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12
页码:
57-6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市自然环境气候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气候特征、气候要素、灾害性天气等。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晋江县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特征
晋江县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县域邻近北回归线,三面临海,环流和陆域下垫面的综合影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盛行风向季节更替,季风气候显著。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两者的强弱、进退、更替,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和其他天气现象的变化。
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太阳高度角较大,因而辐射强度也较大,日照百分率也较大,热量资源丰富。
气候暖热,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秋温高于春温。
降水较多而时空分配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
台风、暴雨、洪涝、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温度
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0—21℃,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略为递升的特点。由于县域地处低纬度,地势起伏不大,深受海洋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差异很小。西部的内坑(葛洲测点)仅高于东部的蚶江(知青场测点)0.2℃,北部的紫帽(紫湖测点)仅高于南部的金井(围头测点)1.0℃。气温的区域分布具有内地较沿海高的特点。1960—1980年年平均气温,紫湖为21.2℃,葛洲为20.4℃,青阳为20.4℃,蚶江为20.2℃,围头为20.2℃。
全县各地常年最热月为7月(有的年份为8月)。月平均气温27.5—29.4℃;最冷月为1月(有的年份为2月),月平均气温11.5—12.9℃。秋温高于春温。(见《晋江县各地累年月、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表》)
县域各地气温的年内变化,一般是1(2)月至7(8)月逐渐上升,7(8)月达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至1(2)月达最低值。气温年较差为16.2—16.9℃,最大年较差达21.1℃(1968年,青阳晋江县气象站),最小年较差为14.9℃(1965年,青阳晋江县气象站)。
县域各地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甚小,各地变化值都在±0.2℃—±0.5℃之间。青阳(晋江县气象站)年气温平均偏差土0.2℃,最大偏差±0.5℃,最小偏差±0.1℃。
县域各地一日之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出现时间,因季节不同或受冷空气的入侵、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青阳常年最高温出现时间,夏季在14时,冬季在15时,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夏季在6时,冬季在7时;年平均最高气温24.5℃,8月最高气温为32.4℃,极端最高气温达38.7℃(1966年8月16日);年平均最低气温17.4℃,1月最低气温为8.7℃,极端最低气温为0.1℃(1963年1月27日)。
气温的年平均日较差,各地通常一年之中以春、冬季大,霉雨季小。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青阳气温日较差年平均为7.0℃,最大日较差达18.1℃(1963年3月1日),一年之中以3月最大,5—6月最小;气温日际变率年平均为1.3℃,2—4月日际变率最大为1.8℃,7—9月最小为0.7—0.8℃。(见《青阳各月最高、最低气温、日较差及年际变率表》)
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青阳历年日平均气温高值为32.3℃(1966年8月16日),日最高气温≥30.0℃的高温天气日数年平均为95.6天,平均高温初日为5月8日(最早初日是1964年4月15日),终日是10月13日(最晚终日是1972年11月15日)。初、终日间隔日数为159天;日最高气温≥35.0℃的极热天气,历年平均仅3天(1966年最多,为9天)。历年日平均气温最低值为3.3℃(1977年1月31日),最低气温≤3.0℃的寒冷天气日数历年平均为2.0天,初日是1月18日(最早初日是1975年12月15日),终日是2月4日(最晚终日是1968年3月3日),初、终日间隔18天。
