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自然灾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3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自然灾异
分类号:
X43
页数:
9
页码:
81-8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市的自然灾异,其中包括了旱灾、洪涝、风灾、灾害等。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晋江县
自然灾异
内容
晋江濒临东海、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也由于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县域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诸如风、旱、洪涝、雪暴、雹、霜冻、海潮等,尤以旱灾为最。
第一节 旱灾
据志书、资料记载,晋江县曾发生过107次旱灾。
一、民国前的旱灾
据记载,晋江自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域曾发生过各种自然灾害205次,其中旱灾达55次。
宋代,崇宁元年(1102)、隆兴二年(1164)、淳熙元年(1174)均发生旱灾。崇宁元年的大旱,“山泉涸,山中民汲水于20余里外”。
元代,泰定元年(1324)大旱,“饥,赈籴”。至正十四年(1354)“种不入土,人相食”。
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至崇祯十二年(1639)间,发生过24次旱灾。其中: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五、六月大旱,秋复旱,“民多流移”;弘治十二年(1499)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年饥”;万历二十九年(1601)大旱,“麦、稷、黍、麻,凡地中所出者皆无,岁饥”。
清代,顺治五年(1648)至光绪十九年,发生过25次旱灾。其中:康熙十九年(1680)三、四月大旱饥,“斗米二百八十钱”;康熙四十七年大旱,“大饥疫”;乾隆六十年(1795)“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有司及绅赈济”;同治八年(1869)“120天大旱”。
二、民国时期的旱灾
据记载,民国6年(1917)至民国38年县域曾发生7次旱灾。其中:民国32年“春耕时久旱不雨,沟、渠、池塘枯涸,田园龟裂,农作物几尽枯死”;民国35年“闽南各地春旱无雨,沿海赤地千里,晋江田园龟裂,早稻无法播种,农民惶惶不安”。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旱灾
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10月至1988年10月的39年间,县域发生过45次旱灾,除1968、1972、1973、1976、1980、1984、1985年外,其余每年皆旱。其中:
1954年,春旱后又夏旱,自7月初开始84天大旱,晚稻枯死8700亩,稻田龟裂4000亩,损失粮食3000多万公斤。
1956年,晋江地区全区春、夏旱,继后全县又发生84天冬旱。
1957年,从6月底起,“全县遭受建国以来时间最长、面积最广的百余天大旱,池塘干涸、小河断流”,农田受旱达40万亩,占作物总面积的88%,秋粮损失2000万公斤。
1958年,7月连日无雨,全县18万多人投入“抗旱保收”。8月8万多人投入抗旱。11月7万多人日以继夜“抗旱保苗”。
1959年,3月下半月至4、5月间无雨,5.996多万亩作物受旱。7月中旬至8月间“旱情从沿海丘陵地带向平原、山区逐渐伸展”,全县日出动22万人抗旱。
1960年,自去年9月以来至今年3月10日干旱达160多天,是“继同治八年120天大旱之后91年来所未有的大旱”。7月夏旱50多天,10月秋旱。
1962年,6月15日以后,月余未雨,“暴日酷旱,地表干燥,金鸡水渠不能进水”;9月又旱,“池塘、水井干涸,尤以沿海最为严重”。
1963年,自去年10月4日至今年6月10日247天无雨,“池塘干涸,山泉枯竭,溪河断流,晋江断流7天,受旱面积53万多亩,120村落群众饮水发生困难”;9月中旬后雨量稀少;10月份晋江全地区雨量只有16.3毫米,11月6日晋江石砻站流量只有24.5立方米/秒,“山泉、小涧断流干涸”。
1967年,“全年干旱。1—9月晋江县全地区平均总雨量只有9.9毫米”,“自10月21日至翌年1月5日共77天,旱情更为严重,东石公社郭岑大队50多亩晚稻只收获400多公斤,安海公社桐林大队30多亩晚稻,颗粒无收”。
