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7
页码:
96-1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人口变动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等。
关键词:
人口变动
晋江县
人口演变
内容
一、自然变动
晋江县古代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在唐代以前无考。唐开元中(713—741)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近千年间,史乘只记载泉州府的户口数字,且因境界变更,官隐民匿、统计不周诸原因,数字极不准确,与实际人口数相差很大。
唐开元中,泉州州等第为中州,领晋江、南安、莆田、清源(仙游)、龙溪5县,有户口37054;晋江县(时含今鲤城区及惠安县)县等第为上县,户口数未详。
元和中(806—820),泉州升为上州,有户口35571;晋江同时升为紧县,户口数未详。
北宋太平兴国中(976—984),泉州为上郡,有主户52056、客户44525,合计96581;晋江(含今鲤城区,至中华民国均同,不另注)为上县,户口数未详。
大观元年(1107),泉州升为望郡,晋江升为望县。户口数未详。
南宋淳祐中(1241—1252),泉州有主户197279、客户58479,主丁226617、客丁122257,合计主客户255758,主客丁348874,出现第一次人口高峰。晋江仍为望县,户口数未详。
元至正间(1341—1368),泉州为上路,有户89060,人口455545;晋江降为中县,户口数未详。
明代,晋江编户136里,为泉州府(不含同安县)之冠,占总编户260里的52.31%。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前,晋江户口情况,除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嘉靖季年,倭夷入寇,兵火疠疫之余,户口十损六七,有例并户除丁,自是户丁虽稍得除减,而户以花分开折,反增于旧。”此外,未得其详。
万历三十六年(1608),晋江有户21368,丁口56159,户数为全府43.87%(泉州府总户数48704),丁口为全府29.5%(泉州府丁口总数190349)。这是晋江县第一次人口记录。
明末清初,晋江屡经战乱,加上清政府强迫迁界,百姓死伤惨重。仅永宁城就遭受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据《泉州府志》、《永宁卫志》等记载:是年二月,倭寇攻陷永宁城,“大掠数日而去”。三月,“贼寻来攻,城再陷,杀伤几尽,鸡犬不留”。第二次是顺治四年(1647)四月,清政府为镇压永宁人民投奔郑成功,制造“水关沟血案”。当时郑成功派部将林顺到永宁招兵,清将韩代闻讯,于廿二日率军突袭永宁,洗街屠城,“乡民死者,不计其数。其未死者,逃匿水关沟。谁料廿三、廿四日,狂风暴雨涨入水关沟,淹死者又难蚁算”(见《永宁卫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台复界,清政府注意发展农业,户口生息渐繁。康熙五十年,晋江县有人户丁口43727(其中民户男子成丁14249人,盐户男子成丁1459人),并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常额。
乾隆二十六年(1761),全县滋生人口丁口7159,除补额4171丁口外,实增益2988丁口,其年晋江有丁口46715。
据民国27年《福建通志》(刊本,1986年缩印)记载:道光九年(1829),晋江县有户168135,人口791026,出现第二次人口高峰。
民国元年(1912)至18年,晋江县户口虽屡有调查,但多匿报,没有准确数字。这期间晋江疫症流行,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民国4年、11年之鼠疫,21年之霍乱。当其流行时,日有死亡,如安海最高一日达104人,(见中共晋江县委秘书室编《晋江概况》)。
民国19年,全县632821人。23年有户122647,人口672771。
1949年8月31日,晋江县解放时,全县人口为59.26万人(扣除今鲤城区为44.85万人)。1951年划出城关区和四区的浮桥、王宫一带9.3万人成立泉州市,晋江县的人口为59.72万人。1958年9月又划出临海、东星、石霞等乡村5万多人归泉州市,晋江县的人口为64.85万人。1971年1月,再次划出晋北的罗溪、马甲、河市、双阳农场9万多人归泉州市,晋江县的人口为80.40万人。经以上行政区域的变动,若扣除泉州市(今鲤城区)的人口,晋江县可比口径的人口为:1949年44.85万人,1958年55.54万人,1959年56.19万人,1970年77.80万人。
1982年晋江县人口突破百万大关。1988年全县人口达到109.36万人,比1949年44.85万人翻了1.22番,39年净增人口64.5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65万人。其中,50年代人口净增11.3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4万人;60年代人口净增20.3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4万人;70年代人口净增19.7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98万人;80年代人口净增13.0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5万人。
二、机械变动
(一)迁入
晋江唐以前早期外来移民,详见本章第一节“源流”。入唐以后大批移民进入晋江共有3次。
第一次在唐初,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队驻扎闽南一带,其部将许天正领兵驻守泉州,南下士兵与本地共同开发,相当一部分将士留居晋江。
第二次在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绪及其部属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军队经江西入福建。王潮应泉州父老之请,攻陷泉州城,杀贪官廖彦若,遂据泉州。其将士大部分留居晋江一带。王潮镇守泉州,实行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地方安定。北方大量民众不堪祸役,纷纷南下迁徙,卜居晋江,人口由此骤增。随后,王审知继王潮治闽,继续推行与民休息,鼓励通商,发展经济的政策,收罗唐流亡人士,南迁民众持续激增。
第三次在两宋之交。时金人入侵,中原人民不堪北方金朝统治者的蹂躏,纷纷渡江入闽。单赵氏皇族,据《泉州府志》称:“初置院时,宗子三百四十九人,嘉泰中至一千八百余人。”其他民众更多,这些移民相当部分散居晋江今域,建置田宅,繁衍子孙。
除上述三次大规模迁入外,尚有经商贸易、为官作宦、传教播道、打工谋生等原因迁入晋江。尤其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发达,贸易兴盛,一些外国、外地商贾来泉经商,很多即在泉州、晋江长期定居。
(二)迁出
晋江县人稠地瘠,历史上,每逢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年岁间,贫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人口大量外流。其人口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移居台湾。晋江县地理上与台湾一水之隔,语言相通,风俗相同,有着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晋江人大量移居台湾,有3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明天启年间(1621—1627)。郑芝龙在晋江、南安一带招募贫民3000多人到台湾开辟。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受明廷招抚后,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又从福建沿海招集数万名饥民到台湾开垦,晋江有许多贫苦人前往。