全县年总积温7000—7800℃。据县气象站资料,青阳历年日平均气温都大于0℃,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持续天数达325天,平均活动积温为6984.1℃。按候(5天为1候,全年分73候)平均温度划分四季(候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则春季长3个月,夏季长5.7个月,秋季长3.3个月,全年基本无冬。县气象站为更客观地反映全县气候变化状况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采用3日滑动平均气温标准来划分四季(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则春季为3.1个月,夏季为4.8个月,秋季2.8个月,冬季1.3个月。(见《晋江县各地活动积温表》和《青阳四季起迄日期表》)
地温指地面和地中不同深度(5、10、15、20厘米)的土壤温度状况。地面温度,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青阳历年平均值为23.9℃,7月温度最高,历年平均为35.0℃,极端最高温度达70.5℃(1964年8月3日);1月温度最低,历年平均为13.8℃,极端最低温度为﹣1.5℃(1963年1月15日)。地面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与气温变化一致,但变化幅度大于气温。地面温度的年较差达21.2℃,极值温度差达72.0℃℃。
地中各层(5、、10、、15、20厘米)温度,青阳历年平均值为22.9—23.0℃,差别甚小。各层温度亦以7月最高,1月最低,日、月、年度变化振幅小于地面温度,各层间温度的变化更为微小。(见《青阳累年平均地面温度及地中温度表》)
二、降水
晋江县地处台湾山地的“雨影区”,各地年降水量累年平均911.7—1231.0毫米。由于距海远近和地势、坡向的差异,年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减,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灵源山北坡到紫帽山,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灵源山南坡至灵秀山北坡,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宝盖山、大觉山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见《晋江县降水量分布图》)
县域各地日降水量≥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79—113天。一年之中,以5—6月雨日最多(11—16天),10—12月最少(3—5天)。降雨的规律是从12月至翌年6月逐月递增,7月急剧减少,8月再增多,9—11月又逐月减少。月降水量以6月最多,11月最少。(见《江县各地累年逐月平均降水日数表》)
锋面和台风活动是导致各地降水量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显著的重要因素。全县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青阳2—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8.7%,其中2—4月(春雨季)占23.3%、5—6月(霉雨季)占32.7%、7—9月(台风、阵雨季)占32.7%、10月至翌年1月为秋冬少雨季,降水量仅占11.3%。(见《晋江县各地累年月、年降水量表》)
全县各地降水强度以7—8月最大,11月至翌年1月为最小。据资料统计,日平均降水强度:青阳为9.7毫米/日,金井为10.2毫米/日,安海为11.1毫米/日,磁灶为14.4毫米/日。各地年平均小雨(日雨量0.1—9.9毫米)日数占全年总雨日60—73%,中雨(日雨量10.0—24.9毫米)日数占年总雨日16—23%,大雨(日雨量25.0—49.9毫米)日数占年雨日8—12%,暴雨(日雨量≥50.0毫米)日数占年总雨日3—5%暴雨多出现在霉雨季和台风雷阵雨季。(见《晋江县各地各级降雨日及占年雨日百分比表》)
全县各地累年一天降水量最大值达441.9毫米,发生在安海,1971年6月8日。2天、3天、7天最大降水量也以安海为最:1971年6月7—8日,2天降水量达456.8毫米;6月6—8日,3天降水量达493.7毫米;6月4—10日,7天降水量达539.4毫米。
