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10
页码:
870-87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境内宗教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的情况。
关键词:
宗教
宗教文化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道教
道教于隋代传入石狮境内。大业十一年(615年)在东村建造水西宫,祀奉阎罗王。盛唐贞观之治,泉南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大批道观应时而建。永宁、蚶江先后兴建真武宫、东岳庙。宋代,石狮出现一些道术精深道士。隐居金鞍山(即双髻山)的赵永嘉精研道术,闻能唤虎守室。此后,道教在传播中与儒、释相互融合,道观与佛寺逐渐合一。虎岫寺祀奉的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千手观音、十八罗汉、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济济一堂,安然相处。与此同时,道巫结合,道释相杂,道教与民俗掺杂一起,在民间又派生“王爷”、“代巡”、“夫人妈”、“土地公”、“境王爷”、“境王妈”等众多杂神。清末和民国初期,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和外来宗教(基督教)的传入,部分群众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20~30年代,出现破除迷信活动,道观被毁,道士改行。抗日战争期间,侨汇断绝,农村经济萧条,石狮一带做法事、供香火者稀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动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的神像、符箓、经书、法器和刻印工具,或被收缴焚毁,或被藏匿失踪;道观大部分改为他用,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开始,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建、扩建和修茸石狮城隍庙、永宁虎岫寺、蚶江龙显宫等道观,新建宝盖山朝天寺、钞坑村双龙寺,恢复道教活动。
一、道观
(一)虎岫寺
该寺位于永宁宝盖山麓,原名真武宫,祀北极玄天上帝。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虎岫禅寺碑记》载,该寺肇自大唐贞观(627~649年)之世。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增建“真圣石龛,护以石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称虎岫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住持云静法师募款修葺,并3次云游京师,故嘉靖皇帝敕封该寺为“虎岫禅寺”。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和民国22年,屡经热心人士捐资修葺、增建,寺庙规模日渐扩大。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1983年,经募款重修,增建山门、大雄宝殿等。
(二)永宁城隍庙
座落于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供奉城隍,敕封“忠佑侯”。初建时仅有后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经各方善信捐款扩建,至道光二十三年竣工。迨后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该庙破损严重。1990年,热心乡人捐资维修,庙宇格局为三进,除供奉城隍外,尚有天上圣母、城隍夫人、广泽尊王、七大巡及二十四司等。该庙是闽南地区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
永宁城隍先后分灵于石狮,晋江安海的青石、山仔、桥头万宝殿,陈埭的塘头、西滨,龙湖的石厦、西吴,青阳的莲屿,惠安的东园,崇武溪底,南安的水头郑厝及台湾等地,在闽南及台湾颇有影响。
(三)水西宫