第二次: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于康熙元年,先后招接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福建沿海居民近20万人到台湾垦殖,其中有不少晋江人。
第三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复与祖国统一后,清廷取消对台湾的“海禁”,晋江县迁居台湾的人数日益增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开放晋江县的蚶江港与台湾的鹿港、八里坌对渡后,迁台人数达到高潮。据泉州70多部族谱记载,康、雍期间迁台族人仅180人,乾、嘉期间多达1400人。据史料记载,从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绪年间200多年中,大陆迁台人数累计320万人,其中祖籍晋江的为数甚多
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台湾期间,大陆人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的阻挠,但始终没有中断过。民国34年台湾重归祖国,晋江人东渡台湾又陆续增多。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前夕,曾在晋江抓不少壮丁前往台湾。也有一部分军政人员随国民党逃往台湾。据统计,民国35年台湾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0%左右,其中以泉州、漳州为最多,泉州约占44%。
2.侨居国外。历史上晋江人有漂洋过海,往异邦经商行贾的习惯,且“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而成为华侨。晋江人出国成为华侨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宋元为出国初始期。宋元泉州设市舶司,泉州港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舶港,为晋江人出国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期间,先后有人陆续往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爪哇、帝汶岛、朝鲜、日本等国经商定居。以后,晋江人出国成风。
第二个时期,明清为出国兴盛时期。这期间出国的人与日俱增,仅安海、石狮、永宁、深沪、金井、龙湖等乡镇的陈、黄、颜、柯、蔡、洪、吴、王、高等9姓14部族谱统计,其族人侨居东南亚各国的由明代的81人发展到清代的480人。
第三个时期,近现代为出国高峰期。抗日战争期间,晋江人出国达到高潮,成千上万人为生活所迫,纷纷流往国外谋生。“每年福建有许多华侨出入,战前厦门是他们出入的中心口岸,战时这个中心口岸便移到晋江了”(见林观得《福建地理》)。据刘芝田的《中菲关系史》记载:1947年至1950年,以游历省亲的“非移民”资格入菲者,为数2745人;另有以学生资格进境者约15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晋江人。新中国成立后,据公安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从1953—1988年,全县相继批准出国定居人数达2.66万人。
据1987年统计,全县旅居国外的华侨和华裔人数多达94.45万人,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以菲律宾为最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次之。
3.移居港澳。元明时,晋江已有人陆续到香港岛屿定居。香港开埠以后,晋江移居香港的人逐年增多,到民国19年前后,居港的晋江人数以千计。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晋江人逃往香港,其时居港的晋江人已近万人。
大量移居香港是在抗战胜利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多一年超过万人。北角是填海而成的“新填地”,晋江人多数居住于此,北角遂有“小晋江”之称。其时居港的晋江人有4至5万人。
5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侨眷为了会亲,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往港,直至轰动一时的鲤鱼门偷渡沉船惨剧发生后,才告中断。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晋江人往港的络绎不绝,形成高潮。据1953—1988年不完全统计,晋江人往港澳定居的计有6.32万人。至1988年,全县居于港澳的人数不下30万人,约占港澳总人数的6%。
4.迁徙外县。旧中国,晋江人迁徙外地者,多为战乱和灾害所迫。规模较大的始见于清初的“辛丑迁界”。
据庄为玑《晋江新志》记载,清初为了防卫郑成功的明军进攻,割断郑军与沿海人民的联系,下令迁界,晋江沿海30里内的民众,限3天内迁往内地,过期所有房屋付之一炬。居民除一部分随郑成功逃往台湾外,一部分内迁南安、永春等地,晋江人口大减。
民国24年,晋江为洪水淹没,受灾面积6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7万户38.5万人,死亡102人。当时就有1000多户迁移外地求生。(见《晋江概况》)
民国29年7月,日本侵略军两次从永宁外高、坑尾安心登陆,大肆烧杀奸淫、祸及永宁、梅林、港边、沙美、岑兜、外高、浯沙、金埭、古厝、沙堤、郭坑、下宅、后杆柄等沿海一带13个村庄。村民被杀害80多人,受伤10余人。惨案发生后,人心惶惶,沿海居民纷纷迁往内地。据民国30年统计,因外出、迁移共减少1574户,12600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因平时工作调动等正常迁移外,晋江县大批外迁的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支援山区三线建设,迁出1.8万人到三明、永安等地当工人、学徒,其中有部分家属随迁。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青阳、安海、石狮等城镇动员1945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外地山区插队落户,1976年后落实政策,多数通过招工复回原籍。
(三)流动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前,每年农闲季节,特别是皖豫江浙发生大灾年份,都有相当数量人口在晋江短暂停留,或乞讨,或打短工。新中国成立后大为减少。
80年代以来,晋江县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引全国各地到晋江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15万多人(不计算在晋江人口中),其中常年居住在晋江的有5万多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