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淳风新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2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淳风新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868-8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石狮市民风民俗的情况。
关键词: 民俗 习俗 石狮市

内容

石狮民风淳朴。石狮人民具有爱国爱乡、尊老敬贤、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等良风美德。
  一、敬老尊贤
  石狮人崇尚传统美德,居家注重长幼有序,乐享天伦;交往重视敦亲睦邻,尊贤敬老。过去出国谋生者,大多数留下妻子在家中奉养双亲,以尽孝道。在乡族之中,长者备受尊敬,一旦出现纠纷,多由德高望重的“乡里老大”出面调解。石狮建市后,各镇(街道)、村(居)相继成立老人协会,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许多华侨、港澳台胞和当地企业家,均乐意为老人协会捐献经费,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或开展节日慰问活动。
  二、热心公益
  石狮人外出谋生,一旦事业有成,莫不把回馈社会、回馈家乡视为己任。30年代,乡里出现瘟疫,华侨即捐资购药,组织医生义诊施药。抗日战争期间,粮食供应困难,乡人面临断炊之虞,华侨即组织平粜会,从外地调运粮食供应乡民,以解燃眉之急。80年代后,各乡各里的华侨、港澳台胞竞相回乡,慷慨捐资,支持家乡修桥造路、兴学办医、安装水电设备等公益事业,为家乡的建设事业竭尽心力。境内人民也踊跃捐资,兴办公益事业。1994年2月23日至3月22日,石狮市有80多个单位或团体(不包括各镇、办事处)的干部、群众响应“捐献100元,共建扶贫路”的倡议,共捐款50万元。1997年3月,祥芝镇莲坂村村民王宣老人把寿庆节约的5万元捐给莲坂小学作教育教学资金。是年,全市有37位干部、群众把原计划用于婚丧喜庆的131万元捐献给公益事业。
  三、扶贫济困
  石狮人民素有扶贫济困的传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乡社港埠都建有同乡会、宗亲会,藉以联络情谊,守望相助。单身外出者如贫病交加,乡亲、族亲均给予照应。有客死他乡者,后事亦由同乡会、宗亲会给予安排料理。内地乡亲遇有病、灾,侨亲义不容辞,慷慨相助。改革开放以后,石狮成为全国先富地区之一。石狮人民没有忘记回报于社会,回报于人民。1991年,江苏、安徽等地遭受百年未遇水灾,石狮人民立即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70万元)支援灾区。1992年7月,石狮各界踊跃为遭受严重水灾的闽北地区捐献25万元、300辆三轮车和20多万件衣服。1993年,全市企业家、个体户、干部群众捐资30多万元,帮助前厝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1996年,石狮市为西藏贫困县——林芝地区朗县捐款200万元以上,并帮助建一座希望小学。为了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石狮市企业家还在省内4个县、镇捐资100多万元建学校、扶助特困学生。
  四、见义勇为
  石狮人晓于利,更重于义,为人民排危解难,奋不顾身。1989年12月12日凌晨,市区建兴街遭受火灾,300多名干部群众和消防人员奋力灭火,并抢救出23间店铺里价值1000多万元的商品。1994年7月16日,凤里街道五星村村民许世默、许以洋父子俩相继下到井底,抢救一名下枯井拾东西而中毒昏迷的外来民工,也先后被毒气熏倒。共青团员许昭锋闻讯赶到,冒死下井救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外来民工得救了,许世默却献出宝贵的生命。1997年,凤里街发生抢劫案,蚶江镇青年吴金章挺身而出捉拿歹徒,新华村村民田清潭毫不畏惧上前拦截,均被歹徒刺伤。他们不顾伤痛与歹徒展开肉搏,在群众的协助下将歹徒制服。
  五、拾金不昧
  石狮人素有拾金不昧美德。1990年春,一位外地客商在石狮不慎丢失6万元支票和25克黄金首饰,被个体户黄秀暖拾到后,当即如数交还失主。1996年11月,向阳旅社的旅客王德顺突患脑溢血,旅社负责人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一直护理到病人家属赶来时才离开病房,并将在王德顺床下找到的18000元交还其家属。1997年5月5日,星都酒店服务员将打扫房间时拾到的柳州市旅客遗失在房间7000元现金归还失主。5月25日,青园酒店总台服务员拾到广东旅客王钿的一个公文包,内有现金4300元、手提电话1部和一些重要证件,如数归还失主。6月23日清晨,凤里街道五星村村民郭秀凸在自家厝后杂草丛中发现一个女式白色挂色(内装香港、厦门等地存折4本,总金额达1200多万元,还有回乡证、回港证、通讯录等物),马上送交五星村委会,并按通讯录的电话号码找到失主。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