位于凤里东村。建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供奉阎罗王。历唐宋元明清,几经修葺。1960年,遭受火灾,几成废墟。1983年,经四方善信筹款修建顶落、中殿。1984年,重建拜亭。1988年,兴建前落,面貌焕然一新。
(四)石狮城隍庙
位于凤里宽仁境内。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永宁城陷,一陈氏信士陪护城隍神像逃至石狮券内(即今宽仁),遂在磨内把城隍与土地公神位一起供奉。万历十二年(1584年),磨内蔡君讳献地兴建庙宇。有两进,前殿奉祀城隍,有正驾、副驾,后殿供七大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22年数次重修。1953年,被改为石狮文化站。1959年,文化站迁出,城隍庙复还原貌。
1989年,乡人组织“重建石狮城隍庙董事会”。在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旅外侨、港、澳、台同胞及国内信众慷慨捐资,于1990年兴工重建,改全庙为一进,西侧附一开山殿堂,保持明清古建筑风貌。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五)应山宫
位于石狮城庙右侧。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供奉永宁鹰山宫东斗大娘妈。清嘉庆及民国年间,数次修葺。1984年,再次重修。
(六)东岳庙
位于蚶江石湖港东北金钗山,离石湖塔150米左右。徐程勒建于唐代。庙中供奉东岳大帝,左为观音大士,右为文昌帝君。明正德二年(1507年),倭寇入侵,夷为平地。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锦江富户欧阳捷重建。民国初,再度废塌。1990年,晋江县罗山乡梧安村旅外侨胞郭文梯独资重建。
(七)忠仁庙
座落于蚶江村后垵石经幢旁边。为宋时林氏族人所建,称“相公宫”,奉祀张巡、许远。元代,再奉关圣帝君,改名“忠仁庙”。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遭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该庙重修。光绪年间(1875~1908年),住持前往南洋筹募巨资,重建东、西厅,扩建下落三大山门,中间筑一凉亭。
(八)龙显宫
位于蚶江村前垵,创建年代未详,供奉保生大帝吴夲。龙显宫香火旺盛,四时不绝。
台湾同胞也来宫行香,迎请香火回台奉祀。台湾鹿港官绅在该宫敬立一“蚶津保障”匾额。民国5年,乡中耆宿欧阳兆3璜鉴于龙显宫破旧,倡议重修。1988年,旅外侨胞陈天赐协同村民捐资扩建宫前戏台。
(九)斗美宫
座落于祥芝村东北角斗美澳。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初建时为一小庙,奉祀池王爷,后再奉朱、李二王爷。道光庚子至甲辰年(1840~1844年),建成斗美宫,增祀温、康、许、吴、范、薛王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蔡和洲、蔡污目、柯玉珠、蔡扶等乡绅发起重修。历经近百年沧桑之后,行将圮塌。经海内外热心人士踊跃捐款,拆除旧庙,重建。1991年底竣工。
祥芝村渔民多祈求斗美宫三王爷庇佑。随着乡人出国和向台湾移民,对斗美宫三王爷信仰随之传播到东南亚及台湾等地。90年代,台湾有关庙宇多次组团前来该宫朝圣进香。
(十)其他道观
东埔灵安尊王庙,祀奉惠安青山王(又称灵安王)张悃。永宁文祠(又名鳌水书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中奉徽国文公,东祀关圣帝君。容卿灵秀宫,祀奉玄天上帝。后花阎君公宫,祀奉阎罗王。钞坑双龙寺,80年代兴建;祀奉释迦牟尼和真人等多位神灵。朝天寺玉皇阁,80年代兴建;祀奉玉皇大帝、三世尊、各路真人。
二、教徒
石狮境内道教徒均为正一派,崇神鬼,尚符箓。道士未居观堂,亦无所谓修身养性,仅以画符念咒和诵经作功德为业,在民间“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做法事。道教徒多为世袭,道士在家设坛,父亡子继,世代相传。祥芝厝上村邱奕玉家族世袭道士8代。永宁西偏村龚诗树家族世袭道士7代。石狮宽仁街何明梯家族也世袭道士5代,其子何恭留去世前在石狮一代颇有名气。石狮道士有中尊和一般徒众之分(今立尊制度废除)。何明梯在世时为一名中尊;永宁西偏村龚丕打在世时是晋江3位名中尊之一。1997年,石狮市共有道士22名。
三、活动
道教与民俗结合,每于民间节日、迎神赛会或谒祖、丧葬时均开展祀典或诵经、引魂、超度等活动。
