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爱国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3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爱国爱乡
分类号: D634.1
页数: 8
页码: 898-9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华侨爱国爱乡的情况,包括支援祖国革命、支援家乡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华侨 爱国爱乡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支援祖国革命
  一、支援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石狮华侨纷纷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积极支持和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们或秘密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或踊跃捐输,购买武器支援革命;或毅然回国,奔赴战场,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新制不惜生命。据《缅甸中国同盟会革命史》载,石狮华侨参加该会的有陈文国、林登庸、吴竞成、王文盘等多人。他们参加创办《光华日报》、《挺进报》,宣传革命,传播新思想。武昌起义后,积极发动缅甸华侨捐募,接济革命军军饷。
  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石狮华侨也积极参加同盟会组织,水头村华侨王德义等人在马六甲参与创办《中华书报社》,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菲律宾的石狮华侨积极参加同盟会。龙塘王道记、祥芝邱奕经、大仑蔡孝忠、三吴吴文永都是同盟会员中较活跃的人物。祥芝厝上村的旅菲华侨邱允衡率先捐款5000比索,曾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亲笔题款褒“热心公益”的匾额。龙穴村华侨高染、多次汇巨款赞助革命军。光复后,他代表菲律宾华侨工务团赴南京向民国临时政府立案,拜谒孙中山,受到孙中山奖勉。
  祥芝旅居印尼华侨周俊烈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泉州光复前夕,组织学生队,被推为队长,宣传革命、维持社会秩序,还带队随叶青眼参加光复永春的战斗。
  二、支持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石狮华侨同海外广大侨胞一道,纷纷成立各种抗日团体,节衣缩食,捐资输财,开展救国活动,不少华侨抛弃国外舒适生活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1月26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全菲华侨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永宁华侨李淡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钞坑村华侨颜文初任大会秘书长,大仑村华侨蔡孝忍、蔡功南也是这次大会主要发起、组织人之一。许多石狮华侨积极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
  民国21年1月28日,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军,石狮旅菲华侨纷纷捐款,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壮举。民国20~22年,菲律宾华侨捐款达200万美元。民国22年3月,又捐国币300万元,购战斗机15架。印尼泗水华侨一年内捐国币5577.10万元,银毫55050两。上浦村华侨王则棋捐资1000万元(国币),蔡廷锴将军特赠银盾表彰。石狮华侨还参与组织福建海内外民众团体救乡代表团,欢迎十九路军入闽。
  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广大华侨同仇敌忾在海外建立各种抗日组织。石狮华侨王立璇、詹孟杉响应菲律宾中华商会号召,积极参与发起各华侨团体成立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的活动。继之,许多石狮旅菲华侨纷纷参与组织各种华侨抗日救国团体,永宁华侨李逢耀参与组织的菲律宾南甘马仁省抗敌后援会,岑兜华侨李秀峰参与组织并任第一届执委的菲律宾华侨店员救亡协会,菲律宾怡郎市华侨组织怡郎华侨救亡会。
