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8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6
页码: 293-31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工业门类情况包括服装制造业、制鞋工业、纺织、印染工业、食品工业等。
关键词: 石狮市 工业 工业门类

内容

第一节 服装制造业
  一、发展规模
  60年代以前,石狮境内的服装以家庭个体手工缝制为主,结合少数裁缝店的量体加工。1956年1月,由一些个体缝纫师傅组成石狮缝纫社,系县属二轻集体企业,仍采取量体加工。
  70年代,石狮境内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还乡探亲,往往携带一些新旧成衣及布料等“小洋货”赠送亲友。随着数量的增多,有些小商人便收购到市场上出售,逐步形成服装市场,海上小额走私的布料服装及小商品也进入石狮市场,而全国各地许多游客和商人到石狮购买新旧服装及小商品等海外产品,石狮市场逐步繁荣。由此,一些企业人士及商品意识较强的居民看中成衣生产的发展前景,开始利用港台布料生产成衣,加上海外侨亲到石狮办服装来料加工厂,石狮境内的服装制造业开始形成。至1979年底,兴办服装厂97家。
  1979~1984年是石狮境内服装业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仿制”阶段。这时期,石狮群众利用侨乡的“三闲”(闲房、闲钱、闲人),集资合股创办家庭式小服装厂。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高。但由于面料来自港台,服装又普遍仿制港台新款,品种繁多,价格低廉,颇受国人青睐。至1984年底,石狮境内服装厂已达300多家,产值195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8%。这一时期,也是石狮境内开始承接对外来料加工业务,并快速发展的时期。至1984年,共签订来料加工合同2156份,实收工缴费41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加工服装,尤以针织毛衣为主。
  1985~1987年,石狮境内服装业处于第二个发展时期,即“创新、树品牌”阶段。这时期,服装企业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逐步加强,并初步树立起品牌意识。规模较大的企业高薪聘请国内外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开始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电动平车、油压裁剪机、打扣机、自动电烫机、电脑绣花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开始推广使用。在生产上,加强新款设计、面料选择,制定质量标准,进行工序质量检验,产品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仅1985年,石狮镇就有12种服装被省乡镇企业局授于优质、优良、优秀奖,占全省服装获奖总数的一半以上。1986年夏,石狮镇侨联时装厂等30多家企业参加北京“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侨联时装厂的“全家福”牌服装在几天中被抢购一空,并订购期货近300万元。该厂还独家在北京举办“全家福时装表演晚会”,蜚声京城,为石狮服装赢得盛誉。1987年底,石狮境内服装工业企业产值8457万元,比1984年增加6.5倍,占工业总产值的31%。服装业已成为石狮工业的第一大产业。
  建市后,石狮服装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即“上规模、上档次”时期。服装企业有的通过吸收、合股、联营形式嫁接国营大厂,并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标准厂房,扩大企业规模;有力引进外资,兴办起点较高的“三资”企业。各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国内外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产销信息,香港市场流行的最新款式,不要一星期,石狮市场上就能见到该类产品,形成石狮“产品新又奇,质优价又廉,品种多又全”的特点。涌现了开发企业服装有限公司、万得福制衣实业有限公司、龙珠岛制衣实业有限公司、恒兴制衣实业有限公司、亿源裕服装有限公司等30多家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服装工业企业。出现“爱花”、“全家福”、“斯特兰”、“恩比亚”、“野豹”、“闽狮”、“爱乐斯”、“卡斯”、“高尔普”、“金泰克”、“威明”等20多种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服装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至1994年底,有服装工业企业2871家,就业人员79217人,年产值30亿元,比1987年增加34.5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这期间,由于石狮由镇改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到石狮购物、旅游、参观学习的人数剧增,促进服装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同时市政府率领企业人员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举办商品展销会,提高石狮服装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许多服装产品因此进入以前难以进入的国营大型商场,在各大中城市设立的经销点和专柜达2000多个,促进服装的销售,也推动石狮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1995年以后,由于全国服装业已普遍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石狮服装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石狮市政府积极组织企业开拓中西部市场和国际市场,比较大的活动有前往菲律宾、越南展销招商及新疆展销。同时,每年在石狮举办两届的纺织品服装博览会。各服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节支降耗,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1995年以后石狮服装业继续稳步发展。至1997年,共有服装工业企业1859家,产值42.91亿家,比1987年增加54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69%。
  二、主要门类
  石狮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服装品种齐全,有牛仔服、童装、运动服、茄克衫、西裤、西装、T恤衫、内衣、休闲服装、风雪衣、女时装等10多个门类、1000多个款式。
  (一)牛仔服装
  牛仔服是石狮服装业的拳头产品。1997年,专营和兼营牛仔服的生产厂家有近百家。开发企业服装有限公司、万得福制衣实业有限公司、亿源裕服装有限公司、南方服装有限公司、东源服装有限公司、伟士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是规模较大的代表性企业,年产值都有几千万元。它们生产的“斯特兰”、“闽狮”、“蓝灵顿”、“高尔普”、“伟士”及“拼”牌牛仔服享誉并畅销国内外。牛仔服装厂主要集中在市区及永宁镇区。
  万得福制衣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88年,其前身为石狮兴华服装厂,是石狮最早创办的牛仔服装厂,福建“百颗星企业”之一。福建省的牛仔服省标是以该厂的厂标为基础制定的。该厂首任董事长蔡友扁是石狮早期著名企业家之一,因劳累过度于1991年英年早逝。后由其妻何婉瑜女士继任董事长。1992年该厂股东分家,万得福制衣实业有限公司由创始人之一的股东王伟亮经营,任董事长。蔡友扁之兄弟蔡友芳、蔡友德另起炉灶,创办亿源裕服装有限公司。两个厂双双成为石狮的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1997年,亿源裕服装有限公司有职工200人,产值4000多万元,纳税100多万元。
  开发企业服装有限公司创办于1989年,发展迅速,1997年产值超亿元,是石狮服装业规模最大的厂家,也是石狮市重点企业,荣获福建省“百颗星企业”称号。其“斯特兰”牌牛仔服装荣获国内贸易部“金桥奖”等多项荣誉。(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二)童装
  童装业是石狮服装业的大家族,生产厂家约占服装厂家总数的一半,但多数童装厂规模较小,其中不少是家庭式小厂。由于针织印染业及辅料业的快速发展,童装的原辅材料多数是本地生产,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原材料优势,加之石狮童装市场发达,全市有童装批发店数百家。童装小企业主要根据石狮市场行情的急剧变化安排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则直接开拓外地市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大商场设立专柜和批发点,形成产供销的整体优势,使石狮成为全国重要的童装生产基地。
  1991年创办的野豹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是石狮规模最大的童装生产厂家,福建省“百颗星企业”之一。该厂生产的“野豹”牌童装从1991年起连续五年获国内贸易部“金桥奖”。1997年,生产童装150万件,产值1220万元,纳税77.1万元。(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1992年创办的猫皇大中童服饰有限公司,是童装企业的后起之秀。其开发的“猫皇”牌大中童装弥补童装领域的薄弱环节,获国内贸易部金奖,被国家消费者协会定为全国儿童服装推荐产品。
  (三)女时装
  建市前,女时装生产厂家很少。1991年起,玖益时装有限公司、美姿时装有限公司、嘉利时装有限公司、佳莉丝时装有限公司、美丽都时装有限公司、鸿富时装有限公司等时装厂相继创办,女时装业得到加强。至1997年,全市女时装生产厂家有10多家。
  台资企业玖益时装有限公司是石狮时装界的姣姣者。公司自1991年创办以来,至力于把世界时装潮流与东方女性的着装追求相结合,年年推出一系列新款时装。其生产的“金色年华”牌女时装选用进口面料和辅料精制,年龄定位以少女为主。1997年12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评出“十大金品质”奖,该公司榜上有名。
  1993年创办的台资企业鸿富时装有限公司,后来居上,1995年一跃为石狮市纳税百万元的纳税大户,系石狮市重点企业之一。该厂生产的“粉领贵族”牌女时装,以用料考究、做工精良、款式典雅、品味高洁而受消费者青睐,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
  (四)运动服装
