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构成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人口民族构成的情况。
关键词: 民族构成 晋江县 人口构成

内容

晋江县的民族以汉族为主,据1982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62%。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壮族等12个,以回族居多,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35%
  汉族:晋江县的汉族,来自中原,始自秦汉。西晋末年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纷纷南来,一部分沿晋江而居,与本地的闽越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同化,而成为晋江的汉族。
  回族:晋江县是福建省回族较集中的地区。据《陈埭丁氏族谱》记载:陈埭丁氏回族始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本是阿拉伯人,元代在朝居官,其后裔到泉州经商,元明易代之际,避难寓居陈埭。居留泉州、晋江的阿拉伯人有波斯人、西域人,和当地人通婚,他们的后裔便成为今日晋江的回族成员。其姓氏有金、丁、马、白、郭,故有“五姓同宗”之称(菲律宾的晋江华侨有“旅菲清真金、丁、马、白、郭五姓联宗会”)。
  晋江的回族,以聚居在陈埭镇的四境、岸兜、花厅口、溪边、江头、坪头、西坂等7个回族行政村的丁氏回族为多,共有1.6万多人。1987年,经政府批准,又恢复蚶江镇石湖村郭姓607户2193人、罗山乡梧安郭厝村郭姓141户582人,永宁镇郭坑村郭姓161户638人为回族。至1988年,晋江县的回族人口达到2万多人。
  畲族: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自相婚配,世代相传。据历史文献记载,畲族与瑶族同为汉、晋时代居住在湖南长沙的“五溪蛮”(见庄为玑《晋江新志》)。他们何时迁来福建,有待查考。据闽东福鼎畲族的《高皇歌》分析,畲族先从湖南入江西、广东,后由江西、广东入福建,再由闽南到闽东。
  晋江县的畲族,据有关族谱记载,均称自明朝期间入迁。据内坑霞美《钟氏族谱》记载:霞美钟氏乃道器公第三子燕贻公所传,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由海澄迁来,迄今二十四世,历时588年。又据惠安《雷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长沙武陵、湖南潭州诸处,明宣德年间(1506—1521),在福建漳州府即居数世。正德七年(1512),因“盗起”而星散四方:“自漳州开来泉州府惠安县东平埔产坑乡……光显开去惠安县东平埔岭北酒运村,光辉卜居晋江县四十四都白洋社双髻山新寮村。”据马甲《蓝氏族谱》云:“丰山下蓝、雷二姓,来自明朝之末,子孙繁聚。”晋江一带的畲族,有的外迁山区,有的经长期汉化改称汉族。但内坑乡霞美村钟氏仍保持着男女结婚时,身穿白短衣袄、腰系白肚带同拜天地的畲族风俗,灯号、暗号等也继续沿用。1987年经政府批准,恢复霞美村钟氏413户1699人为畲族。1988年,全县的畲族人口有2000多人。
  满族:晋江县的满族人口不多,只有在龙湖衙口粘厝埔聚居的粘氏居民600多人。1988年经政府确认为满族,并恢复其原来的姓氏——完颜。据闽台满族始祖墓考证,晋江县粘氏满族的始祖为完颜·粘博温察尔,是金国大将、金源郡王完颜·粘没曷(又称粘罕)之八世孙。
  元末,粘博温察尔举家由扬州避居泉州,旋携眷迁居晋江永宁。隐去“完颜”原姓,以始祖粘没曷之名首字“粘”为姓,沿袭至今。
  粘博温察尔避居永宁后,其子粘子寿、子禄、子正迁徙衙口开辟粘厝埔,世代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并在衙口建立“粘氏大宗祠”。明末清初,有不少粘氏族人先后跟随郑成功、施琅往台湾岛。现台湾岛上有粘氏居民1.3万多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