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蚶江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9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蚶江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415-4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50年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集镇建设 蚶江镇 石狮市

内容

一、建设规划
  (一)镇区规划
  蚶江镇位于市东北部,东临台湾海峡,距市区10公里。镇区驻地在蚶江村。
  1994年,为适应蚶江镇发展需要,镇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市建筑设计院重新对全镇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同年8月通过会审,并于1995年元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将城镇性质定为贸工港口城镇,以蚶江镇政府所在地蚶江村为中心,依托石湖港及水头、厝仔两个亿元村为三个组团,形成一个中心区、三个组团的战略格局。
  (二)村庄规划
  1983年,在原晋江县房管处组织下,对蚶江镇16个村进行镇村规划。1996年10月,镇人民政府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石狮市规划设计室对全镇19个行政村进行新村规划。同年12月完成蚶江、锦江、厝仔、东垵、石壁、青莲、溪前、水头、洪窟、锦亭的新村规划。1997年11月完成莲塘、莲中、莲西、莲东、锦里、大厦、古山、石渔、石农等新村规划。
  二、房屋建设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后,蚶江商业兴盛,商店、货栈、旅馆随市兴建。蚶江石湖港地处海防,陆续建有寨城、营房、海防官署、巡检司、监司署、寨署、防海署等。清末民国初,寨城、官署颓废。民国9年(1920年)在官署旧址上建锦江小学。
  50年代,粮站、公社机关、供销社、侨联、中学、车站陆续兴建,镇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金融、邮电、税务、医院、文化中心等新建筑相继投建,并创建工业大厦,形成新的商业区、工业区。镇区最高建筑7层,大部分新建筑为框架结构。
  (一)公共建筑
  机关公务建筑 1985年8月镇党政机关办公在不足20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1988年建设税务所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91年4月在石蚶路东侧建设镇党政机关办公大楼,1992年5月1日竣工。用地32亩,共建办公楼4幢,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主体大楼5层。1993年在新街建交警中队、地税分局办公大楼。1997年建设工商行政大楼1幢,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
  文化公园 1994年港胞林积车投资400万元兴建蚶江文化公园,占地50亩。内有憩息、游闲、娱乐等各种设施。
  邮电大楼1988年蚶江邮电支局在石蚶路两侧建设邮电大楼,占地4亩,邮电建筑配套电力室、电话室、机房、仓库、生活区等。1994年又建成锦亭模块局,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丈化中心 1988年投建,1989年6月建成。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影剧院 1965年4月建成洪窟影剧院,内设800座位。1980年元月建成蚶江影剧院,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内设1000个座位。
  卫生院 1969年蚶江卫生院建筑2层门诊楼。1983年由华侨捐资建设洪窟卫生院,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楼3层,总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1997年12月门诊大楼破土动工,占地1.25万平方米。
  学校 蚶江镇有2所中学、12所小学。1962年创办农业中学,利用民房做教室。1970年改为蚶江中学。1975年校址从埭尾迁至蚶江村,建设新校园,有3幢教学楼和2幢教师宿舍楼,占地20亩。1978~1985年侨胞共捐资兴建全镇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1994年在锦亭村建石狮六中,占地80亩。1997年全镇学校建筑面积3.01万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清末,蚶江村从刺头尾开始,沿村东南至王厝角,高筑墙以防御,居民住在围墙内。蚶江旧式民房建筑,依照泉州地区传统建筑形式,一列数间或二列以上,规模完整的有左右两侧护厝,或左右双层护厝,多为砖木结构,有的基部用花岗岩石砌成,上部用红砖砌墙或砖石间砌而成。还有用海边大牡蛎壳砌墙,用牡蛎镜安装天窗的。民国期间,前垵村建有西式楼房,俗称“洋灰楼”,为钢筋水泥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居开始建在围墙外。1979年后沿新街建民居楼房,从东头山至石永蚶公路两侧沿伸,北部烟楼山顶也盖满民房,纪厝向西部发展,填海建宅。