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兵役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15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兵役制
分类号:
E265
页数:
4
页码:
658-661
摘要:
本章宋代记述了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兵役制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兵役制
制度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募兵制
宋代主要实行募兵制,禁军、厢军都是招募各地民壮充当。
明代前期军民严格分籍,实行军户制。景泰初期改军户制为募兵制。当时的额编乡兵,挑选20岁以上、50岁以下的精壮乡民,编成队伍,平时操练,战时为兵,事平为民。嘉靖年间(1522~1566年)额编机兵,均以银招募有武艺者。
清康熙前期,各县设置乡勇,临时招募,事后即行裁减。甲午战争(1894年)后,制定新军制,募兵服役3年,发给全饷;退伍后服预备役3年,月发饷银1两;再服预备役4年,不发官饷。
民国1~16年(19121927年)驻晋江石狮境内各军,不管是北洋军阀部队,还是南方军政府部队,概用募兵解决兵源。
第二节世兵制
元朝实行征兵制基础上的世兵制。百姓一旦被征成为军人,即为军户,家口、财产皆注人军籍,并加盖官印,不得更改,所生儿男,继世为军。
明洪武元年(1368年),军士皆另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指导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统领。为保证兵员补充,把全体军人和“壮士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世袭为兵。1人从军,1家便永远为军户,军丁不受地方行政机构管束。
清顺治三年(1646年),招募汉人编成“绿营兵”,其兵役为世袭制。1丁在任,全家编人兵籍,父亡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袭,以兵为业。此外,依照“团练乡约”规定,筛选“勇”、“丁”,即18岁以上至50岁以下的男性皆为“丁”壮,每3个“丁”壮中筛选1个擅技艺者为“勇”壮,并将其姓名、军龄、特征立册2份,1份存乡长,1份存约长。“丁”壮、“勇”壮无事则各就其业,有事则各执武器参予作战,立功者奖赏,临阵退缩者处罚。
第三节 征兵制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兴、漳、泉4府进行“三丁抽一”,共征1.5万人,戍卫福建沿海卫所。
清代沿用征兵制,分为八旗和绿营。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征用汉人,编为绿营。
民国时期,鉴于募兵制积存民不习武的弊端,国民政府于民国22年(1933年)颁布《兵役法》,但各级政府及其兵役机关执行起来,弄权舞弊,广大人民啧有烦言。
民国26年,抗日战争开始,泉州即设有“晋江社会军事训练部队”,继之设立“晋江基干队训练班”。
民国30年6月24日,晋江县第一区法石镇登州保保长吴火城以“征兵”为名,行“抓丁”之实,弄假作弊,贩卖壮丁林荣火去第三区蚶江镇浦内保顶替张塔入伍。林荣火年仅19岁,系独子,侍奉家里仅有的老祖母,他被抓丁,民怨鼎沸,案子一直告到省里。当时的福建省军管区司令陈仪即批文饬令彻查。吴火城推为吴豆干与林乌怡所为,吴豆干被捕归案,林荣火侥幸得释。
民国31年,县兵役科改为军事科,乡镇则设立“保干事”和“保队副”,负责办理征召入伍事宜;又设“新兵执行所”,负责管理入伍新兵,分批送交“永春团管区””的接兵部队。
民国32年,晋江县制订《制止逃亡壮丁暂行办法》,联保主任滥抓壮丁后,先送乡公所关禁,后捆绑由武装的国民党兵押送到泉州集中关押,在关押期间,不得自由,然后再由接兵部队押送到仙游或邵武新兵营训练,训练后再押解到江西等地前线。石狮百姓不堪抓丁之苦,众多男性青壮年纷纷逃往南洋,有的逃往他乡当长工或“入赘”,有的甚至断指毁身致残。
民国36年度征召新兵(中央军),晋江县计征922名,其中石狮镇51名、永宁镇41名、复兴乡51名。民国37年3月,闽南师管区永春团管区代电给晋江县政府,配拨福建省保安第二团兵额52名,其中石狮镇3名、永宁镇2名。下半年征召新兵(中央军),晋江县计征980名,其中石狮镇64名、永宁镇40名、复兴乡49名。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民国28年(1939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福建省军管区制订的兵员征集办法第三条规定:18岁至35岁的男子划为甲级壮丁,38岁至45岁划为乙级壮丁。不合于甲级壮丁,身体健全志愿服役者,可按志愿兵手续申请,准予先入营。
民国33年,国民政府发出征集青年志愿军的号召。抗日战争末期,国民政府设立动员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征集年满18~35岁,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入伍,入伍前有工作或在学者保留原职和学籍。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同时派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石狮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7月,实行志愿兵役制。9月,晋江专署成立扩军委员会,晋江县和当时的石狮区也相应成立扩军委员会,负责实施志愿兵人伍工作,经过军队和地方政府组织、动员,适龄青年自愿报名参军。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1954年9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征集补充兵员的命令》,提出“补充人民解放军退伍兵员的缺额,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当年试征义务兵。
195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颁布实施,兵员的征集由志愿兵役制转为义务兵役制,改个人自愿为依法尽义务。五六十年代,石狮适龄青年每年都踊跃报名应征,应征率都在70%以上,社会上形成“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新风尚,出现许多兄弟争参军、父母送子、妻送丈夫参军的感人场面。
1960年,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福建省军区和省教育厅联合发出的关于《给军队抽调高、初中毕业生和高中肄业生的通知》精神,石光中学抽调给部队高中毕业生6人,初中毕业生5人,高中2年级学生4人;晋江侨中抽调初中毕业生5人。
1978年,为贯彻实施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在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的同时,也兼行志愿兵役制。1984年,义务兵的征集工作,由地方人民政府、兵役机关负责,兵役机关下设征兵办公室,具体实施兵员征集工作。
石狮建市后,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上级军事部门指导下,石狮市人民武装部和公安、卫生、宣传、教育、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市征兵办公室全力以赴,深入进行征兵宣传,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征兵工作,社会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参军热”。1989~1997年石狮共征集兵员1160人。市征兵办连续6年被评为泉州市以上先进单位,1994年被省人民政府征兵办评为“廉洁征兵”先进单位,1997年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第六节 预备役制
1980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暂行规定通知》。12月,根据晋江县的统一部署,石狮境内开始建立预备役登记管理制度。1981年8月,着手将基干民兵编入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编入二类预备役;符合民兵条件的28以下的退伍军人编入基干民兵服一类预备役,其余的编入普通民兵服二类预备役。民兵组织成为训练和储备预备役人员的基本组织形式,既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又恢复和发展了预备役制度。
1996年7月31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评定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工作的指示》精神,石狮市预备役炮兵营33名预任军官被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1997年3月15日,石狮市第二批50名军队转业干部被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
1992~1997年,石狮市接收安置的军转干部中有80名登记服军官预备役。至1997年底,全市有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1201人(其中专业技术兵517人)登记服士兵预备役。参加民兵组织的预备役人员有40832人,其中服一类士兵预备役4978人、服二类士兵预备役35854人。预备役登记工作在石狮市迅速走上轨道,为战时快速动员创造了条件。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