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经商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经商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858-8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生产经商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生产经商 民间习俗 石狮市

内容

一、收获习俗
  民国时期,石狮境内农民每逢农作物即将收获时,为避免损失,往往在山边田畔搭草寮,通宵达旦守更防盗。各农户事前须统一举行“放兵”仪式,在田间地里立插神符令箭,呼请所谓“代天巡狩七大巡”集结阴兵协助,祈庇五谷无损、守更人无恙。守更期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均须“犒兵”,直至农作物收获完毕,全村举行“收兵”仪式。届时,村落演戏、摆筵酬谢“七大巡”。50年代后,石狮乡村虽有出现寥寥无几的“看山”草寮,但酬鬼敬神仪俗已基本废除。
  二、“扎草人”习俗
  石狮境内农民在谷物成熟时,常扎稻草人插于地里田间。稻草人手足俱全,穿衣戴帽,头上挂一串金冥纸。其态狰狞可怕,旨在吓鸟驱鼠,防止庄稼被损。天长日久,稻草人被崇奉至如神似鬼。乡村农家遇有鸡、鸭、猪、牛等失窃者,便会时而举起火把,时而擂簸箕,对稻草人哭诉、骂贼,俗称“打簸箕鼓”骂人。传闻稻草人因此会惩贼治恶。60年代以后,“扎草人”与“打簸箕鼓”习俗已少见。
  三、船只出海习俗
  石狮沿海渔民每于货船满载启航之前,务先酬谢“天公”、“妈祖”,后取若干供品倒入海中祭祀海难的“好兄弟”,事毕方在“满载、顺风”的呐喊声中扬帆启航。民国前后,大货船远航,先仿制一条长丈余,舱里设备近似真船的布船,意作“替身”,于出港时罗盘定位,把布船顺流放人海中,俗称“放洋”。沿海渔船,尤其是乌艚渔船出外海捕捞,船上均须插上一面黑旗,以示渔船将开“杀生”之戒,祈海神保佑。
  四、建宅习俗
  石狮民间建宅仪俗,历来繁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建宅的陈规旧俗已逐步简化或废除。
  择地建宅之前,通常请风水先生选择地址,再由其“牵庚”(罗盘定向),依据地形山势(即“龙脉”),确定住宅朝向。民居座向忌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多取兼字。
  动土 择定宅址后,请“日师”根据业主的“八字”(即生辰日月)择定动工日期及时辰。破土前,须先酬敬“土地公”,然后用铁锥在宅址四个角落挖开表土,俗称“动土”。动土后,即可兴工。每逢初二、十六,均得奉敬“土地公”,直至住宅落成。
  谢土 新居落成后,备办三牲和丰馔祭谢土地神,并宴请土木水电工匠,俗称“谢土”。有的谢土还演“嘉礼”(即木偶)戏,以示庆贺。“谢土”之后,屋里忌放赤土,因为“赤”字有火患之嫌。
  五、叫卖应市习俗
  石狮城乡之间,历来有“卖〓、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商贩,熙来攘往,朝暮不息”。贩者或以叫、唱,或以吹击器代声以招揽生意,世代相沿。挑货郎担卖小百货的摇小手鼓,噹噹作响,俗称“摇鼓仔”;挑卖蜜饯担的吹唢呐,俗称“卖咸酸甜吹爱仔的”;修理小五金器皿、削刀磨剪的碰击铜铁片串,声声咧咧,称之“咧咧仔”;卖豆腐花、鱼丸等小吃的肩挑摊贩以汤匙击碗,叮叮声脆;卖猪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阉牲口的吹短笛;卜命、啄鸟卦的背包袱或提鸟笼,敲起牛角;卖冰棒雪糕、石花糕凉水的摇小铜铃;还有一些走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常敲锣打鼓,以吸引四邻光顾。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