  该服装是石狮境内服装工业的重要门类之一,共有生产企业300多家。1984年创办的莲埭华联针织厂,是早期生产运动服装的厂家之一。该厂集针织面料和运动服装生产于一体。1985年创办的建明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引进西德、日本先进制衣设备生产“建明”牌运动服装,产品远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多次为中国队优秀运动员出访国外提供各式运动服装。创办于1992年的益兴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前身是彭田健健针织服装厂),是石狮规模最大的运动服装生产企业,拥有进口的电动缝纫机、电脑提花机、电脑绣花机、织带机等设备800多台。1997年产量30万套,产值2500万元。产品有五分之四外销至南非、中东、东欧、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座落于石狮最大的运动服生产专业村——彭田村。彭田村拥有运动服生产企业100多家。此外,曾坑村、洋下村、莲埭村也是运动服生产重点村。
  (五)茄克衫
  该茄克衫是石狮境内服装业的主要门类之一,有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产值上千万元的有10多家。1984年创办的华芳轻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华芳服装厂),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石狮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茄克衫生产企业。1994年有职工300多人,产值1600万元,获省“先进乡镇企业”和“百颗星企业”称号。石狮的茄克衫畅销国内外,主要出口企业有利发制衣有限公司、蓉芳制衣企业公司和达狮雄制衣有限公司。1997年,达狮雄制衣有限公司拥有职工500多人,产值7000万元,纳税400多万元,是石狮现有规模最大的茄克衫生产厂家,产品全部出口。
  (六)西裤
  石狮境内有西裤生产企业数十家。80年代以来,石狮境内西裤以其做工精细、款式大方而闻名。主要品牌有威明制衣实业有限公司的“威明牌”、卡斯制衣实业有限公司的“卡斯牌”、爱乐斯制衣有限公司的“爱乐斯牌”、金泰克制衣发展有限公司的“金泰克牌”、石狮胸罩服装厂的“华奇牌”、怡华服装企业有限公司的“变色龙牌”、永鸿制衣有限公司的“威兰西牌”等。这些品牌西裤产品,都荣获“省优”或“部优”称号。威明制衣实业有限公司是石狮规模最大的西裤生产厂家,年产值3000万元。君王制衣实业有限公司是石狮规模最大的女西裤生产企业。
  (七)西装
  石狮有西装生产企业数十家。主要厂家有爱乐斯制衣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服装实业有限公司、皇冠霸服装有限公司、大皇家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宝盾华服装有限公司、帝都制衣有限公司等。1989年创办的万利达服装实业有限公司,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石狮规模最大的西装生产企业,也是重点出口创汇大户。爱乐斯制衣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爱乐斯”牌中高档纯毛和毛涤西装,用料考究,做工精良,适体大方,价位1000多元至2000多元,是石狮西装档次最高的生产企业。
  (八)内衣
  石狮境内的内衣生产始于80年代初,有生产企业10多家。1983年,挂靠镇办企业石狮胸罩服装厂创办,生产“爱花牌”内衣短裤、胸罩。后又生产睡衣、睡裙、睡袍。1992年,该厂有职工近千人,产值6775万元,是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内衣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1993年以后,由于该厂投资拓展其他产业,内衣生产滑坡。迪娜服装内衣有限公司和菲林服装有限公司,是石狮现有规模较大的内衣生产企业。
  (九)T恤衫
  该衫衣是石狮夏季服装的主要品种,生产企业百家以上,但多数是家庭式小厂。1991年创办的斯特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产品档次最高的T恤衫生产厂家,1997年总产值超亿元,纳税134万元,系石狮重点纳税大户之一。其生产的“金犀宝”T恤衫,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十)休闲服装
  该服装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服装新门类,有生产企业数十家。其中,1990年创办的龙珠岛制衣实业有限公司,引进台湾技术人才,开发生产成衣染色休闲系列服装,成为中国大陆首家成衣染色休闲服装厂。其生产的“恩比亚”牌休闲服,采用纯棉坯布制造,应用成衣染色工艺,具有柔软、透气、不缩水、不褪色的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荣获“中国名牌”等几十项荣誉。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特邀“六城市服装展销会”上,该产品成了抢手货,今产品已风行全国大中城市。该公司年产值2000多万元,是石狮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之一。(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盖奇制衣实业有限公司和先锋制衣实业有限公司,也是产值几千万元的成衣染色休闲服装生产厂家。
  第二节 制鞋工业
  1949年前,石狮境内只有华丰皮鞋厂及几家制鞋作坊。50年代至70年代社队企业兴起之前,石狮有皮鞋厂、制鞋厂、工艺美术厂等3家制鞋企业。主要生产布鞋、胶鞋、皮鞋、珠拖鞋。其中,皮革厂是1956年对私改造时,由华丰皮鞋厂与2家私营作坊联合成立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改制为地方国营企业。1964年,该厂所产的皮鞋(还有帆布箱)出口美国、苏丹等国。
  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社队制鞋企业。1976年,镇办集体企业——石狮镇塑料厂生产注塑发泡拖鞋及凉鞋,隔年转产化肥袋。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制鞋乡镇企业。
  1979年,石狮境内第一家挂靠队办集体制鞋企业塘头工艺厂创办,生产珠绣拖鞋。之后,该厂又申请塘头制鞋厂执照。1983年,塘头制鞋厂已成为石狮境域5家产值超百万元企业之一,受到泉州市表彰。
  1981年,挂靠镇办企业——石狮棉塑工艺厂创办,生产绣花软底鞋、绣花拖鞋、PU拖鞋、体操鞋。该公司系省外贸部门的出口鞋类定点生产厂,产品全部出口美国、西欧、日本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1984年产值131.4万元,1985年产值388.2万元。1986年以后,产品以包袋为主。同年,镇办集体企业—石狮镇皮塑厂研制生产“儿童声响拖鞋”,该产品系国内首创远销美国、智利、澳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原皮塑厂塑料车间主任施义芳牵头创办挂靠镇办企业——石狮华侨旅游用品总厂,“儿童声响拖鞋”转该厂生产。
  80年代中期开始,民办制鞋企业大量涌现,至1987年已有制鞋企业20多家,产值1200多万元。产品以人革舞鞋、人革运动鞋及塑料拖鞋为主。当时的民办鞋厂规模小,设备简陋,职工素质差,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低劣,以脱胶最为严重,被戏称“三天鞋”,严重影响石狮产品的整体形象。
  建市后,石狮市政府大抓“质量兴企”和“质量兴市”,努力提高石狮产品的形象。重点整顿名声不佳的制鞋工业,严格控制鞋厂的开办,对于设备简陋、规模小的鞋厂不予开办,并大力加强制鞋质量宣传和检查。之后,许多企业嫁接外资,大量引进制鞋设备,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也由原来的人革鞋为主转为以真皮休闲鞋为主。经过几年的整顿、调整与发展,制鞋技术、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树立起良好的产业形象,出现“富贵鸟”、“豪德盛”、“福美”、“腾狮”、“博得斯”、“艾吉斯”、“富狮王”、“菲雅迪”、“棒球手”、“七星”、“爱群怀”、“必胜马”、“尊贵”等一批名牌产品。同时,出现都宝鞋业有限公司、鹏威鞋业有限公司、龙山塑料厂、宏海鞋业有限公司、金伯利鞋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鞋业出口企业。
  1988年,中外合资福美鞋业有限公司创办,生产“福美牌”人革及真皮旅游鞋,1990年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1991年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1992年产值1080万元。产品内外销并举。1994年以后,因管理不善而处于半停产状态。
  1989年,石狮旅游纪念品综合厂嫁接外资,成立福林鞋业有限公司,率先生产“富贵鸟”牌真皮休闲鞋。1993年,获中国“鞋业大王”称号。1995年,产量超百万双,产值超亿元,纳税超300万元。已发展成为石狮市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被市政府定为重点企业。(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1990年,雪上鞋服厂创办,生产全注塑旅游鞋、冷粘鞋。1991年嫁接外资,成立豪德盛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豪德盛”牌真皮旅游鞋、休闲鞋、时装鞋等。1993年,获中国“鞋业大王”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波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1992年3月,百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办,生产红外磁疗空调鞋,获石狮市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发明银奖。
  1992年8月,龟湖标隆制鞋厂创办,生产特制“安全鞋”等劳保用鞋,产品全部出口。1995年产值4000万元,纳税210万元。至1997年,已发展成为拥有4条台湾产先进制鞋生产线,产值8500万元,出口创汇680万美元的大型企业,被石狮市政府定为重点企业。该厂是石狮规模最大的制鞋出口企业,产品畅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1993年5月,华侨旅游用品总厂嫁接外资,创办都宝鞋业有限公司,生产“都宝”拖鞋及旅游鞋,产品全部出口,1997年产值2500万元。
  1995年,塘边塘兴塑胶厂嫁接外资,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产值约5000万元。已发展成为石狮规模最大的鞋材生产企业。其产品是橡胶鞋底、TPR鞋底及皮革、橡塑涂料。产品主要为石狮、晋江等地的鞋厂配套,1996年以后又销往青岛、广东等地。
  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制鞋企业150多家,产值5.4亿元,比1987年增加44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鞋业已发展成为石狮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以中档鞋为主,高低档并存的“橄榄型”品位结构,产品以男鞋为主,女鞋、童鞋并举。品种繁多,有真皮休闲鞋、雪地鞋、靴鞋、舞鞋、布鞋、劳保鞋等10多个品种数百个规格。其中,以休闲鞋最为著名,已成为全国的休闲鞋生产基地,年产休闲鞋近千万双。制鞋厂主要分布在市区、灵秀镇、宝盖镇的雪上村、龟湖村、塘后村及蚶江镇的厝仔村、洪窟村、水头村。