  石狮华侨在菲律宾出版抗日报刊、演出抗日话报剧、教唱救亡歌曲,举行义演、义卖、义诊筹集抗日经费,开展抵制日货活动。莲塘华侨蔡旅营、金埭华侨黄念打及钞坑华侨颜文初都是当时杰出人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侨筹资捐款活动更是空前高涨,在菲律宾不论殷商巨富,还是升斗小民,男女老少都热情捐资,有的工薪阶层,捐出伙食款,宁愿自己忍饥挨饿。民国27年10月至31年12月,菲律宾华侨汇回祖国捐款1488万元,捐献购买飞机款项490万比索,可购买飞机50架。民国27~29年,南侨总会捐款达5亿元国币、汽车200辆、寒衣50万件和价值250万元国币的滋补品、奎宁及其他物资。
  石狮旅菲华侨不但慷慨捐资输财支援祖国抗日,许多华侨热血青年还毅然回国请缨,奔赴抗日前线。
  民国27年1月,一批石狮华侨青年参加菲律宾华侨归国义勇队,从菲律宾回到祖国,参加皖南新四军。民国27年2月,石狮菲律宾华侨青年施纯亮、永宁高明轩、王寄生(作家白刃)及蚶江林育等人回国,前往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青工学习班学习。学习结束后,继续参加革命斗争。民国28年5月,水头村华侨王汉杰(又名爱奎)、容卿蔡培团、永宁施炳文、宽仁陈杨德、祥芝港东邱仲尧等人参加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问团到皖南慰问新四军。而后,王汉杰则投奔参加新四军,升任为军部直属教导队第三大队副政委、党支部书记。
  民国26~28年,石狮华侨的一些技术人员,在海外从事汽车、飞机驾驶及修理工作,工薪高,生活舒适。但他们深明大义回国报效。石狮华侨蔡联壁、王炮、王玉庭、黄传芳等
  人参加菲律宾华侨技术人员回国服务团,自筹路费回国,途经香港时受到宋庆龄和华侨抗日总动员会的欢迎和欢送。回国后,他们投身抗日事业,历尽艰辛,坚持在祖国西南运输线上运输军用和民用物资,直至抗战胜利。
  三、支援国内革命战争
  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狮华侨也作出很大贡献。
  永宁旅菲华侨董云阁(又名董光泰)于民国14年回国就读厦门集美学校、投身革命活动。民国1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受组织派遣回永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传播革命思想,先后担任福建省地下党、团组织领导,民国20年为中共福建省委临时负责人之一,民国21年5月,在厦门被捕,同年10月壮烈牺牲。永宁华侨李子芳,民国16年由菲律宾回国求学,随后参加闽南地下斗争,民国2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军团领导干部,随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民国25年,奉命参加新四军,担任组织部长,“皖南事变”中被捕,关押江西上饶集中营,宁死不屈,壮烈捐躯。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许多石狮华侨奋战在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随军记者王寄生,跟随陈毅大军,在山东战斗,成为山东解放区著名作家。王汉杰、蔡派忠、陈坚等10余人由菲律宾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王汉杰任粤赣边区纵队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兼作战科长。容卿华侨蔡维作(又名蔡汉源)、陈坚,民国37年参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转战闽粤,民国38年8月,率部追击国民党残部胡琏兵团,参加解放汕头战斗。还有一批归侨、侨眷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参加石狮一带的地下斗争。参加中共闽粤赣边区闽西南泉州解放同盟地下组织的有归侨蔡派忠、高汉朝、卢良、佘琦等人,高汉朝担任武工团团长。民国36~38年,中共闽中特委晋江县委塔山区工委、石狮区工委(曾改名为石狮侨乡区工委)的成员中侨属占45%,归侨有施养宗、吴仕彬、蔡天从、王金矿等人。侨属妇女林贵攀、卢嫦娥、陈碧娥等人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林贵攀把自己的住宅用来掩护地下党伤员,把丈夫海外寄回的侨汇、衣服无偿供给地下党。卢嫦娥卖掉黄金首饰购买一支“曲七枪”支持地下武装斗争,革命同志亲切地称她为“曲七嫂”。
  第二节 支援家乡建设
  一、投资创办交通运输业
  民国14年(1925年),石狮蔡培庆募集华侨投资20万枚银元创办石狮石永蚶民办汽车公司,开筑石狮至永宁,石狮至蚶江公路。民国16年蔡培庆等人又筹建石东汽车公司,兴建石狮至东石公路,翌年转让给旅菲石狮华侨蔡孝忍,蔡孝忍再投资16万枚银元投建。民国20年旅菲华侨许以梭投资1.8万枚银元创办石浦汽车公司,开筑石狮后花村至浦内港公路。至民国22年石狮境内华侨投资37.8万枚银元兴建公路。
