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关于晋江县石狮镇升级为县级市建制的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72
颗粒名称:
关于晋江县石狮镇升级为县级市建制的报告
分类号:
D035.39
页数:
4
页码:
1026-10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关于晋江县石狮镇升级为县级市建制的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石狮市
建制
报告
内容
泉州市人民政府:
石狮镇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面积48.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1.8平方公里;有18000户,85780人,其中镇区26000人,耕地面积30200亩,人均0.36亩。全镇共有74个自然村,设有29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8万多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狮镇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一九八六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29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3.2倍,其中乡镇企业产值956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7%,人均工农业产值1317元,全镇市场商品贸易额1.7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6倍,城镇人均纯收入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工商税收入库1163万元,占全县工商税入库数的18.07%,比一九七八年增加近4倍。一九八六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一九七八年的35∶65改变为851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建筑行业发展也很快。镇区有饭店120多家,旅社64家,机动车辆4000多辆。有建筑联合体61个,文教事业也有较快发展,现有中学2所、小学33所。
从石狮镇近几年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覆盖面大
一九八三年以来,这个镇先后开辟农产品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各3个,有个体商贩的摊、店达3400多家。每天各地有数以万计的客商云集石狮,其产品畅销全国各个省市,仅全国各地常驻石狮的各种采购站、办事处就有45个,石狮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和“洋货”的集散地。
二、侨资多、信息灵
石狮是全省重点侨乡,一九八六年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引进侨资达2000多万元,全镇个人银行存款达1.2亿元,人均储蓄1425元。他们发挥资金雄厚的优势,兴办企业;又利用款式新颖、品种繁多的“国产洋货”,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的达54种。
三、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好
一九八六年,全镇乡镇企业592家,产值9568万元。这些企业,从一九八三年以来,向国外引进机械设备3080多台(套),同时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因此,尽管乡镇企业起步慢,但起点高,后劲大,能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四、初步形成外向型的经济格局
一九八六年全镇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1325万元,收取“三来一补”工缴费121万美元。目前,全镇逐步形成以服装为主体,家用电器、工艺美术、电子玩具、塑料制品、鞋帽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商品生产体系,胸罩内衣、羽绒制品、工艺蜡烛、电子玩具和通草画等名优产品远销欧美、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石狮一批企业还积极发展横向联系。据统计,有各类企业之间联营的94家,与省内外各地联营的30多家,联办公司6家,省内外在石狮办公司30多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经济活力。
近几年,由于石狮镇经济迅猛发展,原有行政管理体制、镇区设施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日趋尖锐,在前进中难免出现一系列连锁反映的问题,主要是:
(一)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石狮镇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市场商品贸易额均在亿元以上,一九八六年工商税收入也达1163万元。不论是经济收入,还是日常的工作量,都大大超过一些县的水平。而目前作为乡镇一级的建制,镇党政机关干部职工71人,虽已超过正常乡镇一级的编制,但仍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要搞好工作的确力不从心。
从各职能部门的情况看,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镇现有各类企业592家,个体商贩3000多户,每年市场商品贸易额超过亿元,相当于德化县集市成交额的10.3倍。而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编的干部职工只有29人。按现行管理体制,处理100元以上的案件,都要报县工商局审批,常常因结案不及时,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任务也十分繁重。每天全国各地有三万多人到石狮务工、或从事商业活动,镇区人口成份复杂,外来作案甚多。据统计,一九八六年发生特大案件92起,等于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总和。目前,虽然设立公安分局,但人员编制不足、办案