  全市已有制鞋生产线近50条。此外,电脑控制全注塑机、台湾及意大利圆盘鞋底注射机、橡胶密炼机等先进的设备相继投入使用。电脑设计、电脑监控也开始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制鞋业向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形成一批生产鞋底、鞋跟、鞋扣、鞋皮、鞋衬、轻泡、炼胶、吹塑、饰件、纸盒、纸箱、鞋楦、刀模、模具等配套厂家。
  产品以内销为主,内外销并举。在全国设立的经销点及专卖店达2000多个。石狮市内有鞋业批发店近百家,主要集中在华狮鞋城。外销产品主要销往独联体诸国、东欧、东南亚、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内销产品以休闲鞋、时装鞋、旅游鞋为主。外销产品以拖鞋、旅游鞋、童鞋、劳保鞋为主,还有沙滩鞋、雪地鞋、登山鞋。
  第三节 纺织、印染工业
  80年代中期,石狮境内的纺织、印染工业伴随着服装业的发展而形成。1984年,挂靠村办集体企业——蚶江莲埭华联针织厂创办,引进圆盘针织机和染整生产线,生产针织布料,并漂染各种针织坯布及涤线、涤纶丝、膨体纱等,成为石狮境内第一家织布厂和第一家漂染厂。
  1987~1989年,建明染织厂有限公司、华芳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华星织造有限公司、华丰针织有限公司、万丰织造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中外合资针织、漂染企业相继创办,生产针织布并从事漂染业务。佳联编织有限公司也于这一时期创办,生产编织带、医用弹力带、胸罩带、松紧带及鞋带等产品。其中“医用弹力带”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及石狮科技进步奖。
  1989年底,石狮共有纺织工业企业11家,其中7家生产针织面料,5家兼营漂染业务,就业人员1560人,产值296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9%。
  进入90年代,由于服装业的迅速发展,石狮纺织、印染工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期。除针织布料及漂染业迅速发展外,1992年还发展一批其它类型的纺织产业。如:利发电脑织唛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引进世界先进的电脑织设备,生产编织商标、提花布等。丽辉电脑印花有限公司及华夏电脑印花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的电脑印花设备,生产印花布,套色可达16种颜色,最大幅度达96英寸;配有电脑辅助设计及制版设备,产品设计新颖,花色品种繁多。美上美花边织造有限公司引进设备织造花边。金山无纺布厂有限公司生产胶粘无纺布。五星三力线厂生产涤丝线、绣花线等。
  1993年底,石狮的纺织印染工业企业193家,产值3.4亿,比1989年增加10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这些企业中,约三分之二的企业从事针织面料生产及印染业务。其它企业主要从事鞋服辅料的织造,包括纱织线、织带、织唛、松紧带、花边、无纺布等。
  此后,为进一步提高针织布料的质量和档次,以适应服装业务发展的要求,规模较大的针织漂染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引进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电脑针织机和染整设备。针织染整企业向规格化和高档次发展。如冠宏染整印花有限公司引进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台湾产AK-SL500型、香港产MSK-140型高温染色机、台湾及德国产TKHS定型机、热油炉等整套染整生产线及70台电脑控制针织机,日产针织布130吨,日染整针织布80吨,年产值1亿多元,成了石狮市规模最大的针织漂染厂。由于技术改造,节水量达25%。新狮印染公司、祥鸿织造漂染有限公司及泉兴丝绸华纤印染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已从原来只能漂染针织布发展到可漂染梭织布,结束石狮不能漂染梭织布的历史。前两家企业采用的是轧染技术,而泉兴丝绸化纤印染有限公司则引入生物酶工程技术,把计算机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印染后整理,达到“超级柔软处理”的效果,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96年11月,港商独资创办德宝(石狮)织染有限公司,引进200多台90年代先进水平的喷水织机,生产雨伞布、服装里布、土工布等涂胶织布。1997年5月正式投产,是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结束石狮不能生产梭织布的历史。该公司占地面积108亩,厂房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形成德宝工业城,是石狮规模最大的织布厂。
  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纺织、印染工业企业273家;产值14亿元,比1989年增加39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7%。其中,印染企业31家,日染整量达270吨,电脑印花企业4家,梭织布生产企业2家;针织布生产企业186家。
  石狮的纺织、印染工业起步慢,但发展迅速,效益高。之所以能在全国纺织业普遍萧条的状况下一枝独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纺织、印染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二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三是高薪聘请海外技术人才和国营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四是台资投入多。五是石狮纺织品市场的形成,已从本地市场发展到全国及国外,以销促产。六是大堡污染集中控制区的建设,为染整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节 食品工业
  石狮境内的食品制造业始于古代的制盐业,民国时期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至民国38年(1949年),有食品制造加工企业(含个体作坊)50多家,主要从事粮油加工及调味品、糕饼糖果、白酒制造。
  80年代,石狮境内的食品工业进入第二个发展期。发展最快的是糕饼糖果制造业和水产品加工业。1987年有食品工业企业80多家,就业人员500多人,产值254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9.4%。石狮建市后,食品工业进入嫁接外资、上规模、上档次发展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至1997年,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70多家,就业人员4530人,产值2.3亿元,比1987年增加9.4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2%。主要有粮油加工、调味品制造、酿酒、饮料制造、糕饼糖果制造业、瓜子炒货、水产品加工、肉制加工等行业,共200多个品种。
  一、粮油加工业
  (一)粮食加工
  民国以前,石狮境内的碾米采用土砻、牛碾、石磨、风鼓等古老的方法。民国19年,位于民生路的示范碾米厂采用柴油机带动三号碾米机碾米,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机器碾米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又购进1台40马力柴油机,扩大加工规模。民国38年,石狮镇区有9家碾米厂。
  1955年对私改造时,“示范”等4家碾米厂合并为公私合营石狮碾米厂,日加工稻谷24~28吨。另5家碾米厂有4家迁移外地,1家倒闭。1957年,石狮碾米厂转制为国有企业,改称为石狮粮食加工厂,归粮食局统一管理。此外,一些分散在农村的碾米厂划归当地农业合作社经营。同时,水田耕地面积较大的村庄大多数有碾米厂。1962年,石狮粮食加工厂有职工22人,产值91.29万元。1965年,石狮粮食加工厂在国家资金支持下投资建新厂,并把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提升机改为气动输送,提高出米率0.25%。该厂是当时晋江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机械化程度最高,实现流水作业的粮食加工厂,产量占晋江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质量居全地区之首。1987年,加工大米2450吨,产值116万元。
  80年代,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办的碾米厂纷纷下马,而民办碾米厂开始涌现。至1997年,有雪上粮食加工厂等3家日碾米3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厂,还有几家小规模的碾米厂。日加工能力共170吨。此外,溪前星火面粉厂及曾坑面粉厂2家民办企业从事面粉生产,年产量200多吨。
  (二)食用油加工
  民国38年,石狮镇区有位于新华路和大仑街尾的2家油坊及几家分散在农村的小油坊。1955年,镇区2家油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石狮油坊。1957年,石狮油坊与碾米厂合并,并改制为国营石狮粮食加工厂,设油脂车间。1958年,油脂车间改用柴油机为动力榨油,效率提高80%。同时,改进米糠榨油工艺,出油率提高到15%。省粮食厅在石狮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的糠油压榨新工艺。1963年,油脂车间购置250型榨油机。1969年又安装12台250型液压榨油机,配备各种配套机械,形成半机械化生产,日榨花生仁1吨。省粮食厅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并给予颁奖。1977年,该厂又安装2台96型螺旋榨油机,实现机械化生产,日榨花生1.2吨、米糠600~750公斤。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石狮先后开办4家从事榨油业务的民办企业。
  1992年,永宁油脂精炼加工厂创办,采用科学方法生产精炼植物油、氢化油、氧化油。年产量4400吨,产值244万元。同年,外商投资企业物华粟米油食品有限公司创办,引进美国芝加哥莱运堡公司与山东济宁机械设计院联合制造的色拉油生产流水线4条,共300多台套。日处理大豆1200吨、花生、玉米胚芽、菜籽等180吨,日产色拉油80多吨、饲料粕200多吨。生产工艺采用日本一次性浸出制油生产技术,产品经脱胶、脱酸、脱臭、脱蜡、脱色、脱脂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色清透明及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等含量高的优点,且不含胆固醇及黄曲霉毒。采用高质量的精制瓶装,销往上海等省市。该厂占地6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7000万元,系大型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
