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3
页码: 733-7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普通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普通教育 教育事业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一、幼儿园设置
  民国17年(1928年),石狮基督教会创办毓龄幼稚园,开石狮幼儿教育之先河。不久即停办,民国36年复办,不久又停办。民国37年,仑后办幼儿园2班,在园幼儿80人。
  1949年10月,蔡悬圃召集益群小学校友许静萍等人发起创办青青幼稚园(后改为石狮幼儿园)。
  1956年,贯彻“两条脚走路”的办学方针,幼儿园迅速增加,1957年,石狮境内有幼儿园10所,其中公立1所、民办9所。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妇女普遍参加田间劳动,几乎村村办幼儿园,由于条件差,教育质量大多低下。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幼儿园进行整顿,农村幼儿园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全部停办。1977年后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办园设施简陋。
  1984年,根据福建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意见》文件精神,采取扶持农村、企业、机关、团体等多渠道办园,幼儿园得到进一步发展。石狮建市时,境内有幼儿园58所(其中公立园1所),在园幼儿5583人,教职工161人。
  1992年起,根据1989年9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整顿民办幼儿园,发展公办幼儿园,对部分幼儿园进行评估验收。1995年,永宁中心幼儿园、蚶江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泉州市一级达标中心幼儿园;1996年祥芝镇厝上幼儿园、灵秀镇彭田幼儿园被评为泉州市二级达标园;1997年彭田幼儿园被泉州市评为一级达标园。
  1997年,全市幼儿园107所,其中公办园4所,基本实现村村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总数11697人,人园率80.98%,教职工总数511人(其中公办99人),全部实现正规化教育。
  二、学制
  民国时期,幼儿教育无明确学制。
  1952年,实行“保教合一”,学制3年,即4周岁入园为小班,5周岁为中班,6周岁为大班,大班一年后升入小学。办园体制分为半日制、全日制、寄宿制3种。1983年,幼儿园为全日制3年。1996年,有1所私立幼儿园实行寄宿制。
  三、教材
  民国时期,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上课只是唱唱跳跳。
  1952年,开始实行“保教合一”,将发展幼儿的智力作为教学目的。科目除唱游外,增设语言、计算、美术等。教材由各幼儿园自编。1981年10月,实施国家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1989年,根据泉州市制定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1996年9月起,使用福建省统编教材,包括幼儿发展中的健康、社会性、认知、语言、艺术五方面内容,学科分为游戏、语言、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
  附:幼儿园选介
  石狮市实验幼儿园 民国17年,石狮基督教会于新华路礼拜堂创办毓龄幼稚园,招收3个班,幼儿150人。但不久即停办。民国36年复办,不久又停办。1949年10月,蔡悬圃召集益群小学校友翌年春正式招生,许静萍等人商议,在石狮街尾创办私立青青幼稚园,翌年春正式招生许静萍为首任园长。1952年,迁往毓龄幼稚园原址,并改名石狮小学附属幼儿园。1953年,被晋江县人民政府收归为公办园校,更名石狮幼儿园。1957年,迁入原爱群小学校址,共有8个班,教师19人,幼儿20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0年秋复办,招收幼儿320人,分6个班,教师12人。1986年,多渠道筹集资金76万元,兴建1座占地面积2亩、实用面积2766.7平方米四层大楼,改善办学条件。1988年,有幼儿491人,分为10个班,教职工25人。石狮建市后,办园规模逐步扩大,1991年5月,升格为石狮市实验幼儿园。1997年,在园幼儿510人,分13个班,教职工45人。
  石狮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1995年8月,由石狮市人民政府创办,为全日制幼儿园。园舍总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设计新颖,活动室配套,户外活动场所宽敞,是一所标准化的幼儿园。至1996年总投资400万元,其中新湖村吴为贡捐资300万元。1995年秋季正式招收幼儿134人,分为5个班,教职工21人。1997年,在园幼儿数425人,分12个班,教职工48人;同年秋,幼儿园设立幼儿感觉综合训练中心,为福建首家。
  永宁中心幼儿园 1958年由永宁居委会创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2年复办。园址设在永宁北门原育元小学校舍。由旅外华侨陈增沛和董光溪负责办学的基本设施建设和常年教学经费。1982年9月招生,入园幼儿100多人,教师7人。1990年6月,经石狮市教育局检查合格予以注册颁证。1993年,董光溪的夫人茵笼为实现其夫遗愿,捐献78万元重新翻建校园。全园总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户外幼儿活动面积562平方米;室内幼儿活动面积335平方米,绿化面积188平方米,保教设施较为完善。1994年12月,经石狮市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公办园校。1995年,经验收被评为泉州市一级达标中心幼儿园。1997年,在园幼儿180人,分7个班,教职工17人。
