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860-8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明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生活习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生活习俗
习俗
石狮市
内容
一、穿戴
服饰 明清年代,石狮境内的平民百姓,男着粗布汉装衫,女穿大裾衫;裤式同为大裆裤。脚穿自纳布底鞋、草鞋或木屐。仕宦缙绅和富户殷商多穿长衫马褂,戴瓜皮帽或毡仔帽。裹足妇女穿绣花弓鞋。清末民国初,中山装、学生装和皮鞋、胶鞋进入社会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夏秋流行短袖窄口的夏威夷装,女士时兴旗袍、“番仔裙”。冬春季节,时髦的有由菲律宾华侨带回的美国军用花旗大衣、军鞋、军帽。50年代,灰、蓝色“列宁装”、“干部装”和双排扣棉大衣以及胶底“球鞋”、“万里鞋”极为流行。60年代前后,人们开始穿用塑料鞋、帽制品。“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少年崇尚绿色军装、军帽、军鞋。改革开放以后,石狮境内逐渐流行进口和地产的喇叭裤、T恤衫、茄克衣、牛仔服、西装领带及各式皮鞋。女青年喜穿套装、袜裤、短裙和短袖敞领衣等。款式新颖,色彩艳丽。
发式 民国初期,石狮境内男人普遍理“平头”或“分头”;妇女有的不留“苏穗”,开始烫发。50年代开始,男女发式都比较随便,变化不大。改革开放以后,青年男女发式讲究时髦。男青年烫有“飞机头”、“青年式”、“运动头”等。女青年多数长发披肩,烫发则有波浪型、游泳式等。农村妇女盘髻,发上缀有各种银簪玉坠等。遇有喜庆还插上红绸花或艳丽的鲜花;当遇丧事则别上小白花或“蓝碰纱”。
佩戴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侨汇通达,石狮侨乡妇女佩带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别针等饰品日益盛行。50~70年代,人们藏金匿玉,金银饰品极少见。改革开放以来,佩戴打扮又成时尚。妇女戴有金手镯、金发箍和金脚链等新型华贵饰品。一些殷富男人,时兴佩带粗大的金项链、金手链和硕大的金戒指,甚至钻石戒指等饰品。
二、饮食
主食 石狮境内农民历来以吃地瓜汤、地瓜干或麦糊、麦粿为主,间或掺和少量细粮。沿海渔民则常吃地瓜佐以鱼虾等海鲜。一日三餐以稀为主。副食有米粉或面条。兼味盘餐大多数是自制豆干、豆腐、豆豉、酱瓜、咸菜、萝卜干之类。请客或逢年过节时饮用地瓜酒或米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细粮搭配量日渐增多。改革开放以后,石狮城乡民食以细粮为主,且大多为每日两稀一干。高档食品、饮料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山珍海味、高档名酒,以至于进口洋酒在筵席和小酌中已司空见惯,遇喜庆或节日,大宴宾客极为普遍。
宴席 石狮近海,城乡筵席均以海鲜为主,大鱼、大虾、大鳗最为常见。设宴分为粗细2种。“粗桌”有炒冬粉、炸肉皮、红烧肉、大白鱼、肉丸汤、肉夹包等,以“粗饱”为主。“细桌”则有鸡鸭、螃蟹、海参、猪筋、禽畜内脏、蟳、鳖等,多为宴请女婿的“三日桌”。80年代以来,城乡筵席逐步缩小差别,并增添许多菜谱。有封蹄包、油焗蟳、七彩汤、清蒸鲳鱼、蛋炸墨鱼和原汁淡水鳗鱼等。菜系以闽南菜为主,粤菜也十分盛行。筵席上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禁忌。寿筵第一道菜为线面,表示福寿绵长。喜筵则要“头尾甜”,即第一道和最后一道菜必定要甜食,寓意一生甜蜜幸福。请女婿的“三日桌”,见鸡和见鳗时,据俗语“见鸡飞,见鳗趖”,女婿应立即起身告辞。须待众人再三挽留才能重新入席。送葬的“落山桌”,吃完后各走各的路,不与主人辞行。
三、居住
清末民国初,石狮境内民居多为“皇宫起”大厝,普遍为座北朝南,具有厅明房暗、冬暖夏凉等特点,多为土木结构或土木砖石混合结构。普通百姓住宅只求完整、坚固、“粗平直”,结构、布局简便灵活。仕宦缙绅之“皇宫起”大厝,则前有回向,后设花园,兼置东廊西厢、书轩画室等。20年代以后,华侨返乡建造新居,出现混凝土结构、式样不拘的双层洋楼。
50~60年代,时兴用石料建筑楼房。8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侨乡经济的腾飞,高数层甚至一二十层的公寓楼房拔地而起。大多数采用框架结构,设计新颖,建筑精美。多数民居都有会客室、厨房、洗手间和储藏室等配套设施,为现代化公寓式套房。
四、乔迁
新居落成,谢土之后,石狮境内有择日迁入居住习俗。迁入新居之前须先“择日”,并将新居打扫干净,贴上对联,张灯结彩,喜气盈门。族亲和邻居赠烛炮相贺,至亲好友则赠送镜屏、大灯、家具,以及电器等贵重物品。媳妇娘家除送寻常礼品外,尚须刻意送一个装有母鸡和小鸡的“鸡笼”,寓意兴旺昌盛。乔迁多择在拂晓之时,沿途鸣放喜炮。家人搬携摇篮、轿椅(竹制婴儿坐具)、鸡笼和各式家具。其中尤要有一人手提畚斗,内置金锭、银锭,以兆搬迁大吉,金玉满堂,子孙兴旺。当天中午,宴请前来庆贺的亲友和邻居。
五、行乘
清末,除蚶江至泉州尚有行船搭客外,人们出门多取陆路。民国初期,缙绅富户出门骑马或乘轿,一般居民出门均靠步行。少女出阁坐花轿,二婚或寡妇改嫁则乘乌轿。20年代,人力车(黄包车)和自行车开始出现。石狮公路修建后,坐汽车成了时尚。
50年代起,人民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石狮城乡自行车、马车、三轮车载客应运而生。70年代,手扶拖拉机在城乡穿梭运行,为乡民提供免费乘车机会。80年代后,国产和进口摩托车风靡城乡,私人拥有的汽车随处可见。国营、民营运输公司和个体专业户营运的中巴、“的士”和“面的”遍布大街小巷。摩托车、汽车逐渐取代自行车、三轮车和马车,成为人们行乘的主要交通工具。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石狮市服饰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发式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佩戴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主食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宴席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居住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乔迁习俗
相关专题
石狮市行乘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