  1997年,全市共有食用油加工企业5家,产值4800万元。
  (三)粮食复制
  1949年前,石狮境内已有粮食复制品生产,主要是面条、豆腐、豆干的小作坊加工。
  1955年,由一些个体作坊和商贩在民生路尾组建粮油副食品合作组。1958年,合作组改制为县属集体企业,更名为石狮豆干社,后又改称石狮复制品厂、石狮副食品综合加工厂。产品有豆干、豆腐、米粉和面条等。1963年该厂停产。
  70年代,粮食复制品加工业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1978年,国家投资80万元,在狮子山创建国营石狮粮食复制品厂,日产6.5吨米粉。1988年产值45.5万元。1990年,该厂改为石狮市直属粮库,并附设榨油车间,粮食复制品停产。此后,传统的粮食复制品全部由民办企业及个体作坊生产。
  90年代开始产生新型速食面。1992年,外商独资企业嘉味食品有限公司创办,建厂于港塘工业区,厂房面积1000平方米,引进先进的方便面生产线,生产“嘉时”速食面系列产品。此乃石狮第一家速食面生产企业。
  1992年,外商独资锦峰食品有限公司在仑后村创建,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生产碗装速食面,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1997年,石狮共有粮食复制品生产企业6家。
  二、调味品制造业
  (一)食盐
  海盐工业是石狮境内最早的调味品工业,也是最古老的工业。唐代,岑兜一带的村民已开埕晒盐。元代,岑兜一带已是官办盐场之一。清代,官办盐场包括岑兜、沙美、西岑、杆柄、港边等乡,晒丁数百人。深埕、厝上、港边等村许多村民晒制私盐。民国初年,永宁盐场盐务所盐警在深埕村发现私盐坎107处。30年代中期,由于盐价跌落,永宁的部分盐埕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海面被封销,大部分盐埕停产。
  1958年,社办永宁盐场建成投产,盐场面积37.21万平方米。盐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此后,石狮境内只有永宁盐场一个。1965年,职工26人,产量1107吨,产值3.21万元。1987年,职工60人,产量1126吨,产值10.5万元。1992年,职工65人,产量2600吨,产值28万元。此后的生产规模基本稳定,1997年产值31万元。产品为厚盐、卫生盐、细白盐。
  (二)酱油
  民国初年,石狮酱油厂创办。至民国38年,发展至9家。
  1953年,石狮酱油厂与2家酒厂合并为石狮民和酒厂。另8家酱油厂合并为供销社石狮酱油厂(1987年停产)。70年代,永宁供销社开办1家酱油厂。1984年,石狮劳务酱料厂创办,生产调味油和酱菜,还有祥芝乡■油厂生产■油等调味品。至1997年,石狮共有3家酱油生产企业。
  (三)食糖
  1959年8月,石狮糖厂创办,实现机械化生产。日榨甘蔗30吨左右,产品为红粉糖。该厂自投产后亏损严重,于1962年关闭。此后石狮境内许多大队开办糖厂,土法榨蔗煮糖,产品均是红粉糖。
  1981年,在晋江县政府的调控下,石狮队办土法制糖厂全部关闭。此后,石狮境内制糖工业成了空白。
  (四)现代调味品
  1997年,融盛企业集团创办现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爱花”牌芥茉、辣茉、姜茉、蒜茉及果酱等系列化现代调味食品。产品品质优良,采用精制软管包装,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往全国各省、市的超级市场及大中型酒店。
  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调味品生产企业5家,年产值约350万元。
  三、酿酒业
  石狮境内的白酒酿造古已有之。民国以前是民间的土法酿造,以蕃薯和大米为原料,分别称为蕃薯酒和米酒。1949年,石狮境内有北和、泉兴两家酒厂。
  1953年,石狮北和酒厂、泉兴酒厂和酱油厂合并石狮民和酒厂。1955年,民和酒厂与青阳、安海的2家酒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晋江酿酒厂,民和酒厂改为晋江酿酒厂石狮分厂,生产蕃薯酒、米酒、高粱酒、五加酒、桂圆酒。1959~1962年,石狮糖厂利用蔗渣、糖蜜生产白酒。
  建市初至1997年,先后创办3家小酒厂,其中2家酿制白酒,1家罐装白酒。
  四、饮料制造业
  1987年,后垵饮料厂创建,生产玻璃瓶装橙味汽水。该厂于1992年与外商合资,成立太平洋饮品有限公司,生产“比力”牌矿泉水。此外,还生产“比力健”及酸奶等营养饮料。这是石狮境内第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
  1989年,京狮饮料厂创办,其主产品“京狮”牌豆奶,荣获1992年国际博览会金奖及全国“三优”产品优秀奖。此外,还生产乳酸、果汁、仙草汁、人参饮料。年生产能力5000吨。同年,嘉乐宝饮料有限公司创办,生产“嘉泰”牌冰糖银耳燕窝、水蜜桃汁、芒果汁等饮料及水果罐头。
  1991年,福达植物蛋白饮料开发公司创建,在福州大学的支持下,开发生产“福宝”牌易拉罐生乳、绿豆乳饮料。
  1994年,外商独资企业宝盖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创办,引进价值300多万元的意大利矿泉水自动罐装生产线,生产“齐宝牌”矿泉水。年生产能力4000吨,产品以大瓶装为主,采用开户送货供应的销售方式,主要销售石狮本地区。该厂厂房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生产设备先进,卫生条件良好,年产值200多万元。
  1997年底,石狮共有饮料生产企业4家,年产值400多万元。
  五、糕饼糖果制造业
  糕饼是石狮境内的传统食品,古已有之。清宣统二年(1910年),塘头村开设一家“万兴号”甜粿店,制作石狮甜粿。民国时期,石狮境内的糕饼糖果业迅速发展,至民国38年已有“万兴”、“义盛”、“永珍”、“亚洲”等糕饼生产企业近20家,主要集中在新湖、东村、新华及宽仁,就业人数达100多人。产品有甜粿、饼、水果冻、粽、馅包、米香、花生糖及面包等10多种。
  50年代合作化时期,“亚洲”等2家面包厂与4家糖果生产企业及10多个零散的个体食品作坊合并为食品合作一社。“永珍”、“义盛”等8家糕饼企业合并为食品合作二社。1956年,一社和二社合并改组为国营商业的食品加工厂。至此,石狮只有食品加工厂和供销社饼干厂两家糕饼生产企业。1981年食品加工厂转为县办集体企业,改称石狮糖果饼干厂,同年其生产的石狮甜粿在福建省糖果糕点评比中获得优质产品称号。自1978年以后,该厂部分职工及亲属私自在家庭开设一些食品作坊,个体糕饼糖果企业又开始发展。1982年以后,糖果饼干厂因这些个体食品企业竞争冲击,生产逐年下降,于1988年停产。供销社饼干厂也相继停产。此时,约有个体糕饼厂70多家,主要集中在市区的新湖、东村、宽仁及新华。
  1986年,挂靠村办企业前坑食品厂创办,生产“汇溪”牌糖果,品种有软糖、果仁糖、姜糖。
  1990年,中外合资百嘉利食品有限公司在港塘工业区创办,引进先进的饼干生产线,生产“狮牌”高级系列饼干。产品获全国城乡十年改革民用产品精英大赛“精英大奖”及“最佳风味食品奖”。该公司生产能力达1000吨,系石狮最大的糕饼生产企业。
  1997年底,石狮糕饼、糖果生产企业11家,产值约2136万元。产品有各类饼、馅包、面包、甜果、花生糖、水果冻、布丁、软糖、果仁糖、姜糖等,共数十个品种。六、瓜子炒货业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石狮公社率先同前坑村合股创办瓜子厂。此后祥芝赤湖村一带的村民纷纷创办瓜子厂,大都是从新疆和甘肃调进的西瓜子,加工生产瓜子炒货。其品味有别于传统的咸味瓜子,而是香脆可口的甜味瓜子,畅销全国各地。
  1987年,内联企业——石狮常熟联合食品厂从常熟市引进技术、人才和商标,生产精包装香脆可口的“阿里山”牌甜味瓜子,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1987年,石狮常熟联合食品厂嫁接外资,成立丰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993年,常熟一方退股,把“阿里山”牌商标使用权也撤回。因此,丰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另注册“阿日山”商标,1994年“阿日山”牌瓜子被农业部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1992年,瓜子厂发展至20家,产值3000多万元。此后,生产规模基本维持1992年的水平。
  七、水产品加工业
  (一)水产品冷冻
  1958年,国营石狮冷冻厂创办,日制冰20吨,冷藏海产品800吨。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冷冻厂。1978年,永宁梅林冷冻1厂创建,日制冰50吨,每次可冷藏海产品50吨。此乃第一家大队办集体冷冻厂。
  80年代,石狮境内水产冷冻业进入大发展时期,至1988年底,全市有水产冷冻厂26家,职工340人,日制冰473吨,冷藏能力4180吨。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祥芝及永宁的沿海渔村,其中祥芝镇19家,永宁镇6家、市区1家。
  90年代,石狮的水产品冷冻业基本维持在80年代的规模。
  (二)海藻食品
  1980年,祥农大队办集体企业——晋江紫菜海味公司创办,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生产精制紫菜等海藻食品,产品畅销国内外。1985年,该厂的小包装紫菜产品获全国首届展览会优质产品奖。同年10月,该公司与省华侨投资公司及港商合作创办晋江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和100万人民币,引进紫菜、鱿鱼、鱼制品、冷冻食品4条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此后至1992年,又开办5家海藻食品生产企业。至1997年,石狮共有6家海藻食品生产企业。
  (三)熟鱼方便食品
  精制熟鱼制品是石狮境内新兴产业,始于80年代初。1980年,晋江紫菜海味公司率先开发生产小杂鱼熟制品。其中小包装产品获1985年全国首届展览会优质产品奖。
  1984年,祥渔村办集体企业——祥芝罐头厂创办,率先生产鱼类熟食罐头,日生产能力1.5万罐。
  1987年,祥芝水产品开发公司创办,采用科学加工方法,率先生产烤鱼片、烤虾等系列产品。其中,烤虾系列产品为全国首创新产品,获石狮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次国家级奖励。该厂产品采用精美小包装,畅销国内外,颇受上海、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超级市场的欢迎。1997年,公司职工300多人,总产值780万元。
  1988年底,石狮有精制熟鱼制品生产企业3家,年产值720万元。至1997年底,共有精制熟鱼制品生产企业30多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已成为石狮水产品加工的重要行业。
  八、肉制品加工业
  石狮境内精制肉食品的试制始于80年代,但均不甚成功。1991年,原在仙游开办食品厂的王鹏回家乡创办石狮市万里香有限公司,引进台湾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回味”牌猪肉脯、猪肉条、猪肉松、牛肉脯、营养肉松等产品,1992年产值100余万元。之后,每年成倍增长,1997年产值达1800万元。产品获1994、1995年国际博览会金奖,“1997年福建省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畅销上海、广东等沿海5省,并远销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由于精制肉食品生产受原料产地的制约,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在湖南、贵州及福建连江、漳州设立分公司,加工半成品供总公司生产。