永宁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善男信女向玄天上帝献金叩拜,祈求万事如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该寺又有由观内女住持主持的“祈嗣妈生”活动,热闹非凡。石狮城隍圣诞,即每年五月二十八日“做生日”,更有一番盛况。庙前搭台公演大班戏。30年代,两次邀请沪剧团前来演出。善男信女焚香、祈祷、观戏,络绎不绝。
石狮城隍香火来自永宁城隍庙,经常举行谒祖活动。民国期间,谒祖活动频繁而隆盛,蜚声闽海,闻名东南亚各地。南洋各埠华侨经常返乡参与法事盛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动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活动停止。
80年代以来,由于积极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神事不办”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石狮境内道教活动以民间祭祖诵经、丧事引魂、亡灵超度“做功德”为主,未见其他盛大活动。
第二节 佛教
佛教传入石狮境内始于隋代。大业三年(607年),建“观音庵”,为石狮首座佛教道场。其后,建中亭寺、金沙寺、栖真寺、镇安寺。五代,王审知治闽,崇尚佛教。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重建栖真寺。宋代,佛教宗风尤盛,在佛学与儒家争论的同时,不同宗派的学说相互融合,渐趋统一。佛教成为满足人们“有求必应”现世利益的精神寄托,与民间的杂神信仰相混合而逐渐世俗化。民间神庙被改造成佛寺,祀奉观音菩萨及三世尊;小庙、庵堂,佛与杂神并祀。石狮除改建道观虎岫寺外,还先后建龙隐寺、慈济寺、本觉寺。明末清初,由于“倭患”和“迁界”,龙兴寺被毁。清末和民国初期,石狮寺僧收度女众带发出家弟子,称“菜姑”。20~30年代,石狮各地破除迷信,佛教活动受到影响。凤里庵前的观音亭和部分建筑物被拆除。尔后,旅菲华侨捐资重修凤里庵,增建寺前排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1958年,受“左”的影响,部分寺僧、菜姑还俗,参加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或被占用,法器被收缴或捣毁,寺僧和菜姑被赶出寺门。
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损的凤里庵、虎岫寺、金相院以及金沙庵、慎诚寺、碧云寺等寺庙。兴建双龙寺、清净寺。归还沦为公产的慎诚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被还俗、驱赶的僧人、菜姑陆续回到寺庙住持。
1991年4月,石狮市佛教协会成立。1997年,全市佛教寺院有29座,其中开放金沙庵、慎诚寺、碧云寺3座。信仰佛教人数达数万之多,其中正式受佛教皈依三宝信徒有1000多人,统一归石狮市佛教协会管理。
一、寺院
(一)凤里庵
位于石狮北郊凤仪街与馆顶街交接处。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庵前雕有一对石狮子,供奉观音菩萨,取名“观音庵”。唐开元六年(718年),驿道(俗称“官路”)从观音庵前经过,为便于过往行人小憩,又在庵前建一石亭,称“观音亭”(也称“石狮亭”)。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洪武帝敕封“观音庵”为“凤里庵”。民国22年,石狮成为经商集镇,为扩建街道,拆除凤里庵前的石亭及部分建筑物。翌年,颜妹娘、郭阿英前往菲律宾等地募资修葺,又在庵前建造排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凤里庵庵堂被占用。庵里的文物、佛像、雕塑全部被毁,庵前的石狮子、莲花臼也被丢弃。1983年,凤里庵由村民重新整修,石狮子也被迎回原处。1987年,用镀锌铁板建造高大壮观的观音亭。几经广大善男信女及爱国侨胞、热心人士的大力捐资修葺,凤里庵面貌焕然一新。
(二)金沙庵
位于湖滨街道新湖村内。始建于隋代。明清两代,屡经修葺。民国初期,延请泉州承天寺妙智法师卓锡兹庵,一时香火鼎盛。后因年久失修,梁栋腐蚀,佛像斑剥。1985年,由海内外善信捐资修复。除鼎新大雄宝殿和前殿外,又新建观音阁,塑十八手观音佛像,并在庵前开凿一口放生池。1997年,有住持菜姑1人。
(三)金相院