1971年,自去冬至今年5月上旬久旱不雨,“金鸡水渠断流数天,受旱面积22.1877万亩”;秋又旱,“受旱面积29.572万亩,枯死绝收1万亩”。
1977年,立春后,“旱情严重,在历史上仅次于大旱的1963年,县内池塘全部干涸”。
1986年,7月以来,“水源枯竭,旱情严重”,全县48个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干涸29个,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6万亩。
第二节 洪涝
据记载,晋江县域历史上曾发生洪涝灾害128次。
一、民国前的洪涝
据志书载,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1621年间曾发生洪涝47次。
宋代所发生的洪涝7次。其中:熙宁二年(1069)“大风雨,溪洪与海涨相激,涨溢损田稼,漂民庐房舍”;乾道三年(1167)五月丙午,“大雨四旬,昼夜不止”。
元代,洪涝有记载3次。其中,元统元年(1333)六月,“霖雨暴涨,大水漂民居数百家”。
明代,有记载17次。其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八月“泉州大雨,水入民居,淹至半壁(高四五尺),各乡俱有水灾”;嘉靖四十三年五月“雨不止,大水入郡城,乡村皆没,人畜多死”;万历二年(1574)九月,“暴雨三日,水涨,郡东西隅尤甚,市可行舟,庐舍倾塌,濒溪民畜溺死无数”;崇祯十年(1637)二月初二,“清源山异云涌起如沸,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新桥淹没”。
二、民国期间的洪涝
据记载,民国6年(1917)至民国38年的32年间,发生洪涝22次。
32年间,除民国6、7、10、11、13、14、21、25、27年外,其他年份均发生洪涝。其中:民国23年7月21日,“晋市大水成患,低洼之处,到23日晚才退尽,此次水涨,约高于常年海平面7尺”;民国24年7月下旬,“连日狂风暴雨交相为虐,晋江上游山洪暴发,酿成空前水灾,自7月26日至8月13日(农历六月廿六至七月十五)前后20天,晋江计发大水4次:第一次为7月26日、第二次为7月30日、第三次为8月6日、第四次为8月12日。4次洪水持续两天,或持续四五天,其来势之猛,洪峰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上所罕见”,“灾区远远超过晋江县范围达11县之多”;民国28年,连日淫雨,山洪暴涨,7月18日“泉州城低处街巷,积水没膝,新桥溪水高桥面达2—3尺”;民国29年6月9日,“县城附郭低洼处沦为泽国,平地水深盈尺”;民国30年7月2日晨,“洪水淹入县城及近郊各门,深处积水数尺,行人交通俱各阻断”;民国32年7月17日“暴雨绵延不息,越18日,堤岸溃崩数百余丈,洪水淹入房屋,颓坏不可计算,各保已成汪洋”;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次日上午大雨倾盆,“晋江城区四处积水如河,溪洪暴涨,倾注入城,较为低洼之处,乃成泽国”;民国35年10月间,连日苦雨,“洪水混合潮水突然上涨,东北乡200余亩田地被淹”;民国36年8月28—30日,“飓风过境,继而大雨侵袭,山洪暴发,酿成水灾,全县境内受灾过半,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洪涝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10月至1988年10月的39年间,除1951、1953、1954、1966、1967、1970、1978、1981、1982、1986年这10年没发生洪涝灾害,其余年份均有发生,39年共发生洪涝59次。其中:
1950年,发生水灾4次,最严重是4月15日和6月15日,受灾地区“遍布二至六区95个自然村”。
1952年,5月初旬至6月间,接连4次洪水泛滥成灾,“7个区84个乡受灾”,7月23—26日,“连日暴雨,复成水灾。10个主要水稻区均遭其害”。
1956年9月17日下午至20、23日,先后遭受台风袭击,山洪暴发,加上中秋大潮和东南风顶托,“为20年来所没有的风、洪灾害。地面水位有35—70厘米,23个重点乡达1—3米。石霞、苏厝、御辇和内坑区天亮等6个乡175个自然村洪水淹入房屋。晋江下游防洪堤水位超过1935年最高纪录”,“青阳至泉州一派汪洋,可以行舟,仅差10厘米洪水就会溢过金鸡水闸”。这次洪水,损失惨重,灾情严重的有28个乡167个村,一般的有48个乡513个村。
1958年,7月14—18日,连日暴雨,山洪暴涨,海潮顶托,泛滥成灾,“磁灶溪洪水漫过大桥0.77米,泉州—青阳公路被洪水截成三段”,18日14时35分金鸡渠水位超过警戒线6.44米,晋江下游和晋东灌区一带成为泽国,交通断绝,全县99个自然村被淹。7月22日大风雨再度袭击,低洼地带全被淹。8月29日暴雨袭击,大部分水田乡低洼地被淹,内涝严重。