  1997年底,石狮共有精制肉食品生产厂5家,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
  九、其它新型食品制造业
  (一)膨化食品
  1990年,石狮镇龟湖煌辉食品厂率先生产膨化食品——威化饼。1992年佳祥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膨化食品。1994年,文博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扭扭糖等膨化食品。至1997年,石狮共有膨化食品生产企业3家。
  (二)烤马铃薯片
  1992年,菲律宾华侨郑声党投资1800万港元创办石狮首家教育资金企业——禾乃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价值866万港元的先进设备,生产小包装烤马铃薯片,产品风味独特、香甜辣脆。该公司是石狮唯一的马玲薯生产企业。
  第五节 电力工业
  石狮境内的电力生产始于民国13年(1924年),时由私人工商业者与华侨合资在石狮创办电灯公司,安装25千瓦发电机组。民国16年,永宁镇开办一家电灯公司。两家公司主要供应照明,均于抗日战争初期停闭。民国37年,厦门汪昌庄等人集资2万元,开办石狮电灯公司,装机20千瓦,发电时断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石狮镇内由当地商人和华侨集资入股,创办一家电厂,安装2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运行发电,每日供照明用电6小时左右。1952年又创办一家电厂,安装1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955年,两家电厂实行公私合营,称石狮电厂。后与安海、青阳、深沪等电厂合并成立晋江电厂,总厂设在石狮。1958年,晋江电厂撤销,石狮电厂又独立设厂,并改为地方国营,同时新建1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台。1965年,石狮电厂发电设备容量184千瓦,发电量21万千瓦时。
  1974年5月,石狮新华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后,石狮电厂发电设备退役,石狮境内改由泉州电厂供电。1981年1月建立石狮供电所,辖石狮新华变电站,主要供电地区为石狮、永宁、蚶江、祥芝及龙湖、金井、深沪、永和等8个公社。1987年,石狮供电所职工82人,电力工业总产值697.5万元,实现利润78.1万元。
  石狮建市后,为适应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石狮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共同投资,于1988年10月18成立股份制的国营企业——石狮市电力联营公司。公司成立后,加快电力建设步伐,先后兴建35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并建成2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实现双回路供电;还有10千伏配电线路426千米,配变压器1353台,总容量为279525千伏安。1996年7月,石狮市通过福建省“农村电气化”达标验收。1997年,公司职工230多人,供电量53147万千瓦时,售电量47991万千瓦时,创造利润2358万元。1995~1997年,连续3年列居石狮市纳税户前3名。成为“泉州市十家工业企业销售十户”、“福建省企业利润300大”和“福建省30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之一。
  (一)新华变电站
  1973年,为缓解石狮镇的用电紧张状况,决定在新华街兴建35千伏变电站。该站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27平方米。1974年5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母线主结线方式,35千伏进线(晋二线)1回,电源由110千伏后茂变电站输入,线路全长23.6公里,导线为LGJ-95。10千伏出线8回,设计安装主变压器2台各2500千伏安,投产后不断增容,至1988年,有主变压2台,总装机容量为2×5000千伏安。1990年6月31日,山兜22万伏变电站投产后,新华站被淘汰停役使用。
  (二)塔前变电站
  1988年,为解决石狮市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决定在原石狮镇塔前村(今属灵秀镇)南侧兴建应急工程——35千伏塔前变电站,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10000千伏安,并于当年12投产。该站35千伏进线1回,10千伏出线4回,电源由110千伏晋江英井山变电站输入。山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后,该站已于1990年6月28日停役使用。其站址现用于建设石狮电力大厦。
  (三)蚶江变电站
  该站位于蚶江镇莲东村东侧,占地面积18亩,按电网远景规划为110千伏变电站,先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祥蚶线)6.411公里,导线LGJ-150,安装主变压器2台,容量2×5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回,于1994年5月投产。仑后110千伏变电站投产后,该站停役使用,其主变压器转让肖厝开发区电力公司。
  (四)样芝变电站
  该站位于祥芝镇莲厝村,占地面积15.96亩。由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90年8月1日动工兴建,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承建、安装。1991年7月1日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内桥结线方式,110千伏进线1回,35千伏出线2回,10千伏出线8回,设计容量为2台315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投运1台,总投资700万元,其中输电线路192万元。
  (五)仑后变电站
  该站位于宝盖镇仑后村,占地面积24亩,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1994年5月动工兴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承建、安装。1995年3月21日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外桥结线方式,110千伏进线1回,10千伏出线11回,设计容量为两台500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投运1台,总投资2575万元(其中输电线路80.8万元)。
  (六)永宁变电站
  该站位于永宁镇北侧,占地面积16亩,由省电力勘察设计院设计。1996年1月动工兴建。石狮电力发展联营公司、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南平电力局承建、安装。1996年11月28日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内桥结线方式,110千伏进线1回,10千伏出线6回,设计容量为两台50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投运1台,总投资2308万元(其中输电线路788万元)。
  (七)山兜变电站
  该站位于灵秀镇山兜村,占地40.7亩,由省电力勘察设计院设计,1989年7月动工兴建,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承建、安装,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6月30日竣工投产,总投资2800万元(其中输电线路900万元)。该变电站设计容量为120MVA主变压器2台,第一期工程安装容量为120000千伏安,型号为SFPSZ7-120000/220三相三卷电力变压器1台。1994年2月二期扩建工程又增加相同变压器1台,其工程总投资1566万元。
  (八)山兜备用变电站
  山兜220千伏变电站投产后,石狮仅靠井兜线单源供电,因而利用35千伏晋二线和原塔前临时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安装设立山兜临时变电站,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石狮市第二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官桥至山兜)投运后,该临时变电站1997年5月停役拆除。
  二、输电线路
  1990~1995年建成:山兜变电站至祥芝变电站石祥线,全长13.017公里,导线LGJF-240;山兜变电站至仑后变电站石仑线,全长7.474公里,导线LGJF-240,在福建省率先采用钢管混凝杆塔;山兜变电站至永宁变电站石永线,全长16.693公里,导线LGJF-240。
  1997年建成:井山变电站至山兜变电站井兜线,全长37.068公里,导线2XLGJ-240、2XLGJF-240(第一回);官桥变电站至山兜变电站官永、永兜线,全长33.63公里,导线2×LGJXF-300/25(第二回)。
  三、配电线路
  至1997年建成以下配电线路:
  市区辖属井市区Ⅰ回612线路,全长12.798公里。市区Ⅱ回613线路,全长10.564公里。市区Ⅲ回646线路,全长13.743公里。市区Ⅳ回648线路,全长21.364公里。振狮线611线路,全长5.195公里。通益线647线公里,全长0.44公里。水厂线632线路,全长3.066公里。四Ⅰ线643线路,全长10.732公里。垵洞线645线路,全长10.017公里。巴厝线624线路,全长5.21公里。伟士线634线路,全长1.715公里。效区线641线路,全长37.39公里。
  祥芝变电站辖属莲工线611线路,全长8.006公里。大工线612线路,全长15.919公里。祥工线614线路,全长10.384公里。伍堡线624线路,全长13.856公里。厝上线621线路,全长16.28公里。海岸线623线路,全长14.404公里。祥仑Ⅱ回613线路,全长0.32公里。古山线625线路,全长6.593公里。
  仑后变电站辖属城东线652线路,全长44.895公里。永宁线653线路,全长24.912公里。曾坑线654线路,全长15.444公里。仑蚶Ⅰ回656线路,全长0.765公里。仑蚶Ⅱ回657线路,全长0.765公里。长福Ⅰ回658线路,全长14.12公里。长福Ⅱ回659线路,全长8.874公里。长福1Ⅲ回671线路,全长8.172公里。仑祥Ⅱ回664线路,全长6.3公里。仑祥Ⅱ回663线路,全长6.3公里。郭厝线662线路,全长13.152。
  永宁变电站辖属永码线911线路,全长12.88公里。官聘线921线路,全长13.473公里。永仑Ⅰ回922线路全长23.373公里。永镇线931线路,全长4.821公里。海岸线941线路,全长8.071公里。永仑Ⅱ回924线路,全长5.573公里。
  第六节 金属制品业
  清代,石狮境内已有铁作铺、铜锡店手工作坊。民国38年(1949年),金属制品作坊发展到数十户,从事铁农、渔具、车辆、锌器、金属镜器及金银首饰等加工。其中金银首饰加工达27户,从业人员80人。1952年,金银首饰加工业消失。
