、产量高)、“晋麦71”和“2454”(秆粗偏矮、耐肥抗倒、产量高)以及“2148”(抗锈性好、适应性强、特别耐湿、后期转色好、结实饱满、高产稳产),一般亩产在150公斤左右,好的甚至多达200—250公斤。
1974年冬,全县有90%以上的小麦采用新品种。1975年全县小麦面积132693亩,平均亩产144.5公斤,比1949年增长1.34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四)花生。1959年前,全县只有“硫球仔”、“中广”(蔓性迟熟品种)和同安种(“中硫球”)等花生品种。
1959年始从广东引进“狮头企”新品种,经龙湖的英湖和青阳的后塘试种成功后,1964年转到青阳高霞等8个农技点,做了20.89亩大面积的对比试验,平均亩产212.25公斤。1967年,全县有9.3万多亩花生采用“狮头企”良种。
1966年开始引种“粤油三号”25亩,产量超过“狮头企”。第二年示范面积扩大到579亩,1968年发展到1500多亩,1970年达到5万多亩。到70年代中期,“狮头企”和“粤油三号”成为晋江花生的两大当家品种。
“龙油九号”,一般亩产150—200公斤。1969年,英湖七队种植26.56亩,平均亩产达241.9公斤。1972年,全大队1346亩春花生,基本实现“龙油”化,平均亩产达151.5公斤。1972年,晋南沿海4个社队推广“龙油九号”,种植面积1.5万多亩。
70年代初,先后引进“桠2241”、“粉红”和小量的美国花生,但都不理想。到1972年,只发展1万亩左右。
70年代中期,引种“粤油116”、“粤选58”和“红花126”获得成功,该品种成为80年代晋南沿海、特别是地下水高的风砂园和润地的当家品种。
(五)大豆。1964年开始推广“古田豆”。经试种成功后,各地就狠抓倒种秋繁,第二年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1967年突破万亩。
1965年,“花面豆”引种试种成功,经过3年的繁殖推广,1969年发展到1.3万多亩,一般亩产达100—150公斤。
1967年开始推广“穗稻黄”,试种2亩多,1971年扩大为1.5万亩。此外,还推广“白花赤”、“白花乌”和“紫花乌”等3个新品种。70年代初,“花面豆”、“穗稻黄”和“白花乌”、“白花赤”,为晋江大豆的骨干品种。1972年以后又推广“大粒黄”,逐步取代“花面豆”。
1980年秋引进的美国品种“威来姆斯”,只种6公斤,却创获亩产172.5公斤的好收成,1981年春扩大到76亩。一般稀播速繁的亩产均达125—150公斤,好的平均亩产181.8公斤。当年,全县倒种秋繁724亩,平均亩产162公斤,好的平均亩产238公斤,特好的平均亩产达342.6公斤。1983年,推广面积突破万亩,并获得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后由于花叶病严重,制作豆腐的质量不好和脱粒困难等因素,逐步被“玉优803”、“金豆”等新品种所代替。
(六)甘蔗。晋江县种植甘蔗的历史始自宋代,明、清时产地集中于磁灶、安海、马坪、内坑等乡。但品种单一,产量低。1955年开始从广东引进“台糖134”新品种,1957年又大量引进“台糖134”和“东爪畦3016”,至1960年,全面普及“台糖134”。
70年代后,推广“闽糖70/611”和“闽选703”。前者因宿根性差,不甚理想。“闽选703”虽秆高茎细,容易倒伏,但宿根性好,亩产高。1979年,内坑乡后山科技组用它搞高产试验田,第一年亩产蔗16.05吨,创全省最高纪录,经5年宿根后,产量一直保持在10.35吨的最高水平。所以,1984年后,内坑后山等地区坚持大面积种植。1985年以来,引进“桂糖11”,成为灵水、曾林等地的当家品种,还有“福引8号”、“福引9号”,“740”和“台糖10号,“福蔗8710”、“8715”,“福农83—61”、“85—68”和“85—269”、“85—05”等几个新品种,正在引试观察中。
四、良种繁育
(一)翻季倒种。1955年,晋江县进行春播和秋播倒种试验获得成功。到50年代末全面推广。
60年代后,春播作物的秋播倒种成为晋江加速良种繁育的一项制度。尤其是花生,在60、70年代间,常年秋播倒种面积达万亩左右。1985、1986两年,秋播倒种的面积多达11463亩和11099亩。
倒种秋繁,对晋江县加速繁殖和推广早稻“南特号”、“陆才号”、矮秆良种和花生的“粤油551”、大豆的“穗稻黄”、“大粒黄”等优良品种,起重要的作用,为此荣获省农业厅嘉奖。
春播夏种的作物秋播倒种,夏播秋收的晚稻和冬种春收的小麦翻季倒种。这一科研成果,为晋江开创翻季倒种繁育良种的新途径。
(二)单粒稀播,单株速繁。县农技站用单粒混选、单株繁育培育成功大豆的“白花赤”和“白花乌”良种。1982年五埭后埭头村姚道江从莆田引进“玉优”试种0.3亩蔗沟豆(套种),获得增产;1983年,县农技站从安海购买5公斤种子,发给各公社农技站搞示范,一年繁殖1500公斤。内坑土垵张照钗,用百粒种子,一年二季就繁殖30公斤。
水稻稀播速繁效果尤为显著。不仅繁殖“春秋123”变异种,还繁殖“竹原”(从竹溪中用系统选择法育成的早稻新品种)。陈埭南下尾杨乌昌繁殖“竹原”,200粒种子,一年繁殖180公斤。
(三)离蘖分株。1965年,县良种场在推广“汀秋矮39”晚稻良种时,种源不足(只有2公斤种子),采取离蘖分株的措施,经过2次离蘖,共分繁22.92亩,收种7000多公斤,平均亩产327公斤,经过两年繁殖,到1967年,全县推广1.92万多亩。
(四)薯块育苗。1953年,推广石龟农民薯块育苗的经验。60年代初,在灵水等地进行薯块育苗与老蔓苗的对比试验,增产一至二成。以后,又多次多点示范。1977年成效较大,是年春秋两季精选300.75吨种薯,建立401亩的薯块育苗基地,更新近2000亩的老蔓面积。1978年,总结推广龙湖湖北“春季土坑育苗”的经验之后,全县共挖土坑1200多个,培育良种健薯168.05吨,加上秋季选育薯块332.15吨,全年共育薯块500.2吨,全面更新老蔓。
五、良种基地
60年代,在荆山建立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县良种场),县良种公司也分别在青阳、石狮、安海、龙湖建立4个良种仓库,后浯潭良种仓库划归县所有,全县有5个良种站点的基地。各良种站(点),分别在附近社队选择3—5个生产条件较好的生产队作为良种繁育推广点。
1979年,中央农业部决定在晋江搞“四化一供”(即良种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试点。县良种公司从1979年8月15日起对原有的5个仓库(点)进行全面扩建。1980年8月,完成7393平方米的仓库(其中县良种场517平方米,青阳站1937平方米、库容1380吨,安海站1421平方米、库容1015吨,石狮站1567平方米、库容1110吨,龙湖站1663平方米、库容1190吨,浯潭站288平方米、库容455吨),692平方米的车间,1491.8平方米的管理房,212平方米的车库和853.2米围墙等全部基建任务。
“四化一供”基地建设完成后,三大农场每年承担1500左右亩的制种任务(1985和1986两年年制种面积达3000多亩)。县良种公司在1980—1989的10年间,为广大农民代购和供应杂交水稻种子200多万公斤(包括为三明、南平、建阳地区代制、代购75万多公斤的威优红田谷中稻新组合)。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