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侨胞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2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侨胞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866-8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石狮市侨胞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侨胞习俗
习俗
石狮市
内容
石狮为闽南的主要侨区,从明代开始就有大批乡民漂洋过海,侨居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他们长期羁旅海外,备尝亲人分离之苦和满怀思乡之情。特殊的境遇使侨乡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一、拜别祖先
华侨出洋或“新客”(初次出洋者)出国,均要到祖祠设供、点香,虔诚祷告,向祖先辞行,表示不忘家乡的列祖列宗,也祈求祖先保佑其出洋时一路平安。“新客”出国,父母或妻室送他们出大门后,即要呼其名,叫他们“不要一去不回头”,要牢记“摇篮血迹”(即出生地),永远记住自己的家园与亲人。
二、“送顺风”
华侨出洋之前,均要到亲友家辞别,亲友有的当即惠送鸡蛋、线面,有的赠予鱼、肉、鸡、鸭或猪脚,亦有的赠予泉苑茶饼、铁观音、水仙种或党参、当归等物,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更为盛情者,则设宴饯行。宴席上如逢全鱼,最忌翻食,否则会被视为不吉(翻船)之兆。“新客”出洋,眷属要煮“四果鸡蛋”为其送行。并备好1瓶家乡的水和1包家乡的泥土让其随身带去,让他们出洋后能适应侨居地“水土”,不忘乡井故土。饯行时还有吃豆腐的习俗,因腐与富谐音,象征华侨出洋能发财致富。
三、“脱草鞋”
过去人们远行均穿草鞋,回家时务须脱去草鞋,洗去一路风尘。民间沿用此义,把为华侨接风洗尘称为“脱草鞋”。华侨回归故里,亲朋好友,或送猪脚、美酒,或送鸡、鸭、糕饼等物,甚至设宴为其洗尘接风。归侨则回赠布料,衣物或洋参以至“红包”作为酬谢。不少归侨往往还准备一些毛巾、番纱(纱线)、香皂之类日常生活用品,广惠邻居、堂亲。
四、“寄房”
昔时华侨旅居国外,故乡亲人通过媒妁之言为其订亲,择日迎娶。新郎有时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或其他缘故未能按时抵家娶亲,为了不错过吉时良辰,当新娘花轿入门时,由送嫁娘揣来一只公鸡到轿前,以公鸡象征新郎,将新娘迎入堂中,行礼如仪,然后连同公鸡一起送入洞房,与新娘作伴,俗称“公鸡娶亲”。一旦新郎回乡即可正式与入门的新娘过夫妻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尚婚姻自主,侨乡“公鸡娶亲”旧俗已废。
五、嗣子
华侨长年出洋在外,忙于生计,顾不得生男育女。结婚后出洋1~2年如没有生育,就在家乡抱养男孩,以传宗接代。一般抱养外地的孩子,也有同村同宗过继。送、养双方均须保密,孩子抱养后,不能再与生身父母、同胞兄弟往来。抱养的孩子长大后被接往海外侨居地继承祖业。
六、“引水魂”
旅居国外的华侨每到暮年均有叶落归根、回归故里安度晚年的心愿。对客死他邦、骨埋异域者,为实现其生前的夙愿,由亲人或朋友带一些墓地的泥土和1件死者的衣服回故乡。在归途上,每到一处,不管上船或转车,均要低声呼喊死者名字,并告以旅途情景。抵家后,即将墓土放在厅桌上的香炉中,然后死者家属择日于大清早海水退潮时,到海边(离海较远者,则到溪边)放纸船,等到涨潮时,再到该处迎接。其时,道士在海边舞动死者衣物,口中念念有词,祭敬点木主后,将死者灵魂引入祖厅宗祠,俗称“引水魂”。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华侨出洋或归国,均已搭乘汽车、轮船或飞机;有些乡村离海甚远,多有不便,则于大清早到村口旷地放置纸糊的汽车或飞机,中午再到是处招魂。
七、祭扫祖坟
华侨出国,短则三二年,长则十年八年,难得回家乡一趟。故华侨每次归家,必至祖宗坟前祭扫一番,以示不忘祖辈恩德。更有父母亡故时未能回家奔丧者,一旦归来,必至墓前补行祭奠一番。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