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1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8
页码:
49-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市自然环境地貌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貌发育、地貌特征、陆地地貌、海岸地貌等。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晋江县
地貌
内容
第一节 地貌发育
一、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
晋江县大地构造单元属“闽东滨海加里东隆起带”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着多次地壳运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奠定了构造骨架和地貌的基本轮廓。
晋江县地貌成因属复式的地堑地垒构造。北东向主干断裂通过地段,地貌上表现为侵蚀——剥蚀的阶地及断块丘陵分布区。东侧的滨海断裂,东断块上升,地貌上表现为条带状低丘;西断块下降,地势较为低平,也成为条带状分布。北东向地貌条带,受活动性较大的北西向断裂的切割,在引张的应力作用下,形成断陷区,成为堆积地貌发育的空间,故较大的堆积地貌也呈北西走向。
晋江县的地堑多形成平原、台地,地垒形成丘陵或残丘。经历新第三纪以来的准平原化侵蚀剥蚀过程,特别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湿热风化,形成了在准平原面上发育的巨厚红土风化壳,表现在地貌形态上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二、地貌发育的外营力
外营力对地貌形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地貌的主要形式是风化、流水、海水、风力、生物和人为的作用。
晋江县纬度较低,气温、降水、风力等气候要素相互影响地面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地面基岩风化尤其是化学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发育着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形成广泛分布的“红土台地”。
流水作用是晋江县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晋江含沙量大,在河口形成各种堆积形态,并参与晋东平原的堆积,晋江所夹带泥沙也是沿海风沙地貌主要物质来源。县境的其他溪流,水位陡涨陡落,侵蚀堆积亦此起彼落,形成其相应的小地貌形态。
降水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常呈散流和洪流等形式,在其作用下风化层侵蚀剥蚀显著。滨海风力大,风力作用参与地貌的发育,形成海岸地貌和风积、风蚀地貌。
海水以潮汐、海流、海浪等形式作用于沿岸地带。侵蚀作用表现为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阶地。堆积作用表现为沙洲、沙咀、沙堤以及海湾内所形成的淤泥滩、堆积平原等。
近年植树造林,尤其是沿海防风林带的营造,抑制了各种风沙地貌的发育。晋江县19个带“埭”字的村落以及■洲、华洲、上埔、白沙等村庄,更是历代人民围垦海埭,建村定居和海岸变迁的见证。
第二节 地貌特征
晋江县现代地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县境的地貌形成、地貌类型的组合及其空间分布具有其特征。
