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4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7
页码: 105-11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人口构成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民族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文化程度构成、职业构成等。
关键词: 人口 晋江县 人口构成

内容

第一节 民族构成
  晋江县的民族以汉族为主,据1982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62%。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壮族等12个,以回族居多,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35%
  汉族:晋江县的汉族,来自中原,始自秦汉。西晋末年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纷纷南来,一部分沿晋江而居,与本地的闽越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同化,而成为晋江的汉族。
  回族:晋江县是福建省回族较集中的地区。据《陈埭丁氏族谱》记载:陈埭丁氏回族始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本是阿拉伯人,元代在朝居官,其后裔到泉州经商,元明易代之际,避难寓居陈埭。居留泉州、晋江的阿拉伯人有波斯人、西域人,和当地人通婚,他们的后裔便成为今日晋江的回族成员。其姓氏有金、丁、马、白、郭,故有“五姓同宗”之称(菲律宾的晋江华侨有“旅菲清真金、丁、马、白、郭五姓联宗会”)。
  晋江的回族,以聚居在陈埭镇的四境、岸兜、花厅口、溪边、江头、坪头、西坂等7个回族行政村的丁氏回族为多,共有1.6万多人。1987年,经政府批准,又恢复蚶江镇石湖村郭姓607户2193人、罗山乡梧安郭厝村郭姓141户582人,永宁镇郭坑村郭姓161户638人为回族。至1988年,晋江县的回族人口达到2万多人。
  畲族: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自相婚配,世代相传。据历史文献记载,畲族与瑶族同为汉、晋时代居住在湖南长沙的“五溪蛮”(见庄为玑《晋江新志》)。他们何时迁来福建,有待查考。据闽东福鼎畲族的《高皇歌》分析,畲族先从湖南入江西、广东,后由江西、广东入福建,再由闽南到闽东。
  晋江县的畲族,据有关族谱记载,均称自明朝期间入迁。据内坑霞美《钟氏族谱》记载:霞美钟氏乃道器公第三子燕贻公所传,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由海澄迁来,迄今二十四世,历时588年。又据惠安《雷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长沙武陵、湖南潭州诸处,明宣德年间(1506—1521),在福建漳州府即居数世。正德七年(1512),因“盗起”而星散四方:“自漳州开来泉州府惠安县东平埔产坑乡……光显开去惠安县东平埔岭北酒运村,光辉卜居晋江县四十四都白洋社双髻山新寮村。”据马甲《蓝氏族谱》云:“丰山下蓝、雷二姓,来自明朝之末,子孙繁聚。”晋江一带的畲族,有的外迁山区,有的经长期汉化改称汉族。但内坑乡霞美村钟氏仍保持着男女结婚时,身穿白短衣袄、腰系白肚带同拜天地的畲族风俗,灯号、暗号等也继续沿用。1987年经政府批准,恢复霞美村钟氏413户1699人为畲族。1988年,全县的畲族人口有2000多人。
  满族:晋江县的满族人口不多,只有在龙湖衙口粘厝埔聚居的粘氏居民600多人。1988年经政府确认为满族,并恢复其原来的姓氏——完颜。据闽台满族始祖墓考证,晋江县粘氏满族的始祖为完颜·粘博温察尔,是金国大将、金源郡王完颜·粘没曷(又称粘罕)之八世孙。
  元末,粘博温察尔举家由扬州避居泉州,旋携眷迁居晋江永宁。隐去“完颜”原姓,以始祖粘没曷之名首字“粘”为姓,沿袭至今。
  粘博温察尔避居永宁后,其子粘子寿、子禄、子正迁徙衙口开辟粘厝埔,世代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并在衙口建立“粘氏大宗祠”。明末清初,有不少粘氏族人先后跟随郑成功、施琅往台湾岛。现台湾岛上有粘氏居民1.3万多人。
  第二节 性别构成
  清及清以前,女性人口与16岁以下、60岁以上男性混合统计称“口”,性别比例无法计算。
  民国25年(1936)晋江人口男352720人,女317065人,性别比为111(以女性人口为100),性比例男性偏高;1953年男295683人,女321950人,性别比为92,性比例男性偏低。从民国25年到1953年,性比例失调,且由男多于女转化为女多于男。这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男性的死亡率较高,以及大量男子外流出国有关。1964年男366872人,女368987人,性别比为99;1982年男500062人,女489846人,性别比为102。性比例趋向平衡。
  分年龄组性比例,低年龄组男多于女,高年龄组女多于男。
  第三节 年龄构成
  清及清以前晋江人口年龄构成无考。
  据福建省档案馆1988年编印《民国福建各县市(区)户口统计资料》统计,晋江县(含今鲤城区)民国33年(1944)及35年两个年份人口年龄构成如下:
  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晋江县人口的年龄构成,不满周岁婴儿23888人,占2.41%;1—3岁的幼儿66404人,占6.71%;4—6岁学龄前儿童84537人,占8.54%;7岁进入学龄儿童25532人,占2.58%;7—12岁小学生源151257人,占15.28%;13—15岁初中生源67094人,占6.78%;16—18岁高中生源70631人,占7.14%;15—25岁青年226570人,占22.89%;18—22岁兵源51442人,占5.2%;男22岁、女20岁进入婚龄人数128624人,占12.99%;男60岁、女55岁以上退休年龄人数79521人,占8.03%。
  全县人口的平均年龄,1964年为22.98岁,其中男21.12岁、女24.83岁;1982年为24.71岁,其中男23.69岁、女25.75岁。人口年龄中位数,1964年为17岁,1982年为19岁。人口老化指数,1964年为8.24%,1982年为11.65%。百岁老人,1964年1人,系女性;1982年5人,其中1男4女。人口预期寿命,1982年为71.47岁,其中男67.97岁、女74.40岁。
  晋江县人口年龄结构,14岁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1936年为36.85%,1964年为44.41%,1982年为37.62%;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1936年为59.40%,1964年为51.93%,1982年为57.99%;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1936年为3.56%,1964年为3.66%,1982年为4.39%。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