  1953~1957年合作化时期,石狮境内成立五金、铁器、金属镜器等6个金属制品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期间,石狮镇区的五金、铁器等合作社合并转制为国营晋江第二农具厂,金属镜器社转制为国营石狮境内金属工具厂。是时,石狮境内有金属制品业企业5家。1965年,金属制品业产值约20万元。
  1967年,石狮宽仁何恭约率先开办家庭作坊制作毛泽东像章及语录章,其使用的材料是锡。同年,社办集体企业石狮公社日用文具厂生产铝质毛泽东像章及语录章。至1969年,石狮纪念章厂家达23家(户),主要集中在石狮镇区。这一时期是公有化后石狮金属制品业第一个发展时期。但当时,大多数纪念章厂被当为“地下黑工厂”加以批判和取缔。
  1969年,曾坑农机具厂、山雅农机厂、塘园农机具修配厂等队办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创办。至1978年,石狮境内共有汽车、拖拉机配件生产企业近百家,年产值约400万元。多数大队均有汽配生产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一时期,是石狮境内金属制品业第二个发展时期,是石狮境内产品走向全国的起步阶段,也是队办集体企业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造就一批企业营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民办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1978~1987年,石狮境内金属制品业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一些“社会供销员”以队办企业的名义,纷纷外出承接鞋扣等小五金冲压件生产业务,然后在队办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发展较早的龟湖日用工艺厂,挂靠该厂的供销人员达66人。龟湖、水头、玉浦等大队发展最快,成了五金冲压加工专业村。产品由各家庭式作坊生产。这些作坊就是挂靠村办企业的雏形,也是民营企业群体开始形成。1986年创办的华利服装配件有限公司,乃石狮境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金属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胸围扣钩,年产量350万打。至1987年石狮境内金属制品生产企业共100多家,产值4000多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5%。主要产品有汽车、拖拉机配件、鞋扣、鞋服饰件、标牌等小五金冲压件。
  石狮建市后,市政府把金属制品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扶持发展。金属制品企业积极嫁接外资,进行设备更新换代,努力扩大企业规模,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档次逐年提高。金属制品业进入第四个发展时期。
  1988年,中外合资建新表业有限公司创办,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生产金属表面盘、行针及其它手表配件,产品全部外销,1992年产值达4510万元。之后又生产整表。
  1989年,中外合资永信食品制罐实业有限公司创办,引进金属制罐生产流水线,生产马口铁罐,为厦门等地的罐头厂配套。生产能力为4320罐/小时,年值1000多万元。同年,塘边电焊条厂创办,生产“狮星”牌J422低碳钢药皮焊条,年生产能力3000吨。
  1990年,蚶江汽车配件厂创办,生产汽车差速器总成、前后桥总成及各种紧固件。同年12月,由新湖鸿发电脑绣花厂与香港岚光贸易公司合资创办鸿发轻工企业有限公司,生产第三代罐头瓶盖PT盖。产品密封性好、开启方便,并配有真空按钮,生产难度大,不易仿造。产品取得国际专利许可。
  1992年,石狮市汽车同步器厂创办,生产汽车同步器,年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石狮汽配行业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
  1993年初,协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创办,从事电镀加工,为石狮众多的小五金制品生产企业配套。其电镀工艺有滚镀、挂镀两种。电镀品种包括酸金、钯金、光银、珍珠镍、古青铜、装饰铬、铜镍合金等30多种。电镀生产水平比80年代有很大提高。同年5月,港资企业文行灯饰有限公司创办,生产8大系列灯饰,其主要工序是金属加工(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同年6月,台资企业吕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单、双层钢质防火防盗门,是国内新型安全防盗门。(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1995年,龙穴机械配件厂产值达1500万元,纳税50余万元,创该厂历史最高水平,成为石狮三大汽配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是汽车、拖拉机的液压输油管联接头及各种齿轮、轴、非标紧固件。
  1996年,国原激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办,引进激光雕刻机等设备,生产金属标牌、工艺品等,使金属雕刻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金属制品生产企业90家,就业人员3434人,产值1.7亿元,比1987年增加3.3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产品有五金冲压铸鞋服配件、汽车配件、金属标牌、金属饰件、金属工艺品、金属玩具、建筑五金配件、金属灯饰配件、日用五金等10大类。
  第七节 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是石狮境内的新兴产业,始于80年代初。1980年,石狮镇政府投资创办石狮镇电子仪器厂和石狮镇无线电厂。电子仪器厂生产25瓦扩音机和各型号调节器,年产量1500台,产值22.5万元,产品由交电二级站收购包销。该厂于80年代后期又开发生产充电手电筒、电机电子保护器,并为日本厂家加工电芯及电路版。无线电厂先后生产无线对讲机、无线电话机。
  1983年以后,进口电子打火机在市场上走俏,于是石狮境内出现数家民办电子打火机生产企业,生产价廉物美的打火机,很快成了石狮市场畅销的“国产小洋货”。1983年创办的石狮市打火机厂,是其中较早开办、规模最大的厂家。
  1983年8月,石狮镇侨联与江苏省南通市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联营,创办晋江县石南侨兴联合电子工业公司,从南通市购进元件,并进口台湾“中华牌”显像管,生产组装“石狮牌”14寸黑白电视机。成为晋江县第一家跨省联营企业。公司于1984年底停产,共生产5000多台电视机投放市场。
  1985~1989年,由于石狮境内及临近地区电力建设滞后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影响民用电的供应,石狮境内出现一些生产家用电子逆变电源的小厂家。
  1985年起,石狮境内电子工业企业通过嫁接外资,不断开发新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化,出现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1985年6月创办的中港合资的龙山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US-1800A自动超声波焊接机及电脑通测等辅助生产设备,生产电子表、电子计算器及各种电子玩具,外销率近100%。1989~1991年,年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石狮市骨干企业之一。(详见第三章《重点企业与产品》)
  1988年10月,香港王氏仁森有限公司独资创办石狮市明发国际电子气体打火机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2173万元,厂房面积2万平方米,年产打火机60万只,产值266万元。同年12月,由石狮市蚶江水头五金塑料工艺厂与香港爱美佳有限公司合资创办通达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电阻、电容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及检测仪器,生产电阻及瓷介电容等电子元件。该公司于1994~1996年连续3年荣获电子工业部授予“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1997年产值达1.5亿元,纳税额700万元,成为福建省大型电子元件生产企业,也是全国电子元件生产的后起之秀,石狮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的典范。
  1990年,精达时电子仪表有限公司创建,生产微机控制压力、温度、流量等热工自动化仪表。
  1991年10月,大宏电脑应用开发研究所创办,开发生产微电脑电话计费器。同年,万通电子技术研究所开发生产电话反窃用报警器专利产品,被列入省高新技术与火炬计划项目。
  1992年2月,星光机械电子研究所创办,开发生产全滚动减速机和活齿减速机,被列入省高新技术与火炬计划项目。同年,石狮市高科电子摄影设备研究所开发生产立体彩色扩印机等3种新产品,均获国家专利。万事达橡胶电子有限公司开发新产品导电橡胶,通过省鉴定,投入批量生产。亚洲塑料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石英钟机芯,1997年产值6000多万元,产品100%外销,其中欧美占45%,东南亚占30%,港台占25%。
  1993年,宽仁桥兴电器厂创办,生产UPS全自动逆变电源。同年,永信电脑开发公司开发生产单头电脑绣花机。
  1997年,石狮共有电子工业企业14家,就业人数1125人,产值1.94亿元,比1992年增加2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电子工业包括电子元件、家用电子用品、电子玩具、电子钟表、电子通讯设备、电子仪表6大类,共有100多个品种。
  第八节 塑料制品业
  石狮境内的塑料制品工业产生于70年代初。1972年,镇办集体企业——石狮镇塑料厂问世,利用废塑生产塑料条。之后又有后垵等数家大队办的塑料厂生产塑料条。这是石狮境内塑料制品业初期的产品。1976年,石狮镇塑料厂转产注塑发泡拖鞋和凉鞋,翌年又转产吹塑化肥袋,其设备是施义芳等人自行研制的“土机台”。1979年1月,石狮镇塑料厂分离另办石狮皮件塑料制品厂,开发聚乙烯低发泡板材,年产值100万元,利润30多万元,其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名列石狮乡镇企业前茅,厂长施义芳因此获石狮镇政府奖励3000元。
  1980年,挂靠大队办集体企业——彭田皮塑厂创办,生产吹塑瓶。水头等大队也创办数家吹塑厂。
  1983年,林边玩具塑料厂创办,采用注塑工艺生产塑料玩具球及塑料钥匙扣。同年,龟湖锦发塑胶厂创办,生产塑料钮扣等服装、鞋、包袋塑料配件。后花等大队也开办塑料钮扣厂。
  1984年,锦里日用工艺厂创办,生产橡塑化妆品盒等塑料制品。同年,挂靠村办的石狮杆头日用工艺厂投产,开发生产橡塑洗衣机排水软管,其产品成为日本洗衣机厂的配件,1985年获17个省市商品展览会优质奖。
  1985年,彭田塑料制品厂创办,生产塑料玩具手枪。之后,彭田、港塘等村纷纷创办塑料玩具厂。同年,中外合资企业联侨彩塑企业公司创办,引进先进的吹塑设备及新型彩塑印刷设备,生产各种塑料包装袋。1986年,港塘美娜美餐具厂创办,开发生产“美娜美”牌嘧胺系列餐具,产品无味无毒、耐高温低温、不易碎、不变形,成了上海第一百货大楼等大型零售商场的“座上宾”,风行一时,获1988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和1991年全国信得过产品博览会金奖。