全县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据近21年间的观测资料统计,磁灶平均年降水量1173.3毫米,降水量最多的1961年达1898.6毫米,最少的1967年为717.7毫米,差值达1180.9毫米;青阳降水量最多的1961年达1600.8毫米,最少的1978年为815.0毫米,差值达785.8毫米;东石降水量最多的1973年达1427.6毫米,最少的1976年仅748.5毫米,差值679.1毫米;永宁降水量最多的1959年达1389.1毫米,最少的1977年为629.2毫米,差值为759.9毫米。全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内地大于沿海。
历史上晋江县曾有积雪和降雹的记载,近年也曾有微量降雪和降雹。据有关资料,北宋、明、清时有过10次降雪和3次降雹的记载,现今1971年1月30日、2月5日有微雪。冰雹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1983年4月22日,出现过龙卷风、冰雹,1986年4月5日凌晨(5时30—40分)冰雹和雷雨暴风袭击紫帽、磁灶、池店和陈埭等乡镇。
三、风
县域受季风影响,全年除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外,其他季节以东北风为主。据县气象站历年平均风向频率资料统计,青阳全年东北风占21%,北东北、东东北风均占11%,南西南风占10%。(见《青阳累年各季风向平均频率表》)
由于海陆风的影响,一日中风向也随着季节而更替。一般春季上午多东北风(偶有偏南风),下午多偏南风(偶有东北风);夏季全日以偏南风为主;秋季上午前多偏北风,午后转东北风为主;冬季全日以偏北风为主。
各地风速大小随季节、地域而异。一年之中,10月至翌年3月平均风速大于4—9月,其中尤以10—11月风速最大(4.4—4.5米/秒),8月最小(3.3米/秒)。一日之中,风速白天大于夜间,一般午后2时左右为最大,下半夜为最小。历年定时最大风速,据县气象站资料,青阳一般在15米/秒(7级)以上,曾测得24米/秒(9级),瞬间最大风速为32米/秒(即11级,1973年7月3日、10月10日)。围头的最大风速,一般在20米/秒(8级)以上,最大风速达34米/秒(12级以上,1973年7月3日)。沿海风速大于内地,沿海年平均风速7.0米/秒左右,内地为4.0米/秒以下。(见《青阳、围头累年月平均风速表》)
四、日照
全县各地夏季日照多,秋、冬日照少。累年平均日照≥6小时的日数198.4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4.4%。
据县气象站日照实测资料统计,青阳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2180.2小时,日照率49%。一年之中,7—9月日照时数最多,月均228.0小时以上,日照率60%以上;2—5月日照时数最小,月均155.0小时以下,日照率40%以下。历年日照时数中,1963年最多,日照时数达2729.5小时,日照率62%;最少是1960年日照时数仅1858.2小时,日照率42%。(见《青阳累年年、月平均日照时数和日照率表》)
全县的晴、阴天和雾日日数,据县气象站资料:晴天(日平均云量≤2成)日数年平均58.3天,占全年总日数的16%;阴天(日平均云量≥8成)日数年平均156.1天,占全年总日数的43%。一年之中,晴天日数以10月至翌年1月最多,阴天日数以5—6月最多,雾日平均16天左右,以3—5月最多,7—11月最少,沿海雾日多于内地。
五、蒸发量、相对湿度
全县各地常年年蒸发量超过年降水量。全年各月蒸发量,除5—6月少于降水量外,其余各月均大于降水量。一年之中,以7—11月蒸发量最大,2月最小。
据县气象站资料,青阳累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909.0毫米,较年降水量多913.6毫米(大于年降水量74.3%)。一年之中,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以秋季最大,为161.6毫米;夏季次之,为114.6毫米;春季最少,为18.9毫米。东石累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797.5毫米,一年之中夏半年蒸发量大于冬半年。
由于气温、风力、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相对湿度,一年中以5—6月为最大,10月至翌年1月为最小。据县气象站资料,青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历年年际变化在73—80%之间,5、6月相对湿度最大,分别为83%、86%,11、12月最小,分别为70%、71%。1963年1月26日相对湿度最小,仅7%。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台风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间,晋江县有29次风灾。
据近21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登陆影响晋江县的台风共73次,年平均3.5次。其中在晋江县登陆的台风有5次,即1961年的6115号(8月25日)、6122号(9月12日)台风,1969年的6911号(9月27日),1971年的7115号(7月26日)台风和1975年的7503号(8月4日)台风。在5次登陆台风中,以1971年7月26日17时在围头登陆的7115号台风最强,日最大雨量达103.5毫米,瞬间最大风速达34米/秒(即12级以上)。