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县境西北边缘晋鲤交界,海拔517.8米的紫帽山,是晋江县地势最高地区。由此往东南,中部偏西、偏东地区所纵贯的海拔100—300米的罗裳山—灵源山、灵秀山构成为二级地势较高区。山丘之间镶嵌台地、平原,海滨地区大多海拔在20米以下。全县地势略呈阶梯状,并向泉州湾、台湾海峡、围头澳方向下降,具有西北向东南海滨倾斜的趋势。
二、地貌类型以台地为主
台地、平原、丘陵是晋江县主要的地貌类型。台地是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阶梯状地貌类型,占县域面积57.50%;平原为海积、风积、溪河冲积而成,占县域面积35.60%;丘陵多为低丘呈条带状或孤丘状分布,占县域面积6.90%。
三、海岸曲折,多港湾,多岛礁
晋江县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长151.98公里,岸线曲折率为1∶4.09。港湾众多,岛礁多而紧靠大陆,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阔。据福建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资料:晋江县海岸线中,基岩岸57.70公里、淤泥岸57.40公里、沙岸36.34公里、河口岸0.54公里,岛屿岸线长14.98公里;滩涂面积96.78平方公里,其中海沙土39.38平方公里,海泥土、海泥沙土分别为30.28、27.12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为148.10平方公里。
第三节 陆地地貌
晋江县境主要的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等类型。
一、侵蚀剥蚀——断块低山
紫帽山属侵蚀切割断块山,是闽中大山带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山体较高,呈北东走向,由中生代南园组火成岩等组成。岩石坚硬,基岩裸露,峰谷相对高差200—300米,坡度多为20—30度。由于断裂构造的控制及流水沿断裂面侵蚀切割,切割深度在150米左右(属中等切割),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均较强烈。
紫帽山的主峰处于紫帽乡红霞牧场与鲤城区西南部交界,海拔517.8米。它与鲤城区的清源山(海拔495.3米)遥遥相对,俗称“对山”。
紫帽山水热条件颇好,是晋江县主要的林、果、牧区。1972—1974年间,从海南岛引种8000多株三叶橡胶(种植面积280多亩),种植成功,山间小台地亦多开垦为耕作区。
二、侵蚀剥蚀—断块丘陵
此类丘陵主要受断裂切割和流水侵蚀而成,基岩裸露,沟谷发育,坡度较大,二侧山坡与红土台地接连。
灵源山、石刀山、高州山等,海拔250—300米,属高丘陵,其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山体受断裂走向控制,为北东走向。
罗裳山、宝盖山、双髻山等,海拔较低,属低丘陵。罗裳山受断裂控制为北东走向;宝盖山、双髻山等山体受北西向断裂切割,走向呈北西向延伸。
灵源山、高州山、罗裳山有海蚀崖、海蚀洞等海蚀痕迹。
三、侵蚀剥蚀低丘陵
此类丘陵,如灵秀山、大觉山、红麒麟、狮山等,分布于县境中部和海滨地区,多为火成岩、花岗岩石组成,基岩裸露,丘顶浑圆,起伏舒缓,坡度多在20度以下,坡面沟壑短浅,滨海丘陵冲沟发育。海拔200米以下,属低丘陵。
侵蚀剥蚀丘陵的成因,构造作用的影响已不明显,主要受流水的侵蚀剥蚀作用而成。滨海丘陵除受较强烈的流水侵蚀切割和片状侵蚀外,还受波浪、潮汐、风力的磨蚀、吹蚀,地表形态破碎零乱,有的呈弧丘状,有的失去山态,石蛋累累,海蚀崖柱、海蚀洞穴等遍布。
四、侵蚀剥蚀台地
台地镶嵌于县境丘陵间和滨海地区,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主要由花岗岩和火成岩组成。台面较为完整,坡度平缓或呈波状起伏,坡度一般不超过10度,台坎坡度较陡,冲沟、坳沟发育,切割深度多为15—20米。在湿热气候条件作用下,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岩石风化显著,淋滤作用旺盛,使得风化壳中易溶元素流失,铁、铝及残余石英富集,地表发育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厚度达5—15米,发育砖红色或淡红色亚粘土、亚沙土,称为“红土台地”。