  1987年,石狮境内有塑料制品企业约1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产值200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7.4%。彭田村拥有20多家塑料玩具厂,成为闻名的玩具专业村。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石狮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大量嫁接外资,并致力于设备更新改造、产品开发和标准厂房建设,努力上规模、上档次。1990年创办的瀚昌塑胶有限公司,生产“爵士”牌高级牙刷系列,经专家验证达到国际水准,获第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保健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欧洲、澳洲、东南亚。1992年,亚洲塑料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的电脑精密注塑机及模具,开发生产精密塑料齿轮,为该厂的石英钟机芯配套,精密度达到国际水平,获石狮市科技推广奖。港塘美娜美餐具厂开发生产新型塑料文具夹。1994年彭田奇龙塑胶公司购进焊杆挤塑机,生产小口径管材,填补石狮塑料管材生产的空白。全市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发展到90年代中期,涌现数家产值数千万元的企业,其中狮王塑料玩具有限公司(前身是林边玩具厂)的产值上亿元。该厂生产的“狮王”牌玩具,包括智力、机动、电动、电子、音乐系列,品种达11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
  1997年,全市共有塑料制品生产企业263家,就业人员8545人,产值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9%。塑料制品业已形成注塑、吹塑、挤塑、塑料发泡、溶塑5大类产品,包括各种塑料玩具、塑料文具、塑料化妆品盒、塑料包装袋、塑料日用品、电器塑料配件、塑料装饰件、塑料管材等10多个小类近千个品种。其中,塑料玩具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产值占塑料制品业的一半左右,塑料玩具的外销量也占自身产值的一半以上,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九节 化学工业
  石狮境内化学工业主要有日用化工、化妆品、化工涂料、印染助剂、化工原料等5大类100多个品种。1997年化工企业共20家,产值4358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04%。
  一、日用化工
  日用化工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化工门类,始于民国初年。当时只有肥皂、蜡烛制造业,系小作坊生产。民国38年,有大生肥皂厂、文华蜡烛厂及几家皂烛小作坊。1956年7月,大生肥皂厂和文华蜡烛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晋江皂烛厂,职工36人,年产肥皂226.34吨,蜡烛57.2吨。1958年“大跃进”期间,皂烛厂改制为地方国营晋江化工厂,并转产。
  70年代初,山雅大队办企业曾土法生产肥皂,但在短时间内夭折。
  1984年,五星日用制品厂创办,生产蜡制品及香皂、超能皂。同年,三叶日用化学品厂创办,生产“三叶”牌瓶装洗发香波。
  1985年12月,由新湖美术工艺厂与香港东亚公司合作创办的东亚烛业有限公司投产,主要生产生日烛、杯烛、圣诞烛、照明烛等300多种工艺蜡。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30多个国家。
  1993年6月,鹏飞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创办,生产泡沫清洁剂、洗衣粉等洗涤剂。
  二、化妆品
  1982年,蚶江锦里日用化工厂创办,与天津第二日用化工厂联营生产化妆品。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现代化妆品生产企业。
  1990年,唯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创办,生产“芬妮”牌化妆品及洗涤用品。
  1992年11月,中外合资中联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化妆品,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
  1993年4月,格兰蒙化妆品公司与法国莎尔金公司合作创办格兰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CLAMOR”牌美容、护肤、洗涤、清洁类化妆品及香水。产品获伊郎国际博览会金奖,被作为1993年上海东亚运动会唯一指定的化妆品。当年产值100万元。后来又生产洗发剂和护发剂。1997年产值1500万元。该公司是石狮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档次最高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公司在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企业形象宣传,耗资百万元设立“中国格兰豪新闻奖”,并把长江某豪华轮命名为“格兰蒙号”,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三、化工涂料
  劳务化工涂料厂是石狮境内第一家化工涂料生产企业,创办于1982年,产品有防水涂料、白乳胶、乳胶漆、苯丙罩光液、多彩涂料、中亚涂料及建筑胶水。年产量600吨左右。
  1989年,龟湖闽南涂料厂创办,生产聚氨脂清漆及印花色浆、网印粘合剂。
  石狮规模最大的化工涂料生产企业——中亚涂料(石狮)有限公司,是由菲律宾中亚资源有限公司于1993年7月投资300万美元创办的。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生产“CAC”牌建筑涂料。工厂占地30亩,职工65人。
  四、化工原料
  1958年,永宁盐场生产海盐工业的副产品——氯化镁。同年,国营晋江化工厂转产烧碱,年产烧碱10.84吨。该厂于1963年工业结构调整中停产下马。
  1985年,中外合资霞光海藻工业有限公司创办,利用麒麟草生产卡拉胶及琼脂。卡拉胶被用作增稠剂、凝固剂、悬浮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及医药等方面。之后又有永宁下宅海藻加工厂等2家卡拉胶生产企业创办。
  1990年,民办海峡经济技术研究所生产PFS固体净水灵(即饮用水聚合硫酸铁净水剂)。该所系福建省首批高新科技企业。产品获1992年墨西哥国际博览会金奖及1992年中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
  1991年,亚佳思塑胶化工有限公司创办,生产CA/ZN复合热稳定剂等树脂改性原料。产品无毒无味、透明度高,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3月,仑后塑料母料厂创办,生产塑料填充剂、改性剂。其中PED填充剂系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五、其它化工产品
  1958年7月,国营石狮化肥厂创办,生产土化肥。1960年11月,化肥厂并入晋江化工厂,生产土化肥91.67吨。1963年停产下马。
  1992年,石狮市医用材料厂创办,生产新型超声波诊断耦合剂,系国内首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丰裕人工水晶有限公司创办,引进浙江大学的高科技项目,生产压电人工水晶。广泛应用于声像、传送、通讯、电器、微电脑等电子行业及工艺品行业。
  1993年,兴源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创办,引进美国、俄罗斯的最新生产工艺,结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所的新技术,开发生产钛粉。钛粉可作为晶粒细化剂和脱气剂,是各种合金的主要添加剂,还是烟火工业的着火剂,有“现代化金属”之称。该产品填补了福建省的空白,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95年,该厂被评为“福建省科技企业”。
  第十节 其他工业
  一、自来水生产业
  自来水生产业是80年代石狮境内新兴的产业。1982年2月,日生产能力2000吨的石狮镇自来水厂建成投产。1985年,该厂通过技改扩容为日产能力4000吨。
  石狮建市后,自来水生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10月1日,日产2.5万吨山兜自来水厂建成投产(1992年扩建为3.5万吨,1994年又扩建为6.5万吨)。1992年,蚶江、永宁日产2000吨自来水厂建成投产。1993年11月,日产4000吨祥芝自来水厂建成投产(1996年6月扩建为日产4万吨)。1996年12月28日,历时二年半的日供水20万吨的石狮市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同期建成的还有向沿海三镇供水的两个加压泵站和口径600~1200毫米的输水管道总长38公里。该厂是福建省县级市规模最大的自来水厂,占地258.6亩,其中主厂区228亩,综合泵站20.6亩,石永泵站10亩。输水工程主要设备从法国得利满公司引进,自动化系统达到三级控制水平。1996~1997年,蚶江、祥芝、永宁相继建成日产能力3~4万吨水厂,并与20万吨自来水厂联网供水。20万吨自来水厂的建成投产,保证石狮全市的供水需要。全市铺设输水管道总长85公里。
  二、家具制造业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已有木匠户手工制造床、桌、椅等家具。1952~1954年,一些木匠户组成木器生产自救小组。1956年,成立石狮木器生产合作社,人数110多人。
  1958年,木器社和几家铁器、车辆、五金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地方国营晋江县第二农具厂。1961年体制下放,恢复集体所有制,改称木器社,主要生产依金木雕古式套芯家具等传统产品。1978年,从业人员141人,产值42.9万元。至70年代末,共有石狮木器厂、永宁镇综合厂、祥芝乡厝上铁木厂等3个家具厂,年产家具近3万件,产值近60万元。
  80年代后,石狮家具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生产款式新颖、用料考究、适于外销的家具。1985年创办的祥芝乡百祥工业公司,生产“百如意”牌家具系列,品种多样,还为大型宾馆制作成套家具。1985年创办的中外合资石狮银城实业有限公司,从香港引进先进的聚胺脂发泡及其切片设备,生产款式流行的“美的梦”沙发、床垫系列家具,被香港华丰国货公司等6大商店订货经销。
  1986年创办的永宁西偏华丽凉垫厂,主要产品有凉睡垫、座垫、枕垫等。1993年,“华丽牌”凉垫获省优产品称号。
  1989年创办的石狮市美新红木家具发展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美新”牌红木家具,于1994年和1995年两次荣获省优产品称号。该公司是石狮最早创办规模最大的红木家具厂。产品有红木沙发、红木餐桌、红木茶几等。以红木沙发为主要产品,其高档产品价位达1万多元/套。