  私立鹏翔幼稚培育中心 1993年11月,经石狮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旅外华侨洪文化投资700万元创办的首家寄宿制私立幼儿园。1996年9月1日正式招生开学。学校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997年在园幼儿数142人,分5个班,教职工21人。
  第二节 初等教育
  一、小学设置
  清末废科举,新学兴起,永宁人林登滨与旅菲华侨林登概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行实小学堂,为境内新式学堂之始。此后10年间,境内先后创办梅林、梅石、永光、豢龙、培英(后改名佩英)、毓龄小学堂和石狮公立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境内有私立新式小学堂8所。
  民国期间,石狮境内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民国26年(1937年),有小学63所,除毓龄、育元、培正3所为基督教会创办外,其余小学大多属侨办或民办侨助。创办于民国5年的永宁竞新女学为石狮第一所女子学校。
  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大部分小学停办,部分改为国民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停办的小学纷纷复办和备案,出现一批新办校。1949年春季,境内有小学72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小学进行调整并校,校数有所减少,但生数大量增加。至1965年,有小学68所,在校生2169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全部“停课闹革命”。1977年后,经拨乱反正,小学教育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至1988年春季,境内有小学84所,在校学生30884人。
  石狮建市后,小学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1992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至1997年末,新办小学10所(含育青学校),有2所并入其他学校(湖西小学并入莲坂小学,谢厝小学并入锦东小学)。全市有小学92所,在校学生361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99.91%,毕业率100%。
  二、学制
  清末,石狮境内小学堂大多为初、高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初时修业年限初、高级共9年。民国元年,改为初等4年、高等3年,共7年。民国11年实行6年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沿用“四二制”。1952~1954年,在个别学校试行“五年一贯制”。1958年,发展半耕半读教育,学制不固定,能识2600个常用字,语文、算术相当于初小毕业程度即可毕业。1966年,改为“五年一贯制”。1981年,改为六年制。1987年,因受师资和设备条件限制,又改为“五年一贯制”。
  三、课程
  民国元年,石狮境内初等小学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等小学则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
  民国8年,设公民、自然科。民国9年,将国文改为国语。民国12年,废止修身等科,初小设国语、算术、社会科。民国17年,增设三民主义、童子军。民国18年,提出简化课程,初小的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改三民主义为党义,改图画、手工为美术、工作,高小社会科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民国21年,将党义科内容充实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目中,增设公民训练、卫生,改工作为劳作。民国25年,合并一二年级劳作、美术为工作,合并体育、音乐为唱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公民、童子军2科,分高、中、低3个年段开设科目。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体育、音乐),国语包括常识、写字。1952年,高年级增设自然,中年级唱游分设体育和音乐,低年级增设常识、图画和手工。1955年,把高年级算术科抽一节作珠算课,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和写字,分别安排课时。1957年,增设周会,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初,教材受批判,学生只读毛泽东语录。1967年,设语文、算术、体育、劳动等科,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等科。1978年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设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增设思想品德,恢复地理和历史,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从三年级起开设。1993年,采用全国统编的义务教育教材,设语文、思想品德、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自然科,从一年级起开设;改历史、地理为社会,改生产劳动为劳动课,均从三年级起设。增设活动类课程,课程计划设置早会、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
  附:小学选介