  抗日战争初期,福建省军事当局为防止日军大规模入侵内地,全面自毁沿海一带公路。石狮境内公路破坏殆尽。抗战胜利后,民营汽车公司借助华侨投资,先后修复青阳至石狮、石狮至浦内、永宁、东石、蚶江、金井公路,计76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华侨积极为家乡修桥造路。1980年以来,有龟湖华侨郑声党独资修建五星至龟湖郑厝水泥大路3公里;上浦华侨王受友修建龟湖至玉浦方石大路1公里,1995年改为水泥路面;龙塘侨胞王则萃、王爱友等修建龟湖至塘头水泥大路1.5公里;容卿华侨集资120万元修建环村公路及通往灵秀山碎石路。据不完全统计,1950~1987年,石狮、永宁、蚶江、祥芝华侨捐资修建乡村道路达418万元。石狮建市后,华侨修建家乡道路很普遍,其中较大型工程有蔡友玉建宝盖山“拥军路”。旅外华侨杨中捐资165万元修建锦江乡村公路。菲律宾华侨施性造捐资154万元修建至钱环村水泥路。
  二、投资办商业
  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仑村旅菲华侨蔡玉玺在石狮与人合股创办复成布商店。民国3年旅菲华侨回国开设百货商店,为百货行业中最早的侨办企业。20年代初期,石狮华侨回乡投资商业者大量增加,项目涉及典当、金银铺、钱庄信局、海产、棉布及小洋货。民国15年,旅菲华侨吴赍虾、吴梓标合资3万元,开设石狮万泰钱庄,后又在泉州开设东泰钱庄、在厦门开设闽南钱庄。民国19年,华侨蔡连振投资7万元,创办华南钱庄。王清辉等华侨不但投资石狮商业,还投资福州、上海等地经营商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狮旅外侨胞大量回乡,投资商业。民国35~38年,华侨在石狮开设布行的有锦华、福侨、友泰、绵泰、复成、经纶、华昌、新昌、启德等17家。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侨资商业有120多家,总金额达160万元(包括晋江)。
  1979年后,石狮华侨、侨眷瞄准开放改革的机遇进口大量洋货,投入石狮市场。1979年,华侨、侨眷带进一批电视机、收录机和大件包裹(衣服、布匹)。1980~1981年,平均每年进口布匹、服装、药品等货物65万公斤,价值2600多万元。这是华侨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投资家乡商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大批华侨物资的进口,为石狮侨乡民间市场提供大量货源,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二三万人到石狮采购。1980年1月,只有85个摊位,1982年2月,发展到316个摊位。
  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华侨回乡投资生产性先进技术型、出口型的生产企业。
  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交通断绝,侨汇中断,向来“靠侨吃侨,快乐逍遥”的侨眷一时陷入困境,只得变卖以前亲人从海外带回的衣服、布匹及小洋货度日。于是,石狮街头出现“故衣摊”——服装、布匹市场。当时,石狮流传“草皮捷捷掘,去向番客婶换大裘”的乡谚俚语,即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民国30~34年,石狮镇新华路、菜市内及布墟街一带的“故衣摊”有60多家,永宁镇、蚶江镇有20余家,龟湖街有10多家。摊主向侨眷属收购衣服、布匹,摆摊设点销售。石狮民生路、大仑街尾、布袋巷有典当,也接受侨眷衣物当出。有的中老年侨眷为减少摊主的中间盘剥,提着包袱走街串村出售“故衣”。“故衣摊”孕育着石狮服装市场的雏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侨纷纷回乡,带回大量衣服、布匹、肥皂、线团、西药等小洋货,侨眷自用有余,也拿到“故衣摊”摆摊设点销售。民国35~38年,经营摊点增至100多家。还有典当、信托行8家。各摊点货物充足,花色品种繁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退出的军用物资花旗裘、花旗毯为服装市场的抢手货。当时,上浦村一新加坡归侨带回花旗裘、花旗毯200余件,除小量分赠亲友外,大都拿到服装市场销售。典当、信托行的老板也大量收购侨货,销售到泉州、福州、江苏、浙江等地。石狮服装市场有较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商部门对“故衣摊”加强管理,石狮镇核准登记的“故衣摊”20多家。6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放宽华侨物资进口的限制,华侨、港澳同胞由香港寄回国内物资大量增加。除衣服、布匹等用品外,还有大米、食油、食糖、味精及鱼肉罐头等食品,后又发展到寄化肥。大量物资涌入,侨户自用后剩余的都拿到市场销售。由于当时大米、食油、食糖、棉布等物资国家均限额供应,物资紧缺,因此,大量进口的华侨物资有广泛的销售市场,侨乡服装市场更为兴旺。