1959年,5月下旬接连大雨、暴雨,6月6—7日、10—11日、21—25日3次大暴雨,塘库溢满,山洪湍泻,晋江下游低洼地一派汪洋,泉州顺济桥水位超过警戒线1.67米。7月6—7日大雨,部分溪堤被冲毁,低洼地区作物被淹。8—9月又遭4次台风暴雨,磁灶、苏厝、安海等地地势低洼村庄被淹,全县受淹农作物7万亩。
1960年,5月13日,大暴雨,又逢大潮,洪水泛滥,东石、石狮、祥芝公社受淹面积37872亩。6月9—10日,风雨交加,溪洪猛涨,顺济桥水位超过警戒线2.87米。农作物受淹82243亩,有水库、水坝、桥梁、电杆被冲,房屋、仓库、厂房倒塌,损失船64艘。
1961年,5、8、9月暴雨,9月10—15日,风雨交加,洪潮齐来,晋东平原、磁灶一带内涝成灾,华洲、大洲、溪头等村受淹,水至屋檐,磁灶溪两岸至双沟一带稻田一片汪洋。农作物受淹68285亩,冲垮冲毁海堤369处(40851米)、溪岸783处(76457米),冲坏小水坝、桥梁、公路,房屋、仓库倒塌2308间,渔船损坏276艘。
1963年,7月初,台风暴雨,防洪堤水位超过警戒线1.76米,晋东平原水淹1.5米,低洼地带一片汪洋,受淹61个村落。7月中旬暴雨,受淹大队16个,作物受淹4.7万多亩,房屋、仓库倒塌7100多间。
1964年6月9—17日,连续降雨,山洪暴涨,内涝成灾,尤以晋东一带,磁灶、内坑公社灾情最为严重,受淹46个大队。
1965年,7月下旬台风暴雨,溪洪剧涨,27日晋江水系突破警戒线,洪峰超过警戒线2—3米。
1968年,6月9日一7月5日,连降暴雨,山洪暴涨,磁灶受灾为最。
1971年,6月5—10日,暴雨成灾,8日夜安海雨量达411毫米,水淹50多厘米。7月26日台风暴雨,9月19日又遭台风暴雨,受淹6个公社。
1972年6月4—5日,大雨,山洪暴发,6日晨防洪堤水位超过警戒线1.69米,泉安公路塌方。7月10、15日顺济桥水位超过警戒线0.7米。8月6日开始连续降水半月,其间有罕见暴雨。8月19日暴雨,防洪堤水位超过警戒线0.72米。
1973年,4月23日大暴雨,磁灶溪水位超过桥面2米,两岸早稻1万多亩被淹,晋东平原水田一片汪洋,交通中断;7月3日台风暴雨,海潮顶托,内涝成灾,受灾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损失之巨,是新中国成立20多年所罕见。10月8日台风暴雨又袭,县境再度受灾。
1975年,8月4日、9月23日台风暴雨,磁灶溪水位猛涨,沿溪农田受淹,24日顺济站洪峰水位超过警戒线2.1米。
1979年,6月10日夜至11日凌晨,突下暴雨,祥芝、池店、陈埭顷刻成灾。
1980年5月24日台风暴雨,26日下午又下暴雨,祥芝、蚶江、金井、永宁、东石灾情严重。7月24日又下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早稻淹万多亩,水坝冲毁248处,房舍1022间。
1983年,自去冬至今年4月下旬,持续100多天低温阴雨,4月连降大雨、暴雨,境内溪河、水库水位猛涨,内涝成灾。6月17—19日,暴雨,仅青阳新街水高1米多,镇内受淹200多户。这次暴雨成灾,“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损失之重,是几年来所未有的”。
1987年7月21—22日、30—31日,连降暴雨,洪水暴涨成灾。9月10日台风暴雨,又逢大潮,各种损失(水利工程除外)达1521.6万元。
第三节 风灾
据志书、文献资料记载,晋江县历史上曾发生过88次风灾。
一、民国前的风灾
据记载,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1621年间,共发生风灾29次。
宋代有4次,其中绍兴十五年(1145)“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塌”。
元代有2次,即至正二年(1342)九月和至正九年(1349)七月。
明代发生12次,其中:弘治六年(1493)七月初三,“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走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折林木无数,城埔粉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舶、民船,不可胜计”。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初四夜一更时分,“雨中骤发大风,声响甚于霹雳之雷,撞门击户,遍天流火,小者如升,大者如斗,无数,从东过来,历屋如飞,人见者以为火烧屋”;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初七,“飓风大作,历一昼夜,飘折石坊十余座,开元寺西塔铜葫芦铁盖崩”。