  一、石狮市实验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基督教会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毓龄小学。校址设在现市区新华礼拜堂内。民国21年改为泉州培元中学第四分校,分初中、完小二部,学生250人,教师10人,校址迁至新华路尾。抗日战争爆发后,泉州培元中学内迁,遂与该校脱钩,复名毓龄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益群小学(原新华小学)并入毓龄小学。1952年,爱群小学、鼎新小学又并入,并改名石狮小学,属民办公助性质。1954年,学区建制后,学校收归公办,改名石狮中心小学,学生720人,教师64人。1961年,学生增至1600人,教师增至64人,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又改称石狮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易名红阳小学、石狮学校三连、新华小学。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时,又复名石狮中心小学。石狮建市后,学校升格为石狮市实验小学。
  1981~1987年先后获全国“红花集体”、“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先进少先队工作集体”和省“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1987年,学校红领巾艺术团晋京汇报并荣调中南海演出。石狮建市后,学校又先后荣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和省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1995年,学校“手拉手”活动走出国门,33名学生干部赴朝鲜参加夏令营。
  1997年,校舍总建筑面积13245平方米,有34个教学班,学生1765人,教职工125人,为石狮侨乡教育实验示范基地之一。
  二、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该小学创办于1995年秋,校址设在石狮市区南环茂林南路。校园占地面积20亩,校舍按省级示范小学标准由市政府拨款兴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各1幢,建筑面积10135平方米。学校教师由市教育局从各小学教师中考核、选拨录用及从优秀师范生中选派。1997年秋,有3个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412人,教职工56人。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科技、美术工艺、书法、音乐舞蹈、器乐、体操等兴趣小组活动。1995年,被评为石狮市“文明单位”。
  三、永宁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行实小学,校址设在永宁西门。1952年,在晋江县教育局和永宁区人民政府主持下,将永宁的永明、育元、朝霞、涵镕4所小学与行实小学合并,定名永宁中心小学,校址设永宁北门。1965年,学校扩建。1979~1981年,在旅菲华侨的支持下,于北门文祠旧址兴建新校舍,建有教学楼、礼堂等,建筑面积3279平方米。校园占地总面积8668平方米。1997年,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38人,教职工49人。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972年后,学校女子篮球队先后参加省内外各种比赛,曾连续获晋江县和晋江地区13次冠军;1973年和1974年,蝉联全省女篮冠军。有7位教师在县、地区级教学大赛中12次获奖。1995年10月,《轮子》一课在全国小学自然教学大赛中获优胜奖(最高奖)。1997年10月,《弹性》一课在全国小学自然课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学校多次为省、市教学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教研现场。
  四、蚶江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民国元年的笃初小学,校址设在蚶江后垵。民国3年,扩充为全村性的小学堂,更名锦江小学。民国9年,于原海防官署旧址兴建新校舍。民国13年,基督教会于蚶江开办培正小学,后又办培正女学。民国20年,乡人又在原锦江校址创办锦村公学。民国25年,将锦江、培正、锦村3校合并为和平小学。翌年春,更名战时国民学校,校址设在蚶江礼拜堂,同年秋,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民国27年,开办蚶江中心民校,校址借用王厝祠堂,开设3个儿童班,上午上课;2个妇女班,下午上课;晚间成人班上课。民国28年,改名蚶江中心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蚶江中心小学,校址仍在王厝祠堂。1989年,在蚶江育英路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0亩。1997年,学校有20个教学班,学生918人,教职工41人。
  学校少先大队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红旗大队”。同年在省教委组织的实验教学普及县检查评估中,学校教学仪器实验室被评定为省标优级,图书管理与使用被列为省试验学校、教学活动课例《模拟“小卖部”》被收载于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
  五、福民中心小学
  该小学于民国23年创办,校名伍堡国民学校,校址设在祥芝镇伍堡引西祠堂。民国35年,由旅外华侨集资,在引西后仑头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更名福民小学。1958年,乡人献工献料,由旅菲五福鸿山同乡会支持,再次兴建校舍。同年,东明、鸿山、福民小学合并,校名定为鸿星小学,原福民小学为总校。“文化大革命”初,更名红旗小学。以后,曾附设初中班,并更名伍堡学校。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定名为福民中心小学。石狮建市后,仍为祥芝镇学区中心小学。1994年,乡人及华侨集资200万元,重择校址,在伍堡大厝、西墩和引西交界处兴建新校舍。1996年,学校扩建,建筑面积增至3695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增至1.6万平方米。同时耗资10多万元充实教学设备及体育器材。1990~1991年度,被评为市教育先进集体。1997年,学校有23个教学班,学生1100人,教职工53人。
  六、大仑中心小学