  “文化大革命”中,市场管理机构瘫痪,“故衣摊”又有增加,新华、宽仁及新湖3处“故衣摊”常年都有120多家,最多时超过200家,除销售华侨物资布匹、衣服、鞋帽外,还经营小商贩从上海等地采购来的的确凉及紧缺工业品。尔后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进行批判。服装市场几次被整顿,受到限制。
  80年代初期,石狮镇政府在新华路及东亚巷内开辟面积300平方米60家服装市场。主要销售风雪衣、男女大衣、男女长裤、长短恤衣、针织品及日用小百货。服装市场极为繁荣。
  其时,石狮人充分利用侨乡闲资多、闲人多、闲房多的特点,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货加工业务,以社队企业之名,合股集资创办家庭作坊式的家族小厂,生产服装。尔后,又以华侨投资、中外合资形式,创办较大型服装工厂。由于面料好,信息灵,款式新,港澳及海外流行新服装上市后,一星期左右,石狮就能仿制上市,货流充足,价格便宣,全国各地前来采购服装的客商大增。1981年每天平均进出石狮车辆135辆(次),经石狮邮电局寄往全国各地衣物邮包7万多件。至1987年,服装摊达5500多家,每天到石狮采购服装的有4万多人,涌现“爱花牌”胸罩、“全家福”服装、“爱乐斯”、“卡斯”西裤等一批全国驰名的商品。石狮成为著名的服装市场。
  石狮建市后,市政府把服装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植、引导,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服装产品的档次,把企业引向高科技集团化发展,同时建立服装面料市场,服装配件、辅料市场及服装等专业市场,同时涌现“拼牌”、“野豹”、明珠岛”、“卡罗卡”、“闽狮”、“全家福”、“金色年华”、“帝都”等华侨、港澳台胞投资及归侨、侨眷集资、中外合资的著名服装企业及驰名商标,石狮侨乡服装市场更加繁荣兴旺,并在全国享有较大声誉。
  三、投资办工业企业
  清末,石狮华侨开始在家乡投资工业企业,并引进当时的国外先进设备,创办机动碾米厂、榨油厂、面粉厂、肥皂厂等。这些工厂,以后逐步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工厂。20年代后,华侨投资金额增多,创办企业规模扩大。民国13年,石狮华侨集资投建石狮电灯公司,资本额为2.8万银元。民国16年,华侨集资4000美元,开设洽成米绞(碾米厂)。民国17年,永宁华侨投资4万元创办永宁电气股份公司,后又投资3万银元创办永丰面粉厂。
  20年代后,华侨投资工业企业涉及碾米、酿酒、铸造、制烟、皂烛、锯木、电力、制糖、食品、制衣等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通过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国内工业企业。50年代初期,石狮镇侨联发动华侨投资侨汇4万元,由省华侨投资公司投建石狮电厂。
  1978年11月起,石狮华侨投资家乡企业大量增加。兴起侨属企业,承接大量境外来料加工业务。1981年,原石狮镇有华侨投资、侨眷集资创办镇属及街、村企业69家,总产值从1979年230万元增加到1104万元。其中来料加工厂7家,获工缴费43.14万元。
  石狮建市后,华侨投资石狮工业企业金额巨多,规模庞大,向集团化发展。至1997年华侨投资石狮企业104家,总投资额为10.961亿元。其中,容卿华侨投资6000万元,成立灵狮开发建设公司,兴办轻工、服装、电子、玩具、塑料工厂。菲华企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兴建厂房,引进30多个工矿企业项目。1992年菲律宾华侨郑声党投资1800万港元创办石狮首家教育资金企业禾乃食品有限公司。
  四、投资办房地产业
  20年代中期,石狮华侨就在家乡投资房地产业。民国16~19年,华侨、归侨、侨眷投资建造石狮旧镇区的建兴街、马脚桥街、民生路、大仑街、新街仔。民国21年建造新华路,改造糖房街。民国22年,新建东村街、后花街;民国37年,新建太原路、龙泉街。旧镇区十多条街道,80%以上店铺楼房,均为华侨投资兴建。
  60年代初,石狮华侨投资建造华侨新村。1978年后,华侨投资家乡房地产形成热潮。主要采取土地成片开发的办法,经营房地产业;与石狮原有单位合作,拆旧建新,有关单位以土地作价入股,华侨资金入股,建筑完成后按股分成。1983年4月由省中建公司投资550万元征地78亩在石狮镇东北兴建华侨新村,解决侨属的住房难。
  石狮建市后,华侨投资大型房地产业主要有郑周敏、金丘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灵狮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土地成片开发750余亩,至1997年华侨投资房地产业达5000万元。