围头湾的金井、东石一带,深沪湾的土地寮等地海拔高度10—20米,台面平缓或略有起伏,宽浅的坳谷发育,坡度2—3度,地表组成物质多为坡积物,为一级台地。英林、龙湖、东石、罗山、内坑等地,海拔高度20—30米,台面有起伏,坳谷发育,坡度4—5度,地表多为坡积、残积物组成,为二级台地。三级台地分布于紫帽山、罗裳山、灵源山、灵秀山、大觉山等山丘边缘,海拔高度30—50米,台面起伏较大,坡度5—8度,地表多为坡积物和残坡积物,多已开辟为旱作、耕作区。
五、堆积地貌
堆积阶地,包括海滨地带的“老红砂”堆积阶地和沿河谷分布的河流阶地。
“老红砂”堆积阶地,主要分布在祥芝、东埔、永宁、深沪、科任和围头等地,一般有二级(一级,海拔10—15米;二级,海拔20—30米),由晚更新世的风—海积物组成。
河流阶地,主要分布在安海、内坑、磁灶等地及注入安海湾、泉州湾的溪河两岸。主要由冲积的中—细沙及亚沙土组成,一般海拔高度为10米,相对高度3—5米。
海积和冲积平原,分布于滨海地带和海湾内,海拔高度多在10米以下,地势平坦宽广,土层深厚,河汊密布,组成物质为海积的细沙、粉沙、淤泥、粘土及海贝壳等;亦有溪河夹带泥沙参与海成平原的堆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平原不断向海扩展。
晋东平原是晋江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约58平方公里。原先是泉州湾的一部分,后由于海岸上升,晋江及九十九溪所夹带泥沙和海岸沉积物长期堆积而成。晋东平原是晋江县最大平原,土层深厚肥沃,灌溉方便,是主要的耕作区。
冲积河谷平原,分布于溪河两岸呈条带状分布,有平原、河漫滩等类型,组成物质为冲积物,冲积层理明显,上层为亚粘土、亚沙土;下层为砂砾层。
风积地貌,主要分布于金井、深沪、永宁、龙湖、蚶江、祥芝、东石等滨海地区,呈条带状分布。其物质来源,除当地基岩风化物质外,大部分与溪河夹带泥沙入海后,受沿岸流、波浪、潮汐的作用,风力的吹扬搬运,在沿海沙滩的内侧地区形成沙地、沙滩和沙丘。沙丘海拔20米以下,呈波状起伏,多为垅岗状,向风坡缓,背风坡陡。沙堆是风沙在运移过程遇到障碍物所形成的堆积地貌,常呈新月形沙丘状。沙积平原是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多细沙,易风蚀,有的已开发为油料作物主产区和防风固沙林地。
第四节 海岸地貌
晋江县北、东、南三面临海,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颇为复杂的海岸地貌形态。海岸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岸线的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两组。前者开阔,受风力、波浪、沿岸流的强烈作用,发育着岩岸和沙岸,潮间带狭小,海滩为岩滩和沙滩;后者海湾深入内地,堆积作用显著,发育着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广大。
一、海岸
基岩岬角海岸,分布于祥芝、永宁、深沪和围头等地岸段。动力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的基岩丘陵逼近海岸,岬角和小港湾相间分布。海岸陡峭,岸线曲折,岛礁罗列,海水较深,波浪作用强烈。岬角处发育着海蚀崖、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陡崖高度有的达5—10米,坡度在60度以上,陡崖之下有的有狭小的海积平台,平台上堆积石块、砂砾等。小海湾内有风海积沙堤和砂砾质海滩分布。在围头南侧的海滩上还有海滩岩。
砂质沙丘沙堤海岸,分布于蚶江—祥芝、深沪湾和东石等地岸段。由松散的中粗沙组成,一般高出海面3—5米,岸线较直而低平,海滩宽广。海岸带后缘沙丘绵亘,并发育有沙咀、沙堤等海积地貌类型。