位于灵秀镇容卿村灵秀山。始建于隋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僧如默重建,因有空兰奇香之异,故命名“空相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惠焰重建,有大殿、天王殿、接引殿等,易名“金相院”。“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1984年,重新修建。1997年,有住寺僧2人、菜姑1人。
(四)慎诚寺
位于凤里街道新华街。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玉湖乡菜友老四叔捐资兴建。初建时只有3间平房,后经募捐建造大雄宝殿,初名“慎诚堂”。由大仑乡优婆夷施究姑住持。民国33年,究姑死后,由新华优婆夷蔡时姑住持。1960年,增建圆满阁。蔡时姑死后,慎诚堂因无人接持而沦为公产。1988年,该堂归还给佛教信徒管理,1992年4月,改称慎诚寺。1993年,全寺重修,寺貌焕然一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匾,悬挂殿前。1997年,有住持比丘尼6人、菜姑9人。
(五》泰亨庙
位于灵秀镇钞坑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元镇法师住持此庙,香火旺盛。历经岁月沧桑,庙宇坍塌荒废。1988年,由海外华侨及当地善信资捐重建,1989年竣工,庙宇宏伟壮观。1997年,有住寺菜姑2人。
(六)碧云寺
位于蚶江镇溪前村院内。始建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初为紫云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后经再修,易名碧云寺。1954年,住持清意姑主持修葺。“文化大革命”中,该寺被破坏,菜姑被赶出寺门。1979年,清意姑再次住持重修。1997年,有住寺菜姑6人。
(七)圆通庵
位于宝盖镇杆头村村北公路边。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此后有高僧住持,香火旺盛。清光绪七年(1881年)、宣统三年(1911年)和民国10年3次大修。1989年,杆头村的侨、港、台胞及乡里善信捐资重建。1997年,有住持和尚1人。
(八)梅福庵
位于永宁小街西门外。清光绪六年(1880年),普陀山僧人善修迎奉观音佛像一尊下山来闽。经过一番周折和选择,认定永宁“背五虎而面金狮,襟东海而挹西紫”,山水钟灵,决意在此创建佛寺,供奉观音菩萨。善修和乡贤蔡恢扬先后南渡菲律宾发动募捐,得到旅外侨胞和当地善信的大力支持。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六动工兴建寺庙,光绪十五年竣工,建有大雄宝殿、土地宫和戏台。供奉观音“佛祖”,并塑佛像28尊,命名为“梅福庵”。从此,南海观音神驻永宁,梅福春风长拂鳌城。1997年,有住庵菜姑2人。
(九)朝天寺
位于永宁西偏村。始建于1980年,寺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大雄宝殿供奉三宝佛,中殿供奉仙祖,连接拜亭和两旁寝室、客堂、斋堂;后殿供奉观音菩萨,接连东西二轩。前门为天王殿,供奉如来佛、韦驮天尊菩萨、四大天王;后建玉皇阁楼、上帝殿、帝爷庙,是石狮境内新建的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道场、旅游胜地。1997年,有住寺僧2人、菜姑4人。
(十)其他寺院
中亭寺,建于隋代,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镇安寺,建于隋末唐初。虎1岫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慈济寺,建于北宋,1997年有住寺僧1人。龙兴寺,建于南宋。本觉堂,建于宋代,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龙隐寺,建于宋代,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龙津寺,建于元代。西竺岩,建于明代。琼林寺,建于清初,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寿宁寺,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象峰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997年有住寺僧1人。慈音寺,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普门寺,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东福寺,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年),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灵秀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净寺,建于1981年,1997年有住寺尼姑2人。双龙寺,建于1986年,1997年有住寺僧1人。五台庵,建于1989年,1997年有住寺菜姑1人。水门寺,建于1993年。
