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人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生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861-8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生活习俗
习俗
石狮市
内容
一、婚嫁
石狮境内的男女婚嫁,历来有一整套繁琐礼仪。首先是提亲,由媒人或亲友介绍男女双方情况,经父母同意,确定议婚意向。提亲后送庚帖,即“提生月”。媒人把女方用红纸书有生辰日月的庚帖送至男方家。男方将其压在厅堂神龛香炉底下。3天之内,若家事顺遂,即谓“三日圆”,适于缔亲。“三日圆”之后,男女双方择日央请婶姆、长辈到对方家中察看仪表,了解人品和家况,谓之相亲。
相亲后,男方堂亲长辈由媒人陪同,带着礼物到女家行聘,确定姻亲关系;女方以礼回谢,以示婚事笃定。行聘后“担盘”,迎娶之前,男方将择定婚娶的良辰吉日托媒人告诉女家(俗称“念日”),尔后,男方提前数日送给女家预先商定的聘金,然后“担盘”。女家一般都设“担盘桌”接待男方担盘者,同日,女方堂亲将嫁妆送到男家。因华侨长年累月出洋在外,儿女在家乡出生后难尽抚养之责,女儿出嫁时,不惜花费巨资为女儿备办嫁妆。因此石狮侨乡女儿出嫁时的嫁妆特别丰厚。
结婚当天清晨,男方安排花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头罩乌巾上轿,挥泪哭别,然后“封轿门”。花轿一到男家,即由新郎撕去封条,“踢轿门”,由一男孩将新娘“请出轿”。新娘在两位婶娘的牵扶下,步经厅堂进入洞房。进洞房后,由新郎挑去新娘罩头乌巾,夫妇共吃“相见圆”(红色糯米丸)。是夜,新郎新娘在厅堂跪拜天地,然后开始“吵新娘房”(闹洞房),尽情逗乐。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妻回娘家,称之为“做女婿”。娘家办酒席接待新女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自由婚姻,一夫一妻制。童婚、纳妾、嫁木主、女婢陪嫁等婚姻劣俗废除。未婚男女两相情愿,符合结婚年龄,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开个茶话会或“旅行结婚”,即告婚礼完成。“提亲”、“送庚帖”、“相亲”等旧俗大都自行消失。
50年代后,新娘出嫁改乘装饰喜气色彩的三轮车。80年代后,新娘出嫁,乘小轿车。70~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旧有婚俗渐次回潮。90年代,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日盛。石狮市人民政府大力倡导婚事简办,经常举办集体婚礼,由镇长或村委会主任主婚,各家亲友欢聚一堂,举行茶话会,分送喜糖,简朴隆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城镇“担盘”也为双方举办联婚宴席所取代。
二、生育
民国以前,石狮农村和沿海渔村普遍采取土法接生,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高。致使境内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地方生育习俗。
产妇临盆,家人煮甜鸡蛋让其吃下“压肚”。产后一个月内,妇女一日多餐,要吃姜油煎炸的鸡蛋、线面,以及鸡鸭、参茸等滋补品,为其祛除风寒,恢复体质。产妇忌吹冷风和浸洗冷水,外人不得进入“月内房”。
婴儿出生,初哺以甘草黄连汤以至珍珠粉,后喂以母乳。婴儿出生9日,长辈为其安置摇篮。出生14日,生男者得向堂亲邻里分赠“糖豆”报喜,并给产妇娘家送去香油饭,俗称“报生饭”。娘家则回赠鸡、鸭、鱼、蛋、线面等食品,给产妇“补月内”,同时送给婴儿四衫、四裘及被裙等物。到了满月(弥月),娘家得备办“满月红”(婴儿穿的红衣服)、虎仔帽及布料送到男家,并蒸“满月圆”和相当数量的鸡蛋,供婴儿“剃头”之后分赠亲友;男家则回赠粿粽、“三牲”等物。满月前一天,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头”,在婴儿后脑勺留一小撮羊尾巴,俗称“寿毛”,寓意长寿百岁。“四月日”(4周月),开始让婴儿坐轿车,婴儿的姑母赠予“涎围兜”,外婆家则赠予裘衫、金银手链、帽子、布料及面制“四月日桃”。男家则以粿、粽回赠。
孩儿周岁,俗称“度晬”,除隆重敬奉神明外,有的还设宴招待亲友。外婆家则置办金银首饰、鞋帽、衣料及“四脚龟”(面制品)给外孙。“度晬”筵席之后,民间还有“趖龟”(抓阉)仪俗。即在地上放置一张新草席,草席四个角落各置一个“四脚龟”。席上放置书笔、厘秤、算盘和银钱等物,然后让小孩在席上爬动,看其伸手首先拿取何物,藉以卜知孩子来日从事士农工商的趋向。
十六岁,男称“成丁”,女称“及笄”,意即长大成人。于是大办酒席,隆重庆贺。外婆家赠送毛巾、扇子、服装、布料、金首饰、自行车以至彩电、摩托车等丰厚礼物。其他亲友也都有比较贵重的馈赠。十六岁是最后一次祀敬床母、檐口妈和七娘妈等神明,除供品特别丰盛外,有的还把亲友赠送的首饰、衣物、电器等礼品一并陈列敬神,让人参观,藉以炫耀孩子的“贵品”。