淤泥质平原海岸,分布于陈埭、西滨一带的晋东平原沿岸和安海湾岸段,由淤泥、粘土组成,地势低平,一般高出海面2—5米,岸线平直,形态单调,近岸海区无岩岛。海湾内海水活动较缓慢,堆积作用显著,泥滩广阔,滩面的潮水汊道成为海陆的通道。有的岸段围垦、辟盐田,则成为人工海岸。
红土台地海岸,分布于深沪、金井、东石等地岸段,由花岗岩风化的残坡积红土、砂质粘土构成。红土海崖高达5—10米,坡度较大,在湖尾一带达70—80度。局部岸段,狭小海积平原连及海岸,有河口沙咀、湾口沙坝分布,岸外高潮滩不发育,中、低潮滩宽敞平坦,并有花岗岩风化壳或红土在滩面出露。
红土台地海岸,易侵蚀、滑坡、崩塌,是县境海岸侵蚀严重的地段。
县境围头澳北岸岸滩侵蚀严重,尤其是白沙—岑张岸段,是福建大陆岸线中侵蚀范围最大、速度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岸段。迄今百余年,滩地不断遭受到侵蚀,海岸连年退缩,房舍随岸屡塌屡迁,岸缘陆地大片沦为沧海。此段海岸中湖尾、沪厝垵、柯坑村一带属强烈侵蚀岸段,白沙—潘径一带属中度侵蚀岸段,嘉排—塘东一带相对侵蚀较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局部侵蚀严重的岸段修筑了护岸堤,减缓或制止了局部海岸的侵蚀后退,围头澳北岸岸滩的侵蚀过程仍在继续,沿岸某些工程建设、护岸设施因海岸受侵蚀而遭受破坏。
二、沙堤、沙丘
深沪湾、围头澳一带分布着由中、细沙堆积而成的海滨沙堤、连岛沙洲、沙咀、沙丘和滨岸沙滩。深沪湾有3道现代海滨沙堤,下寮、〓洲、白沙等地沙咀发育典型。
塘东沙咀,向北西延伸入海,呈复式弯钩状,由中粗沙—中细沙组成,长1700米,宽100—200米,相对高度3—4米,外侧坡度较陡约7—8度,内侧坡缓,约3度。近20年,沙咀整体有向内移的趋势。
嘉排沙咀,向南东伸出,因〓洲、嘉排围垦,尚存无几。
柯坑沙咀,向北西延伸,因遭侵蚀消失殆尽。
安海湾的湾口沙咀,自潘径向西伸展,在美墩闸附近有一缺口,白沙因而成为沙岛。晋江盐场的兴建,遂与大陆连成一片。
土地寮一带海滨,分布有垄岗状新月形沙丘。
三、港湾和岛礁
港湾自北而南有:泉州湾、深沪湾、东海垵、围头澳和安海湾等,还有乌边港、梅林港及蚶江、石湖、古浮、祥芝、东埔、东店、沙堤诸小港。
泉州湾,介于崇武角和祥芝角之间。湾口向东南展开,潮流为逆时针方向的回转流,湾内为往复流。
深沪湾,湾口介于深沪角和永宁咀之间,向东敞开。潮流为涨潮流向东北,落潮流向西南,湾内为往复流。
围头澳,介于围头角、安海港和金门岛之间。潮流为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
安海湾,位于围头澳西北侧。港内淤积严重,滩涂面积7.79平方公里,有一狭长的、水深不等的水域。潮流为涨潮顺水道进湾内,落潮相反,系顺水道的往复流。
岛礁,县域有147个。按《中国海洋岛屿简况》规定:凡大潮高潮位以上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者为岛,不足300平方米为礁。沿海岛屿有45个,面积0.47平方公里,岸线长14.98公里。较大岛屿有:小坠岛、大山屿、长屿头、永宁咀、大屿、南尾、加罗屿、中屿、外屿、青屿、白洋和白屿等。
石湖半岛近海岛礁有:金屿、山尾屿、鸽屿、眠床担、观音礁、沪田屿、七星礁、白屿、南鸟礁、红礁和草屿等。
祥芝半岛近海岛礁有:小坠岛、顶岛、大山屿、港牛、加礼龙、下屿、冻郭、库门、低担、青龟、毒石、户屿、亦屿、斗美、龟屿、打石澳头、乌屿、三屿、盐水口、港子尾、拖尾、宫尾、脚桶石、火二礁、土屿、钟屿、长任尾、狗头、坨司、吹司、青礁和虎落等。
厝上半岛近海岛礁有:三迭石、唐屿头、大麦、长岭头、风流、老虎咀、石目(猴目)、宫屿和五鼻等。
深沪半岛近海岛礁有:沪尾、永宁咀、牛尾屿、西塔、公婆礁、〓子、表塔、大屿、三娘、赤礁、前塔、宫东、东沪屿、大礁、东盘、文表、香炉屿、牛屎角、北尾和南尾等。
围头半岛近海岛礁有:七姐妹、七星石、加罗屿、鸟屿、破犁头、内屿、中屿、外屿、下沪、赤石、港尾、白石、后壁兜、将军岸、盐担、青屿、黑石门、横屿、磁鼻、美〓(香〓)、五墘头、下乡、八赛、张塔、五屿、澎鞍坦、九沙坦、沙选礁、下屿、东礁、南礁、白洋、六耳坦、大石、鼻尾、大湾和前头屿等。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