二、佛教信徒
佛教信徒在加入佛教时,均须先授入教仪式“三皈依”,发愿皈依三宝(佛、法、僧)。受过“三皈依”的教徒,雅称男居士为“优婆塞”,女居士为“优婆夷”,并发给“皈依证”为凭。凡自愿出家者,须在三宝佛前举行出家剃度仪式,由师父(寺僧)给予落发除须,赐给法号,持素食,住在寺庙修持。男称和尚,女称尼姑。出家女子,则拜寺僧为师,受“三皈五戒”或“菩萨戒”,也可带发出家住寺,独身修持,参与世俗佛事活动。出家人须依法规受持“十戒”或“具足戒”,且每月初一、十五集中“诵戒”,意为“自我反省”。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称“比丘”,女称“比丘尼”。
寺僧的生活来源有的靠卖香烛、供果,卜签,或施主斋供香资;有的参加民间佛事活动以增加寺庙的收入;有的靠寺田自耕自食。20年代,金相院僧转博率众开荒辟田,造林种竹,栽花制药,寺院一时昌盛。
50年代初期,石狮境内佛教信徒有数千人。1958年,部分寺僧、菜姑还俗,参加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寺僧、菜姑被赶出寺门。1979年开始,被还俗、驱赶的寺僧、菜姑陆续回寺庙住持。1980年后,规定信徒出家须年满18岁,出家后允许还俗。佛教徒死后,遗体进行火化。1997年,石狮市佛教信徒达数万人,正式受佛教皈依三宝信徒有1000多人。
三、活动
寺庙僧、尼,佛教居士信众每月一日或二日的念佛期日,集中一起念佛、绕佛诵经或听法师讲经等。每年举行三大节日(“佛诞节”、“观音圣诞”、“盂兰盆会”)和各佛菩萨的圣诞日纪念活动。经常举行念消灾(祈求消灾赐福、增福寿保平安、去恶从善)、放焰口、普度等活动。每年组织信众举行1~2次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乐的拜万佛法会,或举行拜《地藏忏》法会,超度孤魂等功德法会。佛教宣扬“一切生灵皆有情”,经常组织信众开展“放生护生”活动。为发扬“慈悲为本,济利群生”的佛教传统,经常组织信众开展赈灾,施药、助学等社会活动。石狮市佛教协会自1991年5月以来,向希望工程捐资5万元;向贫困地区、贫困户捐资11.23万元;向省内外受灾地区捐资7.54万元,捐献衣服1500多件;为修路造桥捐资34.4万元;其他捐赠9.55万元。用于护生放生款3万多元。1996年7月,石狮市佛教慈善基金会成立后,组织信众继续开展弘法、济贫、助学、义诊等善举。
第三节 基督教
石狮境内基督教属新教,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安海传入祥芝。光绪六年(1880年),在前山建礼拜堂。光绪十年,深沪支会迁址永宁,安海牧师、祥芝传道到永宁布道。光绪十五年,安海传道到石狮大舍街设立宣道堂。光绪十七年,成立祥芝堂会。光绪十八年,祥芝堂会在蚶江建立支会。民国6年(1917年),成立石狮堂会。民国23年,成立基督徒聚会处。民国30年,永宁堂会设立西岑支会。民国35年,石狮堂会设立玉浦(龟湖)支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基督教会开展“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堂被占用,教会停止活动。1973年开始,各地相继出现三五人的家庭聚会,由信徒及部分原教牧人员主持。
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1981年后,中共福建省委、晋江地委先后批准开放石狮、祥芝、永宁、蚶江、厝上、新源坑6个教堂。1990年6月,分别成立石狮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石狮市基督教协会。1997年,全市有教徒960人,慕道友3880人,分别属中华基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3个教派。
一、堂会
(一)石狮堂会
石狮堂会位于石狮市区新华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安海基督教传道吕古虔到石狮布道。光绪二十八年,石狮与永宁联合成立永石堂会。民国6年,石狮堂会正式成立,聘许锡慧为牧师,民国25年,扩建礼拜堂,民国38年,兴建钟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堂被占作他用,圣经和属灵书刊被烧毁,教牧人员被迫离开教会,宗教活动停止。