清代,风灾11次,其中:顺治十一年(1654)七月十二日,“龙起晋江县雁兜乡,经过处有火光,坏民居无数,神庙中曳出泥像数躯”;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初八,“大风拔木,空中火光如电,雨如注”;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初十,“黑昏如夜,狂风大雨,虬龙疾扫。学府明伦堂全塌,有人盖在大钟里,掀开人存”;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八,狂风暴风,“树、屋倾倒甚多,开元寺东畔镇国塔葫芦飘倒”。
二、民国期间的风灾
民国期间,据记载自民国6年(1917)至38年的32年中,曾发生风灾10次,其中民国6年9月12日夜12—3时,暴风疾雨,雷电交作。“安海旧分县衙署大松树倾倒,东石港福船一艘漂流到西桥中亭,后湖古松3株被风拔起,风力之强,为近百年仅见”;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直至10月1日上午,大雨倾盆,酿成洪水泛滥,“此次飓风成灾,损失惨重,冬熟作物收成不及二成,民生凋敝,可谓数十年所仅见”。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风灾
据文献资料记载,1949年10月至1988年10月,共发生风灾49次。其中:
1953年,全年台风达20余次,风力都在6—9级。
1954年,10月6—14日,风灾,“从安海五里桥上刮下溺死1人”。
1955年,3月刮6—9级大风,历时16天之久;4月份刮7次7级以上大风前后达19天。
1956年,9月3—4日,12级台风在泉州附近登陆,9月18日台风在厦门登陆,17—20日和30日先后遭受8—12级台风袭击,“是20年来所未有过的风、洪灾害”;11月19日大风,风力达8—10级,仅池店等4个区晚稻损失116.5万公斤。
1957年,深沪、华峰一带13个旧乡,仅秋冬雨季有791亩农田被风沙盖没,沙埋房屋180多座。
1958年,7月16日12级台风在县境南部登陆,7月22日、8月29日大风暴雨再度袭击县境。
1959年,8月22—23日、8月28日、9月3日、9月10—12日,县境4次遭受“64年来所未有的强台风侵袭”。
1960年,6月8日、8月8日,遭受台风侵袭。
1961年,8月25日台风在晋江地区沿海登陆,9月8日、12日台风正面袭击登陆,9月下旬又受台风影响。
1962年,8月30日、9月6日、10月3日,受台风袭击。
1963年,7月1—3日受台风袭击,局部地区还遭受龙卷风袭击,7月17日又受台风袭击。
1964年,11月大风日达11天。
1965年,7月26日台风从崇武、泉州之间登陆,晋江县受其影响。
1966年,晋东平原一带,大风侵害严重影响晚稻产量。
1968年,11月中旬大风,严重影响晚稻产量。
1969年,7月28日、9月11日台风袭击,9月27日台风在县境登陆,风力达12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每秒85米,风大雨急,潮水来势凶猛,金井、安海等地受淹。
1971年,7月26日台风在围头登陆,沿海风力9—11级,最大12级,全县受淹作物面积6.165万亩,林木断折18万株及仓库、厂房、房屋倒塌,海堤溪岸崩溃等;9月19日又受从惠安登陆台风的影响。
1973年7月3日台风正面袭击晋江县,10月8日又受台风袭击。
1975年8月3日台风正面袭击晋江县,9月22日又受台风波及。
1980年5月24日受历史上罕见发生在5月的较大台风袭击,受灾损失严重;7月24日、9月22日又受台风影响。
1982年7月29日凌晨起,受强台风外围环流袭击,全县9个公社、场通讯线路中断,县域停水停电。
1987年9月10日台风在围头登陆,风力11级,阵风12级,“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灾害”;9月下旬又二次受台风影响。
1988年10月26日受台风影响,金井镇海堤决口。
第四节 其他灾害
晋江县历史上所发生的自然灾害,除干旱、洪涝、风灾、地震之外,还有海潮、雷震、雹和寒害等。
一、海潮
据志书记载,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间,发生过海潮6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发生过10次。其中: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海溢”。
元至正十三年(1353)丁卯,“海水一日三潮”。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八月初五“海溢”。
明万历四十二年,夏,“海水一日三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大风雨,“海溢数丈”。
清乾隆六年(1741),七月十八日“安平桥海水涨高西桥五尺”。
1949年,10月22日,“海水反常暴涨,沿海堤岸被冲毁”,农田受灾面积达2万亩左右,为20年来所未见。
1950年,10月10日发生“大海潮、海啸”。
1953年,金井、英林一带,“汛期潮水超过1950年最高潮位1米”。
