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5
页码: 736-7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教育事业 石狮市

内容

一、小学设置
  清末废科举,新学兴起,永宁人林登滨与旅菲华侨林登概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行实小学堂,为境内新式学堂之始。此后10年间,境内先后创办梅林、梅石、永光、豢龙、培英(后改名佩英)、毓龄小学堂和石狮公立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境内有私立新式小学堂8所。
  民国期间,石狮境内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民国26年(1937年),有小学63所,除毓龄、育元、培正3所为基督教会创办外,其余小学大多属侨办或民办侨助。创办于民国5年的永宁竞新女学为石狮第一所女子学校。
  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大部分小学停办,部分改为国民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停办的小学纷纷复办和备案,出现一批新办校。1949年春季,境内有小学72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小学进行调整并校,校数有所减少,但生数大量增加。至1965年,有小学68所,在校生2169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全部“停课闹革命”。1977年后,经拨乱反正,小学教育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至1988年春季,境内有小学84所,在校学生30884人。
  石狮建市后,小学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1992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至1997年末,新办小学10所(含育青学校),有2所并入其他学校(湖西小学并入莲坂小学,谢厝小学并入锦东小学)。全市有小学92所,在校学生361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99.91%,毕业率100%。
  二、学制
  清末,石狮境内小学堂大多为初、高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初时修业年限初、高级共9年。民国元年,改为初等4年、高等3年,共7年。民国11年实行6年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沿用“四二制”。1952~1954年,在个别学校试行“五年一贯制”。1958年,发展半耕半读教育,学制不固定,能识2600个常用字,语文、算术相当于初小毕业程度即可毕业。1966年,改为“五年一贯制”。1981年,改为六年制。1987年,因受师资和设备条件限制,又改为“五年一贯制”。
  三、课程
  民国元年,石狮境内初等小学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等小学则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
  民国8年,设公民、自然科。民国9年,将国文改为国语。民国12年,废止修身等科,初小设国语、算术、社会科。民国17年,增设三民主义、童子军。民国18年,提出简化课程,初小的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改三民主义为党义,改图画、手工为美术、工作,高小社会科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民国21年,将党义科内容充实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目中,增设公民训练、卫生,改工作为劳作。民国25年,合并一二年级劳作、美术为工作,合并体育、音乐为唱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公民、童子军2科,分高、中、低3个年段开设科目。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体育、音乐),国语包括常识、写字。1952年,高年级增设自然,中年级唱游分设体育和音乐,低年级增设常识、图画和手工。1955年,把高年级算术科抽一节作珠算课,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和写字,分别安排课时。1957年,增设周会,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初,教材受批判,学生只读毛泽东语录。1967年,设语文、算术、体育、劳动等科,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等科。1978年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设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增设思想品德,恢复地理和历史,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从三年级起开设。1993年,采用全国统编的义务教育教材,设语文、思想品德、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自然科,从一年级起开设;改历史、地理为社会,改生产劳动为劳动课,均从三年级起设。增设活动类课程,课程计划设置早会、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
  附:小学选介
  一、石狮市实验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基督教会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毓龄小学。校址设在现市区新华礼拜堂内。民国21年改为泉州培元中学第四分校,分初中、完小二部,学生250人,教师10人,校址迁至新华路尾。抗日战争爆发后,泉州培元中学内迁,遂与该校脱钩,复名毓龄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益群小学(原新华小学)并入毓龄小学。1952年,爱群小学、鼎新小学又并入,并改名石狮小学,属民办公助性质。1954年,学区建制后,学校收归公办,改名石狮中心小学,学生720人,教师64人。1961年,学生增至1600人,教师增至64人,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又改称石狮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易名红阳小学、石狮学校三连、新华小学。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时,又复名石狮中心小学。石狮建市后,学校升格为石狮市实验小学。