1981年,石狮教堂成为晋江县首批开放的6所教堂之一,原占用石狮教堂的8个单位全部迁出,经修缮后恢复原貌。1982年4月10日,举行复堂典礼。1989年,经民主选举,选出21位执事,组成长执会。1997年,石狮堂会有教徒350人,慕道友1300多人。
(二)祥芝堂会
祥芝位于石狮市东面滨海,是基督教传入石狮境内最早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安海郑爽等人到祥芝布道。为方便信徒礼拜,以后斗美一个渔隅砸里为聚会所,安海教会派郑爽、吕古虔、吕逢时等人相继到祥芝主持讲道。后迁设讲堂于祥芝前山村,安海教会纳祥芝为支会。光绪六年(1880年),祥芝支会在前山村建成石狮境内第一座礼拜堂。光绪十七年,成立祥芝堂会,聘陈名标为牧师。民国21年,祥芝堂会合并于永宁,成立永祥堂会。民国31年,恢复祥芝堂会。民国36年,前山礼拜堂翻建。民国38年,泉州区会派员主持前山礼拜堂重修落成典礼,并按立蔡幸福为牧师。
1958年起,祥芝堂会停止聚会,合并于石狮堂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石狮堂会也被迫停止活动。
1983年,祥芝教堂成为晋江县第二批开放的6所教堂之一。1995年,祥芝堂会在祥渔村兴建新教堂,1997年10月25日落成启用。1997年,祥芝堂会有教徒150人,慕道友850人。
(三)永宁堂会
永宁是一个海滨防卫重镇。光绪四年(1878年),厦门教会长老兼传道徐天锡到永宁开设医馆,一边行医、一边传道。光绪十年,由安海堂会陈甘泉牧师、祥芝支会传道吕逢时等人到永宁传道。光绪十七年,永宁与石狮、祥芝联合成立祥芝堂会。光绪二十八年,永宁与石狮联合,设立永石堂会。民国6年,恢复永宁堂会。民国30年,永宁堂会在西岑建立支会,首任传道何和平。
1950年,按立孙迪生为永宁堂会牧师。1958年,教堂裁并,永宁堂会停止聚会。
1983年,永宁教堂成为晋江县第二批开放的6所教堂之一。1988年,选出11人为执事,组成执事会。1997年,永宁堂会有教徒140人,慕道友500人。
(四)蚶江堂会
蚶江位于石狮市区东北部。光绪十八年(1892年),祥芝堂会在蚶江建立支会,聘张金印为传道。租用前垵杨东荣民房为聚会场所。民国15年,建成可容纳180人的礼拜堂。民国30年,蚶江堂会设立莲塘支会。
1958年,蚶江堂会停止活动,礼拜堂和教会创办的培正小学被占作他用。
1983年,蚶江教堂成为晋江县第二批开放的6所教堂之一。1988年,在圣堂修复基础上翻建双层礼拜堂、四层钟楼和三层附属楼房。1992年,设立长执会机构。1997年,蚶江堂会有教徒110人,慕道友550人。
(五)厝上堂会
厝上位于祥芝南边,昔名锦尚村。宣统元年(1909年),祥芝堂会牧师带领长执到该村布道,后在北塘厝隘门脚设聚会点,每主日由祥芝堂会派人主持讲道。民国10年,设立祥芝堂会锦尚支会,经费自筹,缺数由祥芝、永宁二堂会共同补助。20年代后期,因祥芝堂会教务不振,锦尚支会归永宁堂会管理。民国29年,锦尚支会建礼拜堂,聘施天侨为传道。1958年起,锦尚支会停止聚会,教堂被占用。
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归还厝上礼拜堂。1985年,施天侨传道被按立为牧师。1986年12月,厝上堂会成为晋江县第三批开放的7所教堂之一。1994年7月1日,动工兴建新礼拜堂,1995年8月1日竣工。1997年,厝上堂会有教徒110人,慕道友500人。
(六)新源坑堂会
民国23年,蔡志崇等3人成立基督徒聚会处,以女教徒蔡秀玉家为会所进行聚会。民国26年,蔡振德等人脱离中华基督教会,组建石狮基督徒聚会处,会址设在陈元生诊所。1950年,有教徒18人;1956年,信徒增至170人。1958年,停止聚会。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偿还教会2万元,教徒暂租旧教室聚会。1992年,旅外教友施天珍在新源坑购买2间三层楼房作为聚会场所。1994年,新源坑教堂成为石狮已开放的6所教堂之一。1997年,有教徒100人,慕道友150人。
二、教徒