1988年后开始采用混凝土砌墙,框架、砖石结构,并多建设3层以上民房、商住房。多数民居建设由旧村向外扩建,盖新村。1993年开始,民用住宅走向规范化、合理化。1996年在镇区建设新街时,建造商住楼11幢,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最高商住楼8层。装修日趋时髦,采用水磨石、大理石、彩釉砖、琉璃瓦。1988~1997年全镇19个行政村共建造民用住宅楼1300幢,总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解放初期,蚶江创建碾米厂、农具作坊,厂房简陋。1979年后,工业迅速发展。至1997年,已形成纺织、服装、鞋类、雨具、电子机械、食品工业、塑料、五金等轻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766家。厂房建设趋向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布局。在开辟的11个工业小区中,已有厝仔、蚶江、石壁、石湖等工业小区建设颇具规模。1988~1997年全镇共建设标准厂房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三、供电 供水
  (一)供电
  1962年蚶江供销合作社安装第1台12马力配10千瓦发电机组,输电线总长度400米,年发电量1万千瓦时,只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26户民居用电,每户限用15瓦灯泡1盏。1964年,蚶江供销合作社又购置4.5匹马力柴油机,发电量1.5万千瓦时。
  1975年山美水库3万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安装1台100千瓦变压器,并于1976年元月正式供电。1978年,蚶江供电厂正式成立,安装1台120马力84千瓦电机组,于1979年10月供电。1992年莲西3.5万千伏变电站建成,供应全镇用电。1993年建设蚶江35千伏临时变电站,并于1994年5月竣工投产。1997年5月与山兜22万千伏输变电路联网。
  (二)供水
  1992年石狮市蚶江自来水公司成立,镇政府投资450万元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引自晋江南渠,埋设供水管道22.6公里,管道输水能力6000吨/日,日供水能力2000吨,可供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锦江、莲东等中心区1.8万人用水。1997年蚶江镇水厂与市区22吨水厂联通供水,日供水3万吨。
  四、道路建设
  (一)街道
  镇区有旧街、新街各1条。
  旧街 建于清乾隆年间,北起纪厝,至东头山,南北走向,全长370米,宽3~5米,有商店105间。整条街分为顶街头、中街、三圣街(又名三姓街)3段,原为碎石路面,后改为条石、石砖铺设路面。两侧小店均为平屋,民国时期建2层楼房。以旧街为主千道,还有盐墟街、卖鱼街、小街仔、水沟下街。
  新街 从东头山公路向东延伸到金庵潭,转南至莲埭村。自东头山至金庵潭全长270米,宽8米,为石砖路面。1993年后拓宽金庵潭至圳下长800米、宽20米的水泥路面。1996年新建另1条东西走向的新街,西起防洪堤,东至物华工业区,全长3000米,宽26米。
  巷 清代旧街市形成后陆续有巷道建成,至民国期间共有蔡厝巷、王厝巷、欧厝巷、东间巷、井仔巷、典当埕巷、五落大厝、坎仔脚巷、回向巷、草埔巷、夯鳓井巷、打铁巷、大砌巷、海巷、南下馆巷等15条巷。今仍存。
  境古地名,现已不存此地名,民间仍习惯使用。原有许西、仙境、前垵、后垵境,后演变为纪厝、后垵、前垵。
  (二)镇村道路
  1991~1997年镇政府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镇村道路,共建成锦亭—石壁,莲塘—石祥路口,莲东—石湖大道,东垵—石湖大道,江—大厦等5条水泥路,总长6.5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五、市场建设
  清乾隆年间,蚶江镇商业经济繁荣,泉州、惠安等地商人在此开设郊行、商行、货栈。市场设有五谷墟、牛墟、盐墟、卖鱼街,染坊、油坊、磨坊、旅舍、饭馆随市而建。主要集市如五谷墟、牛墟、鱼墟、盐市等,交易场所简陋,或露天交易,或占街为市。直至民国时期,此况未改变。
  50年代,镇区建有菜市场。80年代蚶江五谷市场恢复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1992年,在原镇政府旧址兴建蚶蚶江新市场,是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综合贸易场所。199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六、港口建设
  古代已有蚶江石湖港码头。1996年4月动工,1997年9月建成石湖港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码头1座,泊位长200米。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蚶江镇
相关地名
蚶江镇旧街
相关地名
蚶江镇新街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蚶江镇巷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蚶江文化公园
相关作品
蚶江镇邮电大楼
相关作品
蚶江镇文化中心
相关作品
蚶江镇影剧院
相关作品
卫生院
相关作品
学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