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文化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化交流
分类号:
D675.8
页数:
5
页码:
927-9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移居台湾后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台湾关系
文化交流
石狮市
内容
一、民俗交融
石狮人徙台后聚姓、聚族而居,始终保持昭穆相承、两地互婚、地名相关、风俗相似、语言相同的亲缘关系。
(一)昭穆相承
移居台湾的石狮人在台安居置业,繁衍后代,不忘维系两地宗族血缘关系,均参照祖居地昭穆传宗接代。清初,石狮小洋坑蔡姓徙台后在台北建小洋坑村,把昭穆带入台湾,今已繁衍12代,因辈序不够,又重新编“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辈序,并传回祖居地让族人共用。蚶江李姓入台传衍至10代,清末返故里修宗谱时又新编11~30世讳行。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使早期去台石狮人魂牵梦萦、思念祖家故土,并不顾海峡波涛,返乡同承昭穆,共叙亲情。
(二)两地互婚
古代去台拓荒的石狮人,由于条件限制,往往不带眷属,有的人在台聚妻生子繁衍生息。如蚶江石湖郭培生“往台湾,妣林氏,台湾女”;蚶江林光邦“继妣王氏,名庆娘,高山女。”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随着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两地互通婚姻已较为普遍,不少台胞返乡成亲,再携带妻室赴台创业定居。台湾女子嫁到石狮,石狮女子嫁去台湾已不鲜见,如蚶江林秩礁有“女愁娘,适鹿港……。”在蚶江石壁、莲埭及永宁村林氏族谱中记载清代娶台湾女的族人有62人。由于通婚,两地骨肉亲情关系更加密切。
(三)地名相关
冠族地名 明代蚶江林氏二房下井派迁入澎湖,在居住地建“下井”村。
冠姓地名 明嘉靖年间,蚶江欧厝欧阳文卿迁居金门,生5子5房,将定居地命名为“欧厝”村。明代由永宁迁居晋江衙口的粘氏于清乾隆年间移居台湾彰化县福兴乡,在聚居地取名“粘厝庄”,后繁衍成巨族,遂把粘厝庄分为“顶粘”和“下粘”庄。清代蚶江洪厝洪章炎移居淡水,嗣后传衍台北市汕头街,在居住地取名“洪厝”。
冠籍地名 明弘治年间,祥芝湖厝村林姓居民徙居台湾,以聚居地取名“湖厝”。莲塘蔡姓徙居台湾,在居住地取名“莲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石狮洋坑村民入居台北,将定居地命名为“小洋坑”村。永宁前埔村入台先民在居住地取名“前埔”村。
(四)风俗相似
徙台的石狮人带去祖家的风俗,代代延习,至今保留与家乡相似的风俗习惯。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民间往来十分频繁,两地保持“海上泼水节”的传统风俗。鹿港被誉为“台湾文化城”,石狮境域迁台先民聚居鹿港为数众多,200多年来广大泉漳移民保留着传统的闽南民风民俗,并经常举办规模盛大的“民俗才艺周”,台湾各界人士四面八方涌向鹿港,从传统的闽台民俗文化中寻找台湾在大陆的根。
(五)民间信仰
早期石狮境域迁台移民渡台时,常把祖家神灵带到居住地作为保护神,并建宫庙供奉、祭祀。数百年来两地有着共同的神缘关系,在台的石狮乡亲常返乡到祖庙祭祀、“割香”(进香),绵延不绝。
清乾隆四十九年后,从石狮境域带去台湾的神灵为数不少,如鹿港城隍系永宁城隍“分灵”,后又分支于台中、彰化、台南各地。台湾奉祀永宁城隍的庙宇达100多座。台南忠泽堂的城隍由石狮城隍“分身”,并由迁台先民再分灵到台北、台中、彰化等地祭祀。
此外蚶江“妈祖宫”的天妃娘娘,“龙显宫”的保生大帝,“五王爷宫”的五王爷,“忠仁庙”的关帝爷,祥芝斗美“王爷宫”的朱、李、池三王爷,永宁外高“英济庙”的关帝爷等神灵于清代先后到达台湾,由徙居台湾的石狮移民建庙奉祀。
1979年以后海峡关系缓和,台湾奉祀的神灵庙宇相继组团到大陆祖庙进香谒祖。1989年3月26日,台中市灵兴宫董事会组织进香团到永宁谒祭永宁城隍祖庙。至1997年,台湾各地城隍庙先后20多次组团到永宁、石狮城隍庙进香谒祖。1996~1997年,石狮崇福寺、永宁及石狮城隍庙也先后组团到台湾联谊。
(六)民间纪念活动
1988年6月28日,蚶江群众自发举办蚶江与鹿港对渡205周年纪念活动,内容包括纪念大会、千鸽翔空、文艺游江、竞舟泼水、海上捉鸭、海上思亲恳谈会、游泳比赛、海上烟花、文艺晚会等,来自台湾及港澳、海外乡亲、省内外观众3万多人共度良辰美景。这次活动在海峡两岸产生深刻的影响。
1995年9月23~24日,在石狮永宁黄金海岸度假村举办“'95闽台民间艺术节”,是一次荟萃闽台民间艺术精华、风土人情的大型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参加演出的有台北汉唐乐府、台湾亦宛然掌中剧团、福建省梨园剧团等全国各地22个表演团体,包括梨园戏、掌中戏、南音、芗剧、高甲戏、车鼓、舞龙、排子吹、拍胸舞、北管、舞狮、什音、木偶、畲族歌舞等,观众达9万多人。