1957年,9月24日,“沿海潮位较去年时期高出50—60厘米”、“为1949年以来最高纪录”。
1959年,9、10月,出现“300年一遇的周期性大潮、海啸”。
1960年,8—10月间,沿海出现“1949年以来所未有的浪高达6.68米的大海啸”,水位比1959年潮啸高10厘米。
1961年,9月12日,大潮,沿海潮位超过警戒线。
1969年,9月27日,台风暴雨海水势猛,“陈埭海堤堤高6.8米,海潮水位达7.18米,一片汪洋”。
1984年8月29—31日,受台风影响,“潮水最高水位达6.94米”,比历史最高纪录的7.18米仅差0.24米。
1986年9月17—20日,台风影响,海潮暴涨,东石、英林、金井、祥芝、永宁等沿海村庄遭受海涨冲击,海堤决口,海岸崩溃,渔船沉没,水产养殖受到破坏。“英林乡沿海潮水高出正常水位2米多,为10年来所罕见”。
1988年,10月26日〓洲堤段受台风影响,“大潮水位6.25米,浪高5—7米”,“石砌外坡被冲决80多米”,全堤多处出现裂缝、塌方、滑坡,内坡土堤冲毁1000多米,47个养虾池2500亩被淹毁。
二、雷震
据记载,晋太康八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间有过雷震7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发生过2次。
明万历三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夜一更时,“雨从西北来,雷电交作,闪烁霹雳,连续不绝,异常之声,连震十六七次,一更次间,满天遍地皆雷电,发屋折旗,俱在员通、贤佐、安平诸境”。九月二十三夜,“流星雨从北方来,大如鸡蛋,青白色,尾边有光。至近西南方,有星如碗大,尾迹作散,光照耀地,起自参宿,沿西北方入天苑星,有二小星随之;后有大小流星数千百枚,四面纷纷,交错而行,员通坊雷大震”。
清顺治五年(1648),八月,“清源山蜕岩顶石崩”。
康熙五年,七月,“雷震,紫帽山顶凌霄塔崩一角”;八月,“郡东门外巨石夜崩如刀劈”。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雷大震一声,毙三人,相离甚远,一在巷口,老妇人,一在西门外潘山,一在东门外洗嘉坑,系武生”。
道光七年(1827),“安平西塔雷震击,塔葫芦坏”。
1983年,4月间,遭雷殛4人。
1987年7月31日,内坑砌坑一农民遭雷殛。
三、雹灾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康熙、道光间有过三次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亦有冰雹袭击。
康熙二年,春,雨雹;九年九月朔风,雷暴发,大雨雹。
道光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1983年4月22日,遭受龙卷风、冰雹袭击。
1986年4月5日,冰雹、雷雨、暴风袭击紫帽、磁灶、池店、陈埭等乡。
四、雪、霜、寒害
据记载,晋江县历史上有过10次降雪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有17次霜冻寒害记录。
宋代,大观四年(1110)十二月二十日,“泉州大雪”。
明,嘉靖十一年(1532)冬,泉州“雨雪”;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六,大雪,“山村雪积三、四尺,四五日方消。郡从前少雪,人以为异”。
清代,顺治十三年正月,泉州大雪,“平地五尺许”;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五,大雨雪三日“众山满白”;乾隆五十三年,春,二月“雨雪下如跳珠”;嘉庆十年(1805)正月初三大雪;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廿九,“天降棉花雪,尽日漫山遍野,行走不得,大雨淋漓”。“而厝上路边,一望皆白,其形如棉花”;光绪二十年,冬,降雪;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二,“天降棉花雪,越初三早乃止”。
寒害。1951年3—4月阴雨低温连续40多天。1953年2—3月阴雨连绵,天气寒冷。1956年霜冻。1957年立春后连续50多天阴雨,并下了“数十年所未见过的小冰粒和霜”。1959年春寒、霜冻。1960年春寒。1962年倒春寒。1966、1968年,春寒。1970年,2月27日—3月27日仅二天放晴,“均为阴雨寒冷天气”。1971年,寒露风。1972年春,低温阴雨。1974年春寒。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寒露风,“倒春寒历史上罕见,持续时间达1个多月”。1981年,5月寒。1982年冬至1983年4月,持续100多天的低温阴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