  五、投资创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石狮华侨捐资兴学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许多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办私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永宁华侨捐资创办行实小学。辛亥革命后,石狮各地侨办学校陆续出现,祥芝华侨邱允衡捐资琼山小学;民国3年,蚶江华侨许鹏程、谢其锦等创办锦江小学;民国6年,塔石华侨李逢耀创办宝塔小学;民国7年,石狮华侨捐资创办爱群小学、毓龄小学。同年,龟湖华侨集资创办鹏南小学。民国元年至22年华侨先后在永宁、祥芝、石狮、蚶江等地兴办小学35所以上,从民国9~24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狮旅居东南亚华侨大量回国。华侨回到家乡,捐资办学形成热潮。民国35年,石狮华侨、归侨筹资创办石光中学。至1949年9月,石狮境内小学47所,中学1所,90%以上学校由华侨捐办或侨汇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仍然热情投汇资助家乡小学。石狮境内侨办校、侨助校达70%。1954年,石狮镇侨联为解决当时华侨子女上中学难的问题,发动海外华侨及归侨、侨属筹集资金,在大仑中心小学创办晋江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56年,华侨、归侨、侨眷属集资在体育场边(今石狮华侨中学)捐建新校舍,并获批准改名为晋江华侨中学。
  1979年后,石狮华侨再次涌现投资办学热潮。至1990年,华侨捐资公益事业资金近1亿元人民币。建市3年捐资总额4000余万元,其中半数用于教育事业。宽仁旅外同乡会会长蔡友玉发动旅外侨胞捐建宽仁小学新校舍,创立教学基金会;彭田村海外华侨集资367万元创办鹏山师范;大仑村华侨集资新建青山小学校舍。
  石狮建市后,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空前高涨。1988~1997年,华侨和港澳台胞捐资办学款达8588.15万元,创立教育基金会31个,其中,百万元以上的基金会9个,50~100万元基金会8个,30~40万元基金会14个。基金会最高数额为200万元。捐赠基金存入国外银行的占总捐资额47%,存入国内的占53%。属“三胞”创办教育基金会的学校59所,其中小学56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64%;中学3所,占全市中学的21.5%。
  旅外华侨郑声党先后捐建石狮三中、石狮三中附小、石狮市教育中心大楼,并成立郑声党、蔡碧霞家族教育基金会,捐资金额2000万元。旅港同胞杨孙西捐资800万元兴建石狮一中校舍,捐资200万元创立石狮一中教育基金会。旅外华侨蔡清洁捐建石光中学体育馆、石狮八中校舍,捐助容卿小学助学金。旅外华侨蔡友玉捐资200万元创立全市性教育基金会,捐资150万元设立宽仁小学教育基金会。旅外华侨许秋水捐资160万元,林玉燕捐资80万元,兴建母校石光中学部分校舍。旅外永宁同乡会集资55万元设立永宁中心小学教育基金。永宁中学旅外校董会、校友会与永宁中学旅港校友会共捐资2000多万元新建永宁完全中学校舍。永宁侨亲卢祖荫捐资500万元兴建行实幼儿园。旅外华侨创办私立育青学校。
  为表彰石狮华侨对教育事业的热心支持,1988~1997年,石狮华侨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金质奖章17枚、银质奖章17枚;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铜质奖章48枚,荣誉奖状46幅,奖匾48块。其中,郑声党,杨孙西,蔡清洁捐资办学事迹,福建省人民政府给予树碑表彰。
  此外,石狮华侨还热情投资、捐资兴办家乡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
  民国18年,华侨王文笔投资在石狮宽仁街兴建1座砖木结构,400座位电影院。50年代,石狮华侨投资兴建石狮华侨戏院。1986年,华侨蔡友玉、洪淑佩夫妇捐资100余万元兴建石狮文化中心大楼,1991年,又捐资40万元兴建石狮老干部文化活动中心。1988年,华侨郑声党捐资200万元兴建石狮市展览中心。1994年,曾坑华侨捐资80余万元兴建华侨文化中心大楼。1997年,永宁华侨卢章煌捐资200余万元,兴建石狮市图书馆文林图书大楼。
  1979~1987年,石狮华侨热情捐助卫生事业,为石狮医院、子英医院、蚶江卫生院、永宁卫生院捐建楼房、捐赠医疗设备达500多万元。石狮建市后,旅外华侨黄光坦、王爱友各捐资750万元,兴建石狮华侨医院,建筑面积11760平方米。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