5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普及,社会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生育上的陈规陋俗已渐废除,但某些习俗仍被沿袭。
三、寿庆
石狮人做生日,均以农历出生年月为依据。逢十,即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岁,称“大生日”。但也有提前一年做生日,即七十九做八十生日。因方言“九”与“久”谐音,寓意长寿。不逢十则为“闲生日”。以前,由于人口平均寿命较短,一般娶了儿媳、嫁了女儿,有了孩子,五十岁便开始做“大生日”。“闲生日”较为简单,一家人(包括已出嫁女儿)团聚,早晨吃吃鸡蛋线面,中午加加菜即可。做“大生日”则颇为隆重。寿庆前夕,在外地的儿孙辈都要提前回家,女儿则要和女婿、外孙回娘家,同时送来猪脚、线面、金首饰等寿礼。石狮境内还有在做“大生日”时为长辈做寿衣、置寿板,以示孝道的习俗。做寿衣称做“张老衣裳”;置寿板,即预备老人百年后收殓的棺木(有的只备木料)。运寿板时,要请“红甲吹”迎送。寿板以红漆为底色,绘有二十四孝图案,并用新草席包扎,挂上红布,再插以金花,然后竖放在祖厅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和卫生保健条件大为改善,人生七十不算稀,故大多数到七十岁才开始做“大生日”。改革开放以来,时兴送生日蛋糕。做大寿前一天,要“惠面”,均用熟面分赠族亲邻居(今为方便起见,则以快熟面和猪肉罐头代之)。寿诞当天,天未亮时,有的人家还摆香案敬天公,叩谢上苍保佑老人健康长寿。旭日东升时,儿媳妇到祖厅焚香点烛,敬五果,放鞭炮,为长辈祝寿。早餐,合家吃寿面,各加2个太平蛋。中午,则在家里或到酒家大摆寿筵,宴请亲友邻居,来者多以大红烛、喜炮作贺,也有过从甚密且家庭殷富的亲友,赠送电视机、电冰箱或沙发等贵重器具。90年代,有的还在有线电视台点歌,或放映电影以示庆贺。祝寿礼毕,让已婚女儿、孙女等至亲带回寿面等物以分送邻里,欲称“压筐”,意为“内外欢喜”。
四、丧葬
石狮境内历来葬礼隆重,葬仪繁琐。凡年上半百或已身为祖辈的老人临终前夕,将其抬到祖厝厅堂,置于用4块床板搭成的简易床铺上,为其更换寿衣,俗称“上厅边”。老人辞世后,即用被单将其盖紧,并在尸体上放置一面铜镜。
丧家门口悬挂白布,门上贴白色挽联;分派堂亲到诸亲戚家“报丧”。被报亲戚,应给报丧者一杯清水,让其嗽上一口,余者倒掉以示添“彩气”。
老人去世后,多在翌日由“土公”将尸体抬移入棺,并用冥纸、面巾填塞“寿内”,然后封棺钉盖。其时,道士做法事,唢呐哀鸣;倘有生肖与死者相克的,应自回避,以免冲煞。倘为妇女去世,应待其娘家亲眷观看后,方可入殓。
人殓后,即将死者用过的衣物,草席等物送至村外荒郊焚烧,俗称“送草”或“送脚尾”。
“送草”后设置灵堂,堂上立置纸龛和死者遗像,灵柩停放堂中,四壁列置亲友送的挽幛、花圈。就近另设“丁优所”,接待亲朋故友及有关人士吊唁。亲友邻居的赙仪,俗称“金银札”,由族亲专人签收。守灵时日少者1昼夜,多者3~7日。守灵期间,每早由媳妇、女儿在龛前哀号;崇佛信道者大多还“做功德”,请僧道摆神坛,做法事,超度亡灵。
出殡时,棺夫先把灵柩移至宅外开阔地,孝男孝孙跪列两旁。孝眷跪地哭挽,行过“棺前祭”,送葬队伍徐徐行进,锣鼓阵阵,哀乐齐鸣,哭声凄切。出殡队伍前面、左右均有数人沿途“压金银”、鸣放鞭炮。有的还特制一面“灵旌”,由族中命相最好的年青人骑马执旌于队列之中。同时,聘请一位武官骑马殿后。灵柩抵达墓地,先祀“后土”,再行基前祭。诸礼完毕,棺木落土,孝眷以丧服掬土一抔,依次绕墓地一周,徐徐将土撒入墓中,俗称“帕土”。此后即由送葬族亲邻里合力封盖墓穴。尔后,送葬队伍红灯前导“归虞”,俗称“返主”。丧家设宴飨客。“返主”后,立纸龛满7日,即行“倒龛”,把厅堂中之纸龛焚烧。丧事完毕之后,丧家要以咸煎、粽子(后改为咸糕子及饮料)答谢亲友邻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丧事简办,开追悼会,不送纸烛送花圈。石狮建市后,市人民政府颁发《石狮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火葬,丧事简办,限制送葬乐队,废除殡仪活动中的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俗,深受群众欢迎。1997年1月,石狮市实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葬。
附:基督教徒丧葬礼俗
石狮境内基督教徒丧葬礼俗较为简单。入殓时,由牧师或传道主持祈祷仪式。守灵之夜,信徒聚集吟诵哀诗,忆念死者生平,或讲述教义。出殡前,举行“追思礼拜”,由牧师介绍死者一生经历,并作安息祷告。同时对遗属作一番慰勉。出殡气氛讲求庄严、肃穆,亲眷一律穿黑衫,戴“头乌”,除西乐鸣奏,诵哀悼圣诗外,禁止鼓乐喧天。棺木落土前,由牧师再作一次祈祷,称“落土礼拜”,丧事即告结束。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