  该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民国19年的青山小学,由旅外侨胞蔡孝忍独资捐建,原校址设在原石狮镇大仑祠堂。民国32年,石狮改名自强镇,成立自强中心国民学校,青山小学为其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独立设校。民国36年,校址迁至大仑后塘。1951年,学校定名大仑中心小学。1984年,建筑面积增至37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增至17亩。
  旅外华侨及乡人分别投入巨款为该校设立教育基金会,用于奖教奖学及补助办学经费。学校以侨资办学和电化教学为特色,办学条件优越,办学效益显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1~199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省绿化先进单位、省农村示范小学、省文明学校等。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莅校视察。菲律宾教育考察团、北京景山学校、上海教育考察团和全国中小学学校设计研讨会考察团等团体曾到学校参观考察。《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报道过学校的工作。1997年,学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908人,教职工41人。
  第三节 中等教育
  一、中学设置
  民国21年(1932年),泉州平民中学农村教育科一个班学生曾借石狮文昌祠(今市区群英中路邮电局所在地)上课,不久后撤回泉州。民国35年,石狮境内设私立石光中学,首批新生招收190人,教职员12人。民国37年,增办高中部。1950年,高中部停办,1956年复办。
  1956年5月,石狮华侨子女补习学校改为晋江华侨中学。1958年,永宁中学、晋江第六中学(石狮市第二中学前身)创办。石狮境内共有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569名;同时,创办许多民办中学,“大跃进”后相继停办。
  1960~1966年,蚶江人民公社(今蚶江镇)的中等教育几经上下,先后经历附设初中班、蚶江中学、蚶江农业中学等阶段。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全部“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课后,原有的4所中学及1970年春正式命名的蚶江中学都成为完全中学,并都在部分农村小学设分校。后分校先后回收,但仍有10多所小学先后附设初中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调整中学布局,完全中学只保留石光中学和晋江华侨中学2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除银江附中外,其他于1987年前先后撤销。
  1984~1988年,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偏低的问题,伍鸿、曾坑、银江3所华侨中学先后创办。
  石狮建市时,全市有中学8所,在校学生5435人;其中完全中学2所,在校高中学生595人。
  石狮建市后,中学发展纳入城市建设的轨道。为满足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1990年,旅菲华侨郑先生、蔡女士独资捐建石狮三中(原名龟湖学校),1992年,旅港同胞杨孙西资助兴建石狮一中。1995~1996年,在蚶江、祥芝、灵秀三镇分别创办石狮六中、石狮七中、石狮八中。1997年在凤里街道办事处创办凤里中学,在祥芝镇筹建石狮十中。
  经中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曾坑侨中、石狮侨中高中部于1992年停办,而石狮五中(原伍鸿侨中)和永宁中学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增办高中部。1997年,全市共有中学13所,在校学生增至19845人。全市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84.38%。
  二、学制
  1949年10月以前,采用民国11年制定的6年学制(初中3年、高中3年),称“三三制”,又名新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三三制”,春秋两季招生;1952年起,改为秋季联合招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三年,1969年,复课后学制改为4年(初中2年、高中2年),并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由生产大队、人民公社推荐升学。1970年,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实行“评议”、“推荐”加考试的方式,选送回乡知识青年升人大、中专学校。
  1975年,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1978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83年,高中改为三年制。
  三、课程
  民国时期,中学课程设公民、国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音乐、劳作、图画;初中设童子军课、高中设军事训练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课程设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增设劳动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
  “文化大革命”中,教材受批判,撤销地理、历史课,把政治与语文合并,以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主。1969年,招生复课,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等课程,采用省编教材。
  1978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生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英语、体育等课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