影响晋江县的台风多在5—10月,尤其集中在7—9月(占年台风86.2%)。一年中最先影响县域的台风是1961年5月20日的6103号台风,最晚的是1964年10月19日的6423号台风。1973年7月3日在厦门登陆的7301号台风是影响县域最大的台风,其过程最大的日雨量达243.5毫米,瞬间最大的风速达32米/秒(即11级)。登陆和影响晋江县台风的次数,以1961年最多(共10次),1980年次之(共6次)。
二、干旱
全县各地历年干旱出现的季节、程度不同,沿海较内地为重。民间有“四季皆旱、十年九旱”,“三天无雨火烧埔”之说。据有关志书、资料记载,晋太康八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有记载的205次自然灾害中,旱灾就有55次。
按县气象站所规定的干旱基本标准(见《晋江县干旱的基本标准》)和1960—1980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县各地以夏旱为主,秋冬旱次之,春旱较小。
1960—1980年,全县出现大旱级以上的干旱有12年18次,其中夏旱8次,秋冬旱和春旱各5次,平均二年一遇。这21年间,一年出现2次大旱级以上干旱有6次,出现特旱级干旱有5年6次(1971年2次)。
春旱俗称“春头旱”,1960—1980年间仅6年(1961、1967、1974、1976、1978、1979)没发生过春旱。1960、1963、1965、1971、1975年均出现严重的春旱,其中以1971年1月31日开始春旱长达99天。
夏旱,1960—1980年间,仅1975年无夏旱,1960、1963、1965、1971年都出现大旱或特大旱。1965年的特旱长达66天(8月22日—10月26日),1971年6月24日—10月28日间的特旱长达116天。
秋冬旱,1960—1980年间,除1974年无秋冬旱外,大旱有5次(1962、1964、1967、1969、1973)。1962年的秋冬旱长达87天(11月13日至1963年2月7日)。
三、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的降水过程。全县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4—4.5天。据各地观测资料,磁灶暴雨日最多年平均4.5天,永宁最少为2.4天,青阳为3.7天。
各地暴雨日主要集中在台风、雷阵雨及霉雨季。全年除12月外,其他月份均有出现,尤以6—8月更为集中。
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份有的地方多达9天,有的年份则没有出现。据县气象站资料,青阳暴雨日最多的是1962年和1973年,年均8天,1978年则全年没有暴雨出现。
各地暴雨级数,以50.0—99.9毫米级出现频率最多,达76—83%;10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频率较少,仅17—24%;30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只有安海1971年6月8日日降雨量达441.9毫米。
暴雨的持续日数,以1天最多,持续2天以上的很少,持续3天以上仅永宁1968年6月9—12日的暴雨,雨量达270.9毫米。
四、大风
全县各地大风(风速≥17.0米/秒,风力8级)频繁,沿海大风日数大于内陆。
大风日数多寡与台风、冷空气的强弱和次数相关。据县气象站的累年资料,青阳年平均大风日数为37天,一年之中10—12月份最多(月均4—5天),5—6月份最少(月均1天);大风日的年际变化较大,1960年达87天,1972年、1973年仅7天;1971年7月26日,曾出现瞬间风速达34米/秒的西南风。
沿海大风日数多于内陆,围头的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59天,1974年最多达215天。
五、春寒
春寒是2—3月冷空气南侵,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的阴雨天气过程。这种天气出现在3月中旬以前的称为“春寒”,3月中旬以后的称为“倒春寒”。
据1960—198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2—3月出现春寒的年份有16年共32次,平均每4年有3年出现,年平均1.5次,个别年份多达4次。
春寒持续日数长短不一,连续3—4天的占53%,持续5—6天的占25%。历年最长的是出现于1976年2月12日至4月18日,长达65天,是历史上罕见的春寒和倒春寒。
六、霜和霜冻
全县各地霜日出现极少,大多全年无霜。据资料统计,霜日多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平均初霜日为1月13日,终霜日为1月26日,霜期14天。
1960—1980年间,有7年出现霜,霜日共13天。霜日以1962年最多,有7天。初霜日最早的是1975年12月29日,终霜日最晚的是1974年2月26日。全县霜日沿海少于内陆。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