  晋江县历来为泉州首邑,素称文化之邦,民国及民国以前较之他县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教育普及面小,大多数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据民国25年(1936)人口调查,全县人口的识字率(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为22.21%。其中男为39.14%,女为3.38%;各种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学为0.03%,中学为0.39%,小学为4%,私塾为2.67%;其他识字人数为15.11%。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63.38%,其中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数318852人,文盲率高达75.39%。
  40年代后,晋江县人口文化构成有很大变化。据《民国福建各县市(区)户口统计资料》载,民国33年、35年、36年三个年份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教育事业备受重视。全县的文化程度有大幅度的提高。据1964年和1982年普查,人口的识字率由38.33%上升到58.11%。各种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大学文化程度由0.21%上升到0.24%;高中文化程度由1.78%上升到3.78%;初中文化程度由6.24%上升到12.09%;小学文化程度由30.13%上升到42%。
  1988年同1936年比较,各种文化程度的比例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学文化程度,达40%;其次是大学文化程度,达8%;最慢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只有3.47%。
  全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30.42%下降到1982年的26.98%,但文盲尚未消除。1964年,13岁以上人口442713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12158人,文盲率为25.33%。1982年,12周岁以上人口687142人,文盲半文盲人口215110人,文盲率为31.31%。其中1949年以后出生的占全县文盲半文盲总数267504人的30.22%。
  各种文化程度比例:1982年,大学文化程度占识字人口的0.41%;中等文化程度的比例也不大,高中占6.50%,初中占20.81%,小学占72.28%。晋江县人口的文化素质总水平仍属偏低。
  城镇与农村的文化水平差异:据1982年人口普查,青阳、安海、石狮三个主要集镇的总人口为78755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968人,占1.2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7012人,占8.9%。而其余农村地区总人口911153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386人,只占0.1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3039人,占3.34%。
  男女文化程度比例:1982年,男子的识字率为69.56%,女子为46.41%。其中,男子的大学程度为0.4%,女子为0.07%;男子的高中程度为5.02%,女子为2.52%;男子的初中程度为16.12%,女子为7.97%;男子的小学程度为48.02%,女子为35.85%。
  1988年,全县学龄儿童有2.5%未能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62.4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43.48%,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33.7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农村绝大多数是纯农业劳动者及沿海部分渔业劳动者,其余或靠当长工、挑夫、轿夫,或靠砍柴卖草、建筑打杂等维持生计。城镇则以商业及个体手工业为生,又以小商小贩居多,少数靠自由职业谋生。
  据民国25年(1936)调查,全县男子在业人口15074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22.51%,占男子总数的42.73%,平均每户在业人口1.26人,每4.5人中只有1人就业。其职业构成,专务农者为72397人,占48.07%;务农兼他业者26788人,占17.77%;专渔业者3475人,占2.3%;渔业兼他业者1187人,占0.79%;从事商业者30497人,占20.33%;从事苦力、教育、军政及自由职业者16402人,占10.88%。女子多数为无职业者,唯一区及四区有妇女参加农业劳动,且农妇多于农夫;二区三区因出国出境谋生的人较多,一般女子参加农作者少,大部分依赖侨汇维持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就业人口428546人,占总人口的43.39%,平均每户为2.21人,每2.3人就有1人就业。就业人口中,男27761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4.78%,占男子总数的55.52%;女15093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5.22%,占女子总数的30.81%。
  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从事第一产业的291167人,占67.94%;从事第二产业87385人,占20.39%;从事第三产业的49994人,占11.67%。
  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农、林、牧、渔计292922人,占68.35%;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计90153人,占21.0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计15299人,商业工作人员,计14580人,分别占3.57%及3.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及其他不便分类的劳动者等,计15592人,占3.64%。
  1982年以后,农村大量人口转向务工经商及其他各行业,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发生很大变化,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至1988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2.7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1.8万人。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企业22654家,从业人员21万多人;商业、饮食业网点14811个,从业人员4万多人。被誉为“小香港”的石狮,
  更是“有街无店不经商”。全县个体运输机动车辆(包括手扶拖拉机)13858辆,从业人员1.5万人。个体旅馆业、理发业、音像业等服务行业遍布全县各地。全县就业人口总计46.84万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