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沿革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市的建置沿革,其中包括了隶属、境域析变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建置 沿革

内容

第一节 隶属
  一、清代以前的隶属
  西周,属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越国地。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越灭,其族人迁徙流落于今闽省各地,或为君、或为王,称为“百粤”,并服于楚,晋地属之。
  秦,属闽中郡。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平定“百粤”后,又增置4郡,其中之一为闽中郡(即今闽省),晋江地属之。
  西汉,初属闽越王国。秦末,勾践的后裔无诸因助汉先后灭秦与楚有功,汉高祖封他为闽越王,领闽中郡故地。始元二年(前85),为冶县地。
  东汉,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汉献帝建安初年,以南部都尉置侯官等5县。侯官县兼领福、兴、泉、漳等地。
  三国,属吴建安郡的东安县。建安年间,东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汉后主景耀三年(260),吴析侯官,置建安郡,领东安等9县。东安县治在今南安丰州镇,晋江地属之。
  晋,属晋安郡晋安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晋安郡领晋安县等8县。
  南朝宋,属晋平郡的晋平县。泰始四年(468),改晋安为晋平。
  齐,复晋平郡为晋安郡,仍属之。
  梁,属南安郡。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设今南安县丰州,领兴化、泉州、漳州等地。
  陈,属南安郡。永定初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2郡。光大元年(567),改闽州为丰州,治设闽县(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隋,属南安县。开皇九年(589),改丰州为泉州(治设福州),改南安郡为南安县。大业初,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改闽州为建安郡,领南安等4县。晋江地属建安郡南安县。
  唐初,属南安县。武德元年(618),改建安郡为建州。晋江地属建州之南安县。武德六年复于闽县置泉州。贞观九年(635),南安、莆田2县属泉州(今福州)。嗣圣间(684),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改泉州(福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属闽州都督府,为今泉州之始。晋江地属泉州之南安县。
  唐开元六年(718),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属泉州管辖,州、县同治。天宝元年(742),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清源郡改为泉州。乾宁三年(896),福州升为威武军,泉州属之。
  五代,属清源军。后汉乾祐二年(949),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领晋江等县。
  宋初,晋江属平海军,后属泉州。乾德二年(964),改清源军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二年(977),改平海军为泉州,领晋江等9县。
  元,属泉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二和晋江等7县。十六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大德二年(1298),改泉州为泉宁府。不久泉宁府复为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洪武元年(1368),始定为泉州府,取消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晋江等7县。
  清,属泉州府。
  二、民国期间的隶属
  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建制。泉州府所领晋江等县属南路道。
  民国3年,属厦门道(南路道改称厦门道)。
  民国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建制,晋江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月11日,分福建为泉海等4省和两个特别市,13日,改泉海省为兴泉省,辖晋江等12县,治设泉州。民国23年元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设4省随之取消。
  民国23年2月,晋江属福建省。民国23年7月,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区署驻同安。
  民国24年10月起,晋江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5月区署由同安移驻永春,民国35年9月迁驻晋江县城(今鲤城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隶属
  1949年9月9日,晋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归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设泉州城区)。
  1950年4月,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9月,属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属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67年6月,由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
  1968年9月,属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7月,属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6年1月至1988年12月,属泉州市。
  第二节 境域析变
  晋江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东经118°24′—118°46′,北纬24°30′—24°54′。东濒台湾海峡,西接南安县,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邻鲤城区。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809.24平方公里。建县时境域包括今惠安县、鲤城区。宋代兼辖澎湖岛。后几经析变形成今晋江县域。
  一、开元建县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西晋末年,北方士族为避兵燹,纷纷南迁,部分在今晋江两岸定居,劳动生息。晋江之名,即始于此。建县时遂以江名命县。
  唐初,晋江一带属南安县地。景云二年(711),改武荣州为泉州(即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州治无县,刺史冯仁知以此为由,呈请置县。于是在唐开元六年(718),析南安县东南部设置新县,即为晋江县之始建。县治在今鲤城区内,州县同城而治。
  二、析置惠安县及澎湖隶属演变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新置惠安县。乾道七年(1171)汪大猷知泉州时,在澎湖置兵立戍,隶晋江县,澎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故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记载:“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析澎湖岛隶属台湾府。从此晋江县域相对稳定。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县治附郭,东至惠安县洛阳桥北界二十里,西至南安县潘山市界八里,南至大海围头百三十里,北至左仙游,右永春白虹山分界处,亦百三十里。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西南至南安县赤湖村界三十里,东北至惠安霸头二十五里,西北至南安县夹岭界一十里。东西广二十八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三、安海县置废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晋江贴堂县丞移驻安海,设分县。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安海人民拆毁分县衙门,分县废。民国元年(1912)2月2日,安海再设分县。民国4年8月,分县改为县佐。民国8年10月12日,晋江民军(靖国军许卓然部)以安海为政治中心,划部分晋南地成立安海县。其辖区东至海,西至南安溪尾双溪口,南至水头返头乡,北至泉州顺洲桥。民国9年民军改编后取消安海县。
  四、析建泉州市
  1951年1月,析城关区和第四区的浮桥、王宫一带设立泉州市(今鲤城区)。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批准,晋江县人民政府于4月17日迁驻青阳镇。
  1958年9月,划临海、东星2乡及石霞乡部分归泉州市管辖。
  1971年1月,划晋北的罗溪、马甲、河市3公社和双阳农场归泉州市。
  1988年9月30日,划县东石狮、永宁、蚶江3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的行政区域。
  附:晋江县唐代建县、宋代析地境域示意图。
  晋江县当代境域析变示意图。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