基督教徒入教须举行入教仪式——洗礼,一般由牧师主持。洗礼分为“注水礼”和“浸礼”两种。中华基督教会一般用“注水礼”,基督徒聚会处用“浸礼”。基督教的教规有“十诫”等,教徒均须遵守。基督教徒在“主日”须举行礼拜,在教堂中由牧师或传道主礼,内容包括祈祷、读经、吟诗、讲道等。中华基督教会教徒有牧师、长老、执事、传道和一般教徒之分。基督徒聚会处不设带职称的神职人员,主持教会负责人称“负责兄弟”,男女信徒之间互称“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耀宗等基督教徒参加“三自革新”签名活动。1953年,石狮堂会张其南牧师被选为晋江县“三自”筹委会主席。1956年,石狮堂会212名教徒中,有蔡国雄等8人参加解放军;施淑琼等5人当选为各级人民代表;黄荷良等7人当选为妇女代表;林秀玲等5人当选为华侨代表;蔡兴柄等12人当上基层于部;张其南等8人被聘为民校教师;蔡美英被评为民师模范。基督教徒柯婉珍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其次子曾华鹏成为江苏扬州师院教授、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其次女曾惠华成为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泉州市政协副主席。1956年,石狮境内有基督教徒584人,慕道友815人。1985年,有教徒502人,慕道友2980人。1997年,全市有基督教徒960人,慕道友近3880人。
三、活动
(一)开展反帝爱国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教会中断与外国教会的联系。1950年11月,晋江县基督教徒在石狮堂会集会成立县“三自”革新筹委会。石狮境内各教堂发动广大信徒积极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参予捐献飞机、大炮。其中石狮堂会捐献人民币864.4元。1951年6月,石狮区第二届抗美援朝会议在石狮礼拜堂召开,有200多名信徒参加当地抗美援朝示威游行。
(二)创办学校、诊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石狮堂会创办塾学。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毓龄小学(今石狮市实验小学之前身)。初时只收教会信徒子女入学,后向社会招生。蚶江支会传道兼长老万守信到赤湖村布道时,该村青年寡妇吴耶娟携孤儿前来求援。蚶江支会即鼎力予以扶助,送耶娟进泉州妇学学习,送其儿子入学并津贴生活费(其子谢玉铭于民国15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回祖国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谢玉铭的女儿谢希德于50年代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学位,1983年和1988年,分别任复旦大学校长和上海市政协主席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基督教徒杜宗景夫妇在石狮开设药房,施医施药、帮扶贫残,并首先采用西法接生。永宁周永年、周永渊和石狮陈元生等名医也先后开办医诊所。
清末和民国初期,石狮境内教会在创办学校和开设诊所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早期的民校扫盲和移风易俗工作,注重教人育人之道。当时倡导妇女“放脚”、女孩不再缠脚,多数基督教徒家庭首先实行。许多热心信徒发起组织“风俗改良会”,废除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陋习。教会信徒注意与乡人融洽相处,从不介入封建械斗。
民国2年,蚶江堂会开设笃初小学,率先采用五年制新课本。民国3年,永宁堂会开办育元小学,面向社会招生,还兼办妇学。民国11年,兴建育元校舍。民国15年,兴办培正小学和培正女校,并增建3间教室与原有校舍相连,成为男女兼收的完全小学。民国22年,教会信徒又创办育真小学。
30年代初,基督教徒柯婉珍在石狮开设诊所。民国35年,基督教徒王庆祥携眷回到永宁开业行医。50年代初,晋南一带鼠疫肆虐,王夫妇2人不顾个人安危,积极除疫灭病,抢救人民生命。王庆祥多次当选为晋江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常委。
(三)热心公益事业
石狮建市后,基督教徒为修桥造路、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关心儿童的成长和扶助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尽力,1988~1997年,全市基督教徒为扶贫、助学、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捐资3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