  至1997年,全市有家具制造企业23家,就业人员682人,产值约5000万元。
  三、建材工业
  石狮境内的建材业,70年代以前主要生产砖瓦,80年代起,增加石板材、水泥制品及建筑装饰材料等。1997年,全市共有建材生产企业46家,从业人员2925人,总产值14520万元。
  (一)砖瓦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已有砖瓦制造业。民国时期的砖瓦窑主要集中在塘边村、港塘村和塔前村。1956年,这些砖瓦窑公私合营并过渡为地方国营石狮建材厂。1960年,该厂的港塘、塘边车间下放大队管理。以后队办集体砖瓦业有较大发展,仍生产传统砖瓦。1972年6月,原生产砖瓦的建材厂转产杯碗日用瓷器,更名为晋江瓷器厂。1980年试制并生产釉面砖。1984年实行厂内承包,1985年产值33万元,利润2.5万元。1989年停产,厂房对外租赁。
  80年代以后,机砖厂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港塘、玉浦、上浦、锦亭等村及金定鸭场。
  1994年,益德盛陶瓷有限公司创办,生产玻化砖、抛光砖、内外墙地砖等系列产品。(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二)石板材
  石狮宝盖、永宁五虎山有丰富的花岗石,是加工石板材的天然原材料。1985年6月创办的永宁郭宅石材制品厂,生产“国卿”牌花岗石板材。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石板材生产厂,年生产能力为2万平方米,产值300万元左右。建市后,石板材进入发展期,至1997年创办近20家生产企业。永宁的郭坑村成为石板材生产专业村,占全市石板材生产厂家数的一半。
  (三)水泥制品
  是80年代开始出现的建材生产门类,包括水泥地板砖、水泥空心砖、水泥预制板、水泥排水管等产品。有生产企业10多家。1993年10月创办的永前光华建材公司是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的水泥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耐高压水泥、供排水管。1996年,引进GRCD轻质隔墙板生产线,开发生产质轻、体薄、强度高、安装方便,并具有隔音,隔热、防火性能等特点的新型墙体材料。
  四、机械制造业
  县办集体企业石狮市轻工机械厂的前身——晋江县第二农械厂系石狮第一家机械制造厂,是50年代对私改造时形成的。1970年之前生产简易农机具。1970年开始试制C618、C625、C690型车床和900#、500#牛头创床。为当时晋江地区新兴的汽配生产企业提供大量的生产设备。该厂职工140人,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在设备、技术和人才上对石狮乡镇企业的起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1991年该厂因经营亏损而对外承包并转行。
  90年代开始,石狮的机械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发展。1992年,三协汽车有限公司创办,研制生产“三协”电动牵引车、轿车、游览车等系列产品,获国家专利及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1994年,天马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创办,生产TDM系列电脑数控机床,产品全部出口香港及东南亚诸国,1997年产值2000万元。该企业系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石狮市重点企业。(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1995年,大野摩托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与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合作,成为南方摩托集团的成员单位,生产“南方”牌摩托车。(详见第三章《企业与产品选介》)
  1997年,全市有机械制造业30家,从业人员1697人,工业产值12388万元。
  五、包袋制造业
  该制造业主要有旅行袋、手提包、腰包、书包、塑料编织袋、照相机器材专业箱等产品,有生产企业10多家。
  1979年元月,社办集体企业——石狮皮件塑料制品厂创办,生产登山包、背包、手袋、购物袋、儿童书包、水壶包和钓鱼包等产品。原料使用帆布、尼龙布、化纤布、棉麻等。产品出口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西德、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2年产量2万打,产值563万元,利税127万元。之后对外承包,生产滑坡。
  1984年,石狮棉塑工艺厂生产手袋、软箱、旅行袋、午餐袋、书包袋等产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西德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9月,该厂与中国工艺进出口总公司、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3方合资,创办新雅联合手袋公司。1991年该公司生产的4200型尼龙袋和700型午餐袋获”部优”称号。
  1991年,宏华手袋有限公司创办,开发生产“独角鹿”牌金属软手袋。产品采用特制金属片精装,具有新颖美观、色彩艳丽、气派高雅、刀割不入等特点。
  六、体育用品制造业
  该制造业是石狮80年代新兴产业。主要有羽毛球拍、网球拍、健身器材等产品,至1997年有生产企业近10家。主要生产企业有强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伟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威尔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日东升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永宁体育日材厂等。
  强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强力”牌羽毛球拍、网球拍、网球、拉力器、臂力器、健身器等体育、健身用品。其中可调式臂力器系通过省新产品鉴定,获石狮市科技进步奖。该厂是石狮市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1997年产值近3000万元,纳税171万元。
  伟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羽毛球、网球、健身器材等体育、健身用品。该企业系中国文化体育用品协会理事单位。
  七、工艺美术制品业
  早在明清时期,石狮境内已有手工制作、加工的木雕、纸扎、面塑(又称装糕人)、石雕、刺绣、戏剧服饰等美术工艺品。民国期间,石狮的锡茶罐、通草画等工艺品闻名遐迩。
  1952年,10多户侨属组成生产自救小组,生产刺绣枕套、帐眉等产品。1955年,华侨刺绣小组和美术刺绣组合并组建石狮华侨美术刺绣社。1958年转制为地方国营华侨美术工艺厂,产品增加传统戏艺靴鞋、道具以及桌裙等金银苍绣工艺品。1961年改制为县办集体企业,称石狮美术工艺厂。1963年转产湘绣、木刻等工艺品出口,1987年又转产珠绣拖鞋供外贸出口。1992~1995年,该厂由厂内4名职工承包经营,之后停产。
  1972年,县办集体企业——石狮金属工具厂生产锡茶罐和通草画,产品由外贸部门包销出口。该厂于1975年改称晋江县金属工艺厂,1988年又更名为石狮市金属工艺厂。1991年停产,后进行产权转让。
  1991年,信德工业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陶瓷类、石膏类、树脂类工艺品。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该厂是石狮规模最大的美术工艺品生产企业,系石狮市重点企业、纳税大户之一。厂房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职工上千人,1997年产值3000万元。
  1992年,新光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木雕、石雕等工艺品,产品出口国外。
  至1997年,石狮共有工艺美术工业制品企业10多家。产品主要有陶瓷类、石膏类、塑料类、树脂类工艺品及木雕、玻璃绘刻制品、竹编等。
  八、电脑绣花业
  电脑绣花业是80年代伴随服装业的发展而产生的,9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杆头精艺电脑机绣创办于1987年,引进日本百灵公司和田岛公司产品电脑绣花机10台及日本天虹公司产品电脑机乡制板系统1套,从事电脑绣花业务。1997年,全市共有电脑绣花企业数十家,电脑绣花机上百台。
  九、印刷、包装业
  (一)印刷
  民国7年,石狮照相馆兼营印刷业务。民国12年,石狮有建文、时代两家石版印刷社。民国15年,石狮土地街办起较为完整的石版印刷厂。民国19年后,逐步发展到采用铅字印刷。还有南洋印务馆、李共和印刷厂,曾为《民声报》提供印刷服务。
  50~80年代,石狮印刷业只有国营印刷厂独家经营,采用平板机械印刷。80年代,社会上有几家小型家庭簿籍加工厂。彩色印刷业务往厦门、香港定点承印。
  随着政策的开放,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安部等6部委共同颁发《印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后,石狮市印刷业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石狮市有国营、恒隆、万力、五星、明达、劳务等14个印刷厂向省轻工业厅申请办理《福建省包装印刷生产许可证》后投产,当年产值3000多万元。
  创建于1994年石狮市迅泰电分制版有限公司,系经营电分输出,创意设计,滚筒扫描,广告喷画,电脑制作,图支输出,传统制版,晒版打样等桌面印前业务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世界先进英国克劳斯菲尔德公司生产的电子分色机,美国苹果电脑设计、制作、彩色输出桌面印前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北大方正电分机高尖端联网系统,大日本纲屏公司FTR3050彩色影像输出机,以及赛天使DOLEV800V使大幅面激光影像输出机等配套的数码输出设备等,有高级技术人员70人。其一流的高科技设备及人才,在福建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1997年,全市有印刷厂57家,年产值2亿多元,拥有大型彩印机,印前业务的桌面处理系统,彩色电分输出,电脑设施制作,制版晒版等高科技设备。印刷业成为石狮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二)纸箱制造业
  建市前,石狮的包装纸箱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有10家左右年产值处于100万元以下的小厂。多数出口产品外包装箱要到泉州市加工业生产。
  1992年,中外合资企业石狮市锦兴包装用品有限公司创办,以生产纸包装制品为主,年产各类纸箱1000多万平方米,年产值30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固定资产600万元,员工80人。1997年底,全市有出口纸箱许可证厂家6个,拥有比较先进单面机、甩纸机、粘箱机、烘干机等先进设备,产值近亿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