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教
分类号: B957.242
页数: 4
页码: 870-87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道教文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宗教 道教文化 石狮市

内容

道教于隋代传入石狮境内。大业十一年(615年)在东村建造水西宫,祀奉阎罗王。盛唐贞观之治,泉南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大批道观应时而建。永宁、蚶江先后兴建真武宫、东岳庙。宋代,石狮出现一些道术精深道士。隐居金鞍山(即双髻山)的赵永嘉精研道术,闻能唤虎守室。此后,道教在传播中与儒、释相互融合,道观与佛寺逐渐合一。虎岫寺祀奉的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千手观音、十八罗汉、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济济一堂,安然相处。与此同时,道巫结合,道释相杂,道教与民俗掺杂一起,在民间又派生“王爷”、“代巡”、“夫人妈”、“土地公”、“境王爷”、“境王妈”等众多杂神。清末和民国初期,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和外来宗教(基督教)的传入,部分群众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20~30年代,出现破除迷信活动,道观被毁,道士改行。抗日战争期间,侨汇断绝,农村经济萧条,石狮一带做法事、供香火者稀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动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的神像、符箓、经书、法器和刻印工具,或被收缴焚毁,或被藏匿失踪;道观大部分改为他用,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开始,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建、扩建和修茸石狮城隍庙、永宁虎岫寺、蚶江龙显宫等道观,新建宝盖山朝天寺、钞坑村双龙寺,恢复道教活动。
  一、道观
  (一)虎岫寺
  该寺位于永宁宝盖山麓,原名真武宫,祀北极玄天上帝。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虎岫禅寺碑记》载,该寺肇自大唐贞观(627~649年)之世。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增建“真圣石龛,护以石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称虎岫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住持云静法师募款修葺,并3次云游京师,故嘉靖皇帝敕封该寺为“虎岫禅寺”。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和民国22年,屡经热心人士捐资修葺、增建,寺庙规模日渐扩大。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1983年,经募款重修,增建山门、大雄宝殿等。
  (二)永宁城隍庙
  座落于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供奉城隍,敕封“忠佑侯”。初建时仅有后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经各方善信捐款扩建,至道光二十三年竣工。迨后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该庙破损严重。1990年,热心乡人捐资维修,庙宇格局为三进,除供奉城隍外,尚有天上圣母、城隍夫人、广泽尊王、七大巡及二十四司等。该庙是闽南地区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
  永宁城隍先后分灵于石狮,晋江安海的青石、山仔、桥头万宝殿,陈埭的塘头、西滨,龙湖的石厦、西吴,青阳的莲屿,惠安的东园,崇武溪底,南安的水头郑厝及台湾等地,在闽南及台湾颇有影响。
  (三)水西宫
  位于凤里东村。建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供奉阎罗王。历唐宋元明清,几经修葺。1960年,遭受火灾,几成废墟。1983年,经四方善信筹款修建顶落、中殿。1984年,重建拜亭。1988年,兴建前落,面貌焕然一新。
  (四)石狮城隍庙
  位于凤里宽仁境内。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永宁城陷,一陈氏信士陪护城隍神像逃至石狮券内(即今宽仁),遂在磨内把城隍与土地公神位一起供奉。万历十二年(1584年),磨内蔡君讳献地兴建庙宇。有两进,前殿奉祀城隍,有正驾、副驾,后殿供七大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22年数次重修。1953年,被改为石狮文化站。1959年,文化站迁出,城隍庙复还原貌。
