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节 棉花、龙舌兰、油莎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88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棉花、龙舌兰、油莎豆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167-1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农作物棉花、龙舌兰、油莎豆的种植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农作物
种植
内容
一、棉花
宋朝真宗年间,棉花种植技术自印度经海路传入闽、粤,称为“吉贝”或“茄拌”。明朝时,晋江沿海的东石、安海一带开始种植棉花。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群众利用边角地零星种植一些棉花。安海灵水吴起种试种0.1亩,收皮棉3.5公斤;内坑下村张克川在花生地里隔沟套种0.3亩,收皮棉6公斤;蚶江莲塘蔡科安种植50株,采摘后自织土布72尺(约22公尺)。
1962年,国营西滨农场试种1.7亩,亩产籽棉37.5公斤。1963年,全县利用新围垦的海埭种植340亩、西滨农场扩种102亩,亩产籽棉78.4公斤。
1964年,全县共种棉花326亩,亩产57.5公斤,其中一亩再生棉,两季亩产114公斤。当年总产籽棉19.22吨。1967年后,全国皮棉供应逐步缓和。到80年代,全县不再栽种棉花。
二、龙舌兰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各地已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17125亩,但产量不佳。1952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总产达16.5吨(其中国家收购6.5吨)。1955年县财政拨出1万元作为奖励金,到1957年全县龙舌兰种植面积发展到49125亩,产麻丝158.2吨(其中国家收购137.7吨)。1958年又扩到57057亩。由于管理不善,麻丝产量降至60吨。此后面积逐年减少,到60年代末成片的龙舌兰就很少了。
三、油由莎豆(又名油莎草)
油莎豆是北京植物园1960年从保加利亚引进的一种油料作物(茎块含油22—32%)。1967年,龙湖公社英湖等9个重点科技组开始试种,一般亩产茎块(实为种子,形似花生仁,但皮厚)150公斤左右。安海灵水专业队试种0.2亩,亩产250公斤,最高的亩产352.5公斤。由于产量低,加工麻烦,所以没有继续扩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