  1981~1987年先后获全国“红花集体”、“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先进少先队工作集体”和省“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1987年,学校红领巾艺术团晋京汇报并荣调中南海演出。石狮建市后,学校又先后荣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和省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1995年,学校“手拉手”活动走出国门,33名学生干部赴朝鲜参加夏令营。
  1997年,校舍总建筑面积13245平方米,有34个教学班,学生1765人,教职工125人,为石狮侨乡教育实验示范基地之一。
  二、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该小学创办于1995年秋,校址设在石狮市区南环茂林南路。校园占地面积20亩,校舍按省级示范小学标准由市政府拨款兴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各1幢,建筑面积10135平方米。学校教师由市教育局从各小学教师中考核、选拨录用及从优秀师范生中选派。1997年秋,有3个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412人,教职工56人。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科技、美术工艺、书法、音乐舞蹈、器乐、体操等兴趣小组活动。1995年,被评为石狮市“文明单位”。
  三、永宁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行实小学,校址设在永宁西门。1952年,在晋江县教育局和永宁区人民政府主持下,将永宁的永明、育元、朝霞、涵镕4所小学与行实小学合并,定名永宁中心小学,校址设永宁北门。1965年,学校扩建。1979~1981年,在旅菲华侨的支持下,于北门文祠旧址兴建新校舍,建有教学楼、礼堂等,建筑面积3279平方米。校园占地总面积8668平方米。1997年,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38人,教职工49人。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972年后,学校女子篮球队先后参加省内外各种比赛,曾连续获晋江县和晋江地区13次冠军;1973年和1974年,蝉联全省女篮冠军。有7位教师在县、地区级教学大赛中12次获奖。1995年10月,《轮子》一课在全国小学自然教学大赛中获优胜奖(最高奖)。1997年10月,《弹性》一课在全国小学自然课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学校多次为省、市教学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教研现场。
  四、蚶江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民国元年的笃初小学,校址设在蚶江后垵。民国3年,扩充为全村性的小学堂,更名锦江小学。民国9年,于原海防官署旧址兴建新校舍。民国13年,基督教会于蚶江开办培正小学,后又办培正女学。民国20年,乡人又在原锦江校址创办锦村公学。民国25年,将锦江、培正、锦村3校合并为和平小学。翌年春,更名战时国民学校,校址设在蚶江礼拜堂,同年秋,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民国27年,开办蚶江中心民校,校址借用王厝祠堂,开设3个儿童班,上午上课;2个妇女班,下午上课;晚间成人班上课。民国28年,改名蚶江中心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蚶江中心小学,校址仍在王厝祠堂。1989年,在蚶江育英路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0亩。1997年,学校有20个教学班,学生918人,教职工41人。
  学校少先大队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红旗大队”。同年在省教委组织的实验教学普及县检查评估中,学校教学仪器实验室被评定为省标优级,图书管理与使用被列为省试验学校、教学活动课例《模拟“小卖部”》被收载于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
  五、福民中心小学
  该小学于民国23年创办,校名伍堡国民学校,校址设在祥芝镇伍堡引西祠堂。民国35年,由旅外华侨集资,在引西后仑头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更名福民小学。1958年,乡人献工献料,由旅菲五福鸿山同乡会支持,再次兴建校舍。同年,东明、鸿山、福民小学合并,校名定为鸿星小学,原福民小学为总校。“文化大革命”初,更名红旗小学。以后,曾附设初中班,并更名伍堡学校。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定名为福民中心小学。石狮建市后,仍为祥芝镇学区中心小学。1994年,乡人及华侨集资200万元,重择校址,在伍堡大厝、西墩和引西交界处兴建新校舍。1996年,学校扩建,建筑面积增至3695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增至1.6万平方米。同时耗资10多万元充实教学设备及体育器材。1990~1991年度,被评为市教育先进集体。1997年,学校有23个教学班,学生1100人,教职工53人。
  六、大仑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民国19年的青山小学,由旅外侨胞蔡孝忍独资捐建,原校址设在原石狮镇大仑祠堂。民国32年,石狮改名自强镇,成立自强中心国民学校,青山小学为其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独立设校。民国36年,校址迁至大仑后塘。1951年,学校定名大仑中心小学。1984年,建筑面积增至37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增至17亩。
  旅外华侨及乡人分别投入巨款为该校设立教育基金会,用于奖教奖学及补助办学经费。学校以侨资办学和电化教学为特色,办学条件优越,办学效益显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1~199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省绿化先进单位、省农村示范小学、省文明学校等。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莅校视察。菲律宾教育考察团、北京景山学校、上海教育考察团和全国中小学学校设计研讨会考察团等团体曾到学校参观考察。《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报道过学校的工作。1997年,学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908人,教职工41人。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石狮市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永宁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蚶江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福民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大仑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