装备落后,确难胜任繁重的办案任务。
(二)财政体制不适应
镇财政所按现行定收定支制度,收入均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虽然增收分成留镇40%,但潜力不大,这种体制实难解决城镇设施的需要。据统计,1979年石狮工商各税收入231.5万元,1986年猛增到1163万元,增长5.8倍。工商税收入虽大,但八年中县财政对石狮镇的投入仅有410万元,如果扣除去年省财政厅批准的税收超收分成83万元,县支持该镇南环城路建设60万元,建石狮影剧院投资50万元,实际对石狮投入只有217万元,平均每年只有27万元。因此,若无建立县级市财政体制,根本满足不了石狮市政建设的基本需要。
(三)交通管理不适应
全镇目前拥有国营、集体、个体的各种车辆4000多辆,每天进出镇区的大中型客车就有1460多班次,日客运量36500多人次,镇区公路车辆流量每昼夜高达万辆次,白天平均每分钟11.5辆次,大大超过福厦公路车辆的流量。因此,交通阻塞,秩序混乱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基础设施不适应
尤其是环卫、排水、交通等城建设施不配套,更缺乏大容量的贸易市场和专项市场,许多个体商贩占街为市,造成市容街貌“脏、乱、差”。
综上所述,要改变石狮面貌,根本的途径是改变现行不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最近,围绕这个问题,省、市、县联合组成了调查组,通过深入调查,征求有关乡镇和各方面的意见,并经县委、县府两套班子反复讨论和县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认为将石狮、永宁、蚶江镇和祥芝乡等四个乡镇从晋江县划出来,单独建立石狮市(县级)更为适宜。
石狮拟辖的四个乡镇,历史上几次行政区划变更,曾属石狮管辖,地理位置与石狮毗邻、形成东南沿海一整块,水陆交通相连,经济往来较为密切,且祥芝、永宁、蚶江均有天然港口,利于对外通航。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看,辖区现有人口23.67万人,其中城镇居民4.02万人(其中现石狮镇区2.6万人),连同外地常驻石狮人口1.4万人,乡镇企业就业人员1.8万人,共计非农业人口达7.2万多人,其工农业总产值也达2.44亿元。还有七所中学,3900多名学生。根据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规定,石狮镇建制升级为县级市是符合上级有关精神的。它具备下列有利条件:
①增加人员编制按现行有关规定,县级市建制人员编制基数为250人,加上按人口1~1.4%配备。人员编制可比镇一级行政编制增加一倍多。各职能部门也可随着建制升级,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目前,各种管理跟不上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②增加财政活力建立县级市财政体制,设立一级金库,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收入、节约支出,改变目前“收支两条线”的现状,有利于集中财力,解决市政建设中突出的问题。
③发挥石狮的“辐射”作用石狮在晋东南一带已成小区域经济中心。建市后,可进一步发挥石狮对周围农村“凝聚”、“辐射”作用,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石狮地区“贸工农”型的经济格局,建设“农稳、工富、商活”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
石狮行政体制升级,有利的因素很多,但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是:
①工业基础差辖区只有小型国营工厂3家(即晋江瓷器厂、石狮印刷厂、晋江皮革厂),职工336人,固定资产99.5万元,年工业产值仅185万元。石狮镇虽有乡镇企业592家,其中563家属群众集资经营,大部分是租用民房、部队营房或临时搭盖,厂房简陋狭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②市场货源没保证石狮市场目前经营的各类服装和小“洋货”,货源多数来自龙湖、金井、英林、永和、深沪等乡镇的国内服装加工厂。石狮行政体制独立分设后,有可能改变商品流向,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必然使流通领域出现新的矛盾,石狮商品市场能否持续发展、久盛不衰,确难预料。
③农业设施难于管理全县性的水利、电力设施。目前有5个大型电灌站,其中4个电灌站(即晋南、新华、长福、洪窟电灌站)在石狮境内,上述4个电灌站承担灌溉农田15万亩,石狮辖区只1万亩。今后出现旱情,在水利管理上,难免出现新的矛盾,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④可能引起海外华侨思想波动晋江县建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元)至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县旅外侨胞、港澳同胞110万人,都以“晋江人”引为自豪,而且海外已有许多全县性华侨(港澳同胞)群众组织(如香港晋江同乡会),石狮政区分设后,是否会引起海外华侨的思想波动,影响华侨之间的团结,甚至会影响华侨捐资办学和兴办公益事业的爱国爱乡的积极性,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之一。
鉴于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建议将石狮、永宁、蚶江镇和祥芝乡等四个乡镇从晋江县划出来,设立石狮市。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予转报。
晋江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一日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