  1990年,高中、初中增设“劳动技术”课,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开设电脑课。1993年起,初中采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全国统编教材。
  附:中学选介
  一、石光中学
  该校于民国34年筹建,校址设在现市区群英北路193号处。民国35年9月,首批招收初中学生190人,有教职员12人。民国37年,增设高中部,1950年高中部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校舍扩建,规模扩大。1956年,复设高中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课3年,校舍设备惨遭破坏。1966年后,曾易名红卫中学、石狮中学,1977年8月,复原名,由于华侨、港澳同胞的继续支持,建荷幼楼、仲齐楼、南校门、尊师楼和备用电房。
  1988年后,石光中学作为石狮市主要中学之一。学校开始实施新的校园规划,华侨、校友先后共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帮助兴建子备楼、汉源楼、春风楼、春华楼、科学楼、图书楼、玉燕楼、体育馆和秋水楼9幢主要建筑物,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设施齐全达标。校园突出净化、美化、绿化,充满文化氛围。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92年起,高考、中考连年取得突出成绩,居全市领先地位。学生田径运动水平突出,1994年和1996年,先后有3人打破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跳高纪录。1989年以来,学校获省、地、市级荣誉称号逾百次。1995年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委文明办评为“省级文明学校”。1996年,被省教委确认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建校50年,校友遍布海内外,已成立的海内外校友会13个,各届同学联谊会近30个。知名校友中有中科院院士王启明、金融专家邱华炳、鱼类遗传育种专家吴清江、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的旅菲企业家蔡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与港事顾问施子清等。1997年,在校学生2198人,其中高中生665人,教职工163人。
  二、石狮市第一中学
  该校由香港实业家杨孙西倡议并出资800万元,与石狮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筹建时称“狮城中学”,建成后定今名。1990年10月,破土动工。1992年秋季,招生开学,至1994年秋季满6个年级,学生1787人,教职工107人。杨孙西捐2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会。
  学校制定“勤、严、实、恒”的校训,注重建章立制,严格管理。1995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1996年,被省教委确认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泉州市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在校学生2008人,其中高中生578人,教职工148人。
  三、石狮市第二中学
  该校于1958年创办,当时祥芝公社厝上大队人士借琼山小学礼堂及民房为校舍创办,后由晋江县人民政府拨款建校舍、厨房等,初名晋江六中,先后易名晋江二十一中、晋江一中、晋江二中、祥芝中学、锦光中学。1971~1981年,增设高中部。现为初级中学。石狮建市后,市人民政府及华侨、学校、学校所在乡村多方协力,改造校舍,扩建校园。校园面积2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1平方米。校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园美化、绿化。
  1996年,学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跃居全市前茅。学校曾获石狮市田径、乒乓球项目初中团体总分第一名。1992年、1996年先后被石狮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秋,在校学生1798人,教学班38个,教职工106人。
  四、永宁中学
  1958年,由李淑琼等12名热心教育事业的侨眷、乡贤筹办,由于永宁乡党委的领导支持,将永宁、前埔、联溪3所农业中学合并,借美江小学和“孝女姑”军营为临时校舍,成立校董事会,为侨办公助学校。初办时9个班,首批招生316人,教职工28人。1960年改为公办,更名为晋江县第十八中学。1962年复原名。1963年,建新校舍,学生增至500余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前卫中学、晋江八中。1970年复原名。1970~1980年,办高中部,其间学校女子篮球队获晋江地区、晋江县级冠军各3次;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录取进入大中专学校165人,其中5人留学国外获博士学位。1981年,停招普通高中新生,改办职业高中。1984年,改校名为晋江水产职业中学,附设初中部,由县教育局与县水产局联办。1988年,职业中学停办恢复为普通中学。在校初中生606人,教职工50名。石狮建市后,恢复原校名,先后五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优秀。连年获省、市各级各学科竞赛奖。1997年,被石狮市人民政府授予“石狮市文明单位”称号。
  旅菲校董会与旅菲、旅港校友大力支持学校建设,积极筹建永宁完全中学,征地86亩,捐资2000万元。1996年,省教育委员会行文批准进行完全中学注册、登记,首批高中新生124人入新校舍学习。1997年秋季,在校学生2365人,其中高中生498人,教职工113人。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