  1989年,乡人组织“重建石狮城隍庙董事会”。在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旅外侨、港、澳、台同胞及国内信众慷慨捐资,于1990年兴工重建,改全庙为一进,西侧附一开山殿堂,保持明清古建筑风貌。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五)应山宫
  位于石狮城庙右侧。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供奉永宁鹰山宫东斗大娘妈。清嘉庆及民国年间,数次修葺。1984年,再次重修。
  (六)东岳庙
  位于蚶江石湖港东北金钗山,离石湖塔150米左右。徐程勒建于唐代。庙中供奉东岳大帝,左为观音大士,右为文昌帝君。明正德二年(1507年),倭寇入侵,夷为平地。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锦江富户欧阳捷重建。民国初,再度废塌。1990年,晋江县罗山乡梧安村旅外侨胞郭文梯独资重建。
  (七)忠仁庙
  座落于蚶江村后垵石经幢旁边。为宋时林氏族人所建,称“相公宫”,奉祀张巡、许远。元代,再奉关圣帝君,改名“忠仁庙”。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遭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该庙重修。光绪年间(1875~1908年),住持前往南洋筹募巨资,重建东、西厅,扩建下落三大山门,中间筑一凉亭。
  (八)龙显宫
  位于蚶江村前垵,创建年代未详,供奉保生大帝吴夲。龙显宫香火旺盛,四时不绝。
  台湾同胞也来宫行香,迎请香火回台奉祀。台湾鹿港官绅在该宫敬立一“蚶津保障”匾额。民国5年,乡中耆宿欧阳兆3璜鉴于龙显宫破旧,倡议重修。1988年,旅外侨胞陈天赐协同村民捐资扩建宫前戏台。
  (九)斗美宫
  座落于祥芝村东北角斗美澳。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初建时为一小庙,奉祀池王爷,后再奉朱、李二王爷。道光庚子至甲辰年(1840~1844年),建成斗美宫,增祀温、康、许、吴、范、薛王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蔡和洲、蔡污目、柯玉珠、蔡扶等乡绅发起重修。历经近百年沧桑之后,行将圮塌。经海内外热心人士踊跃捐款,拆除旧庙,重建。1991年底竣工。
  祥芝村渔民多祈求斗美宫三王爷庇佑。随着乡人出国和向台湾移民,对斗美宫三王爷信仰随之传播到东南亚及台湾等地。90年代,台湾有关庙宇多次组团前来该宫朝圣进香。
  (十)其他道观
  东埔灵安尊王庙,祀奉惠安青山王(又称灵安王)张悃。永宁文祠(又名鳌水书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中奉徽国文公,东祀关圣帝君。容卿灵秀宫,祀奉玄天上帝。后花阎君公宫,祀奉阎罗王。钞坑双龙寺,80年代兴建;祀奉释迦牟尼和真人等多位神灵。朝天寺玉皇阁,80年代兴建;祀奉玉皇大帝、三世尊、各路真人。
  二、教徒
  石狮境内道教徒均为正一派,崇神鬼,尚符箓。道士未居观堂,亦无所谓修身养性,仅以画符念咒和诵经作功德为业,在民间“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做法事。道教徒多为世袭,道士在家设坛,父亡子继,世代相传。祥芝厝上村邱奕玉家族世袭道士8代。永宁西偏村龚诗树家族世袭道士7代。石狮宽仁街何明梯家族也世袭道士5代,其子何恭留去世前在石狮一代颇有名气。石狮道士有中尊和一般徒众之分(今立尊制度废除)。何明梯在世时为一名中尊;永宁西偏村龚丕打在世时是晋江3位名中尊之一。1997年,石狮市共有道士22名。
  三、活动
  道教与民俗结合,每于民间节日、迎神赛会或谒祖、丧葬时均开展祀典或诵经、引魂、超度等活动。
  永宁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善男信女向玄天上帝献金叩拜,祈求万事如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该寺又有由观内女住持主持的“祈嗣妈生”活动,热闹非凡。石狮城隍圣诞,即每年五月二十八日“做生日”,更有一番盛况。庙前搭台公演大班戏。30年代,两次邀请沪剧团前来演出。善男信女焚香、祈祷、观戏,络绎不绝。
  石狮城隍香火来自永宁城隍庙,经常举行谒祖活动。民国期间,谒祖活动频繁而隆盛,蜚声闽海,闻名东南亚各地。南洋各埠华侨经常返乡参与法事盛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动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活动停止。
  80年代以来,由于积极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神事不办”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石狮境内道教活动以民间祭祖诵经、丧事引魂、亡灵超度“做功德”为主,未见其他盛大活动。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虎岫寺
相关作品
永宁城隍庙
相关作品
水西宫
相关作品
石狮城隍庙
相关作品
应山宫
相关作品
东岳庙
相关作品
忠仁庙
相关作品
龙显宫
相关作品
斗美宫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