二、教育往来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台湾始立府县学,岁科试以取生员。许多石狮人纷纷东渡到台求学,在台取得秀才资格,然后再返原籍参加乡试,如永宁刘廷简、石壁林宏礼等。有的还献身教育事业,为两地教育往来做出贡献。清乾隆年间,永宁西门外徙台林氏家族在台入学致仕者有8人。清道光年间,永宁籍施琼芳生台南,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即补江苏知县,铨选六部主事,但他未就职,归台南受聘于“海东书院”讲学授徒。清末永宁籍李锡金迁台定居,常教育子孙“养德性励、风俗为本”,其孙李祖琛在新竹设立私塾,侄孙李祖训任台湾府学训导,均从事教育工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锡金的裔孙李舜臣中举人,内渡返永宁故里从事文教事业,并于民国6年3月与永宁籍华侨李文矩集资创办“银江小学”。
永宁籍女子教育先行者林朝素从事教育事业数十年,其长子李亦园台湾大学毕业,留学美国,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朝素的第二三代有10多人在海峡两岸从事教育事业。
海峡两岸从事文教事业,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石狮人不计其数,如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馆长林惠祥教授,台湾省会计师公会理事长、台北晋江同乡会名誉理事长王人瑞等人。王人瑞还被华侨大学、黎明大学及泉州师专聘为客座教授。
三、戏曲、文艺、影视新闻传播
(一)南音
清代蚶江与鹿港对渡后,鹿港南音艺人特邀大陆名师苏代赴台教习,鹿港一时乐风大兴。清末蚶江“金兰社”已蜚声海内外,南音名师林子修赴台传播南音,与其它名师登台演奏《百鸟归巢》,一时誉满台岛。至民国时期,两地南音演奏家及爱好者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乡镇先后成立60多个南音社组。1989年3月,石狮市成立南音协会,开展南音艺术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会员表演多次获奖,并和台湾弦友同台拨弄弦管,丝竹声声播乡音。台湾演艺剧团多次派员到石狮学习戏剧音乐、南音表演。至1997年,石狮市南音协会共接待美国音乐教授、台胞叶娜博士,台北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基隆市第一闽南乐团,台南市南声乐团等台湾学者、弦友40多团组、620多人次。
(二)什音
石狮市什音研究社与台湾同胞什音表演艺术家常有往来。1996年元月,该研究社接待来自台湾省高雄的艺人陈金雄等人。陈返台特寄信表达友情。他称赞石狮什音“管弦齐鸣,绕梁不已……扣人心弦”。
1996年9月16日,台湾著名艺人谢新达(艺名猪哥亮)到石狮什音研究社进行艺术交流,为两岸的什音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石狮什音社每年均要接待台湾演戏剧协进会前来开展文艺交流。
(三)灯谜
明清时期往台经商的石狮人不乏有灯谜爱好者,在台湾与谜界友人开展谜艺交流。民国初期,素有“灯谜之乡”的蚶江谜界前贤林桂舟等人到台经商,在台湾设谜会友,民国21年台湾谜界到蚶江探访“谈虎楼”诸谜友。
1949年后,虽然人为造成的海峡两岸隔离,但渔民常在海上相逢,有灯谜爱好者常寓灯谜抒怀,或互通谜信,阅信揭谜,情趣横生。1982年后两地谜事交流活动逐渐频繁。1989年蚶江镇举办全国性的第二届蚶江侨乡谜会,邀请台湾灯谜研究学者朱家熹参加,台湾著名谜友陈祖舜等人及台北、台南谜学研究社寄来贺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还为谜会题词。1993年市文化馆及灯谜协会联合举办“当代风采”佳谜创作邀请赛,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市、台中市、澎湖县、高雄市、高雄县等地的谜友11人应邀寄来灯谜作品参赛。1994年石狮市灯谜协会会长苏温才获台湾高雄市谜学研究会和福建省漳州市灯谜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沈志谦文虎奖”。
(四)诗词
清末台湾父子进士施琼芳、施士洁在台湾先后组织“崇正诗社”和“斐亭诗社”、“牡丹诗社”,常与一些进步人士唱和,抒发爱国情怀、讽刺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施氏父子著有《石兰山馆遗稿》(诗文集22卷)和《后苏庵诗抄》12册、《四进士同咏集》等。贡生李祖训在台湾新竹县组织“竹梅吟社”,时常聚会赋诗,寄抒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石狮楹联名家杨浚曾赴游台湾,与台湾知名联家唐景崧、郑用锡等人相互联诗酬唱,在台北等地留题多副楹联。
民国期间,永宁籍才女郑衍蕃晚年寓居台湾,曾任多家报刊记者编辑,著有《春草吟笺》,收集300多首诗词倾吐其爱国思乡之情。
海峡隔离后,两岸亲人难于团聚,不少人通过诗词寄托悠悠思亲情怀,如台胞李少园与其母林朝素,台属薛祖评与居台的胞弟“天涯老二”,还有王诗谦、高丽雪、苏婉传等台胞经常以书信往来通过唱和诗词互倾亲情。1989年后,石狮市先后成立“凤鸣诗社”、“中华诗词协会”,也经常与台胞赋诗联谊。
(五)影视新闻
1979年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吸引台湾影视、新闻界到石狮境内采访拍摄。
1987年10月,台湾《人间》记者钟俊陞采访蚶江古渡。1988年6月,台湾《大地》记者采访“蚶江与鹿港对渡205周年”纪念活动。
1992年12月,台湾中视台到石狮拍摄被誉为“天下第一狮”的溪前蔡满意家庭舞狮队。1993年2月8日,台湾宏昌影视有限公司到蚶江古渡码头拍摄闽台传统小戏《管甫送》等。1994年,台湾著名导演凌峰一行来蚶江等地拍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1995年9月12日,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黄宝慧等一行到蚶江拍摄古渡风光。1994~1997年,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先后两次采访石狮市长,返台后对石狮市的建设风貌进行报道。
此外,在台的石狮籍同胞不少从事新闻影视工作,如王明山,祖籍石狮街尾,连续6届担任台湾广播协会理事长,为两地影视新闻传播做了不少的工作。
(六)文艺创作活动
民国20年,新湖籍台北作家吴丙丁,联络陈华宗、王显珍和苏鸿树医师(台籍)等人发起组织“红叶剧社”。抗战胜利后,苏鸿树等人在今人民路兴建“石狮戏院”。
建市后,文艺工作者创作不少以台胞思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华侨中学排演台湾民谣歌舞《天黑黑》,市实验小学排演台湾校园歌舞(蜗牛与黄鹂鸟》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舞蹈录像评比获鼓励奖。蚶江中心小学创作演出思念台湾小朋友的儿童歌舞《金凤蝶》,获泉州市优秀演出奖。1992年,林善忠和林天生创作年画《海峡同乐》,荣获福建省首届书画节铜牌。同年,石狮市举行大型《海峡情深》文艺晚会,特邀中央及省、市著名文艺家、歌唱家登台献艺,抒发思亲情怀。不少台胞看了演出深受感动。石狮市的文艺创作活动为两岸亲人增添深厚的情谊。
四、体育、卫生往来
(一)体育
武术 石狮荣膺全国“武术之乡”,自清代以来出过不少武林高手。清初随郑成功东征台湾、施琅收复台湾军中有不少石狮武林志士。光绪年间,蚶江人纪传改在鹿港经营菜铺,以武功武德服人,曾多次制止泉州帮与漳州帮之间为争夺码头的械斗。石狮人吴锡唐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开馆授徒,传授中华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精神。
篮球 民国20年春,台北作家石狮人吴丙丁自筹经费组织“湖光篮球队”,队员多是台胞。民国27年,他又组建石狮篮球队,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信鸽 1988年10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将民间捡到的从台湾飞落到石狮的100多只信鸽集中在围头湾放飞回台湾。1989年,世界鸽联副主席、台湾省鸽协理事长周逸生一行到石狮,与石狮市鸽协交流经验,并共同提出举办“同为炎黄子孙,共为中华腾飞”做贡献活动。1991年,在石狮狮仔山建国际赛鸽舍。1993~1995年,先后举行三届“中国石狮国际环球信鸽赛”。台湾黄教铭的信鸽获第二届首羽冠军鸽。
门球 石狮市老人体育协会经常举办门球活动及比赛,吸引台胞前来。1996年11月,台湾南投县体育会门球队一行28人莅临石狮与石狮老人体育协会进行友谊比赛。
(二)卫生
石狮人渡台,不少人行医济世,传播中华医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祖籍龟湖后宅的林深恩(克荣)从彰化“移居鹿港,开设汉药店铺,号阳春,献身济世。后再进五福街,扩展其业,发扬祖德”。其后裔遂以“阳春”为堂号,继承祖业,救人无数。
蚶江名医林大廷于民国6年东渡台湾,在台北行医,足迹遍及全岛。民国17年,日寇在台湾火烧场设立麻风村,将一些非麻风者也流放该岛。借此作为政治犯的集中营。大廷乃撰《癞疾论》刊于台北《日日新闻》,因触怒日寇被驱逐出境,举家内渡厦门。70年代,移居台湾,著有《卫生便览》、《痘疹专书》。其次子英乔继父业,在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职。
民国期间,曾有台湾卫生医疗界57人先后到石狮等地行医,抗日战争后大部分人返台,但仍有部分人留在石狮继续在医疗界任职,为祖国医学做贡献,如台籍医师柯婉珍,民国28年任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医生,民国32年到石狮开业行医,1952年任石狮联合妇幼保健站站长,其女曾惠华在泉州市儿童医院任副主任医师、为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